李振亨 <p class="ql-block">嘉树老师有个文件夹,名为《翰墨之林》,其中的文件揭开了让河北省三河市与天津市宝坻区和蓟州区学界魂牵梦绕多年的宝蓟中学的神秘面纱,也引出了新的谜团。</p> <p class="ql-block">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这些文件,探索嘉树老师在清末民初教书育人及帮助其学生和朋友,创办学校或从事相关工作的情况。有新发现。有的发现让我感到惊异,尤其是悼念李泽浓英年早逝的讣告与写给“绍唐仁弟”的信。</p> <p class="ql-block">打开蓝色封面,发现里面的文件都已泛黄、发脆。见下图。加着十倍、百倍的小心,轻拿轻放,生怕弄坏了任何一张纸片和文件。</p> <p class="ql-block">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研读这些嘉树老师亲笔所书、有百年历史的记录。每一张、每一份,都是珍宝。生怕漏掉任何有用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书夹内侧的文字为: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能不儆惧乎?光绪辛丑年夏月录。而光绪辛丑年是1901年。</p><p class="ql-block">本文探讨下面三份文件。每份文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尘封了百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悼念李泽浓英年早逝的讣告。</p><p class="ql-block">(二)写给“绍唐仁弟”的、为宝坻县新集乡王府营张先生代谋学馆的信。</p><p class="ql-block">(三)记录商董芦桂芬(俗称芦二皇上)和崔廷弼等五人召集各村村正进行募捐的便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讣告背后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这则讣告上有修改和勾画的痕迹,说明是讣告的原始草稿,其照片如下。</p> <p class="ql-block">从讣告可知,泽浓是李福廷的字,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戌时,卒于民国六年正月初八日,即阳历1874年8月6日至1917年1月30日,英年早逝,享寿仅四十三年。</p> <p class="ql-block">李泽浓是何许人也?与嘉树老师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贡献?</p><p class="ql-block">嘉树老师是李泽浓的族叔。李氏家谱显示,始祖李金以下的辈分为:自文兰耀德,荫福万绍振。嘉树老师是“荫”字辈,名荫栲,字嘉树,顺天府蓟州李善人庄(今河北省三河市李庄)人;李泽浓是“福”字辈,名福廷,顺天府蓟州张仙庄(今河北省三河市张庄)人。本文作者是振字辈。</p> <p class="ql-block">嘉树老师保存的《泽浓事略》记录了李泽浓的生平,非常珍贵,现为孤本,由天津教育印书处1918年9月印刷[1]。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小像、事略、祝文、挽联、追悼歌。</p> <p class="ql-block">《泽浓事略》记载嘉树老师是李泽浓的启蒙老师。事实上,李泽浓1884年(10岁)开始跟随嘉树老师习学四书五经和其他古文基础,共两年。聪慧过人,言行异众,于光绪十九年(1893)中癸巳榜秀才,可惜举人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李泽浓的主要贡献,是他在晚年创建了多所学校。1904年与蓟州令古铭猷和多位师友,筹备蓟州高小学堂,并于1905年正式确立为蓟州两等小学堂,即今天津市蓟州区第一小学前身。1906年创立蓟州初级师范学堂,即后来的蓟县简易师范学校和蓟县乡村师范学校前身。1907年创建蓟州张仙庄小学堂,即今河北省三河市新集镇张庄小学前身。同年创设蓟州劝学所并任所长,负责全州境内学务;该劝学所即今天津市蓟州区教育局前身。1910年创建宝蓟两等小学堂。1912年在蓟州八个行政区,各改立模范小学一所。</p> <p class="ql-block">特别地,李泽浓于1913年创建宝蓟中学,亦称京兆宝蓟中学,开京东地区中学教育之先河。该中学位于宝坻县达官屯(今三河市新集镇东达屯)与蓟县刁辛庄(今三河县新集镇刁庄)之间,距嘉树老师的家(今三河县新集镇李庄)走路约20分钟。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李泽浓于1913年被选为县议员,1914年被选为顺天府和直隶省议会议员。1916年7月,应召赴省会天津履行省议员职责。勤勤恳恳,不遑他务。三个月后,精神不少疲倦,感到力不从心。</p> <p class="ql-block">嘉树老师一直关心李泽浓热心兴学的工作,为其团队出谋划策。然而,遗憾的是李泽浓因劳累过度,病情日重,于1917年初英年早逝,年仅43岁。更为可惜的是,他未能亲眼见到宝蓟中学当年夏天就要正式毕业的首届毕业生。呜呼,痛哉!</p><p class="ql-block">李氏家族为李泽浓举行了传统葬礼。嘉树老师起草了讣告并参加了葬礼。直隶省蓟县政府、宝坻县新集乡政府、宝蓟中学、张仙庄小学,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分别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p> <p class="ql-block">宝蓟中学师生谱写了两首追悼歌。关于李泽浓的详细情况,请参见作者2021年7月在美篇平台发布的《泽浓事略》一书以及参考文献[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写给“绍唐仁弟”的信</b></p><p class="ql-block">信的抬头:绍唐仁弟如唔。见下面照片,其中的勾画和修改之处说明是草稿。</p> <p class="ql-block">绍唐仁弟如唔:</p><p class="ql-block">兹启者为正月所提说,与王府营张先生祈弟代谋学馆一事,不知有成与否,至今未见来札。昨日,张先生问其事成否。兄无言以对,邮便赴函。弟见字务要急为张罗,或有成与无成,速赐回音,千万千万。</p><p class="ql-block"> 敬候福祉并请阖府金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封信引出两个谜团:一、“绍唐仁弟” 是何许人也?二、信是什么时间写的?</p><p class="ql-block">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表弟王春良谈起三河市过往的名人。他提到夏庄出了个张绍堂,并发来两篇文章。</p><p class="ql-block">第一篇[3]介绍 “张绍堂及其家世”,出自1987年《三河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p><p class="ql-block">第二篇[4]为“传记三 张绍堂”,出自1988年《三河县志》。</p> <p class="ql-block">张绍堂,字子仁,1889年(一说1891年)生于顺天府蓟州三河县夏庄(今属河北省三河市)。十几岁入三河县高小学堂,后入宝蓟中学读书。毕业后到通县鲁仙观小学和王恕园小学任教。1920年结识军人韩复榘。1923年随韩投身军旅,1929年7月担任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随后在1930年9月转任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并在1935年7月成为山东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是韩复榘主政山东时的主要幕僚。</p><p class="ql-block">张绍堂做了高官之后,为家乡做过许多好事。1933年给夏庄建了一所小学,校门口很气派,内有上百年的老槐树,学生全部免费上学。上世纪七十年代,作者一高中同学就是在这所小学上的四、五年级。</p><p class="ql-block">“绍唐仁弟”会不会就是张绍堂呢?经过探索与发现,得出肯定的答案!理由如下。</p><p class="ql-block">一、 张绍堂曾入宝蓟中学读书,从时间上看当为宝蓟中学成立不久,而嘉树老师是该中学创始人的老师,在当地颇有名气,而且嘉树老师的家就在中学附近,所以非常有可能张绍堂在宝蓟中学读书期间,慕名嘉树老师并建立了联系。</p><p class="ql-block">二、 张绍堂于1923年至1938年间,为宝坻、蓟、三河、香河等县找他办事的人帮了许多忙。嘉树老师这封信,恰恰是向“绍唐仁弟”询问其,为宝坻县王府营张先生代谋学馆一事办得怎么样了。</p><p class="ql-block">三、 古人的名与字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寓意深刻,寄托长辈对晚辈的期许。如李英,字伯才,名与字的组合为英才。李贤,字仲德,名与字的组合为贤德;李忠,字叔良,名与字 的组合为忠良。这种闻名即知其字,闻字而知其名的习惯,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然而,从张绍堂,字子仁,得到的组合“堂子”没有意义,而“堂仁”似也不很妥。但如果是“张绍唐,字子仁”,则名与字的组合“唐仁”,大仁的意思,不仅妥,而且寓意深刻。</p><p class="ql-block">四、 张绍堂的老家夏庄,距嘉树老师的老家李善人庄仅10公里。见下图中两个红圈标记。</p> <p class="ql-block">结论:“绍唐仁弟”就是张绍堂。事情就清楚了。这封信是嘉树老师写给在河南省或山东省任高职的张绍堂的,询问其为王府营张先生代谋学馆的事进展如何。</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断言:这封信写于1923年与1931年之间。事实上,张绍堂于1923年随韩复榘从军高就,自此有能力为亲友谋些差事,而嘉树老师于1931年去世。</p><p class="ql-block">得出“绍唐仁弟”就是张绍堂这一结论,让我感到惊讶。如果没有《翰墨之林》中的这封信,人们怎么会知道上世纪二十年代,两位在当地颇有名望的人物,居然有着这样的交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芦桂芬与崔廷弼五人等</b></p> <p class="ql-block">这份文件的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芦桂芬与崔廷弼五人等,具掌前批未抄,此是后掌之批。据掌筹款之法,尚多窒碍难行。小民可与栾成,难与圆始。强令出资,以备将来之款。利未亲而谤即随之。民言可畏,不可不防其渐。后据情饬各巡董,会同村正副,集议以同,再行掌办。</p> <p class="ql-block">这份简短的文件引出两个谜团:一、筹款的目的为何?二、芦桂芬与崔廷弼五人等是何许人也?</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作者不能确定筹款的目的。</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猜测,也仅仅是猜测:会不会是为宝蓟中学筹集办学经费而组织的捐款呢?不得而知。然而,能够确定的是,芦桂芬于1915年和1916年是商董也是宝蓟中学负责人[1]。</p><p class="ql-block">李泽浓与芦桂芬为宝蓟中学筹集办学经费一事,两度大打官司。本文在后面会详细介绍诉讼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李泽浓去世时,芦桂芬送了挽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君我实属知音,三十年同事同谋,乃无端君遊泉路,我尚生存,大地叹悠悠,临风尽洒今宵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商学殊难兼顾,八百日互攻互爱,只赢得商务频危,学校屡替,诸公诚莽莽,援手每念夕时人。</span></p><p class="ql-block">读后让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芦桂芬,字仲华,与李泽浓同为张庄人。嘉树老师李庄人。两庄南北紧邻,坐落在今河北省三河市东南与天津市蓟州区西南交界处的泃河南岸。不远处是新集镇。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新集镇在清末民初有繁华的水陆码头。地处三河、宝坻、蓟三县交界处,由八个连成一片的村庄组成,时为宝坻县新集乡政府所在地。 有“一京、二卫、三新集”之谓。当地人以此为傲,显示了新集码头在泃河航运中的重要地位。其中京指北京,卫指天津。</p><p class="ql-block">泃河航运历史悠久。《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 梁惠成王十六年,即公元前355年。说明泃河漕运,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民国初年,泃河河道加深,两岸渡口码头林立。新集码头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新集集贸一条街商贾云集,充分展现出其作为水旱码头的活力与繁华景象。该街东西走向,两侧有一百多家店铺。钱行、粮行、酒厂,沙厂、镖局、油店、盐店、海货店、布店、鞋店、饭店,茶炉、客栈,医院、药店、铁铺、当铺,首饰店、戏楼、煤油店、棺材铺等应有尽有。 李泽浓的李氏家族在新集开有“德泉永”烧锅,即酒厂。工艺精良,酒味香醇,在北京享有盛誉。李家还有“德盛永”、“德盛成”和“德盛和”等有名的店铺。</p><p class="ql-block">幼时随父母从蓟县迁到新集的陈崇印,1925年生人,后毕业于宝蓟中学,84岁时作《小镇琐忆》一文[5],详细记述了上世纪三、四年代新集集贸一条街的详细情况,并附“新集街面商铺位置图”。弥足珍贵。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芦</span>桂芬在新集开有“庆祥号”杂货铺、“玉顺楼”钱行和粮行与“利祥生”沙厂等[4]。据《小镇琐忆》记载,庆祥号是新集镇最大的店铺,资金最雄厚,货物最全,信誉最高。晚上灯火通明,营业到十点。新集镇东关和西关晚上关门上栓,非等庆祥号打烊不可[5]。因其在家排行老二,人送外号“芦二皇上”。</p><p class="ql-block">芦桂芬是宝坻县新集乡与蓟县张仙庄乡及周围村镇商户的总商董,对商户负责[1]。</p><p class="ql-block">李泽浓是宝蓟中学创始人和学董, 对学校负责。为增加办学经费,民国四年(1915)在新集乡、侯家营乡、张仙庄乡等地发起,商家每卖一匹布捐二文钱的倡议。但遭到以芦桂芬为首的商界的坚决抵制,为此李芦二人大起讼端,而且旷日持久。</p><p class="ql-block">李泽浓在学言学,诚心筹集办学经费。芦桂芬在商言商,极力维护商家利益。各自为公。虽政见不同,但都尊敬对方。巧的是,芦桂芬与李泽浓是邻居,芦家在东,李家在西。李泽浓的曾孙李振东告诉作者:李芦二人乘同一辆车进京打官司,路上家长里短谈笑风生,但到大堂之上便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非得分出个高低上下不可。事情结束后,再乘同一辆车回家。 </p><p class="ql-block">李泽浓没有赢得这场官司。宝蓟中学的经费陷入危机。宝、蓟两县知事使出一条妙计[1]:让不支持李泽浓筹款计划的芦桂芬,担任1915-1916年宝蓟中学校董,全权负责一切学务。芦桂芬接手以后才知道李泽浓办学的艰辛。早知如此,或许当初就不会那么阻挠李泽浓的筹款计划了。 </p><p class="ql-block">李泽浓1916年再次起诉芦桂芬,官司直打到京兆尹和教育部。结果李芦二人的办学权均被停止,委任王晋斋先生为宝蓟中学校长。</p><p class="ql-block">诉讼使李泽浓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家商号的买卖。店铺相继倒闭,李泽浓破产。想来不胜唏嘘。 李泽浓的买卖商号倒闭后,一些顺口溜开始在坊间流传,如:“李泽浓办学校,一场官司关三号。” 有心之人趁机落井下石,制造流言蜚语,说什么“李泽浓瞎胡闹,一场官司关三号。” 这些顺口溜流传甚广。</p><p class="ql-block">在本文即将完成的时候,杨希旺告诉作者,芦桂芬靠放债起家,在《三河县志》有记载[4]。经查,果然如此。注意到,嘉树老师传下的文件指出:“……,强令出资,以备将来之款。利未亲而谤即随之。民言可畏,不可不防其渐。” 这让我敏锐地感觉到, “芦桂芬与崔廷弼五人等”筹款,很可能就是一次简单的集资,答应给出资人一定的利息,而芦桂芬等负责人则赚取放贷的利润。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这次筹款与宝蓟中学有关。</p><p class="ql-block">作者于1975-1976年在张庄中学上初中时,“忆苦思甜”是必不可少的课外活动。芦桂芬的宅院被当做反面教材,让学生参观,以期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愁。回首往事,正应了明 · 杨慎的那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花絮</b></p><p class="ql-block">2005年,我差点把这宝贵的文件夹《翰墨之林》送人。那人是有名的老中医。我觉得文件夹里的药方在我手里没用,到老中医那里可能会更好地造福百姓。是我爱人芦秀珍把此事给拦了下来。现在看来她这不经意的举动,为研究嘉树老师、李泽浓、张绍唐、芦桂芬、宝蓟中学和其他相关历史课题,如新集镇集贸一条街上的经济活动,等等,做出了一份小小的、意想不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1] 泽浓事略,天津教育印书处印,中华民国七年九月(1918 年9月)刊。</p><p class="ql-block">[2] 陈克强、李振亨,《宝蓟中学》,2022年。</p><p class="ql-block">[3] 蔺福清、李春华、包金通、金伟,张绍堂及其家世,《三河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7年版,第1-19页。</p><p class="ql-block">[4] 传记三 张绍堂,三河县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三河县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727-728页。</p><p class="ql-block">[5] 陈崇印,《小镇琐忆》,200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天外随风</b></p><p class="ql-block">2024-11-18星期日 于八月花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