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掠过巴尔干(3)波黑、塞尔维亚篇 崔铁军文/摄(文上图下)

朵朵滑滑梯

<p class="ql-block">这是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广场上的瑟比利喷泉。9月14日下午,我们到达了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南京出发时,领队小戴说,走巴尔干这条线路的,差不多清一色都是你们这样的50后60后。将来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跑不动了,估计国内就没有多少游客去那里了。这个年轻人说话,真是一语中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谁没有个南斯拉夫情节,谁不知道电影《瓦尔塔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谁不惦记着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心里一直有几个疑团,巴尔干半岛为什么是欧洲的火药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为什么解体?解体后的前南斯拉夫6个国家,现在过得怎么样?走过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觉得这两个国家现在好像还好,加入了欧盟,斯洛文尼亚还进入了欧洲的发达国家行列。而进入波黑和塞尔维亚这两个国家,途中都要下车,拿出护照检查盖章,办理简单的入境手续。原来这两个不是欧洲申根国,差不多属于欧洲的第三世界。(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到达萨拉热窝之前,中午首先抵达的,是波黑的一座古城莫斯塔尔。下车时领队说我们要去看一座老桥,吃个中饭。‌</p><p class="ql-block">网上是这样介绍莫斯塔尔古城的:这是‌波黑(全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内雷特瓦河畔,距离首都‌萨拉热窝约80公里。这座城市拥有约11万人口,工业发达,包括炼铝、烟草、纺织、食品加工和飞机制造等行业。莫斯塔尔古城建于15世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古老的‌石桥而闻名。</p><p class="ql-block">其实这是一个悲壮的古城。历史上和近代多次发生战争,是欧洲火药桶的一个范本。这座老桥,就是历史的一个见证。</p><p class="ql-block">老桥始建于1566年,400多年后,毁于1993年的波黑战争。2004年得到重建,2005年,老桥和它周围地区随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没有说明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不料却成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整座桥的石材,大多是用了从水中打捞起的原材料,不足部分用了附近山上的石材。(图片来自网络,自己拍的不满意)</p> <p class="ql-block">老桥的西边住着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埃西亚人(克族),东边住着信仰回教的波斯尼亚人(穆族)。各自有着教堂或清真寺,隔河相望。长期以来,由于宗教和民族的差异,两岸居民之间一直存在敌意和冲突‌,波黑战争中双方都受尽苦难,伤亡很大。</p><p class="ql-block">历经沧桑的莫斯塔尔老城,战后因为老桥的重建,两岸的居民又联系在一起。重新建起的老桥和莫斯塔尔古城,是多民族与多文化的融合地,是协调、和解和国际合作的象征,希望也能成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和宗教社会之间和睦相处的一个范例。(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被走了400多年的桥面,大理石非常光滑,要非常小心翼翼地移动,才能保证安全通过。</p><p class="ql-block">走过很多的桥,但是莫斯塔尔古城里的这座单拱石桥,会让人过而不忘。</p><p class="ql-block">老桥有27.34米长,4.55米宽,拱顶距水面约20米。在建桥的16世纪,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石桥了。</p> <p class="ql-block">天气很好,桥上的风光非常漂亮,两岸的建筑也是很有特色。这个角度拍过去,可以看到右手边的一些清真寺,应该是穆族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转过身来换个角度,同一条河流,风景是一样的美,河边住的居民,应该是克族。</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伴特地下到水面,手机拍到的画面。莫斯塔尔老桥,因其优美的弧度和宏伟的形态,被喻为内雷特瓦河上的彩虹。</p><p class="ql-block">因为膝盖受过伤,我没有下到水面去。在桥上,可以看到随时愿意为游客做跳桥表演的年轻人。他们高大健硕,跳一次可以得到一些报酬,这也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方法。</p> <p class="ql-block">内雷特瓦河上,有很多这样很典雅的老桥。建筑的风格丰富多元,前土耳其、东土耳其、地中海和西欧的建筑,都能看到。就是还不太能准确分辨出来。</p> <p class="ql-block">老城的酒店,沿河而建。人们喜欢在这样的地方,边吃边看风景。</p><p class="ql-block">这个昔日土耳其边境上的小镇,不是连绵的战争破坏,就应该是这样的平和静好啊!</p> <p class="ql-block">老城恢复得还算不错,基本保留了奥斯曼帝国时期的风格。从路边紧挨着的商铺小店里的商品,可以推算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物价好像很便宜,一对造型别致的咖啡杯,5欧元。一幅杂志大小关于老桥的写生,连画框一起,也是5欧元,我把它们都买下了。衣服饰品都是挂着卖,当地特产如果酱干果等,摊着卖,不讲究。据旅行文学作家刘子超介绍,这个古城里的人均收入,每月能达到500欧元,就算是不错的水平,当地的农民,也许只有200欧元的月收入,但是他们有点土地,粮食蔬菜自己解决。</p><p class="ql-block">我们只是看了莫斯塔尔古城。其实这个城市,还有新城区,还有莫斯塔尔大学,比较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上个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留下的断壁残垣。枪眼炮痕,也吸引了很多爱好和平、爱好历史的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老城里,前方墙上写着restaurant的地方,就是我们中午就餐的饭店(不是酒店)。这个只有10多万人口的小镇,现在每天很多游客,从城边的停车场里,挤满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旅游大巴,就可以知道这里的旅游热度。</p> <p class="ql-block">从饭店的窗口看过去,阳光灿烂,色彩鲜艳。</p> <p class="ql-block">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很有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背景很漂亮,饭后在这里坐一下,歇歇脚,然后前往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简单说说波黑这个国家和萨拉热窝这个城市吧。</p><p class="ql-block">波黑作为一个巴尔干半岛国家,人口只有350多万,面积5.12万平方公里。比起江苏省,就是一个地广人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8000欧元,属于发展中国家。</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于1263年。现有人口约30万左右,面积有142平方公里。来了才知道,这个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风景秀丽,群山环抱,米里雅茨河穿城而过,分隔了老城和新城。桥上有一些桥,空中看去,是不是很漂亮!(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号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使这个城市名声大噪。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拉丁桥头,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刺杀,导致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欧洲甚至全球有30多个国家参战。投入军队7000多万,15亿人被卷入战争,850万士兵、1500多万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废。损失达3000亿美元。</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冰冷的数字后面,是欧洲境内长达四年多的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是平民百姓的流离失所和家破人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一下奥地利斐迪南大公夫妇为什么被刺。</p><p class="ql-block">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桥头有一组这样的石头椅子,为了纪念费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是欧洲唯一的一座多种宗教并存的城市。形成这样的格局,有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漫长的历史原因。(此处省略很多字)</p><p class="ql-block">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一战前,统治这里好几百年,当然是信伊斯兰教的波族(波什尼亚族)人口占多数,大约是一半。信东正教的赛族(塞尔维亚族)人口占30%左右。信天主教的克族人口,占15%左右,其他教派比如犹太教等,人口约占15%。</p><p class="ql-block">往好了说,萨拉热窝有着宗教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包容。往坏了说,真是很难说。就像有人喜欢咖啡有人喜欢茶,有人喜欢米饭有人喜欢面条,三大民族,三大宗教,谁也不服谁。如果有人非说咖啡是真理,那么其他的都是歪理邪说。30多万人口的地盘不是很大,互相靠得很近,路上不遇桥上遇,难免擦枪走火,横起祸端。</p><p class="ql-block">远处可见的是清真寺。清真寺在萨拉热窝,还是比较多一点。</p> <p class="ql-block">附近不远处的天主教堂,里面也是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组成一个三角形,这就是三个种族混居的老城区,也是萨拉热窝最吸引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正教教堂。</p><p class="ql-block">一个不大的城市,三个民族混杂居住着,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冲突在所难免。游客也许看不明白,但边界感一直都在他们心里,过去和现在,都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巴尔干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更像一个形容词,充满伤痛、挣扎、求索和希冀的复杂含义。</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门口的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一家人,在认真做祈祷。我按下快门的瞬间,心里充满对他们的祝福。</p><p class="ql-block">期待和平吧!在这个多民族多教派的地方,战争没有走远。</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门口的一棵大树很好看。看到那个高高的钟楼了吗?就在清真寺墙外的院子里。那就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一个取景地。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记得游击队员瓦尔特的高大形象和骁勇善战的本领。他手拿卡宾枪,就在这座钟楼上和德军开展激烈交锋,完成任务后从楼顶攀绳而下。</p><p class="ql-block">回来后,网上复习了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回真是看明白了!地形地貌都比较熟悉了,故事情节更清晰了,又了一个心愿!</p> <p class="ql-block">这座老钟,本身也有故事。它叫胡色雷贝格清真寺钟楼,是萨拉热窝最经典的一座钟楼。这座钟楼建于1667年,是萨拉热窝少数几个历经战火而幸存下来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标志性的著名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钟楼上的大钟现在是城里唯一的公共时钟,2012年6月,人们对大钟进行了调整,原来的机械装置被现在的电子装置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这是萨拉热窝市政厅。建于1896年,精致的拱形窗户、锯齿形屋顶和观光阳台,是奥匈帝国时期萨拉热窝最奢华的建筑之一。二战之后,市政厅改为波黑国立图书馆。</p><p class="ql-block">波黑战争中,大楼遭塞族纵火,近90%的馆藏图书毁于一旦。战后得到精心修复,于2014年重新开放。</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前,分别挂着波黑的国旗和国徽。有黄色的一面是国旗,有盾牌的一面是国徽。</p> <p class="ql-block">1992年4月5日,波黑战争爆发。爆发战争的原因是国内三大民族对国家的独立和政治走向意见相左。萨拉热窝围城事件,使这个城市再一次被世界高度关注。在围城事件发生的1426天里,这座城市饱受了前南斯拉夫人民军和塞族共和国军队的蹂躏。11541个穆族居民在围城期间失去生命,其中很多人在一条臭名昭著的“狙击手大街”被射杀。围城时间之长,远超二战期间的列宁格勒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城里有专门的战争纪念馆,向人们展示了战时的血腥和艰难。</p><p class="ql-block">2012年4月6日,战争爆发20周年当天的纪念活动,11541把红色椅子组成一条800米长的“红色河流”,每把椅子代表一名遇难市民,其中有600多把小红椅子,代表围城事件中遇难的儿童。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也在围城期间因为心脏病未能得到及时救治而离世。</p><p class="ql-block">波黑战争持续了40多个月。波黑430万人口中,死亡近28万,200多万难民。令人发指的是,1995年7月,塞族军队在两周内屠杀了约8000名波什尼亚克族男子,是欧洲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大屠杀。1995年11月,代顿和平协议签署,波黑战争结束。战争给波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经济损失达450亿美元。</p><p class="ql-block">领队说,我们的车正在驶过“狙击手大街”,顿时觉得心如铅重。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何以为家?(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现代波黑战争留下的弹孔,随处可见。留着也好,提醒人们保持克制、保持清醒,远离战争,保卫和平。</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也想看看电影《桥》的拍摄地。这座桥其实不在萨拉热窝,在黑山境内。另外一个旅游团去了那里,有人拍下了这张图片。桥头人物为这座桥的设计师,他后来也参与了这座桥的爆炸行动,对于他,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国家利益。</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本篇开头提及的萨拉热窝的喷泉广场。也是当地一个著名的景点。广场上一直有孩子在喂鸽子,游客也纷纷去喂鸽子。大家心里都有同样的愿望,期盼这个多民族、多教派的城市,远离战争,享受和平。</p> <p class="ql-block">领队执意要带我们去喷泉广场附近的一个铜匠铺,我们一行人都没有明白过来为什么。老城里有很多这样的手工作坊,并且传承了很多代,还是很难得的。</p> <p class="ql-block">进门才知道,这个铜匠铺,也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一个取景地。</p><p class="ql-block">影片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屋里几个铜匠同时拼命敲打手里的铜器,弄得德国纳粹士兵不知所措,让瓦尔特再次得以逃脱的场面。这个场景就是发生在这个小铜匠铺里。当家的老铜匠80多岁时去世了,现在经营这家铺子的,是他的儿子。店里专门有这样一块牌子,用中文写着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店里的手工铜器,制作精美,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在出发巴尔干之前,问家里的小朋友要什么礼物,外孙女说要一件“最巴尔干”的礼物,不要冒牌的。</p><p class="ql-block">我在这个铜匠铺里,给她选了一只可以放糖果的铜器,30欧元。铜匠铺主人热心地为她在铜器上刻上时间、地点和中文版的名字。这件礼物,有点意思吗?</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手工铜器锡器工艺品,比较有名。</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里的生活,很接地气的。这是露天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糖果屋</p> <p class="ql-block">服装店也比较时尚。</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现在也是旅游热门城市了。我不太喜欢拍游人也拍不好。好容易拍了一个清净的街道。街景大致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新城区不是这个样子。很宽阔整齐的街道,比较大的商店,和一些知名的品牌店,广告牌也是比较现代。我们只是车游了那里,匆匆掠过而已。</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不仅四面环山,半山上也都是这样的民宅。层层叠叠,绵延不断。</p> <p class="ql-block">网上看到萨拉热窝这张照片。是不是一个很漂亮的山城。</p><p class="ql-block">巴尔干之行,涉及到的四个国家,都是匆匆掠过。上午一般赶路,午后甚至是下午时分,才能到达一个新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这次出发巴尔干与以往不同,愣是没有做一点预习,希望对前方保持一种实地的新鲜感。到了莫斯塔尔,到了萨拉热窝,果然感受到了挣扎和悲壮、隐忍和伟大。也感受到了期待和希望。虽然年轻人已经逐步不太在意种族分歧和宗教冲突了,但是走向长期稳定的和平,还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从萨拉热窝到贝尔格莱德,只有300公里。但是因为都是山路,途中还要办理离境和入境手续,加上停车午饭,至少要7个小时。</p><p class="ql-block">9月15号下午四点,细雨中,我们终于到了贝尔格莱德。</p><p class="ql-block">作为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战火的洗礼。根据历史记录,贝尔格莱德曾被战火蹂躏了很多次,并且被重建了很多次。这座城市被称为“历经40次战火而不毁灭的名城”,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核心位置,素有“巴尔干之钥”的美称。</p><p class="ql-block">在1999年,北约对贝尔格莱德进行了轰炸,这次事件对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尽管经历了这些苦难,贝尔格莱德逐渐从战争的阴影中恢复,成为一座充满历史印记和现代魅力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图为贝尔格莱德共和国广场,广场中间树立着1882年建造的塞尔维亚大公米哈伊洛•奥布雷偌维奇三世的铜像,纪念他将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身后的建筑是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因为下雨所以车游,没有拍下照片。(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进入市区,我们的车在领队的引导下,直接开往中国文化中心。保加利亚籍司机问为什么,领队说不为什么。回身和我们说“和他说了他也不懂”。</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中国住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1999年5月7日遭北约飞机轰炸,邵云环等三名同胞牺牲,这是不可忘记的历史。细雨中我们下车在纪念碑前伫立,往事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美国后来就此事作了经济赔偿。</p> <p class="ql-block">现在,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已经搬到另处。原址上重新建起的大厦,是中国文化中心。(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中心入口处,站立着孔子塑像。孔子学院,现在遍布世界各地。说到中国文化的根源,孔子,无疑是最公允的一个代表。</p> <p class="ql-block">行程匆匆,接下来去看铁托。贝尔格莱德也是一个山城,铁托的墓地“花房”在一个小山坡上。</p><p class="ql-block">层层叠叠的台阶拾级而上,抬头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墙上是六个游击队员的持枪图。</p><p class="ql-block">建筑前面的广场上,首先会见到一个石头雕塑,六个圆形被连接在一起,也是别有寓意——</p><p class="ql-block">1918年12月,塞尔维亚、邻国黑山以及由原奥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p><p class="ql-block">这六个圆形,代表了每一个国家,被紧紧的相连。南联邦成立后,铁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p> <p class="ql-block">铁托,全名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年5月25日生于‌克罗地亚的‌库姆罗韦茨村。1980年在卢布尔雅那去世,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他领导南斯拉夫武装力量抵抗法西斯侵略,1943年获得‌元帅军衔。</p><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联邦成立后,铁托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致力于国家重建和工业化。</p><p class="ql-block">他的外交政策使南斯拉夫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并为全球不结盟运动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这三点,是巴尔干人民和国际社会对他比较一致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没有想到,巴尔干半岛一代英雄铁托的墓,是安放在这样的花房里。铁托时代,是南斯拉夫的黄金时代,“当时在国际上说话很响的”,当地的女导游这样告诉我们。</p><p class="ql-block">铁托生前酷爱养花,如今,他安息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自他1980年去世,40多年过去了,来自各地的人们还是会带着鲜花,来“花房”看望他,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怀念南斯拉夫时代。</p> <p class="ql-block">光线从玻璃顶棚上倾斜下来,近景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铁托墓旁,安放着他的第四任妻子。</p> <p class="ql-block">绵绵细雨中,还是有不少人前来“花房”,怀念铁托和那个时代。</p><p class="ql-block">南斯拉夫,现在是一段历史了。从南斯拉夫独立出去的六个国家,这次我们看了四个。波黑和塞尔维亚,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贝尔格莱德,是原南斯拉夫的首都,现在是塞尔维亚的首都。</p><p class="ql-block">一个大国如前南斯拉夫,分裂成六个小国。塞尔维亚,是原南斯拉夫中的大国,现有人口841万, 面积8.85万平方公里。塞尔维亚境内,还有一个科索沃地区在闹独立。目前看来,面上还算平静,但是遇到大的国际风浪,能维持平稳吗?小兄弟们之间,能长期平安无事吗?看着博物馆墙上六个不同服饰的游击队员图像,心里默默祝愿,巴尔干不要再起战乱了!</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去到的,是贝尔格莱德要塞。这个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城堡,如今是个城市公园。</p><p class="ql-block">这个建于1693-1696年期间的城堡,基本位于市中心,范围很大,走下来要一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城堡历经沧桑,也有过多次修缮和扩建。</p> <p class="ql-block">途中遇到初秋的色彩,真是不错。</p> <p class="ql-block">沿途还可以看到古罗马和奥匈帝国的建筑遗风。</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团队不大,领队带着大家都上到了城堡的最高处。我腰腿不灵,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图片,和我当天在现场看到的是一样的角度。</p><p class="ql-block">图片的背景是晴天。</p> <p class="ql-block">这是贝尔格莱德地标之一,一战胜利纪念碑。修建于1928年,为纪念巴尔干战争战胜奥斯曼帝国和一战中战胜奥匈帝国。</p><p class="ql-block">抬头凝视纪念碑,能深深体会到贝尔格莱德的悲情与悲壮。“胜利者”雕塑是一个裸体的强壮男子,一只手持着放下的剑,另一只手托着雄鹰。象征着力量,期望着和平,同时保持着警惕的姿势,守护着贝尔格莱德这个城市。</p><p class="ql-block">这是贝尔格莱德最著名的雕塑,也是市民心中共同的精神符号。</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堡的高地上,就可以看到萨瓦河和多瑙河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两条著名的河流在此汇合,河水在一起静静地流淌,默默地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p> <p class="ql-block">来不及走完这座城堡,就拍下了这张照片。这是城堡的建筑模型。最高的建筑应该就是钟楼。</p><p class="ql-block">因为年代久远,历经无数次战争,城堡很多地方现在显得破旧,正在修缮。活着的历史,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城墙的厚度,不亚于南京的明城墙。城墙脚下的一侧,是部分一战、二战期间的武器展览。</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是儿童公园。有各种各样的恐龙模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圣萨瓦大教堂,也是贝尔格莱德必须打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去往圣萨瓦大教堂的路上,街景很是好看。这个城市坡地比较多,城市的道路和建筑,就比较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城堡山下来的路边公园里,人物雕塑很多,这里好像是一个雕塑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女英雄。领队介绍了她的姓名和事迹,都忘记了。在贝尔格莱德城堡景区,有她一席之地,肯定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她的风姿很特别,一见入心。</p> <p class="ql-block">圣萨瓦大教堂始建于1935年,但由于财政问题,整个外部建造工程直到2003年12月才完成,内部装修至今仍在进行中。</p><p class="ql-block">教堂是为了纪念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圣萨瓦而建立的。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中世纪的重要人物,他的遗体在1595年被奥斯曼帝国首相焚烧在弗拉查尔高地,后来人们在这里建立了圣萨瓦大教堂。</p><p class="ql-block">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历史上的欧洲教会大分裂事件。(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圣萨瓦大教堂,第一眼看到它,就觉得它超凡脱俗,不同凡响,就像那年在印度看到泰姬陵一样,让人眼前一亮,驻足不前。</p><p class="ql-block">圣萨瓦大教堂的设计灵感源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巧妙融合了拜占庭和塞尔维亚中世纪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座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主体部分以白色大理石堆砌而成,晶莹坚固的质地确保了教堂的稳固与高大,象征了教会的威严、圣洁和不可侵犯。教堂的圆屋顶高达70米,主体采用四边等长的正十字形状,东西长91米,南北长81米,从任何角度看去都显得方正整齐,宏伟端庄。</p><p class="ql-block">每年复活节和圣诞节,圣萨瓦大教堂都会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吸引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参与。教堂周围环境优美,花园和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宁静的休憩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的马赛克装饰堪称世界上最大之一,色彩斑斓且细节精致,生动描绘了基督教的经典故事与圣人形象。此外,教堂内还设有多个小礼拜堂,为信徒们提供私人祷告和静修的场所。在教堂的地下室,还藏有博物馆和图书馆,展示了塞尔维亚东正教丰富的历史与文化。</p><p class="ql-block">来不及细看,只能匆匆掠过。</p> <p class="ql-block">圣萨瓦雕塑和圣萨瓦大教堂。人物雕塑底座上写着“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一切!”</p><p class="ql-block">圣萨瓦雕塑,也是贝尔格莱德另一著名雕塑。(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回到贝尔格莱德著名的步行街“米哈伊洛大公街”的时候,已经是华灯初上时分。</p><p class="ql-block">一个城市,无论大小,要有一条像样的、最好是别致一点的大街,就会让人念念不忘。这条步行街,绝不亚于欧洲大都市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侧,精品店应有尽有、咖啡馆、书店、画廊、古董店、工艺品店等,门脸都很讲究,气派或精致。</p><p class="ql-block">走在这个一公里长的商业街上,强烈感到传统的优雅和现代的迷人氛围。</p> <p class="ql-block">街头小品,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路上双语的指示牌和喷泉。</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下午,暴走在贝尔格莱德的著名景点三个多小时,走了12000多步。这时已经累得一步也跑不动了。往前又走几十米,终于让拐进一个巷子里,找到了用晚饭的中餐厅。</p> <p class="ql-block">记住米哈伊洛大街上的白色喷泉,就记住了贝尔格莱德的繁华和典雅。</p><p class="ql-block">这一美篇里的照片,除注明借用于网络的图片,都是本人在波黑和塞尔维亚用手机做下的记录。两个国家,只用了两个半天,匆匆掠过,不得深入,有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尽管匆匆掠过巴尔干的四个国家,也比纸上得来的文字和画面,要生动形象真实得多。</p><p class="ql-block">巴尔干之行出团通知上的路线和城市,现在回头再看,已经都是熟面孔了!推荐旅行文学《血与密之地》,回来再读这本巴尔干游记,亲切得很,清楚得很,也容易理解了!</p><p class="ql-block">自9月16号起,开始返程回维也纳。途中停留过了匈牙利城市佩奇和多瑙河三镇,得空再整理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