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道德经 第一篇的解释

存贵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详细解读《道德经》第一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们可以讨论,学习,研究道,这里可不是平常的道理,是抽象出来的道理,是规律,是科学;我们可以讨论行为对象,探讨和讨论世界中的事物,这里可不是讨论平常的行为对象;这里讨论的对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对象事物的演变,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逻辑必然性。无,被称为天地的起源;有,被称为万物之母(即万物的集合)。因此,我们抱着无欲望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就可以看到其间的妙,即奥妙。我们通常带占有财富愿望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就可以看到其间的徼,即谋求。虽然这样两者的看待事物的心态不同,看到的行为对象也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思考这个世界。这种思考都称为发想,进一步的发想思考就可以达到很深奥,就可以达到透彻,通达;思考再思考、深奥再深奥,就可以进入科学之门。</span></p><p class="ql-block">【导读】 历史是一个社会过程,由无数历史事实组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历史事实背后,有一只巨大的手推动着历史前进;马克思主义认为,这只巨大的手就是唯物历史观所表述的“人的私”;中国的道家则认为,这只巨大的手就是“道”。无论是唯物历史观,还是“道”;其本质都是人的私、私的意识,都是人的灵魂产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章中,老子从三个方面,对“道”进行了宣言:</p><p class="ql-block">1.道就是规律,就是客观规律、自然规律;就是探讨事物的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必然性;这些必然性也可以称为逻辑的必然性、或必然逻辑。名为行为的对象,是“道”的要素,或者议论、讨论的主题。</p><p class="ql-block">2.“无”为世界之始,“有”为万物之母,也就是“道的主体”; 黑格尔批判性的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即形而上学,并且写下了专门著作《小逻辑》和《逻辑学》;《逻辑学》也称为《大逻辑》;在《逻辑学》、亦即《大逻辑》中从三个方面来研究规律的逻辑,或者说来研究科学的逻辑。一是有论,就是这里的“有”和“无”,在厚厚的五百页的《逻辑学》中,几乎有一半就是研究有论、或者说存在论;其它两方面,分别是概念论和本质论。之所以如此重视有论,是因为有论就是研究规律的定在性,也就是科学的具体对象。</p><p class="ql-block">《恒先》是描述天地、宇宙世界之间开始到本体形成的过程;世界在无中生有过程中,经历了混沌阶段;即“无”生成了混沌,由混沌又生成了宇宙、生成了世界;不只是天地,宇宙世界存在世界之始,任何事物都存在世界之始,也都形成万物之母,形成万物各自本体,即“道的主体”。人在无中生有过程中,经历了十月怀胎,而生育了人。老子没有采用五行理论,却选择了阴阳学说;他认为,世界由混沌产生了宇宙的时候,即产生了宇宙这个实体,称为阳;同时,也生成了道、生成了绝对理性,生成了自然逻辑,这就是阴;这个道就是《道德经》第四章中所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人在十月怀胎以后诞生了,不仅诞生了肉体为阳;同时诞生了自我意识、诞生了灵魂为阴。比如,牛产下的崽一定是牛崽,猪产下的崽一定是猪崽,桃核发了芽生长出来的树苗一定是桃树苗,梨核发了芽生长出来的树苗一定是梨树苗;说明各自都有各自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道;各种事物都有道,西方人称为理性,也有人称为绝对精神。有论概括起来就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有”已经产生效用、已经产生了利益,“无”已经为效用准备了条件;在这里并没有象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形式逻辑进行论证,只有“悟”、“感悟”,也称为悟道。形式逻辑也好,“悟”也好,都是对于“道”、“规律”、“科学”进行分析、论证的不同方法、不同手段、不同工具;但是,本体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自然规律”,而“道”、“规律”就是科学自身。科学确实具有三个要素: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的目的就是建立“道”的体系,实际上就是建立了科学的体系;由此奠定了整个世界的科学。虽然对于老子来说,最直接原因是为了有效治理国家。而科学的精神,六个字:质疑 独立 唯一。老子的《道德经》本身就是为了质疑儒家文化而作,其成果唯一被世界所承认,甚至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由此而引发。张双南,作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天体物理学家,为什么如此菲薄着自己的国度?当然,也不能完全责备张双南;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两千多年以来一直都被压制着。由于儒家为朝廷训练奴才,各种事务自有奴才来打理,官员只要尽情享受荣华富贵就可以了;作为回报儒家的地位也很高,自汉武大帝始,就享受“独尊儒家”的待遇;儒家更是借此肆无忌惮,拼命攻击、曲解老子及其《道德经》,以至于外国人都认为老子是道教的道士;《道德经》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过“五行”,却特别强调阴阳;阴阳无非是两种对立状态的表述;既是形式逻辑状态的基础,也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更是对立统一状态的表述,没有阴阳如何描述科学?道教则是《道德经》800年之后的事情;老子似乎感觉到儒家会用修真人的形象来歪曲他,特意写下《道德经》第十五章;在这章中说:“古时候有修真的人,由粗至微,由微至妙,妙极而玄,无所不通,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我也不能理解他,只能用如下语言来形容他: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接着老子说:“修真人做到这些都不容易;更何况儒家文化提出的让全体国民进行修身养性,改造人性,就更不可能,哪有什么养心呢?”;针对孔子在复制周朝治理制度以后,进一步完善仁义道德礼制,老子说“故能蔽不新成”,意思是,还不如保持旧的政治,何必急于求新。</p><p class="ql-block">3. 宣言“天道自然”与儒家“去私欲,存天理”是对立的;《道德经》明确表示“无欲与有欲两者同出而异名,”对儒学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指出儒家文化在社会中的破坏作用,在批判中建立科学体系;道、规律,是如何随着世界从无到有,从有到复杂,又从复杂到完整,形成道、即科学体系。在充分讨论了“道”的体系的同时,也对治国理政进行了一些描述。比如,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说,治理大国,小菜一碟。有人却说,应当翻译为:治理大国,应当像烧小鱼一样,注意烧菜顺序,先放油,后放什么调味料,…, 我们可以试想一想,一个主张“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的人,会去为一个厨师编写烧菜的顺序、烧菜的菜单?</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明明是说一个村落的管理者、或者说政府部门的管理者;有人却解释为形容国小民少;明明是强调节省行政成本开支,并且用这些节省下来的钱去改善民生,让人民安居乐业;他们却攻击为,老子想复古,想建立一个鸡犬不相闻的社会。</p> <p class="ql-block">“道可道,非常道”的最好解释是‌:“道”是一种宇宙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超越了人类的语言与认知水平,是一种神秘不可言说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道是可以被认识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道理”。具体来说,“道”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和原则,虽然可以通过语言和认知来理解,但它超越了人类的理性认识,具有神秘性和不可言说的特性。</p><p class="ql-block">在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在伦理上,老子主张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在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些思想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