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33号院-初探社会》(11)第二集 70年代的上海 二、7喜糖风波

奎叔快乐生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上班之际,宁师傅携其新婚妻子来到车间。见到宁师傅的到来,正忙碌着的工友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前致以诚挚的祝贺。宁师傅满面春风,笑得合不拢嘴。他从提包里拿出了香烟和喜糖,逐一分发给师傅们。香烟的品牌已经记不清了,但那些装在精致红色小纸袋中的喜糖却格外引人注目,每袋约莫装着十块甜蜜的糖果。由于这对新人都是本车间的老同事,彼此间早已熟悉,无需多言介绍。他俩从钳工班开始,一路走到后面的机加工区,随后又去了车间办公室。走过了一圈之后,两人返回钳工班与大家告别,然后携手返回家中,继续享受他们的婚假时光。</p><p class="ql-block">这天,我刚走进车间大门,就听到里面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循声望去,原来是宁师傅和李师傅在争论着什么。李师傅也是钳工班的一员,他个子很高,但非常瘦,略显驼背,平日里总是少言寡语。此刻,我不禁心生好奇,究竟是何等事情能让这两位平日里和气的师傅如此针锋相对呢?</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宁师傅婚假结束后第一天上班,按理说,他应当满面笑容地接受同事们的祝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宁师傅却是一脸阴郁。他与李师傅争吵着,而其他师傅都保持着沉默,各自忙着手头的工作,仿佛不愿介入这场纷争。由于他们用的是上海方言交谈,我听了一段时间后才搞明白他们吵架的缘由。</p><p class="ql-block">争吵的大概内容,译成普通话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宁师傅说:“你没有随礼,就不应该收我的喜糖。”</p><p class="ql-block">李师傅回应:“喜糖是你给我的,又不是我主动向你要的。”</p><p class="ql-block">宁师傅坚持:“我给你,你也不应该要。”</p><p class="ql-block">李师傅解释道:“我以为你是‘大佬官’(上海话:意思是出手阔绰的人),会给所有人都派发喜糖呢。”</p><p class="ql-block">宁师傅继续:“你以为我是‘阿木林吗’(上海话:意指傻瓜)这个便宜不好占的。”</p><p class="ql-block">李师傅反问:“侬哪能啦?(你要怎样?)”</p><p class="ql-block">宁师傅也反问回去:“侬哪能啦?”</p><p class="ql-block">两个人的语速越来越快,争吵愈发激烈。这时,还是王师傅出面劝解:“不要吵了,为了几块糖吵起来没完,丢不丢人?”</p><p class="ql-block">李师傅赌气地说:“啥人想吃你的糖,还你就是了。”</p><p class="ql-block">宁师傅则回应:“侬想吃,谁把侬(你想吃,谁给你)。”</p><p class="ql-block">在上海结婚办喜事,与北京的风俗相似,亲朋好友及同事在得知喜讯后,都会送上礼金以表祝贺,俗称随份子。关系亲近的会选择单独送礼,以表达更深的祝福,而对于关系较为一般的人,通常会采取集体出资的方式,共同购置一些实用的日用品作为贺礼,或者直接赠予礼金以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看来李师傅并未随礼,其中的缘由不得而知,也许是他对宁师傅的婚事并不知情,又或是他与宁师傅之间存在某些过节,因此没有随礼。而宁师傅可能是那天太高兴了,未曾留意,不慎将喜糖发给了未随份子的李师傅。待他回到家中,仔细清点发出去的喜糖时,发现多发了一份。核对过礼金名单后,发现了“白领喜糖”的李师傅。估计,因为这包喜糖冲淡了宁师傅新婚蜜月的好心情,他心想:好你个老李啊,不随份子也就算了,竟然还白吃了我的喜糖,这事儿可得找他说道说道。这或许正是他上班时情绪失控、大发雷霆的缘由。至于李师傅,既然没有随礼,也就别收人家的喜糖,如今白吃了喜糖,要给人家吐出来不说,还招人家指责,这又是何苦呢。</p><p class="ql-block">宁师傅因追讨喜糖而不惜撕破面子,其实也是一件尴尬的事情,堪称一个经典的案例,若此情发生在北京,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根本不会被计较。在自己大喜的日子里,无论是否奉上礼金,让人们沾沾喜气儿,心里更加舒坦,更何况大家都是同事,无论如何也不能向人家要回那几块糖啊。然而,这事发生在上海,就显得再寻常不过了。上海人的精明在于他们不视此为吝啬,而是崇尚账目分明的体现。“我不揩你的油水,你也别想占我的便宜,大家最好还是清清楚楚好的。”这种“行事风格”正是大上海独特风俗文化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说上海人普遍斤斤计较,其实也不尽然。我在上鼓厂实习的两年时间里,类似的事情仅遇到这一次,显然不能以此作为全面评判的依据。事实上,我结识了一些上海朋友,他们中的许多人,包括钳工班的王师傅、徐师傅、小卓等,他们都非常好客且性格豪爽。他们乐于分享,对待朋友非常真诚和热情。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个别现象,就对整个上海人群体的性格下结论。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风俗和文化,而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正是由各地形形色色的人们共同塑造的。</p><p class="ql-block">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它的风俗文化更是多元且包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体验。</p><p class="ql-block">谢谢收看!</p><p class="ql-block">下期:《乙33号院-初探社会》(11)</p><p class="ql-block">第二集 70年代的上海 二、8阿龙的绳扣</p><p class="ql-block">敬请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