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与感恩教育】以正确的心态助人 合适的方式感恩

宝盖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906553 宝盖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恩是一种高尚情操,人怀着感恩之心生活,往往会心态平和。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上,得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我们能够走在洁净的道路上,得感激清洁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能够有知识和本领,得感激学校老师的教诲和栽培。我们能够有成功的事业,得感激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对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更应心存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人有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理解,有了对师长、朋友、社会帮助之恩的感激,就必然会尽心回报,并以此为理念指导行动,必然会塑造出良好形象,就不会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进而为社会所接受。正因为如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便广为人们所接受。无论是文人还是武夫,对忘恩负义的人都会嗤之以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感恩也会成为沉重的债务。许多人在邪恶面前大义凛然,却在有恩于自己的人面前手足无措。许多人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却在恩人面前进退两难。因此,这种感情便极容易变质,它会使人放弃原则,与不正之风同流合污,甚至会助纣为虐。由于感恩,看到恩人做错事,不敢批评;由于感恩,看到恩人违法违纪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在需要时还帮上一把;由于感恩,明知恩人领错了路,也硬着头皮跟着往下走,生怕担戴“忘恩负义”的名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些人掌握了人们的这一心理,便往往有目的地对人施以援手,之后整天挂在嘴上,时不时张扬一番,生怕别人不记得这份恩惠;有的人帮了别人一点小忙,就心怀优越感,认为这是一种施恩,如果付出的“帮助”没有回报,就好像吃了大亏,给人家扣上“忘恩负义”的帽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看,以什么样的心态帮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感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自己的双手给予帮助,是展示人性之美的行为,是人性的自然反映,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和心灵净化的方式,而不是做广告,图回报。从道德行为应有的品质讲,你帮助别人解除了困难,就完了任务。你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自我的心灵净化,得到了心灵的颐养,在此之外还需要什么样的回报呢?因此,帮助别人一定要真诚,要摒弃功利心,不能抱着个人的某种目的对人施恩,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总会记得自己欠别人什么,至于自己曾给予别人的恩惠,只有在别人提起来的时候才记得起来。帮人一回就说个不停的人,要么是嘴巴不严,有口无心,下意识地就说出来了;要么是怕吃亏,想提醒人家;要么就是爱炫耀,在别的朋友面前显示自己的本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给别人的帮助越多,越要沉默,姿态上随意一点,接受帮助的人便会更放松。如果施助者对受助者的感恩抱有期待和要求,不仅会扭曲或异化道德行为,还有可能泯灭人们原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就今天的道德现状看,施恩于人并有回报的期待,这也无可厚非,但应清醒地看到,这不是道德行为本身应有的品质和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什么样的方式感恩,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恩不报是一种精神负担,对于他人的帮助和关心,应及时表达感激之情,让他们知道其付出得到了认可。但感恩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正确、适当的回报方式,理性地将感恩与原则分开,千万不能将原则和人格作为报恩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帮助者与受助者的关系看,成熟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行为,并不一定反映在助人者与受助者的直接对接上,而是反映于行为无痕,作用有形。受助者接受了人们的帮助后,得到了心灵的抚慰,感受到了人生之美,社会之美,久而久之,便会铸就一颗美好的心灵,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帮助周围的困难者,尽力为社会为周围的人服务。我帮助你,你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人人都这样做,这个社会就变得更加美好。如果过于宣传或强化你来我往和你施于我、我感恩回报于你的道德价值观,这无疑告诉人们,于我有恩者必须回报,未予我帮助者,我亦无帮助之责。因此,过于看重受助者对施恩者的感恩之情,并不是人性之光的驱使,往往难以让施者与受者产生心灵的净化和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施恩与感恩,是人际交流中的两大主题,对于构建和谐的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真正从人性的层面激发出普遍的善,而不是附加一系列概念和符号,社会普遍的互助意识和行为才会真正形成,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明净和纯洁。</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 年11月1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