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uomo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好的博物馆,但是来参观的人不多,她是与一个歌剧院扩建而成,她的全名叫大教堂歌剧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和其他有名气的一家三口建筑长的不一样,没有三色大理石贴面,所在地点也不是那么醒目,</span>可是她们三家的宝贝都在这里,希望以后来佛罗伦萨的朋友们都来参观一下。</p><p class="ql-block">Duomo博物馆让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华丽艺术变得易于欣赏和接近。五个世纪前,意大利艺术家们用惊人的艺术装饰了佛罗伦萨的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现在,这些珍宝被收集在内部,在一个奇妙的博物馆中,远离风雨。</p> <p class="ql-block">这组大理石雕塑作品《圣约翰升天》由两位持烛天使、两只鹰以及描绘希律宴会的浮雕组成,是吉罗拉莫·蒂恰蒂(Girolamo Ticciati)于1732年为洗礼堂祭坛创作的作品。同年,负责洗礼堂维护工作的卡利马拉布商行会资助了祭坛的翻修。蒂恰蒂的精美设计(部分在此处重建)旨在赞颂佛罗伦萨和洗礼堂的主保圣人圣约翰·施洗者。</p> <p class="ql-block">祭坛下方的浮雕《希律宴会》描绘了圣约翰的殉难故事——撒罗米(Salome)将圣约翰的头颅呈献给希律王。而祭坛上方的场景则展示了这一故事的下一幕:圣约翰升至云端,进入永生的荣耀,与上帝同在。正如耶稣称圣约翰为“点着的明灯”,雕塑中他被两位曾持蜡烛的天使簇拥,升入天堂。</p><p class="ql-block">在原始布置中,信徒抬头仰望这组雕像时,正好可以看到圣约翰上方的大型马赛克壁画——荣耀中的基督,这一布局巧妙地强调了圣约翰通向永生的精神意义。</p> <p class="ql-block">Duomo的中世纪立面模型</p><p class="ql-block">这个模型展示了大约1500年左右的教堂立面,米开朗基罗时代的时期。请注意,立面只有下部三分之一镶嵌了大理石和雕像,其余部分则是裸露的砖墙。教堂的建造始于1296年,但在最初的活力爆发后逐渐停滞下来。这座立面本应是一座辉煌的展示厅,展示着镶嵌在壁龛中的伟大雕像。靠近模型,你会发现其中几个:在中央门道上方有一个描绘玛丽亚和婴孩的雕像。在她的左上方还有一个戴着荒谬高帽子的教皇。而玛丽亚下面则是四个大型的坐姿福音书作者像。</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296年的佛罗伦萨新大教堂以雕塑艺术为主导,并在随后将这种艺术形式扩展到了洗礼堂,1334年后又应用于钟楼。选择雕塑不仅展现了城市的现代性与经济实力,还表明佛罗伦萨能够在当时最昂贵的艺术形式——纪念性雕像方面与北欧大教堂相媲美。这一选择也具有宗教意义,因为《新约圣经》中称信徒为“活石”,构成以基督为根基的属灵殿宇(彼得前书2章5节)。因此,大教堂、洗礼堂和钟楼上的雕像和浮雕象征着佛罗伦萨人民的身份,他们通过这些雕刻的先知和圣徒形象,沉思自身对圣洁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在通向该项目最宏伟部分的展廊中——即邻近**天堂厅(Sala del Paradiso)**重建的大教堂正立面,我们可以欣赏到来自洗礼堂和大教堂两侧的作品,以及洗礼堂青铜门背面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Hall of Paradise (Sala del Paradiso)</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房间的一面墙上,复制了我们在模型中看到的立面下部三分之一。对面的墙重新展示了洗礼堂的立面。这两座建筑物从大约1300年到1600年间都是佛罗伦萨最伟大艺术的展示场所。现在,在这个房间里,原始的雕像、门和浮雕再次面对面地展示,就像它们曾经一样。</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从大教堂开始。浏览各种雕像,这些雕像由不同时期的许多不同艺术家完成,考虑一下这座教堂的漫长演变。大教堂在中世纪早期作为一座谦卑的教堂开始,被更负盛名的洗礼堂所掩盖。到了1200年代,这座教堂已经不足以容纳一个因羊毛贸易和银行业兴旺而富裕的城市的兴奋精神。因此,1296年,佛罗伦萨决定重建它,打算建造当时最好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建筑师阿尔诺尔福·迪·坎比奥开始了建筑,并设计了立面。阿尔诺尔福设想了一个三层的立面,用尖拱和白色、粉红色、绿色大理石装饰,点缀着雕像,并配以闪闪发光的金色马赛克。事实上,它可能看起来很像今天教堂上的新哥特式版本。</p><p class="ql-block">但正如我们看到的,它从未完工。只有下部三分之一镶嵌了大理石,上部仍然是裸露的砖墙。</p> <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他们完成的部分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它是城市顶级雕塑家的展示场所。在壁龛中是后期哥特式和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像——是时代最好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更近距离地看一些雕像。找到坐着的圣母与圣婴,两侧是圣人。原作位于地面级别(方便游客观看),而复制品则立于上方,展示她原来在立面上的位置。</p><p class="ql-block">这座大理石雕塑《圣母与圣婴》展示了圣母与圣婴端坐于宝座之上,两侧是圣瑞帕拉塔(Saint Reparata)和圣泽诺比乌斯(Saint Zenobius),天使在两边拉开大理石帷幕。这组雕塑由阿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及其工作室的艺术家们于1300年至1310年间创作,原用于大教堂的正立面。</p><p class="ql-block">阿诺尔福在设计这座教堂的初始立面时,雕刻了大量赞颂圣母玛利亚(基督之母)的雕像,因为该教堂是奉献给圣母玛利亚的。在中央门楣上,端坐的圣母与圣婴被两位教区主保圣人簇拥:圣瑞帕拉塔(圣母古教堂的奉献对象,纪念佛罗伦萨在公元五世纪击败东哥特人)和佛罗伦萨的前主教圣泽诺比乌斯(Saint Zenobius)。门楣的边缘以天使拉开的石质帷幕装饰。</p><p class="ql-block">阿诺尔福设计的未完成立面在1587年被拆除,这尊《圣母与圣婴》雕像被移入大教堂,并被信徒奉为神迹圣像。为了使雕像更加栩栩如生,阿诺尔福特地为雕像的眼睛使用了玻璃,因此这尊圣母雕像也被称为玻璃眼圣母。</p> <p class="ql-block">在四个大壁龛中,圣母像的两侧安置了四位福音书作者(从左到右分别是:马太、路加、约翰和马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佛罗伦萨首位雕塑天才多纳泰罗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多纳泰罗,《圣约翰福音传道者》,约1409年</p><p class="ql-block">当信徒们排队进入教堂参加弥撒时,圣约翰福音传道者和他的同伴们会给他们留下庄重的印象。约翰坐着,凝视着远方的地平线,他高高的头颅高高耸立在他庞大的身体上。这位有远见的人预见了一个新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文艺复兴。凭借其富有表现力的面容,这件作品超越了其时代百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在22岁时,多纳泰罗(约1386-1466)雕刻了这件作品,不久之后,他因创作了鼓舞人心的《圣乔治》雕像(原作在巴杰罗博物馆,复制品在奥尔桑米凯莱教堂外部)而成为名人。</p><p class="ql-block">多纳泰罗,像大多数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一样,是一位蓝领工人,从小在工作坊中作为学徒,与大力士们一起成长。他自豪地将体力与技术知识相结合,创造出美丽(艺术+科学=文艺复兴美学)。他的雕像是具有大手的思想家,能够将理论付诸实践。</p> <p class="ql-block">这组大理石雕塑展示了坐于椅上的教皇博尼法斯八世(Pope Boniface VIII)及两位先知(其中一位为无头雕像,另一位使用了重新利用的古代头部)。这组雕塑由阿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及其合作者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为大教堂的正立面创作。</p><p class="ql-block">当大教堂的立面于1587年被拆除后,这些雕塑被分散。两位先知雕像后来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被发现于佛罗伦萨的一座私人花园中,而博尼法斯八世雕像则由教皇的一位远房后裔从古董商处购得,并于1893年捐赠给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管理机构(Oper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这座雕像高2.8米(不含基座),呈现出法老式的庄严静穆风格,由三块大型大理石和其他较小石板拼接而成。雕像的头部由阿诺尔福亲自雕刻,而下部则交由他的助手完成。</p><p class="ql-block">博尼法斯八世与佛罗伦萨教会有密切联系,这主要得益于弗朗切斯科·莫纳尔代斯基(Francesco Monaldeschi),这位主教在新大教堂建设初期任职,教皇曾为大教堂的建设捐赠了3000弗罗林。因此,在中世纪立面的上部壁龛中,这尊教皇雕像与众圣人和先知的形象一起被安置,以彰显其对大教堂建设的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面向教堂正面,我们看到了中世纪时便矗立于此的著名洗礼堂大门。这是一个近距离欣赏这些著名青铜门原始面板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最古老的大门位于左侧,由皮萨诺(Pisano)创作(南门,约1330-1336年)。</p><p class="ql-block">这个门比吉贝尔蒂和文艺复兴早了70年。它们讲述了佛罗伦萨的守护圣人圣约翰·施洗者的生平故事。由安德烈亚·皮萨诺在1330年代创作的这些门,并不像吉贝尔蒂的文艺复兴门那样闻名,原因也很明显:静态、表情呆板的哥特式人物清楚地表明了吉贝尔蒂在透视和深度上的革命性改进。</p> <p class="ql-block">这扇青铜大门由安德烈亚·皮萨诺(Andrea Pisano)铸造,并部分镀金,是14世纪上半叶哥特艺术的杰作。这是为洗礼堂创作的第一扇纪念性大门,展示了圣约翰·施洗者的生平故事。他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第一位见证基督的人。圣约翰是佛罗伦萨的主保圣人,而洗礼堂正是献给他的。</p><p class="ql-block">这扇双开大门装饰着28块四瓣形浮雕面板,每块浮雕描绘一个单独的场景或人物。从上到下,面板叙述了圣约翰的生平:他隐居荒野,与基督相遇并为其施洗,直到最终的殉难(被斩首)和安葬。</p><p class="ql-block">大门下部的面板则展示了枢德(四种基本美德:审慎、正义、坚韧、节制)和神学三德(信仰、希望、爱),并特别添加了“谦卑”,以表现圣约翰的主要美德。这些面板被饰以玫瑰纹和狮头浮雕,突显其庄严美感。</p><p class="ql-block">在门框上可以找到艺术家的署名和制作年份:1330年。</p> <p class="ql-block">右侧的“竞争之门”是基贝尔蒂(Ghiberti)的第一批作品(北门,1403-1424年)。</p> <p class="ql-block">这扇为洗礼堂北入口打造的大门是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的杰作,创作于1403年至1424年之间。从下至上,这些面板依次描绘了教会圣师、福音书作者以及基督生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401年,羊毛商行会为洗礼堂的第二扇青铜门举办了一场竞赛,延续了安德烈亚·皮萨诺(Andrea Pisano)在14世纪为南门设计的风格:28个四瓣框内的浮雕。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也参与了此次竞赛,这场比赛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在现代艺术史上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吉贝尔蒂的大门面板以自左下角的面板开始,横向展开,一行行向上叙述,先是左门,再到右门。最底部一排描绘了四位教会圣师,他们解读了由上方一排的四位福音书作者撰写的福音书内容。而福音书作者则叙述了耶稣的生平,这一故事在上方的第三排展开。叙述分为单独的场景,包括:</p><p class="ql-block"> • 天使报喜、耶稣诞生、东方三博士朝拜、耶稣在圣殿中与经师辩论;</p><p class="ql-block"> • 基督受洗、旷野中的试探、赶出圣殿中的商贩;</p><p class="ql-block"> • 耶稣与使徒在提比里亚湖上、耶稣显圣容、拉撒路复活;</p><p class="ql-block"> •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最后的晚餐、客西马尼园祈祷、被捕;</p><p class="ql-block"> • 鞭打、彼拉多审判、背负十字架上山、被钉十字架;</p><p class="ql-block"> • 复活、圣灵降临节。</p><p class="ql-block">门框上装饰着藤蔓,藤蔓中栖息着小动物和昆虫,以及浮雕的圆形徽章(clypei),其中刻有人物头像(或许是先知或《旧约》人物)。在天使报喜浮雕的右上角,可以看到吉贝尔蒂的自画像。这位艺术家的签名出现在基督生平的第二和第三个故事上方:“OPUS LAURENTII FLORENTINI”(“佛罗伦萨的洛伦佐之作”)。</p><p class="ql-block">吉贝尔蒂在赢得1401年比赛后制作了这些门,展示了基督生平的场景。虽然这些门在当时因其3D现实感让人惊叹,但今天它们最值得注意的是,展示了吉贝尔蒂在25年后《天堂之门》中将这个概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门的背面与正面相呼应,每个浮雕对应一个圆形装饰,刻有咆哮的母狮头像,每一头狮子的姿态和角度都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而中间则是基贝尔蒂最为著名的“天堂之门”(东门,1425-1452年)。</p><p class="ql-block">每个面板都是青铜材质,上面覆有一层黄金。它们在一个框架中讲述了多个故事,使用了前所未有的透视法和写实手法。吉贝尔蒂将他的精力和创造力倾注在这些面板上。他的头像位于门框的中央,第二排面板的顶部,左侧那个闪亮的秃顶头像就是他。他的儿子(也是他的助手)在他的右边。</p><p class="ql-block">这10块原始面板已从洗礼堂移至博物馆以更好地保护它们。(复制品现在装饰在洗礼堂上)。但即使在室内,腐蚀性氧化物也会在青铜面板和镀金层之间积聚。现在它们被置于玻璃下,以防自然光,并在氮气中保存以防止氧气和湿气的侵害。</p> <p class="ql-block">这些青铜“天堂之门”彻底改变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吉贝尔蒂是一位金匠的私生子,他在工作生涯中(超过50年)一直致力于洗礼堂的两组门的制作,其中包括花了27年(1425-1452)制作天堂之门的面板。门的制作是一个重大的制造工程,每个阶段都需要一个大型的艺术家和工匠工作坊:制作支撑面板的门框、设计和用蜡制作面板模型(以便用青铜铸造它们);通过将粉末状的金溶解在水银中来镀金面板,然后加热面板直到水银燃烧殆尽,留下黄金;抛光和安装面板;安装门……并一路上为所有人签发工资支票。吉贝尔蒂既是商人,又是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最初,这第三组门打算安装在洗礼堂的北侧,但由于它如此美丽,因此被放在了东侧,正对着大教堂的正面。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吉贝尔蒂放弃了之前几组门使用的 28 块面板的死板模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案,更有利于叙事:十块面板描绘了四十七个《圣经》故事。面板的方形形状使艺术家能够使用透视法并将情节组合在一起。故事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阅读:因此,故事从亚当和夏娃的创造和原罪开始,接着是该隐和亚伯、诺亚、亚伯拉罕、以撒和他们的儿子以扫和雅各、约瑟、摩西、约书亚、大卫,最后是所罗门的故事。故事情节的选择与基督教神学的圣经诠释有关,其中有洗礼和基督降临的预兆。</p><p class="ql-block">画框上装饰着华丽的壁龛,里面有旧约人物(例如杰森和朱迪思),还有从中冒出头颅的眼罩(可能是先知,或者一般意义上是“选民”的代表)。洛伦佐·吉贝尔蒂和他的儿子维托雷的肖像可以在两个中间的画框中看到。在中间的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带有作者“签名”的自我庆祝铭文:“[Opus] Laurentii Cionis de Ghibertis mira[bile] arte Fabricatum”(<这部作品>由洛伦佐·迪·西奥内·吉贝尔蒂(Lorenzo di Cione Ghiberti)令人钦佩的艺术创作)。</p> <p class="ql-block">Adam and Eve: God creates Adam, Eve, the</p><p class="ql-block">snake, the apple, and original sin, then expels the humans.</p><p class="ql-block">亚当与夏娃: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蛇、苹果和原罪,然后驱逐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Cain and Abel: Cain and Abel tend sheep, till the soil, and make a sacrifice, then Cain kills Abel and talks to God.</p><p class="ql-block">该隐与亚伯:该隐和亚伯放牧、耕种,并进行献祭,随后该隐杀死亚伯并与上帝对话。</p> <p class="ql-block">Noah: Noah and sons emerge from the ark (shown as a pyramid after the flood, then Noah makes a sacrifice and gets drunk. </p><p class="ql-block">诺亚:诺亚和他的儿子们从方舟(洪水过后方舟被描绘成金字塔)中出来,然后诺亚进行献祭并酩酊大醉。</p> <p class="ql-block">Abraham and Isaac: An angel prevents the sacrifice of Isaac, </p><p class="ql-block">亚伯拉罕和以撒:一位天使阻止了以撒的献祭,</p> <p class="ql-block">Jacob and Esau: Isaac's son Jacob buys and deceives his way into the birthright of his elder brother, Esau.</p><p class="ql-block">雅各与以扫:以撒的儿子雅各通过买卖和欺骗获得了其长兄以扫的长子继承权。</p><p class="ql-block">在雅各与以扫的面板中,由拱门创造的空间与场景本身一样引人入胜。中央是所谓的消失点,在远处的地平线上,所有的拱门和地砖都汇聚在那里。那些离我们最近的,在面板底部,显得又大又清晰。远处的人物较小、更模糊,并且位于更高的位置。吉贝尔蒂让我们成为这群圣人的一部分——一些人背对着我们,在拱廊周围闲逛。</p> <p class="ql-block">Joseph and Benjamin: After his brothers sell him into slavery in Egypt, Joseph recognizes them when they visit and frames Benjamin as a thief.</p><p class="ql-block">约瑟与便雅悯:在兄弟们将约瑟卖为埃及奴隶后,约瑟在他们拜访时认出了他们,并诬陷便雅悯为小偷。</p><p class="ql-block">在约瑟与便雅悯的面板中,请注意吉贝尔蒂如何仅用拇指深的距离就创造了一个圆形的圣殿,里面住满了工人。这个圆形圣殿让佛罗伦萨人惊叹不已。突然间,世界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深度。</p> <p class="ql-block">Moses: Onlookers exult as Moses receives the Tablets of the Law from God.</p><p class="ql-block">摩西:当摩西从上帝那里接过律法石板时,旁观者欢欣鼓舞。</p> <p class="ql-block">Joshua: Joshua leads the chosen people into the Promised Land and in celebration as the walls of Jericho fall.</p><p class="ql-block">约书亚:约书亚带领选民进入应许之地,并庆祝耶利哥城墙倒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David: The young hero conquers the giant Goliath.</p><p class="ql-block">大卫:年轻的英雄战胜了巨人歌利亚。</p> <p class="ql-block">Solomon and the Queen of Sheba: After traveling to Jerusalem with a great retinue and many gifts, a queen meets a king.</p><p class="ql-block">所罗门与示巴女王:女王带着大量随从和礼物前往耶路撒冷拜见国王。</p><p class="ql-block">在所罗门与示巴女王的面板中,后退的拱门延伸到无限远,给人一种我们可以看到永远的感觉。所有的拱门和台阶都汇聚在面板中央,两位君主在此相会,联合了各自的人民。吉贝尔蒂的主题可能受到1439年佛罗伦萨温暖的泛宗教气氛的影响,当时宗教领袖们在这里召开会议,试图重新统一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基督教领域。</p> <p class="ql-block">这幅面板画采用蛋彩画法,并以镀金背景为装饰,传统和现代的评论家均将其归 attributed 给乔托(Giotto),创作日期大约在1295年。这幅画最初是较大的尖顶形状,于1705年被裁剪成现在的尺寸。画中,圣母玛利亚端坐于宝座上,怀抱圣婴,身旁是两位天使。圣母丰盈的身形和温柔的目光表现出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母性情感。圣婴穿着长袍,手中持有象征律法的卷轴,宣示他是道成肉身。用右手祝福,并以三指的手势显示出他作为圣三位一体中一位神圣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宝座呈现出如同大理石镶嵌画的效果,象征着教会的建筑:象征性地,玛利亚是教会的母亲和象征,而基督是教会的头。两侧的天使参考了圣经中描述的装饰约柜的天使形象,约柜中存放着神的律法,象征着玛利亚是新约的约柜,承载了道成肉身的圣言。</p><p class="ql-block">这幅圣母与圣婴的画作与同一主题的雕像——由阿诺尔福·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为大教堂立面创作的**“玻璃眼圣母”**非常相近,风格、文化和创作时代相符。宝座的大理石装饰也呼应了中世纪立面的风格,现今仅作为碎片保存在博物馆中。</p><p class="ql-block">1993年5月27日,画作在致命的黑手党恐怖爆炸中受损。在修复过程中,决定保留天使右侧胸部的一块碎片,作为纪念和警示。</p> <p class="ql-block">在1587年拆除未完工的中世纪大教堂外立面时,大部分表面装饰丧失;仅存的一些碎片展示在这一展厅中。其中一些是通过发掘圣母升天堂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教堂走廊下方,发现的残余装饰,这些残余原属于古老的教堂圣雷帕拉特(Santa Reparata)。在1965至1973年间的发掘过程中,新大教堂的地面铺设不得不被移除,在一些白色大理石板的背面,发现了14世纪的装饰图案,这表明大教堂管理委员会在建设过程中回收了这些昂贵的石材,用于不断发展的项目需求。</p><p class="ql-block">雕刻的石板和带有彩色和金色马赛克插图的石板使得大教堂外立面成为新约中描述的天国耶路撒冷的图像——其中的墙壁由珍贵的宝石构成(《启示录》21:18-21)。尤其在日落时分,当大教堂的立面在渐弱的光线中散发光辉时,这座未来的城市的象征意义应当显得尤为明显。</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信仰的公共与私人表达</p><p class="ql-block">在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和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外部,雕像和浮雕彰显了佛罗伦萨集体的宗教信仰。然而,在建筑内部的艺术作品则更注重个人的虔诚信仰。这个展厅展示了一些这样的作品,包括多纳泰罗的《忏悔的圣玛利亚·抹大拉》,以及描绘圣人形象的绘画和雕塑,其中一些作品还描绘了捐赠者以祈祷姿态出现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毗邻的两个展厅同样唤起了私人虔诚的氛围:一个八角形的小教堂陈列着曾存放于洗礼堂和大教堂的圣物,这些圣物如今被安置在精美的圣物匣中供人瞻仰;而在多纳泰罗的《抹大拉》之后,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展示了米开朗基罗为自己墓地创作的《圣殇》。这件作品是他在七十岁高龄时的雕刻之作,展现了他个人信仰与对来世的深切思考。</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的次末雕塑:信仰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据同时代的记载,这件雕塑作品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一座教堂内的祭坛而创作的,他希望这座祭坛能成为他未来的长眠之地。这件雕塑创作于1546-1547年左右,但在1555年底,因对大理石材料中的瑕疵感到沮丧,这位年迈的艺术大师中途放弃,并对作品进行了毁坏性打击。后经修复,这件作品于1671年被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三世·德·美第奇购得,安置在圣洛伦佐大教堂的地下室;1722年,这件作品被转移至佛罗伦萨大教堂,放置在圣体祭坛的对面。</p><p class="ql-block">此作品雕刻于特伦托大公会议初期的几年,雕塑突显了基督的形象,强调了天主教的信念:在弥撒中,救主的身体真实地临在于圣体圣事中。这一教义由大公会议于1551年发表的法令明确阐释,当时米开朗基罗仍在雕刻这组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在雕塑中扶持基督遗体的站立人物——尼哥德慕,是卸下耶稣遗体的两位人物之一,而米开朗基罗将自己的自画像融入了尼哥德慕的面容之中。尼哥德慕的面部刻画深沉感人,反映了年迈的雕刻家对基督的挚爱。米开朗基罗在同一时期还创作了表达信仰的十四行诗,其中一首已被铭刻在这一房间中。</p> <p class="ql-block">THE COURSE OF MY LIFE HAS BROUGHT ME NOW</p><p class="ql-block">THROUGH A STORMY SEA, IN A FRAIL SHIP, </p><p class="ql-block">TO THE COMMON PORT WHERE, LANDING, WE ACCOUNT FOR EVERY DEED, WRETCHED OR HOLY.</p><p class="ql-block">SO THAT FINALLY I SEE</p><p class="ql-block">HOW WRONG THE FOND ILLUSION WAS</p><p class="ql-block">THAT MADE ART MY IDOL AND MY KING, LEADING ME TO WANT WHAT HARMED ME.</p><p class="ql-block">MY AMOROUS FANCIES, ONCE FOOLISH AND HAPPY:</p><p class="ql-block">WHAT SENSE HAVE THEY, NOW THAT I AP PROACH TWO DEATH THE FIRST OF WHICH I KNOW IS SURE, THE SECOND THREATENING </p><p class="ql-block">LET NEITHER PAINTING NOR CARVING ANY LONGER CALM</p><p class="ql-block">MY SOUL TURNED TO THAT DIVINE LOVE</p><p class="ql-block">WHO TO EMBRACE US OPENED HIS ARMS UPON THE CROSS.</p><p class="ql-block">*Michelangelo Buonarroti, Rime</p> <p class="ql-block">这尊白色卡拉拉大理石雕塑描绘了基督的遗体被圣母玛利亚、抹大拉的玛丽亚和尼哥底母所接下的场景,是米开朗基罗·布奥纳罗蒂的著名作品。年老的米开朗基罗大约在1547年至1555年间在罗马创作此作品,原本是为他自己在罗马的葬礼而制作的纪念碑,但他未能完成,雕塑残缺不全。随后,米开朗基罗的弟子提贝里奥·卡尔卡尼(Tiberio Calcagni)对作品进行了部分修复和完成,并将其售给了班迪尼家族(因此得名)。经过几次转手,这尊雕塑最终于1671年被科西莫三世大公(Grand Duke Cosimo III de’ Medici)购得并带回佛罗伦萨。最初被安置在圣洛伦佐教堂,于1722年迁至大教堂主祭坛后方,1933年转移至圣安德烈教堂,自1981年以来,雕塑一直安放在歌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尊圣母怜子图以超出常人比例的雕塑手法刻画了耶稣的遗体,由尼哥底母托起,并安置在圣母玛利亚的怀中,而抹大拉的玛丽亚则托住耶稣的双腿。在尼哥底母的面容上,基督教传统认为他是一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在七十岁时以自己为原型,将自己塑造成了这个慈爱照料耶稣遗体的角色,或许是在对死亡的个人沉思:毕竟,尼哥底母是福音书中质疑耶稣身体复活奥秘的人物。死亡、埋葬和复活的主题与典型的天主教对圣体圣血的反思相结合:这尊雕塑原本应该放置在祭坛上,因此它也重申了基督的身体在圣体和圣血中的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雕塑对面墙上的铭文记载了这件作品从圣洛伦佐大教堂迁移至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722年。</p> <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展现了三个哀悼者照料被钉十字架的基督的破碎身体。玛利亚(基督的母亲)站在右侧的阴影中;玛利亚·抹大拉(左侧,经过徒弟的打磨);以及尼哥底母(已转变为基督徒的法利赛人),他的面孔即为米开朗基罗自己的面孔。</p><p class="ql-block">基督的光滑身体从未完成的背景中突出出来。米开朗基罗(作为尼哥底母)一生致力于通过“解放”石材使雕像栩栩如生,现在他俯视着自己可能的最后一件作品——一个曾经完美的文艺复兴人物,现在却被扭曲、毁容、死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按照定义,悲悯雕像(Pietà)展示了玛利亚哀悼她死去的儿子,被从十字架上取下的情景。艺术家的目标是展示耶稣的死亡,米开朗基罗使耶稣的身体重感至深——你能感受到向下的拉力。实际上,他将耶稣雕刻成Z形,比实际身高略高,以突显他死后的身体的重量。还要注意母亲和儿子之间的亲密感——玛利亚在耶稣出生时和死亡时都与他同在,努力支撑着他。</p><p class="ql-block">年迈的米开朗基罗(1475-1564)为自己设计了这个墓碑,以此为中心。他因衰老而感到沮丧,并意识到通过雕刻这件作品,他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讣告。由于这是他自费完成的,可以将其视为一件自省而极具个人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Crucifix from the Baptistery</p><p class="ql-block">Giovanni di Balduccio</p> <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描绘了悔改的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多纳泰罗(Donatello)的文艺复兴时期杰作,创作于约1455年,原来来自洗礼堂。这尊雕像略大于真人,采用圆雕技法,由一块完整的白杨木原木雕刻而成,部分细节由麻绳和灰泥完成,表面涂有颜料并部分镀金。</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呈现的是福音书中的抹大拉的玛利亚,传统上她被视为一位改过自新的妓女,后来成为耶稣的门徒,并在耶稣复活后首次显现给她。然而,多纳泰罗在这里描绘的是她的晚年形象,这一形象仅存在于中世纪的传说中,传说她在耶稣升天后,进入沙漠过着悔罪隐士的生活。多纳泰罗以生动的自然主义风格表现了这位女性,她的身形仍显示出年轻时的美丽,但此时已经被禁食和烈日摧残,皮肤被晒得像是烤过一样,身形瘦弱,几乎干枯,骨骼清晰可见,牙齿残缺不全,长而凌乱的头发与粗糙的皮毛混在一起。</p><p class="ql-block">玛利亚·抹大拉站立着,右腿轻微移动,脚步不稳,艰难地踏在石砾上。她双手合十,低头祈祷,目光微微向左转,陷入沉思和沉醉的空灵之中,嘴巴微微张开,似乎在惊讶或低声呢喃。</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自1500年起就被记载在洗礼堂中,但没有证据表明它是最初的安放地点。她作为悔罪隐士的形象将她与圣埃及的玛丽亚和圣约翰·施洗者(洗礼堂的主保圣人)相提并论,后者也是沙漠中的悔罪者,身着骆驼毛皮。在雕像最初位于主祭坛左侧时,多纳泰罗的玛利亚·抹大拉是一个强烈的悔罪和改过的邀请:在那个位置,她的目光朝向祭坛,因此,象征性地,也朝向圣体圣血,即她所深爱的基督。</p> <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是用白杨木雕刻的,原本用逼真的颜色绘制,是一件充满虔诚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抹大拉的玛丽亚——被耶稣从街头拯救的妓女——双手合十,谦卑地祈祷。她曾经美丽的脸和身体因禁食、忏悔和内心的悔恨之火而留下了伤痕。乱蓬蓬的头发贴在脸上;静脉和肌腱布满消瘦的手臂和脖子。波浪起伏的头发暗示了内心的情感波动。但在她空洞、疲惫的眼睛里,你可以看到一种深深的忏悔需求,而不是理想化的形象,祈求得到宽恕。她的脚、手臂、胸部和脸部的细节清晰地表明,多纳泰罗对人体的了解以及他对真实表现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圣泽诺比乌斯图板画</p><p class="ql-block">这幅图板画呈中央菱形布局,由14世纪晚期雅各布·迪·奇奥内(Jacopo di Cione)创作。中央菱形描绘了威严的圣泽诺比乌斯,他身着主教法衣,背景为金色。他右手持牧杖,左手捧书。圣人脚边右侧是一位完全笼罩在深色披风中的跪拜祈祷者。</p><p class="ql-block">在菱形的四个三角区域,上方描绘天使报喜,下方则展示了祈祷的施主。</p><p class="ql-block">圣泽诺比乌斯一直被认为是佛罗伦萨教会的保护者,同时也是信仰和城市的坚定捍卫者。画中,他作为调解者的角色显而易见,将虔诚的祈祷者与圣母玛利亚之间联系起来,象征着他在信徒与圣母之间的代祷作用。</p> <p class="ql-block">Master of the Medici Chapel Polyptych, St. John the Baptist between Saints Zanobi and Reparata,</p><p class="ql-block">《圣约翰施洗者与圣泽诺比乌斯和圣瑞帕拉塔》</p><p class="ql-block">这幅多联祭坛画由“美第奇小堂多联画大师”(Master of the Medici Chapel Polyptych)创作,具体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14世纪后期。</p><p class="ql-block">画作的中心人物是圣约翰施洗者,他身穿简朴的服饰,持着象征其身份的十字杖。两侧分别描绘了佛罗伦萨的两位守护圣人:</p><p class="ql-block"> • 圣泽诺比乌斯(Saint Zanobi):身着主教法衣,持牧杖,象征他作为佛罗伦萨早期主教的身份,以及他对城市的保护和信仰的坚定守护。</p><p class="ql-block"> • 圣瑞帕拉塔(Saint Reparata):身为佛罗伦萨旧主教座堂(圣瑞帕拉塔教堂)的守护者,她通常被描绘为一位年轻女性,象征纯洁和圣洁。</p><p class="ql-block">这幅多联画不仅展示了这三位圣人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佛罗伦萨对其宗教传统与地方守护神的敬意。这类作品往往用于祭坛,旨在激励信徒们的虔诚信仰和祈祷。</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圣凯瑟琳与祈祷中的捐助者的木板画(左)</p><p class="ql-block">由伯纳多·达迪及其工作室创作,约14世纪中期完成。这幅画的主体是一位头戴王冠的圣凯瑟琳,她立于金箔背景前,正面朝向观众,身穿粉色带花纹的长袍和相同图案的斗篷。在画面上方的拱形部分嵌有一块三叶草形的饰板,描绘基督举手祝福的场景。画中,圣凯瑟琳保护着身穿较小比例服饰、跪拜在她斗篷下的捐助者形象。</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包含了与圣凯瑟琳殉难相关的多重象征:</p><p class="ql-block"> • 她的粉色长袍象征她为信仰流下的鲜血和无私的爱。</p><p class="ql-block"> • 她身后的带齿轮象征她最初未能成功的酷刑。</p><p class="ql-block"> • 她右手握着的棕榈枝是殉道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 她左手持有的红色书籍象征她的基督教知识,传说她曾在皇帝马克森提乌斯的宫廷中,以无可辩驳的雄辩驳倒了所有学识渊博的异教学者。这本书的红色可能也暗指鲜血,即她为信仰和智慧付出的代价。</p><p class="ql-block">画面下方的美第奇家族徽章似乎是后期添加的。</p> <p class="ql-block">一位福音女性</p><p class="ql-block">本室名称所来源的作品是唐纳泰罗于1450年代中期雕刻的木雕像,描绘了新约中多次提到的一位女性:玛利亚·玛德肋纳(Mary Magdalene),她是耶稣从七个恶魔中解救出来的(路加福音8:2),并且常被认为是那位因深爱耶稣而获得宽恕的罪妇(路加福音7:47)。玛利亚·玛德肋纳是复活的耶稣在复活节早晨首先显现给的那个人(约翰福音20:11-18),传说她在基督升天后成为了隐士,通过自己禁欲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许多人归信基督。</p><p class="ql-block">唐纳泰罗将这些多样的叙事线索融合为一个形象,呈现出玛利亚·玛德肋纳作为一位悔过的女性,她的身体和面容因禁食和失眠的夜晚而显得憔悴,但与此同时,她依然在祈祷中保持着平静与安宁。这里还展示了一尊彩绘陶土半身像,表现她依然年轻而迷人,和一幅釉面陶土浮雕,描绘了玛利亚·玛德肋纳在荒野中的祈祷。唐纳泰罗的雕像很可能是为洗礼堂制作的,15世纪末至1966年间有文献记载它曾安放在洗礼堂内。18世纪时,雕像下方刻有一块大理石铭文,宣扬佛罗伦萨对这位圣人的坚定敬仰。</p> <p class="ql-block">《圣瑞帕拉塔》</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由洛伦佐·迪·尼科洛(Lorenzo di Niccolò)创作的,时间大约在15世纪初期,是一幅描绘佛罗伦萨守护圣人圣瑞帕拉塔(Santa Reparata)的面板画。</p><p class="ql-block">描绘内容:</p><p class="ql-block">圣瑞帕拉塔被刻画为一位年轻的女性,身着精美的服饰,象征纯洁与勇气。她通常持有象征殉道的棕榈枝,展示她为基督教信仰所作的牺牲。背景使用了金箔装饰,典型的哥特式风格,突显出她的神圣性与地位。</p><p class="ql-block">意义:</p><p class="ql-block">圣瑞帕拉塔是佛罗伦萨旧主教座堂的守护圣人。她的形象象征着信仰的坚定与对城市的保护。这幅画作可能曾是祭坛的一部分,用于在宗教仪式中激发信徒的敬仰与祈祷。</p><p class="ql-block">风格与技法:</p><p class="ql-block">洛伦佐·迪·尼科洛的作品通常展现出过渡时期的风格,融合了哥特式的装饰性细节和早期文艺复兴对人物表情及身体比例的关注。这幅画展示了他对细节的关注,如面部表情的宁静和服饰的精美。</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佛罗伦萨历史和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圣保罗曾教导:“你们的身体是圣灵的殿”(哥林多前书6:19)。从这一视角来看,教会保存并敬奉那些在圣灵的临在中显得特别显著的男女的遗骸(即圣人的身体圣物)以及与他们的生平和死亡相关的物品。</p><p class="ql-block">这一虔诚的习俗在佛罗伦萨非常盛行:事实上,大教堂和洗礼堂拥有超过六百件各类圣物。在圣徒节日时,这些圣物会被陈列在辉煌的圣物容器中,向信徒展示。这些圣物象征着,那些与复活的救主共融而逝的人,其身体也能获得永生的奖赏。</p> <p class="ql-block">圣物箱——“大公夫人十字架”</p><p class="ql-block">这件圣物箱因其外形和背景而被称为“受难圣物”或“大公夫人十字架”,由拜占庭艺术家在11至12世纪间分阶段制作,并在17世纪由科西莫·梅尔利尼(Cosimo Merlini)以及18世纪由贝尔纳多·霍尔兹曼(Bernardo Holzmann)进一步完成。</p><p class="ql-block">圣物箱用于保存和展示与基督受难相关的圣物,以纪念上帝之子为人类救赎而牺牲、受死并复活的事迹。其中珍藏了一根来自荆棘冠冕的刺和一块据传是“真十字架”的木屑。这些圣物可能于15世纪从君士坦丁堡运至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圣物所置的十字形圣物箱是由托斯卡纳大公科西莫二世(Cosimo II)和其妻奥地利的玛丽亚·玛达肋娜(Marie Magdalene of Austria)委托制作的,因此得名“大公夫人十字架”。因圣物的重要性,制作材料无比珍贵,包括黄金、多彩珐琅和宝石。</p> <p class="ql-block">大型油画卢内特《基督与圣母、施洗者圣约翰及佛罗伦萨圣人》</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卢内特由尼科洛·巴拉比诺(Niccolò Barabino)于1883年创作,作为大教堂正门中央马赛克的预备草图。现今大教堂的立面于1875年至1887年间按照埃米利奥·德·法布里斯(Emilio De Fabris)的设计建造,其图像方案由哲学家奥古斯托·孔蒂(Augusto Conti)设计。立面的主题旨在颂扬圣母玛利亚以及通过她体现的教会,她们被视为基督教文明的指引者及人类最高表达的灵感源泉。</p><p class="ql-block">画作中,不仅圣徒向玛利亚和教会致敬,基督教西方的伟大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也通过立面上的众多雕像表达敬意。1888年,威尼斯马赛克公司(Società Musiva)根据这位热那亚艺术家的草图制作了大教堂三扇门上方的马赛克装饰。</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心是基督高坐宝座,象征“圣宠”(Divine Grace)的化身。圣母玛利亚与施洗者圣约翰、以及佛罗伦萨的圣人们,如主教泽诺比乌斯(Zenobius)和安东尼诺(Antonino),以及圣玛丽亚·玛达肋娜·德·帕齐(Maria Maddalena de’ Pazzi)等,共同为人类向基督代求。画作中圣母的角色,正如画上铭文“Mater divinae Gratiae”(“圣宠之母”)所明示的,是带领人类接近神恩的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