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长河 探访明十三陵

索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三陵,位于</span>北京昌平区境內的天寿山麓,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群,距北京约50公里。从明永乐七年(1409年)长陵的修建开始,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后历经二百余年,共建13座皇陵、7座妃嫔墓和一座太监墓。<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span>建筑宏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第27届大会通过,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其墓仪建筑始建于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由南至北依次有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总长约7.3公里</span>,一直可以通向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也就是明十三陵的首陵。因为朱棣是第一个葬在这里的帝王,其他十二座帝陵在长陵神道两侧排列,所以这条神道也被称为总神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在神道的南端又增置了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我们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总神道的石牌坊。也许是岁月的久远,这座石牌坊🔺 已被遮掩于一座小村落外一片茂密的丛林之中‌‌。尽管置地荒凉,但隔栏远望,皇家威仪犹存。这座石牌坊,是总神道的起点,位于神路最南端。石牌坊由汉白玉砌成,宽28.86米,高约14米‌3,<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阔五间,六柱十一楼</span>。在古代,这样的牌坊也称为牌楼。明朝以前,牌楼都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像这么大型石结构的牌楼在此之前还从没有过。所以嘉靖皇帝下令建的这座石牌坊应该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往北大约1.5公里,就见到大红门(又叫大宫门)。这座单檐殿顶黄瓦红墙的大红门本是长陵神道最早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嘉靖年间在大宫门南边又修建了石牌坊,成为后来神道的起点。据大红门前的铭牌记载,这三个券门各有不同功用,中门为帝后梓宫、神御物等经由之门,东门为皇帝谒陵所经之门,西门则为大臣们谒陵时进入陵区之门。</p> <p class="ql-block">大红门外东侧立有“明十三陵”雕石,西侧是现代的柏油马路,古今交融,似乎没有一点突兀感。</p> <p class="ql-block">从大红门再往北1.5公里,就是长陵神功圣德碑亭。长陵神功圣德碑亭与石像生、龙凤门一起是总神道的核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四面各辟券门。</p> <p class="ql-block">碑亭的四角立有4根白石华表,华表柱上雕刻有萦绕柱身盘旋而上的升龙和祥云,顶部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犼,也称望天吼,分别有两个各朝南北方向。</p> <p class="ql-block">亭内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陵神功圣德碑,</span>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碑身刻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明成祖朱棣撰写的碑文,共3000余字,记录了明成祖一生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碑的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代添刻了碑文。碑身的背面是乾隆皇帝写的碑文《哀明陵三十韵》;碑身的东侧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西侧是乾隆的儿子嘉庆总结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p> <p class="ql-block">碑亭的北面是排列长达800米的石像生,包括石望柱和石人石兽。<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时陵寝前放置石像生,象征着虽然皇帝已经故去,但依然有百官和神兽辅佐和护卫着。最早出现在秦汉时期,到后来历代皇帝都效仿秦汉,只是朝代不同,石像生的个数和摆放的姿势会略有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石象生的最南端有一对六边形的石望柱。其基座为须弥座式,柱身雕云纹,顶部雕云龙纹柱帽。</p> <p class="ql-block">石望柱以北就是石人石兽,共18对。石兽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二卧二立。后为石人12尊,为将军、文臣和勋臣。石像生造型生动,雕工精细,保存完好,堪称我国石雕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石象生中部,有一处小展厅,记录有国家领导人参观明十三陵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过了石像生,就来到神道最北端的棂星门。 棂星门🔻 象征着天门,从棂星门穿过就代表着来到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的三门额枋中部各竖有宝珠火焰的装饰,故人们常称之为“火焰牌坊”。又因为帝后的棺椁都从此门进入陵区安葬,故此门又被称为“龙凤门”。从这座门穿过,再继续往北,就是十三陵的首陵长陵了。</p> <p class="ql-block">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公1360~1424年)和他的皇后徐氏的合葬陵,也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营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存最为完好</span>的一座帝陵。沿着十三陵总神道一直往北就可以到达长陵,其他12座帝陵都在长陵两侧排列。</p> <p class="ql-block">长陵从徐皇后死后1409年开始修建,到宣德二年(1427年)地面建筑全部建成,共用时18年之久。而长陵的名字正是朱棣生前命名的。徐皇后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葬入长陵。而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北征途中驾崩,同年葬入长陵,时年65岁。</p> <p class="ql-block">长陵,一共有三进院落。第一道门是陵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单檐歇山顶</span>,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门前建有月台。</p> <p class="ql-block">穿过陵门,来到第一进院落,正面就是裬恩门。我们去时正值祾恩门大修,整个建筑被绿网环绕,只能见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色琉璃瓦、</span>单檐歇山顶顶部。</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进院落的东南角,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精致碑亭。</p> <p class="ql-block">碑亭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面各设红券门。</p> <p class="ql-block">亭内立有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圣绩碑,称为“龙趺碑”,碑身在建成时没有文字。</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碑阳用满汉两种文字刻了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谕旨🔺 碑阴刻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高宗的《谒明陵八韵》诗🔻</p> <p class="ql-block">祾恩门东西两侧连接有红墙,两侧红墙上各辟有边门。</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东侧红墙边门穿过,绕到祾恩门后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第二进院落🔻 一座气势非凡的大殿矗立在庭院的中央,它就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来的祾恩殿。</p> <p class="ql-block">长陵的裬恩殿,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阔9间,进深5间,总面积达1900余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大殿</span>坐落在三层台基之上,这是古建的最高等级。</p> <p class="ql-block">在第二进院落两侧,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帛炉</span>各一个。</p> <p class="ql-block">神帛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p> <p class="ql-block">我们回到中轴线上,走向裬恩殿🔻</p> <p class="ql-block">殿前月台下有三层汉白玉石阶栏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间的御路石雕刻有祥云、升龙、海马、海水等图案,雕工精湛。</span></p> <p class="ql-block">大殿有三个入口门🔻 中门上层檐下悬挂“祾恩殿”匾额。祾恩殿内原本设有帝后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等,是明朝重要的祭祀场所。原称“享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明世宗皇帝到天寿山朝陵时,更名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意,表示到这里祭祀可以得到先帝的护佑。</p> <p class="ql-block">走进裬恩殿,正中就是永乐大帝的铜像。这尊铜像是按照文物专家单士元的建议,根据《中国历代帝后像》中朱棣的画像原型设计的,在1998年铸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铜像长2.9米,宽3米,高4.08米,重5吨。雕像神态威严,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在祾恩殿内最为珍贵的是,有60根巨型的金丝楠木柱子支撑着整个殿宇,特别是中间的重檐金柱,最高达到12.58米,底部的直径都在一米以上,为世间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除了立柱,祾恩殿的梁枋、斗拱等木质构件也是用金丝楠木制作,这使得整个大殿显得奢华且坚固‌,是全国少有的金丝楠木殿。</p> <p class="ql-block">祾恩殿的地面据说也是铺满金砖,这个金砖当然不是说用黄金做的,而是指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一块砖要用三年的时间来烧制,从南方运到北京,当时又叫“京砖”,加上它成本高昂,也就有了金砖的叫法。据说,现在一块完好的金砖,价值几十万元人民币。如此珍贵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京砖”,我们没能见到,因为祾恩殿内每一寸地面都铺上了保护垫。</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裬恩殿已成了展厅,不定期地展出各种古代文物或私人的珍藏。</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大殿后面的通道走出祾恩殿后门。</p> <p class="ql-block">后门虽然没有前门那般宽敞的月台,但也有同样精美的三层汉白玉石阶栏杆环绕。</p> <p class="ql-block">而且,在后门石阶上也设置了三层御路石雕,很是隆重。</p> <p class="ql-block">棱恩殿后门正对着北面的内红门。</p> <p class="ql-block">穿过内红门,就是第三进院落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第三进院落,迎面就是棂星门🔻 象征天门,帝后的棺椁就是从这里抬入地宫的。棂星门是长陵首创,在明陵中第一次使用此等规制,可以说为后世明清帝陵规制作了个样板。长陵棂星门为柱出头式牌坊,两侧汉白玉石柱,截面作方形,柱基<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后戗抱鼓石,两柱</span>顶部各雕一蹲龙,两龙相对。如今所见棂星门,柱间木构部分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仿景陵制增构,石质部分为大明原装。</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的后边就是石五供,中间是香炉,两侧是烛台,还有花瓶。</p> <p class="ql-block">石五供后面就是十三陵标志性建筑——方城明楼。明楼榜额上书写着“长陵”两字。</p> <p class="ql-block">从方城下面的券洞走进去是个“T”字形通道,有台阶通往明楼。</p> <p class="ql-block">明楼,重檐歇山顶形制。</p> <p class="ql-block">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p> <p class="ql-block">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大字。成祖是庙号,文是谥号。其实最初朱棣的庙号本来是太宗,直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嘉靖时改“太宗”庙号为“成祖”</span>,当时还用木头雕刻了“成祖”二字嵌在圣号碑中,以代替“太宗”两个字。</p> <p class="ql-block">万历三十二年(1604)五月,明楼和碑石被雷火击毁,次年重新建造了明楼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号碑。</span></p> <p class="ql-block">明楼的后面就是宝城宝顶🔻 宝顶就是老百姓说的坟头,这里草木茂密,四周用砖砌成圆形围墙,这就是宝城,高7.3米,周长是一公里,直径也是十三陵里最大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棣的地宫就在这宝顶的下方。</span>最初本是想发掘长陵,但是地官的入口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去发掘定陵,而定陵的主人朱翊钧就成了发掘皇陵的第一个牺牲品。</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的一生跌宕起伏,生于群雄争霸的年代,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娶徐达的长女徐氏为妻。21岁在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走马上任,成为北平地区集军政权于一身的最高行政长官。40岁以靖难的名义起兵,历时四年拿下南京,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得皇位,成为大明的第三个皇帝。</p> <p class="ql-block">朱棣执政22年,当政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生活简朴。最突出的功绩有三个:第一是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第二是派郑和下西洋;第三是修了四处被现代人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即故宫、天坛、十三陵、还有湖北武当山的道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当然,朱棣的一生,也有不光彩的一面,如设立东厂特务机构,发动靖难之役,篡夺皇位,“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时期的朝臣,给人留下了凶暴好杀的坏印象。</p> <p class="ql-block">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开疆拓土。在第五次亲征漠北时死在了榆木川(今天内蒙的多伦西北部),享年65岁,葬在了长陵。朱棣也是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又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帝王,有人说没有朱棣就没有现在的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方城明楼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在祾恩门东侧,有一小小阅览栏,上面是“明代帝陵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驻足细看,明代第二任皇帝朱允炆不在“明代帝陵一览表”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允炆</span>于1398年即位,年号为建文,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削减赋税、裁减冗官冗员等,史称“建文新政”。然而,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后,朱允炆下落不明。各种说法都有,有说他在宫中自焚,也有说他逃往云南并最终在穹窿山安葬‌,等等。古代皇室争斗的残酷性,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了长陵。</p><p class="ql-block">在十三陵,我们还去了另一座皇陵,那就是定陵。定陵是明十三陵中唯一可以进入地宫的皇陵,所以是必须要去的。</p> <p class="ql-block">明定陵,在北京昌平区大峪山东麓,<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长陵的西侧,</span>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定陵与长陵的建筑规制大同小异,也是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园正门前方有三座汉白玉石桥,桥身保存完好,桥面铺砌条石,桥洞砖券。桥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栏杆均系定陵博物馆开放后补配。</span></p> <p class="ql-block">过了石桥,前方看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个</span>建筑是神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碑上一个字也没有,被老百姓俗称为“无字碑”。此石碑原有碑亭,于清乾隆年间修缮時拆毀,只剩墙垣。</p> <p class="ql-block">无字碑下面的石雕动物叫“龟趺”,又称“霸下”、“赑屃”。‌ 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是龙之九子之一,外形似龟,擅长负重,象征着力量和持久,常被用于底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驮载石碑</span>,希望依靠它的神力使石碑千秋永存。</p> <p class="ql-block">这座神功圣德碑的后面,就是背倚大峪山的定陵陵园🔻</p> <p class="ql-block">前方这个门是定陵的陵门,又称为重门,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面,下有琉璃斗拱,门有三洞。</p> <p class="ql-block">中间门洞东侧墙面刻有“定陵博物馆”五个大字,为著名学者郭沫若所写。</p> <p class="ql-block">穿过重门,我们来到了第一进院落。相比长陵,定陵留下的地面建筑少得可怜。在第一进院落只剩空荡荡的汉白玉台基🔻 在台基之上,原本是定陵祭祀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祾恩门。</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裬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式的建筑。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焚毁。</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建祾恩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规模比原来的要小很多</span>。日伪时期,重建的裬恩门又被焚毁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有许多柱基的地方是裬恩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过了祾恩门,就是第二进院落。第二个院落里依旧只剩须弥座台基🔻 台基之上原本应该是定陵的祾恩殿。最早的祾恩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裬恩门。</span>也是被李自成的起义军焚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乾隆时期,缩小重建</span>裬恩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又在日伪时期被毁。</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仅剩难以烧毁的御路石雕及围栏石阶,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祾恩殿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在第二进院落两侧,有定陵出土的文物展厅。由于空荡荡的院落实在无甚可看,我们便踱入展厅兜一圈。</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定陵出土文物精品展厅。迎门便是定陵地宫主室的帝后梓宫模拟场景。</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陈列了一部分定陵地宫挖掘时艰难保留下来的文物,数量不多,真品以生活用品、金银细软为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最为重磅的是金丝翼善冠与十二龙九凤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与长陵不同,定陵的裬恩殿后面没有内红门,而是在祾恩殿两侧设红墙,两边红墙各开一个随墙门,这或许是一种缩减规制吧。所以在定陵的祾恩殿后面,直接就是第三进院落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第三进院落,迎面是棂星门,当时帝后的棺椁,就是通过这门被抬入地宫的。</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上的木质构件,都是后来重新修复过的。</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的后边是石五供🔻</p> <p class="ql-block">石五供的后面就是方城明楼。楼上额枋正中,榜书涂金“定陵”二字。</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定陵的祾恩门和棱恩殿都被焚毁了,而这个明楼还在?因为这个建筑是用砖石搭建的,只是在石材外面上了雕梁画栋般的色彩,看起来像木头,实际上是石头的。所以其他木制建筑都被烧毁了,只有明楼因为全部是石砌的,才得以幸存。</p> <p class="ql-block">我们绕过这座石砌的老城墙🔻 前半部分呈方形,叫方城,上建明楼;后面部分呈圆形,是宝城,宝城中间是宝顶,宝顶下方就是定陵的地宫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span>定陵的重头戏就在这个定陵地宫。</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地宫入口的路上,还能看到1956年考古队员首先发现的定陵“隧道门”遗址🔻 也正是因为偶然发现了这道隧道门,定陵地宫的发掘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老城墙绕到宝顶的后方。</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定陵的地宫入口🔻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这里</span>进入地下27米深的地官,相当于9层楼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地宫分为前中后殿,两侧还有左右配殿。地宫的平面布局是仿照明皇宫内廷建筑,前中后代表了皇帝生前的后三宫,左右配殿代表了东西六宫。</p> <p class="ql-block">从地宫入口沿着后来修建的盘旋楼梯一路向下,可以直达地宫的左配殿。这里看到的有锯齿状的墙🔻是金刚墙。不光是地宫的前殿有金刚墙,每个配殿也有金刚墙。</p> <p class="ql-block">穿过金刚墙,是一个隧道券🔻 就是连接金刚墙与左配殿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过隧道券,来到左配殿🔻 </span>左配殿上方为长方形穹顶,全部由巨大的青石垒砌而成。石穹顶下方的棺床上,在发掘时便空无一物。因为这里原为后妃陪葬墓室,由于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后妃殉葬制度,因此地宫的左配殿只是一个摆设,<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棺椁,</span>建设只为遵循祖制。</p> <p class="ql-block">位于棺床中央的小孔洞‌叫金井🔻 这是选勘陵址时的地质探井,用以判断吉地的土壤等水文地质情况,是衡量风水宝地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长形的左配殿中部有一个隧道券🔻 由此可直通地宫的中殿。</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左配殿来到中殿🔻 闯入眼帘的就是万历皇帝的宝座。宝座的前面有琉璃五供,还有青花云龙大瓷缸。大瓷缸里原来有灯油,是为了点燃长明灯用的。地宫被封上后,由于缺氧,这个长明灯应该没有燃烧多久就熄灭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从皇帝宝座后面的券门进入地宫的后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玄宫的主室</span>,是地宫的核心部分。‌在地宫的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殿的空间最大,其高约为9.5米‌‌,是最高最大的殿堂。</span>地宫冬暖夏凉,基本恒温在13、14度。</p> <p class="ql-block">后殿的棺床比左配殿的大许多,上面停放着帝后棺椁:神宗朱翊钧的居中,孝端皇后的居左,孝靖皇后的居右。古人为了突出身份,内为棺,外为椁。棺椁之间散放着玉料,帝后的随葬品储放在棺椁两侧26只楠木箱内。</p> <p class="ql-block">万历皇帝的椁用松木制成,里面棺材却是用金丝楠木制成的。考古学家原以为万历皇帝用这样好的棺木下葬,尸身会保存完好,可撬开棺材盖后却发现,棺材中盖着层层棉被、道袍、中衣、龙袍,直到第十一层,又发现了一床对折的锦被,掀开锦被,露出了已经变成了白骨的万历皇帝的遗体。遗骨旁边,放着一匹匹的织锦绸缎,一共为69卷,全都是独立成卷,在两端和中间各用一道丝线缠住(俗称腰封)。这些绸缎色彩艳丽,织工精美,非常珍贵,堪称定陵的首宝。</p> <p class="ql-block">定陵是在1956年开始发掘,1958年发掘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士了3,000多件的价值连城的文物,其中最多的就是丝织品,而毁坏最多的也是丝织品。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考古知识有限,这些丝织品在出土时虽色彩鲜艳,但接触空气后迅速氧化</span>灰飞烟灭<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更悲剧的是,WG期间,地宫被暴力摧残得面目全非,明楼内石碑被泼上了油漆,万历帝与皇后的骸骨被拖到附近山谷中挫骨扬灰,<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丝楠木棺材被焚毁。</span>定陵事件后,我国痛定思痛,全国范围严禁开掘皇陵,除非是保护性挖掘。</p> <p class="ql-block">从后殿出来,又回到了中殿,中殿另一端连接前殿。前殿、中殿的空间较大,由地坪至拱券顶高约7.2米。整个定陵地宫占地约1195平米,全部采用拱券式石结构而不用梁柱。站在后殿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券</span>门口,向前望中殿全景🔻 左右两侧各有一券门分别通向左配殿、右配殿。右配殿与左配殿从规制和内容完全相同,现在暂时关闭不对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在中殿,万历皇帝宝座、孝端皇后宝座、孝靖皇后宝座从后殿这头向前呈“三”字形依次排布。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来这</span>三个汉白玉石宝座的摆放呈“品”字形,两位皇后的宝座在皇帝宝座的左右两侧靠墙摆放。开放地宫以后,把三个宝座放置在中殿中央,摆成“三”字形,为的是方便游客在两侧行走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前面看到过的皇帝的宝座。这石座的扶手和靠背上雕的都是龙,这是万历皇帝的宝座。</p> <p class="ql-block">皇帝宝座的前面是孝端皇后的宝座。</p> <p class="ql-block">孝端皇后宝座前方是孝靖皇后的宝座🔻 两位皇后宝座与皇帝宝座一样,都是用汉白玉石雕制。与皇帝宝座不同的是,两位皇后宝座的靠背与扶手雕刻的是凤而不是龙。</p> <p class="ql-block">立在这里的石头叫自来石🔻 整个地宫里有七块这样的自来石,起到门栓的作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是在地宫里边把地宫大门堵上的石头。</span></p> <p class="ql-block">前、中、后三殿之间各设一道结构相同、全部用料石构筑成的券门,每道券门配置两扇汉白玉石门,其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石门靠轴的一边厚,另一边薄,轴心运动,所以推动时并不是很吃力。现在看到的石门🔻都用玻璃罩保护了起来。大门以石仿木,将属于皇家规制的殿堂大门样式放到地宫里,横纵各九的乳钉及兽首彰显着皇家威仪。</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道门🔺 就是地宫的前殿,里面没有摆放任何东西。出了前殿,又是一条隧道券🔻 走过隧道券,前方就是金刚墙。</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6年首先打开的金刚墙。导游说,当年拆除第一块砖时,一股黑烟从里边喷射出来,把很多人吓一跳。其实这黑烟就是里边腐烂的气体,并不是什么毒气。但很多人根本不敢进去,怕里边有暗器。最后是放了一只大公鸡进去,第二天公鸡依旧打鸣。这才有人小心翼翼的进到地宫,把后边的七道石门依次打开,万历地宫才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虽说定陵地宫内的文物损失惨重,但这座地宫的建筑却让人震撼。在那古老的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27米的地下深处,</span>采用巨大料石砌筑这般规模庞大的拱券式建筑,地宫中防排水设施被周密设置,尽管历经400余年,却无一处塌陷,且少见渗漏水现象,实在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地宫的出口位于前殿的金刚墙处,从这里离开地宫,正好衔接登上明楼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是当时寻找地宫的探沟🔻</p> <p class="ql-block">路面上有一块颜色异常的指路石,上面写着“此石距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也就是这块石头最终确定了金刚墙的位置,地宫才被顺利打开。</p> <p class="ql-block">定陵的方城没有像长陵那样在城下设券洞,而是在左右两侧设置了露天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明楼,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砖石结构,斗拱、额枋、榜额、檐椽,全部采用石雕,施以彩画。</p> <p class="ql-block">明楼内有墓主人万历皇帝的“圣号碑”,碑首部分篆刻“大明”二字;碑身中央楷书“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身呈红色,是由于过去被泼过红漆。后虽经清洗,但还是留下了历史的印迹。</span></p> <p class="ql-block">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年少时聪慧勤奋,</span>10岁登基,在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的辅佐下,明王朝一度出现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在首辅张居正逝世后,朱翊钧好像得到彻底的解放,他由勤变懒沉溺酒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28年不上朝,慢慢把大明推向绝境</span>。也就是这时在东北,后金政权的建立,为大明王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朱翊钧的定陵当年役使的军卒、工匠达三万余人,陪葬物品极其奢华丰富。</p> <p class="ql-block">定陵的探访让人仿佛看到大明王朝晚期、一个夕阳帝国的余晖,万历朝的辉煌已成旧梦。离开前再回望明楼与远处黛色的山脉,不禁感慨再精妙的风水宝地,也无法保佑朝代的延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背景音乐|《长逝的时流》Fur Von(饭碗的彼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摄影制作|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游览时间|2024年9月12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北漂游记·之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