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法国著名作曲家弗朗西斯·莱伊(Francis Lai)为电影《少女情怀总是诗》所创作的主题曲“比利蒂斯之歌”(Bilitis)是一首充满浪漫情怀的音乐,曾获得1978年法国凯撒电影奖(cesar Awards)最佳配乐提名,音乐成名后得到了多家大牌乐队及演奏家的青睐 ,包括长笛演奏家詹姆斯 高威(james Galway),保尔·莫里亚乐队(paul Mauriat),曼陀凡尼乐队(Mantovani), 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等都曾演奏过这首曲子,特别是排箫大师格奥尔基·赞菲尔(Gheorghe Zamfir)的演奏最为柔美悠缓,迷人的天籁之声更令人动情无比,陶醉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语“Bilitis”一词的释意为深情和浪漫,由于其发音比较接近 Belle amour(美丽的爱情),所以有时会被人们誉为爱情单词,“比利蒂斯之歌”最早出自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作家皮埃尔·路易斯(pierre Louÿs )的诗歌集,作品描绘了少女比利蒂斯从纯情至成熟的生命历程,尽管蕴含些许情色文学内容(倾向),但通过讴歌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性魅力,爱的温柔和美的浪漫在诗歌里显现无疑,唯美的诗情画意将阅读者带入到了一个超现实的神秘世界 ,诗歌曾被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直至上世纪的1977年作品被搬上银幕,成为了电影“少女情怀总是诗”的主题曲后而名声大噪,主题曲舒缓悠扬,优美动听,通过旋律和歌词传达了爱情的纯真与美好,人们心中深藏的那份温柔与浪漫在音乐里得以舒缓和释放 ,特别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通过音乐的张力和暗示得以进一步的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法国音乐的唯美主题源于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兴起,艺术家们将浪漫的底蕴融入音乐创作中后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首先法国音乐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通过浪漫的旋律和爱意的歌词的描绘,给人们带来了对美好生活和甜蜜爱情的向往;其次是通过音乐对人的主观情感影响,特别是音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想象,让人们对田园风格和民族风情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追求,在几首著名法国香颂如“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在巴黎的晴空下”(Sous le ciel de paris)和“爱情是蓝色的 ”(L"Amour est Bleu)······中都有深切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对“比利蒂斯之歌”这首曲子一直以来都是喜爱有加,从个人角度来说,我相对还是比较青睐赞菲尔的作品,由于排箫演奏具有空灵、清亮的特点,特别是在聆听排箫作品时常常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入灵魂的孤独感,正是这种音乐的传递和共鸣,使人能进一步地理解排箫的独特魅力以及对音乐技巧的触摸、感染和联想,轻柔的排箫声如微风拂过心弦,直击灵魂,让人们在陷入思考的同时,回忆并享受音乐带来的点滴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之,爱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它跨越了人类文化、宗教及音乐的界限,以温暖的吸引,强烈的热情和无私的付出存在于家庭成员、朋友或伴侣(恋人)之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要深刻理解爱的本质,用实际行动表达和珍惜爱的真谛和爱的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1:本篇的背景音乐“比利蒂斯之歌”系罗马尼亚排箫大师格奥尔基·赞菲尔(Gheorghe Zamfir)的排箫演奏版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注2:本篇中的所有图片皆下载自网络,谨致谢原作者。 </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