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勇 哥 </p><p class="ql-block">图 :仁 姐 勇 哥 </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年龄关系,我独处时脑海中常常闪现出曾经历的画面。</p><p class="ql-block">忽而是“广阔天地”、校园寒窗、职场春秋,忽而是 一众亲人、同窗同僚、弟子师长,忽而是 驰道阡陌、莽原川流、绿地花海,忽而是从油墨中走来的 文化巨匠、千秋哲人、帝王将相。</p><p class="ql-block">想的最多的还是我曾读书和工作了20个春秋的母校,我青春最美好的时光是在那里度过的。</p><p class="ql-block">我常常回母校省亲,今年夏秋两季我和老伴就曾三次回到校园。</p><p class="ql-block">学校斜对面是著名的望儿山,周围是连片的果园,向南是古老的熊岳温泉,向西则是美丽的渤海湾。</p> <p class="ql-block">努力打开记忆的闸门,尽力捕捉每一个新旧衔接点…</p> <p class="ql-block">2015年我们毕业40年,班级同学在望儿山合影。</p><p class="ql-block">容颜未改的砖塔默默地看着这些老朋友…</p><p class="ql-block">从远古沧海中走来的望儿山还记得这群当年的傻小子和黄毛Y头吗?</p> <p class="ql-block">看到母校的巨大变化我由衷的高兴。</p><p class="ql-block"><b>每次都是从东大门进入</b></p><p class="ql-block">这个校门我在校读书和工作时是没有的,六柱高擎的大门庄严气派而又不显奢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5毕业40年班级聚会,在东大门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母校现有在校生1.2万,30年间增加了20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明年还有投资1亿元的国家“教育强国”计划育训大楼项目开建。</p><p class="ql-block">虽然建筑面积增加不少,但校园并不显拥挤。只是物是人非、地是屋非,当年熟悉的老场景几乎全部不见了,我们读书期间的老建筑只剩一栋在原址接层的办公楼。</p><p class="ql-block">对常回去的人来说变化是渐进的,不算很突兀,对于不常回去的毕业生来说,变化是天翻地覆的。</p> <p class="ql-block">2020年几位同班女同学在东大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进入校园,学院领导陪我们乘坐观光车从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场到实训基地转了个遍,边看边搜寻当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睹物思人,睹物思源,感触颇深。</p> <p class="ql-block">1974年元旦时的班级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中间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鞠永有。</p> <p class="ql-block"><b>学校西大门</b></p><p class="ql-block">东大门开通以前唯一的出入口。当年的西大门是有一组砖混结构、外罩马赛克面的大门建筑的,1990年我参与了施工的组织工作。</p><p class="ql-block">门口的 “熊岳农业专科学校”校牌是1984年学校升格后书法家沈延毅老先生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西大门与熊岳火车站仅一路之隔,上下火车和去熊岳街里都是横穿铁路,虽然方便,但也很危险。</p><p class="ql-block">前几年修建了地下通道,再不用担心教职工和学生们的安全问题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现在的西大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仍然是教职工和学生们进出的主要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b>正对西大门不足100米是一栋有百年历史的日式门房。</b></p><p class="ql-block">仍然是我们读书时的老样子,屋顶与外墙已修葺如旧。</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与弟子们回母校省亲…</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我和老伴与张殿明夫妇回母校,两位院领导宋连喜、田长永陪同我们参观校园…</p> <p class="ql-block">室内由杂物间改造成了微型历史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学院挖掘了一些史料,若干块文图展板介绍了1948年建校前现校址的珍贵历史。</p> <p class="ql-block">日俄战争后,日本人为了长期占领中国东北,开始对殖民地人民进行奴化教育。</p><p class="ql-block">1916年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熊岳城公学堂” </span>内设立“农业补习科”,并于同年在熊岳城火车站东侧建立新校舍【家属区11号楼位置,即当年的“大灰房子”。那是一组南北走向、灰砖墙的连体瓦房,中间是走廊,两侧是东西朝向的若干个房间,走廊和房间内铺有地板】。</p> <p class="ql-block">张政利书记在介绍“史前史”。</p> <p class="ql-block">1923年改为“熊岳城农业学校”,1930年到1944年分别称“熊岳城农业实习所”、“熊岳城农业修炼所”、“熊岳城农场”,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p> <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东北解放前夕,共和国自己的农业教育机构在这里诞生。</p> <p class="ql-block">柏树园南侧的校训碑—</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勤学力行 谦和奉献</b></p> <p class="ql-block"><b>现在的行政办公楼是当年的一栋二层小楼,后在原址接层仍作为办公楼。</b></p><p class="ql-block">老楼是日本人成立“熊岳城农业学校”后的第三年即1925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5年的毕业照,背景是老二层办公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时的校名是营口农学院,但我们仍然是熊岳农校的毕业生。</span></p> <p class="ql-block">1977年农学科老师欢送杨肇维老师荣转。</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老师们今在何方!…</p><p class="ql-block">这时的校名是营口市熊岳农业学校。</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2年学校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办公楼前合影。</p><p class="ql-block">左侧骑车的女孩是杨革的女儿王杨,右侧骑车的女孩是付华的女儿李丹,前排右二是我的儿子张佳申。</p><p class="ql-block">这些已过不惑之年的孩子们如能在他们曾经的欢乐童年之地相聚首,那将是人生的最大乐事,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1986年暑期我们一家三口在办公楼前…</p><p class="ql-block">这时的校名是熊岳农业专科学校。</p> <p class="ql-block">1986年儿子与王玉家女儿在办公楼前…</p> <p class="ql-block">1989年我班同学与当年的班主任老师鞠永有在办公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b>现在的行政办公楼</b></p><p class="ql-block">雨搭下两株红豆杉株型紧凑,深绿色的针叶浓密而挺直,距今已有35年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办公楼的前世今生见证了百年沧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经的年青人已是满头银发,当年那些“卧剥莲蓬”的小屁孩已愈不惑…</span></p> <p class="ql-block">2020年</p><p class="ql-block">这时的校名是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b>办公楼前面有两株暴马丁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日本人在这里办学时的1925年栽下的,历经百年仍然枝繁叶茂,冠如伞盖。</span></p><p class="ql-block">每年春季开花时节香气满园,她们已然成为母校的地理标志。</p> <p class="ql-block">1991年6月老同学回母校时在树下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5年我们班毕业40周年聚会…</p><p class="ql-block">在北方菩提-暴马丁香树下休息。</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与校友也是老同事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p><p class="ql-block">几位校友和张政利书记在树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b>暴马丁香前面的柏树园依然常青…</b></p><p class="ql-block">但两排侧柏却拒绝长大,可能是担心故人回家认不出她们,从我读书时算起50年过去了,依然是当年模样。</p><p class="ql-block">要知道栽植的年代距今已70年有余了。</p> <p class="ql-block"><b>运动场的位置未变,但标准和质量却是天壤之别。</b></p><p class="ql-block">当年300米土跑道已改为标准的400米红色塑胶跑道,跑道里面是标准的足球场、三角形投掷区和沙坑。</p> <p class="ql-block">南面是观众台和主席台,北面是崇德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由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b>当年的运动场…</b></p><p class="ql-block">宋其林着短裤,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终点冲去,我穿长裤,气喘吁吁好像随时就要摔倒一样…</p><p class="ql-block">老伴说我被老宋拉了一圈,绝无可能!400米跑怎么可能拉我300米?只是姿势不太好看—“不看广告看疗效”。</p> <p class="ql-block">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由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1983年运动会…</p><p class="ql-block">王立仁、杨革和殷晋义在终点当记录员,杨革后面是吴桂兰老师。</p><p class="ql-block">车斗上坐的是手拿秒表的终点记时员。</p> <p class="ql-block">1974年第13届田径运动会,我们班全体运动员合影。 年轻真好!…</p> <p class="ql-block">第29届运动会</p> <p class="ql-block">1998年50年校庆在运动场召开…</p><p class="ql-block">那时还是300米土跑道。</p><p class="ql-block">这是参加校庆的我班同学。</p> <p class="ql-block">新运动场东面是营口市最大、可容纳4000人的文体馆,常常承接省里的比赛项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p><p class="ql-block">在气派的运动场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老风雨操场已改为大学生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校友会成立大会签到墙…</p> <p class="ql-block"><b>崇德楼是当年的实验楼</b></p><p class="ql-block">楼前有两株长势旺盛的银杏树,是1982级学生们栽种的,40年树龄直径约有60-70厘米,生长速度之快令人惊讶。</p><p class="ql-block">可惜两棵树都是雄株。</p> <p class="ql-block">1985年儿子与同事李爱萍的女儿、常常大声喊我“老公公”的陈丹在崇德楼前…</p> <p class="ql-block"><b>育训楼的位置当年是一排瓦房</b></p><p class="ql-block">一些单身老教师在里面住,房间不大,地面铺有红砖,室内阴冷而潮湿,每间房安放两张床,住两个人。</p><p class="ql-block">有几位50年代来校任教、家在南方的老先生始终住独身,直到改开以后调回家乡高校任教。</p> <p class="ql-block"><b>育训楼前面是老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这个位置当年是职工食堂【我们几个住独身的青年教师周末常去帮厨,当时的主厨是廖同存师傅,有一次做包子,我们使劲装馅把皮儿撑的很薄,馅用光了面还剩不少,从此以后廖师傅再也不找我们帮厨了】和幼儿园。</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当分管后勤工作副校长时的建筑,当时是按在校生800人规模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b>1993年老图书馆落成剪彩仪式</b></p><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今天看起来不起眼,当年还是很气派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校内职工、学生以及家属的驻足打卡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有一个独立的图书馆,对刚升格不久的熊岳农专来说也是一件大事。</p> <p class="ql-block">1994年佳申离开熊岳前,与发小们在图书馆楼前合影。他们中有赵贺春、穆峰、张国堂、马德福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2015年</p><p class="ql-block">老图书馆已改为园林楼。</p> <p class="ql-block"><b>靠近北门是一幢很气派的新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这个位置是当年的单身宿舍,后来一些年轻教师结婚,这里就成了青年职工之家,最多时有14户。</p> <p class="ql-block">这是面积1.2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p><p class="ql-block">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5万册【我在校时14万册】,电子图书37万册,电子期刊41万册。此外音视频、数据库、电子阅报机、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电子图书借阅系统等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2015年毕业40年聚会…</p><p class="ql-block">在新图书馆大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p> <p class="ql-block">新图书馆与北门之间是一座环岛,岛内绿植葱茏,几株常绿乔木酷似迎客松。</p><p class="ql-block">环岛北侧绿茵毯上一块巨大的碑石,上书“实践出真知”五个大字,经典!贴切!</p><p class="ql-block">校友与张政利书记</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留校的老同学马德福、潘晶华、王立仁和我与同为校友的荆院长。</p> <p class="ql-block">老伴与留校任教的同学、密友潘晶华。</p> <p class="ql-block"><b>今非昔比实训基地</b></p><p class="ql-block">当年校园东北角被称作“东鸡舍” 【这是几排砖瓦房,早年养过鸡后改为住宅】的家属区、老果园和我们读书时的男生宿舍【50年代的砖瓦房,室内双层床住10多人,有暖气但没有厕所】现在是实训基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见了老农场那种传统生产样貌,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已完全设施化了。</p><p class="ql-block">基地内到处都有学生的身影,工人反倒很少见。这是学院“走出教室练,进入项目干,跟着企业走,随着季节转”的教改理念决定的。</p> <p class="ql-block">冷棚内的葡萄…</p> <p class="ql-block">学生一入学便进入项目组,在基地锻炼动手能力,之后会被编入课题组。</p><p class="ql-block">课堂授课与实地操作紧密衔接。很多情况下基地工作以学生们为主,老师只是他们的技术指导。</p> <p class="ql-block">联动温室内的蝴蝶兰…</p> <p class="ql-block">立体载培…</p> <p class="ql-block">养殖业基地的高标准畜舍…</p> <p class="ql-block">配备高档检测设备的宠物医院…</p> <p class="ql-block">绒山羊安详地享受着高质量生活…</p> <p class="ql-block">“好像见过,你不是头一次来”…</p> <p class="ql-block">除了院内的实训基地和大批“双师型”教师外,还有大师工作室,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库,建有紧密型的院外实习基地300多家,与9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p> <p class="ql-block">正因为有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们职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p><p class="ql-block">因此学院曾获全国就业工作50强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农用无人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由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今年三次回校都在葡萄园碰到我的学生、1985届留校生赵铁良,他与其哥哥赵铁英是市场热销的辽峰葡萄发明人。</p><p class="ql-block">作为实践课教师赵铁良深受学生欢迎,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每天长在果园里。</p> <p class="ql-block">实训基地步道与建筑小品很像大城市的口袋公园,在这里绝难与传统农业生产劳动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城市与乡村在这里融合,教学与生产在这里衔接,休闲与创造在这里并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两图由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辽宁最美校园”称号绝不是徒有虚名。</p> <p class="ql-block"><b>当年的校园西北角家属区和农场场部、猪舍</b>【大约是1988年夏天,几个学校职工的6、7岁男孩子,在午休时间围在猪圈外面逗猪玩,这边把猪赶起来那边再赶回去,反正是不让猪停下来,在毒毒的大太阳下猪得不到休息,硬是累死了一头。参与这次恶作剧的就有我的儿子】<b>现已成为学生宿舍区。</b></p> <p class="ql-block">1984年6月1日学校幼儿园孩子们合影,其中就有当年搞恶作剧的小家伙。</p><p class="ql-block">现在他们已届中年,再相聚首已非易事…</p> <p class="ql-block">一幢幢朱红色或红白相间的宿舍楼温暖而不失庄重,下了课的学生们出出进进,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p><p class="ql-block">从衣着上看和大城市青年几无二致,虽然他们多数来自农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两图由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b>在宿舍区我们参观了学生食堂</b></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来我多次回校,今年是第一次走进学生食堂。</p> <p class="ql-block">一楼有一部分是以卖食品为主的超市。</p> <p class="ql-block">三层楼的学生餐厅,装修格调新颖、温馨。就餐者很多,但秩序井然而安静。</p><p class="ql-block">四周是供应各种餐食的窗口,品种非常丰富。有米饭、面食、点心、各种菜肴,包括地方特色小吃等让人目不暇接,学生选择的余地非常大,可以满足各种味蕾偏好的就餐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由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中部是就餐桌椅,一张方桌配四把椅子为一组,椅子是带软靠背和扶手的圈椅或带靠背的软椅,坐起来非常舒适。</p><p class="ql-block">就餐环境不比任何高档商场内的餐饮区逊色,要远好于肯德基和麦当劳。</p> <p class="ql-block">看到令人羡慕的学生餐饮中心,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当年…</p><p class="ql-block"><b>老学生食堂在新图书馆南面。</b></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校读书时吃定伙,每月12块钱30斤粮票。在食堂吃饭不存在选择问题,供应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吃什么,细粮大约每天一顿。</p><p class="ql-block">主食是高粱米饭、大米饭、馒头、玉米面蒸饼子,偶尔有面条。蔬菜也就是老几样--白菜、萝卜、土豆、甘蓝、洋葱等,冬天有酸菜,夏天要好一些,会有一些时令青菜。</p><p class="ql-block">食堂内是几十张大的圆桌没有椅子,学生们自备餐具,打了饭以后站在桌边吃。</p> <p class="ql-block">今天学生食堂的环境和餐食供应是我们当年做梦都梦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在餐桌旁我和两位就餐的学生聊了几句,其中一位来自山西,另一位来自陕西,都是大一的学生,他们对学校食堂的餐食供应和校园环境非常满意。</p> <p class="ql-block"><b>现在的餐饮中心位置是当年被称作“四栋房”的家属区,</b>那里有四排砖混结构的瓦房,住有20多户职工。</p><p class="ql-block">我家是两间房,卧室北面是一铺炕,站在炕沿一步就能迈上南窗台。全部家当只有一个五斗橱、一个折叠小书架和老同学王玉家为我们打的一头沉写字台。厨房有一个烧柴火的灶台,灶台上面是一口小号铁锅。</p><p class="ql-block">室内没有自来水,院子外面有一个大家共用的自来水管,家家备有水缸。</p> <p class="ql-block">我在院子里栽了三棵葡萄树,儿子稍大一点,一入秋便搬个板凳到葡萄架下熟一粒摘一粒,一边吃一边还不忘给我反馈:“爸爸,这粒葡萄不甜。”</p><p class="ql-block">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生活也是蛮温馨的。</p><p class="ql-block">初为人母的夫人</p> <p class="ql-block">夫人站的这里是我们曾经的家,当年没有砖墙、铁门,而是篱笆墙和木栅门。</p><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家家都在院子里挖菜窖储冬菜。</p><p class="ql-block">这是1998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与望儿山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即是晨练的目的地,也是最近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b>望儿山是我们两代人的圣山!</b></p> <p class="ql-block"><b>在新建的笃行楼内设有校史馆。</b></p><p class="ql-block">馆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学校沿革、76年来走过的艰辛历程以及取得的骄人成就、教师和历届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等等。</p><p class="ql-block">我们边看边回味这些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正在复苏的记忆一下子清晰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这所在辽沈战役的硝烟中诞生的老校,是共和国建政后省内最早的农业院校,76年来有11万毕业生奔赴省内乃至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早年的熊岳农校是全国中等农业学校的排头兵,今天在图书馆的藏书中一定还能找到当年的先生们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和专业书籍。</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职业学院在传承基础上正在创造新的业绩:</p><p class="ql-block">“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辽宁只有六所职业院校入选的国家 “双高计划”院校,全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100强”…</p> <p class="ql-block">学院设有七个二级学院、44个专业,其中不乏“国家精品专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骨干专业”…</p><p class="ql-block">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辽宁最美教师”、“行业职教名师”…</p> <p class="ql-block">张政利书记等几位领导如数家珍般谈起这所老校的光辉历程、今天的成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自豪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母校悠久的历史、杰出的贡献令所有毕业生心生敬意并为之骄傲!</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总是看不够,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受此感染,同行的1986届毕业生张凤志,回家翻出其岳父1950年“辽东省立农业专科学校”的毕业证书捐赠给校史馆。</p> <p class="ql-block">张凤志岳父的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1950年—这是货真价实的前辈。</p> <p class="ql-block"><b>校友之家</b></p><p class="ql-block">东校门南侧有一栋新式小楼,前些年是配合食品加工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酒庄,现已改为校友之家。</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独立的欧式风格建筑组合,即体现了现代感又不失传统文化底蕴。小楼外面绿植葱茏,偶有野花点缀其间,小桥流水,鱼翔浅底。</p> <p class="ql-block">小楼里面的设施典雅而温馨,设有接待区、休闲区、交流区、产品展示区等。可容纳60多位校友在这里聚会、交流,还有厨房可以自备食材一展厨艺。</p> <p class="ql-block">这“闹市”中的清阁,即可满足相思、怀旧之情,又为校友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恬静而舒适的聚会空间。</p><p class="ql-block">我为校友之家点赞!</p> <p class="ql-block">辽农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前行的杰作…</p><p class="ql-block">董振华老师1954年来校工作,1978调北京农业大学,在校工作24年。他们那一代前辈筚路蓝缕、谦和奉献为母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1978年或1977年我和董老师</p>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2日</p><p class="ql-block">我和夫人去北京看望93岁的董老师。</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在熊岳和我的学生们…</p><p class="ql-block">他们中的多数人在母校工作,我一直以为他们还年青,其实都己到了退休年令。看到他们我知道自己早已经不年青了…</p><p class="ql-block"><b>薪火相传的辽农在我们心中就是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愿后继者努力进取,让母校明天更好!</b></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令校友们魂牵梦绕的母校!</p><p class="ql-block"><b>她从历史深处走来…</b></p><p class="ql-block"><b>”皓月无语,光华辉映北南”。</b></p><p class="ql-block">母校永运是我们精神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夏国京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最后以宫林峰的《辽农赋》</p><p class="ql-block">作为本篇的尾声—</p> <p class="ql-block">壮哉学府,雄踞辽南。泽被"三农",誉响杏坛。携渤海长潮,目连天帆影,膺怀无际;枕长白余豚,牵望儿山襟,风骨有源。炎黄衣钵,承引九洲学子,尚德尚农尚技尚新,命立生民,秉行铁肩道义;耳丘圣训,藉润四海心灵,成人成功成才成长,道弘职教,钜献妙手宏篇。</p><p class="ql-block">肇启于东瀛殖民,时从熊岳公学;涅槃于辽沈战火,乃为省立农专。朝战烟器,文革雨骤,筚路蓝缕,所赖艰苦奋斗、敬业奉献;改革风劲,职教路远,沐雨栉风,直凭追求卓越、自强不息。农业高职理论框架首构,虽居小镇之偏,何妨翘楚;校企合作实践特色独成,纵处行业之弱,层出俊彦。遂看老松临雪,千枝苍劲;红日登峰,八极绚烂。</p><p class="ql-block">餐宇风淳,开慧何止萃莘学子;物境格高,化育兼及潺潺闯阎。学府路侧,一码雄卧,山海林泉城顿生精魄;东大门前,六柱高擎,酸甜苦辣咸均入诗禅。步随紫气,恍临伊园:玄都、郁金、玉兰、牡丹、清客,聚山川灵气嫣红姹紫;暴马、银杏、掬柏、梧桐、洋槐,得天地恩泽叶茂枝繁。已醉莺鸟歌幽,且迷蛱蝶舞艳。重楼错落于浓荫,修缮工巧,即步即景;基地比次于绿畴,布设整饰,美轮美奂。图书馆卷展厚重,文体馆神凌波澜,启迪雕意立深邃,兰蕙园色惊尘寰。风情别具者,酿梦园也:赤霞浅吻兮,芳怀系乎冰盏;锦鳞痴戏兮,彩波乱其蘸酱。迨至秋果溢香,冬雪覆棉,则四时之奇,八节之异,岂江南塞北得观!</p><p class="ql-block">造化钟斯,绿竹瞻彼。历尔园丁,守谦和奉献之训,虽名师、大师、宗师,和光同尘,去冠冕之态而存布衣之神,笃行祖师无类之论;众矣高足,得勤学力行之真,任工匠、巧匠、巨匠,被褐怀玉,具抓铁之风而无骛远之情,颠覆亚圣有乐之谈。于是乎,桃李不言,香径通贯东西;皓月无语,光华辉映北南。</p><p class="ql-block">论夫职教体系,育训并兴;特色专业,集群震炫;现代学徒,今古汲粹;混改办学,食蟹敢先;八家国优,声动遐迩;百所示范,振鹭比肩;"双高"院校,位极伯仲;五大成果,霞漫九天……为社会搭建育人平台,为职教搭建研究平台,为区域搭建服务平台,以教研促教改发展,乐乎明德!</p><p class="ql-block">至若胚胎生态,世论独破;丹东陆稻,品位高悬;桥接苹果,术业垂用;裸仁金瓜,盛名远传;八系熊杂,焰烈华北;两品葡萄,名压吐番;五式温室,各领时尚;多型农业,潮起当前……为农民提供生活模式,为农业提供生产模式,为农村提供发展模式,以科研促产教融合,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噫吁!大学五功,朝夕惕厉;高职两德,夙夜魂牵。任离农去农迷雾天卷,亦知本固本信念山安。听滔滔响水,似传善下之理;审殷殷慈母,疑闻报效之言。物换星移,白驹匆匆七秩;焚膏继暴,钟鼎悠悠千年。</p><p class="ql-block">嗟乎!平郭发轿,厚沾筠墀文晔,以大地为纸,以育人为题,以奋进为笔,谁疑腾蛟起凤;卢州毓滋,深仰棠运之节,以"三农"为精,以服务为气,以文化为神,自信立坤柱乾。诗曰:长白万里作龙翔,沧浪千叠梦未央。济世由来思培寒,传经还恐愧管王。鸿默岂必入时眼,特色翻成射日光。举目江山桃李艳,初心未教辱炎黄。</p><p class="ql-block">宫林峰作于2018年建校70周年之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