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兰的美篇

王桂兰

寻找走过的路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时光似箭,留下的是回忆,带走的是青春,不变的是我们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青岛被称为东方瑞士,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就是青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青岛老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  1965年的9月份我坐着绿皮火车,票价2.5元(学生票半价)经过5个小时的长途旅行,拿着青岛医学院的入取通知书从邹平家乡来到了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因为来到青岛已经晚上9点多种,不知道有电车去学校,在青岛火车站候车室硬是坐了一晚上,第二天医学院接学生的专车把我们接到了学校。</p> <p class="ql-block">青岛老火车站钟楼</p> <p class="ql-block">  59年后的今天我回到梦牵魂绕的母校_青岛医学院,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青春的岁月,留下来了珍贵的回忆。经过近一个甲子年的变迁,祖国翻天覆地的建设发展,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了!</p> <p class="ql-block">  青岛医学院的学校分三个校区,一,二年级在松山路16号,三年级在黄台路10号,四,五年级实习阶段在江苏路16号</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当时松山路16号学校情况是这样的:一座二层教学楼,其地下室是专门为教学存放尸体解剖的大小不等的福尔马林的水泥池子。一个容纳200多人的阶梯教室,一个篮球场和一个室内体育馆,一个学生餐厅,一座三层学生宿舍,宿舍在操场正中央,早上跑操就是围着宿舍转,有时候早上锻炼身体也去青岛中山公园,有时候也去登州路体育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楼 教学楼西头是解剖标本室,标本室里摆放着许多整个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的标本,头颅、心脏、肺、眼球、肝脏、肾脏……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根血管,每一条神经……,正常的器官、病变的器官均有,还有不同孕周的胎儿标本,都完整的镶嵌在大小不等的密封极其洁净的玻璃橱里。在这里使我们更加直观的对我们身体的各个系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得不佩服解剖大师的工匠精神)如果将这些器官重新组装起来,它们将维持着生命的运转。站立在这些标本前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热爱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健康!</p> <p class="ql-block">上学时的学生校徽</p> <p class="ql-block">  青医1965年全省招收的学生约300人左右,其中1_4班是学习俄语的,5_6班是学习英语的。大学的教学方法学习氛围和中学不一样,大学里学生拥有自己的世界,努力,学习,成长,看一个人学习的怎么样,就是看你的自律性。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早上6点钟阶梯教室里坐满了上自习的同学,如如约而至,一、二年级的学生皆有,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刻苦用功的学习,偶尔有的空位也是放了一本书,可能是前一天晚上学习的同学特意不带走占座位的。</p> <p class="ql-block">  学校教学方式是这样的:有些大堂课如开院会,政治,基础课全年级同学是在阶梯教室里上,有些课是小课堂,如病理、解剖、微生物、组织胚胎、寄生虫课等,是5_6个人一小组,每人一台显微镜,专门带教老师指导。俄语是以班级为单位上课,有时候也合班上,老师几乎全是俄语授课。</p><p class="ql-block"> 给我们上解剖课的是著名的沈福彭教授,就是中国捐献遗体,制作骨架的第一人,他的骨架现在在青岛大学医学发展馆里,继续为医学事业站岗。沈教授教学认真负责细致,他当时拿了一本彩色英文版的解剖图谱书给同学们讲课,我们都感到很新奇!最后一节解剖课是沈福彭教授亲自带教实践的,4人一小组从尸体标本上解剖下肢运动肌肉血管的走行。</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都知道上大学来之不易,星期六,星期日同学们很少出去逛街游玩,都是在教室里学习,我经常在教学楼的二楼顶上学习。入学半年都没有机会去栈桥游玩。</p><p class="ql-block"> 大学的学习生活忙碌而有秩序,每一位同学都如饥似渴,每天都有新的知识在等待着你,每天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挑战,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年轻人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p> <p class="ql-block">1993年青岛四大院校合并(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医学院)后青岛医学院松山路16号改为登州路38号</p> <p class="ql-block">2005.9.10.青岛医学院65级毕业35周年同学聚会时医学院松山16号的校门,学生宿舍楼已经建起了高楼住宅区。</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操场变成了绿地,草坪中央是近代护理学和护士教育创始人南丁格尔雕塑。</p> <p class="ql-block">2005.9.10.65级同学聚会时,时隔毕业35年后的我在校门口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4.10.22我第二次重返母校,原来的教学楼已经拆除,建造成了家属宿舍,墙上还有明显的【松山路16号】的门牌号。</p> <p class="ql-block">原教学楼旧址前留个影。2024.10.22</p> <p class="ql-block">  1966.5.25北京大学聂元梓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和人民日报刊登后轰轰烈烈的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闹革命,大学生组织全国高校红卫兵大串联,青医同样和全国一样停课闹革命了。</p><p class="ql-block"> 从1966.8.18毛主席连续8次接见来自全国的红卫兵,我也是其中一员。曾经三次跟着浩浩荡荡全国各地的游行队伍去过天安门广场,但是一次也没有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6年国庆节第一次去北京大串联时接受毛主席接见,天安门广场留念。手拿毛主席语录,头戴黄军帽,上穿黄军装,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p> <p class="ql-block">  没有在栈桥前留个影,特意剪了一张1966年的照片贴在栈桥图片上,作为留念。下面一张是1967年鲁迅公园。</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公园同学合影(1967年)</p><p class="ql-block">刘学魁,丁耀昌,郭永增,许东训,赵希贤,郭春杰,卢立人,杨月胜,李士臣</p> <p class="ql-block">体育课时和同学去第一海水浴场游泳。郭桂香,邱玉莲。</p> <p class="ql-block">1968年和同学鲁迅公园留念,李守真、邱玉莲,于吉兰,毛美芳,刘俊英</p> <p class="ql-block">1967年青岛中山公园和同学郭桂香,邱玉莲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不爱红装爱武装"1968年国庆,从右至左:第二起葛光英、于吉兰、郭桂香、毛美芳、刘俊英、邱玉莲。</p> <p class="ql-block">  1967年(?月份)抗大新医中西医结合30余人小分队成立,下乡动员誓师大会,讲话的是二年级苏同林同学。青医附属医院派出了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内外妇儿、麻醉科,皮肤科,五官科……,各科齐全。还有学校领导,下乡的地方是栖霞县唐家窝泊村(?)。</p><p class="ql-block"> 背景是松山路16号原二层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8.6.29青岛医学院抗大新医探索队东风小分队回校后合影留念。在之前因为工作需要有一部分老师陆续回医院上班了。前排是学校教学带教老师,左起:李文,赵继,李维新,葛老师,其他三位老师忘记名字了。左2是附属医院普外科郭玮老师,1993年青岛四大院校合并后郭玮老师成为青岛医学院的院长,青医附属医院的副院长。我记得下乡时,郭玮老师在农民家的炕头上给患急性阑尾炎主人做了阑尾切除术。</p> <p class="ql-block">青岛医学院总部黄台路10号</p> <p class="ql-block">这座日式建筑原来是日本高等女子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  黄台路10号是医学院三年级学生学习临床课的地方,平日去青医附属医院实习时,我们同学从辽宁路,胶州路,中山路,步行到江苏路附属医院,中午在医院斜对面的基督教堂餐厅吃饭。</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也去青岛市立医院实习,印象最深刻的是内科实习时李晨老师的教学笔记本如印刷的教科书一样,字体写的规正、干净,让人惊叹!</p><p class="ql-block"> 学校一墙之隔外是"旱冰溜冰场",星期天休息日经常和同学去溜冰。现在已经改造成了"儿童乐园"。原来贮水山公园的林荫大道依然还在。</p> <p class="ql-block">现在是青岛大学正大光明国际眼科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一楼门诊诊疗室,二楼眼科病房</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篮球场现在已经3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p> <p class="ql-block">寻找原来住过的学生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寻找原来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我找到了原来我住过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黄台路10号校门口前留个影。2024.10.22</p> <p class="ql-block">"江苏路16号"原青医附属医院大门,门诊楼是德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山大附属医院旧门诊楼。我记得见习时妇产科带教老师是何森教授,皮肤科穆瑞伍教授,秦士德教授,放射科的曹来宾教授。听人说:秦士德教授每天早上来医院上班前第一件事就是去传达室翻阅各种外文杂志。秦士德教授给同学们上课幽默而有趣,浅显易懂……其他科室带教老师时间太久忘记了,这些教授身居高位、知识渊博,温文尔雅 ,非常平易近人,每一个病号都是认真的给同学们讲解指导,没有一点高级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架子。丁曼琳教授和秦士德教授和我们一起参加中西医结合小分队下乡。</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青医附院门诊楼,大门口左边进门的传达室即是传达室又是地铁站入口,超级人性化,方便病人。</p> <p class="ql-block">江苏路四_五年级学生公寓</p> <p class="ql-block">  附属医院门诊楼右侧树木花丛中的"人体解剖学家沈福彭教授"的雕塑。沈福彭教授1982.2.9因突发心脏病去世。沈福彭教授生前遗嘱:"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做到鞠躬尽瘁,死后亦能死而后已。我已与家人商定,将遗体奉献给我亲手一点一滴创建起来的教研室,希望同志们能认真总结这具难得的资料俱全的标本,从我这个多病的躯体上再获得一点资料,以供研究。如能做成标本,串成骨架,我便能在我所倾心的岗位上继续站岗了……。"</p> <p class="ql-block"> 碑文_沈福彭(1908_1982)江苏省苏州人。布鲁塞尔医学博士。1946年任山东大学医学院解剖科主任、附属医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主任,1961年5月至1957年9月任附属医院院长。著有《骨关节解剖学》等,为国内著名的医学教育家,解剖学家。曾任省政协委员。1982年病逝。尊其遗嘱将骨架、遗体捐献医学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 全国著名的散文家秦牧献词</p><p class="ql-block">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p><p class="ql-block">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p><p class="ql-block">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p><p class="ql-block">玻璃罩外是他浩瀚的爱?</p><p class="ql-block">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p><p class="ql-block">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p><p class="ql-block">伫立丰碑之前默默礼拜。</p><p class="ql-block"> 现在沈福彭教授的骨架已经移至青岛大学医学发展馆。青岛大学医学发展史馆被列为山东省首批师德涵养基地。</p> <p class="ql-block">  在导师的丰碑前留个影,缅怀对老一辈教育家的敬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_一个老教育家的情操和胸怀!</p> <p class="ql-block">2024.10.21青医附属医院</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堂已经恢复原样,我爬上了三楼,在百年老钟的机旁亲自聆听了百年不衰的钟声,正好是2024.10.22.早上10点钟整,分秒不差。</p> <p class="ql-block">  2005.9.10有青岛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博士生导师,同班同学迟焕芳教授组织的青岛医学院65级校友会同学毕业35年后聚会,崂山青岛大学校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5.9.10 .65级同学校友聚会,石老人观光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同学聚会颁发的青岛医学院校庆5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按照医学院正常学习安排,四_五年级同学临床实习阶段应该是在青医附属医院,根据毛主席的"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同学们分别去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实习,我随着我们班20多人去了胶县人民医院,实习2年,一直到毕业回校分配。</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二日补发的青岛医学院毕业证,学号70168,是我同学姚树真同学在附属医院进修放射科时带领的。</p> <p class="ql-block">2024.10.21崂山青岛大学校区与迟焕芳教授及护士长爱人,憨马和爱人张瑞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人生每一个瞬间都值得珍惜,每一段回忆都值得铭记,祝愿我们每一个人在岁月的长河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活出自己的精彩! </p><p class="ql-block"> 2024.11.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