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昭庙

东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拍摄/东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拍摄地点/香山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香山昭庙全称为宗镜大昭之庙,香山昭庙和承德须弥福寿之庙都是仿照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规制建成的。“昭”是藏语“尊者”的音译,“须弥福寿”是“扎什伦布”的意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昭庙坐落在香山公园见心斋南侧的半山腰,原为清代皇家鹿苑。起源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昭庙是为迎接班禅额尔德尼进京而建,因此也被人们称为班禅行宫。昭庙的修建初衷与热河须弥福寿之庙相同,皆为欢迎班禅远道祝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经沧桑,昭庙先后于1860年和1900年两次被英法联军焚毁,仅剩红墙、琉璃牌坊和琉璃塔等遗迹。20世纪初,熊希龄为发展慈善事业,在昭庙遗迹上兴修建筑,1914年在都罡殿遗址兴建了女界红十字会香山医院,1949年中共中央迁至香山,昭庙成为中共中央秘书处的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8年,昭庙的修复工程启动,分为三期进行。首先清理遗迹,拆除后期建筑;二期是重点修复琉璃塔、牌楼等,以及月河、白台裙房和清净法智殿;三期则是修复红台上四智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4年昭庙修复工作仍在进行中,清净法智殿内施工脚手架尚未拆除,八方重檐御碑亭院落已对游客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昭庙琉璃牌楼东面的月牙河石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昭庙琉璃牌楼:琉璃牌楼位于昭庙正门东,月牙河西,是一座四柱三间七楼的建筑。牌楼外表的琉璃砖瓦非常鲜艳,牌楼上方为飞檐式琉璃瓦顶,牌楼中部装饰着黄绿两色的琉璃砖。牌楼下方的汉白玉石基座上浮雕着龙、莲瓣等多种花纹。牌楼正中明楼下嵌有满藏汉蒙四种文字的题额,东面题额为“法源演庆”,西面题额为“慧照腾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昭庙琉璃牌楼西面,有四座汉白玉石墩,即幡杆石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昭庙清净法智殿屋檐上的大象在佛教文化中象征着吉祥与好运和庇护,被视为和平与安宁的象征。在佛教中,大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而六牙白象的六颗牙齿代表六波罗蜜‌。寺庙屋檐上的大象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佛教神圣象征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乾隆御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现实社会意义:众所周知,乾隆时期的御碑有特别的造型和制式,都是用四种文字篆刻而成的。同一个内容要用四种文字,即滿、汉、蒙、藏四种文字来表达,分别篆刻在同一块石头的四个立面上。这块石头一定是四四方方的立方体,非常之高大,配有碑顶和碑座及繁复的浮雕修饰,气派庄重,同时建有硕大华丽的御碑亭加以保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样的石碑,在北京可以找到6块,其中有两块最为重要,它们都有涉藏的内容,有着巨大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现实的社会意义。这两座石碑分别是香山公园(以前是皇家园林静宜园)里面的《昭庙六韵碑》和雍和宫喇嘛庙里面的《喇嘛说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乾隆皇帝即将七十大寿时,西藏地区的班禅六世大师奏请皇上允许他率部晋京为皇帝祝寿。那时八世达赖只有8岁,六世班禅大师是他的老师,在当时的西藏有着最高领袖的地位。乾隆皇帝非常高兴,恩准了六世班禅大师的请求,欢迎他到北京来。于是六世班禅大师于1779年率领了三千人马,浩浩荡荡,走了一年零一个月,到达了乾隆皇帝夏季的皇宫——承德避暑山庄。在此之前,利用大师上路的时间,乾隆皇帝专门为六世班禅大师修建了两座藏式寺庙,一处在承德,仿效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寺,另一处在北京静宜园,修建了藏式的夏季驻锡地——宗镜大昭之庙,简称昭庙。乾隆皇帝还利用这段时间学习了藏语,准备用藏语和班禅大师直接进行交谈。在承德参加完隆重的祝寿典礼之后,乾隆皇帝和班禅大师回到北京。乾隆皇帝请大师住进修缮一新的西黄寺,并决定和班禅大师一起去香山昭庙出席其开光大典。班禅大师在昭庙逗留了四天。乾隆皇帝写了一首《眧庙六韵》用四种文体刻在石碑上,立在昭庙之中,表扬了六世班禅大师远道而来的祝寿诚意,并以此来表达振兴喇嘛教的深远意义。《六韵》原文的最后一句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雪山和震旦 一例普庥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意思是中华内地和西藏,在同一块福云的庇护下过着美好的生活。乾隆皇帝还在《六韵》中写了许多注解,以权威的口吻说这些举动都是为了显示“我中华之兴黄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座刻于二百三十多年前的石碑明白无误地向世人宣示了西藏自古就是我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有远见的宗教领袖和国家元首之间的关系历来亲同手足,亲密无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昭庙琉璃塔:琉璃塔位于昭庙最西端,是一座七层八角密檐的“亭塔复合体”建筑。它建在岩石叠砌的方形台基上,台基边缘的矮墙也用琉璃砖瓦砌成。塔身八面七层,每层每面上嵌有琉璃佛龛,总共80座。塔顶为八角垂脊向外伸展,顶端设黄色琉璃宝瓶。塔身和塔顶覆满黄绿两色琉璃砖瓦,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雍和宫《喇嘛说碑》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乾隆皇帝通过一篇长达2179字的论文,用四种文字解说了康熙皇帝将西藏格鲁派喇嘛教传入蒙古的缘由和经过,从而泄漏了一个绝大的天机,即康熙皇帝用喇嘛教平定了蒙古诸部,一举在疆土北部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了长治久安和民族和谐。这块《喇嘛说碑》还详细记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民族政策,包括用“金瓶掣签”的办法选定达赖和班禅的转世灵童接班人,和实行奖惩分明的法制管理制度。这些英明的政策一直沿用至今,意义非凡而深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今,这两座石碑都得到良好的保护,无数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都对其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细细阅读,无不表示敬佩和深受感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