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刘伟馨

<p class="ql-block">今年6月去英国游玩前,读了不少关于英国的书,回来后又读了几本,其中有《伦敦六百年》《牛津笔记》和《寻路英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伦敦六百年》作者为英国人马修•格林。初看书名,以为是正经的历史书,其实,这是一本游走伦敦历史时空的沉浸式穿越之书。“你是时间旅行者,我是向导”,作者用第二人称,通过导游讲解的方式,引领我们从当代伦敦的街道起步,回味历史行程六个时期中的城市声色气韵(并不完全严格按照时间编排):被教堂说教束缚的充满暴力的中世纪、莎士比亚时期血气方刚的戏剧之城、十七世纪受瘟疫和大火双重打击的噩梦、咖啡屋遍地商业化繁荣的乔治王朝时期、堕落和奇迹共生的维多利亚时期、20世纪50年从闪电战满目疮痍中的重生……轻松的文笔、细节的呈现和场景化的描绘,令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牛津笔记》,作者为张力奋,上世纪80年代留学英国,做过《金融时报》副主编、BBC记者、主播,后回国任教复旦。这是作者2017年客座牛津大学一学期的日志。文字不急不迫、悠闲笃定,有时还颇有韵味。我去游牛津大学,只是看表面的皮肤,作者虽不能说完全看到牛津大学的五脏六腑,但起码触及肌肉和骨骼。他的体验、回忆、漫游、和各类人的交往,引人遐思。不过,可能作者年轻时留英,居住近二十年,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优越感,时不时要嘲讽一下国人的不懂规则和粗鄙,比如出游境外的“大妈现象”,对中国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也非常不满。说:“一城之性格,看市民出行的规矩就行,英国人很少闯红灯。”但我看到的情形不是这样的,英国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没有车子,“忽啦啦”,哪管什么红绿灯,一拥而上。倒是中国来的游客,规规矩矩等红灯翻绿灯。我今年6月去英国,作者写作时间是2017年,什么原因让绅士一般的英国人,这么短的时间就变了样?我不解。</p> <p class="ql-block">《寻路英国》,作者张志雄。此书副题为“人类进程的折叠简史”。作者企图将自己游览英国和英国的历史结合起来写。看得出,作者读了不少书,结合得还好,文笔也中规中矩。作者写了几十本旅游书,以“走读全球”系列命名。写得多,质量并不一定都好。作者另两本书《英格兰乡村漫步》和《苏格兰高地之魂》,书名很吸引人,内容却不佳。前者大量引用英国杂志《乡村生活》以充篇幅,后者索性充塞毫无质量、带有阿谀奉承的“朋友圈”留言来凑数(可能当时游览时发了朋友圈;此书厚厚的上下册),这有点过分了。</p> <p class="ql-block">相比较厚厚的书,一本只有薄薄的12万字的小书《一个女人,在北极》,倒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奥地利人克里斯蒂安•里特,1934年与丈夫,还有一位探险家,在挪威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极地探险之旅。起先,作者看到一些北极日记,当中记录了海上的旅程、冰雪、动物与荒野之美,还有大地上奇谲的光照,以及在遗世独立的北极夜晚,独特的自我观照的经验,让她产生幻想:“在我眼里,那幢冬季小屋变得愈来愈可爱。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冬季里,我不必跟着他外出涉险,我可以待在小屋温暖的炉火旁编织长袜、用画笔捕捉窗外的景致,在隐世而静好的时光中阅读厚厚的书籍,还有,可以睡到自然醒。最后我终于下定决心,前往北极过冬。我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我想穿得暖乎乎地踏上极地,仿佛坐在供应暖气的电影院里,任凭所有事情和不为人知的极地的美丽夜景,在我眼前一一展开。”她没有想到,酷寒、黑暗、风暴、疲惫、孤独、危险……在等着她。冬天可怖的美丽、极致的荒野美景、暴风雪中的漫漫长夜、与海豹和北极熊共同生活,令人神往。作者文笔优美,我很想过一次像她一样的极地生活,看来,只有下一辈子了。</p> <p class="ql-block">女人,实际上比男人更具冒险精神,比如我看的另一本书《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作者班卓,独自背包上路,遇见了一些人一些事,她说:“我曾路过阿富汗。不是可怕的名词和新闻,而是一片实实在在的土地,算不上肥沃,甚至称得上贫瘠,也没有什么稀罕的矿藏或特殊的物产足以引发别人的贪婪和觊觎。我曾路过一些阿富汗人的生命。那些沟壑、深梁与山丘中的褐色土坯屋子里住着的人们,依然生活在贫困和饥荒当中,可是他们生活着,并如同你我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被人遗忘或被人关注,陌生的阿富汗从未变得熟悉。”我很佩服这样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世界上真有这样不畏艰险的人。《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爱尔兰人黛芙拉•墨菲,带着六岁的女儿徒步旅行,去追寻印度河的发源地巴尔蒂斯坦,只有一匹老马相伴。巴尔蒂斯坦在巴基斯坦境内。想想看,年轻的女人,还要带着孩子,展开长达四个月的徒步旅行,该要对旅行有多么热爱,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们一起走过喀喇昆仑山的险径断崖,挑战喜马拉雅山冷峻的冰雪世界,穿越深不见底的印度河峡谷。一路上,她们遭遇一连串的惊险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文化的差异、当地生活的不便和巴尔蒂斯坦人的困境带给墨菲强烈的冲击。她的女儿所表现的勇气与成熟也让墨菲既感动又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情味浓郁而幽默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她对当地人的关怀与热忱,也看到母女俩与自然险象搏斗的勇气与机智。”</p> <p class="ql-block">闲暇时,读这样的书,总会令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想象延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