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行之二

茜红

<h1><b style="font-size:22px;">今日主要游览项目:</b></h1><h1><b style="font-size:22px;">1、晋江梧林传统村落</b></h1><h1><b style="font-size:22px;">2、石狮永宁古城</b></h1><h1><b style="font-size:22px;">3、石狮“海上佛国“洛珈寺””</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蟳埔民俗文化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h1><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10月23日),我们前往泉州周边以上4个网红景点探秘。</b></h1><h1><b style="font-size:22px;">在酒店吃过早餐后,旅行社派来的导游兼司机小林已经在酒店大门外的停车场等候多时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车子往南出了泉州市区后,直向15公里外的“晋江梧林传统村落”驶去。</b></h1><h1><b style="font-size:22px;">小林详尽地向我们介绍沿途所见到情景,泉州的郊外,可以见到很多灰颜色的外墙石工业厂房,小林告诉我们,这是安踏公司的厂房,马路对面的,则是“乔丹”公司。</b></h1><h1><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福建是我国的制鞋业大省,很多国际知名的运动鞋,都是在这里代工的。晋江以制鞋出名;而石狮则是以制衣闻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梧林传统村落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占地约100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旅居海外华侨1万余人,有“华侨建筑博物馆”之称,是典型而完备的闽南传统村落。</b></h1><h1><b style="font-size:22px;">梧林传统村落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b></h1><h1><b style="font-size:22px;">梧林传统村落集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与侨村等特色于一体,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3年7月,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晋江梧林传统村落入口处的一堵墙。上面列出了周边地区诸多的著名景点。</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村里的民居,很有气派,显然屋主是不差钱的主,这不奇怪,这里的居民很多都是侨属,经济条件都是不错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栋民居太有特色了!粗看以为房子的一角被重型载货车撞破了,细看才明白,人家屋主别出心裁,是故意将房子建成这样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朝东楼坐落在梧林传统村落的入口处,始建于1930年的朝东楼,是旅菲侨胞蔡咸斜在村里建的第一座钢筋水泥洋楼。洋楼占地700平方米,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围合,内部闽南大厝的空间设计,主楼西南向,属二进四开间格局,共二层半,由菲律宾设计师操刀,钢筋水泥多从欧洲运来。</b></h1><h1><b style="font-size:22px;">朝东楼主体工程完成后,时值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时刻,远在菲律宾的蔡咸斜和儿子蔡怀真商定,暂停装修工程,把这笔装修巨资悉数捐出,支持国家抗战。这一暂停,就再也没有复工,一直保持到现在。福建华侨的家国情怀可见一斑!</b></h1><h1><b style="font-size:22px;">还有福建籍的南洋侨领陈嘉庚先生,为了支援祖国的内地抗战,在南洋广招有机械技术专长的热血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先后有三千余名华侨青年参加了服务团,担负起滇缅公路抗日军运任务,保障了“抗战生命线”的畅通。为支援祖国的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日期间就有近千人战死或病亡,爱国华侨的忠勇,后人将永远铭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朝东楼里面现在已经辟为“梧林侨史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所谓“侨批”,后来称之为“侨汇”,其实就是赴海外谋生的侨胞,将在南洋辛辛苦苦地赚到的血汗钱,寄回给家乡的亲属。“侨批”实际上也起到了反哺家乡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菲律宾华侨战地民主血干团,略称为血干团(COWHM)。在日本占领菲律宾时期,是活跃在当地的华侨地下抗日组织。1942年7—8月于马尼拉成立,主要活动在马尼拉,散发传单布告,出版油印报《导火线》,进行锄奸工作。后遭到镇压及内部分裂,元气大伤,直至美军重返菲律宾时才恢复活动。后扩大组织,进行救护难侨工作,并提供情报协助美军作战。5月间组织华侨血干团随军服务总队,配合美军第25师161团出征北吕宋,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获得美菲军颁赠的奖章。</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有许多的女游客来到这里,都喜欢化妆作“福建簪花女”留下倩影。所以街头可以见到这样的招来广告。</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内的古水井。</b></p>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外表被熏黑了的宝塔转建筑,看不明白做什么用的。小林解释道:“这是烧塔,每逢中秋节,这里就会举行烧塔活动的,这也是福建的一种民间风俗。”原来如此!</b></h1><h1><b style="font-size:22px;">网上的资料是这样介绍“烧塔”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b></h1><h1><b style="font-size:22px;">福建的烧塔活动起源于明朝,与戚继光在闽沿海抗击倭寇的胜利有关。‌</b></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并欢度中秋佳节,富裕人家用珍宝垒塔,贫穷人家则用瓦片垒塔,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中秋塔”的习俗。‌</b></h1><h1><b style="font-size:22px;">烧塔活动在福建的流传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其原始的庆祝和祈福意义,还融入了地方特色。例如,在福州,烧塔活动被称为“摆塔”或“烧塔”,成为当地中秋节俗的一部分。这种活动不仅是对胜利的庆祝,也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象征着光明与力量,驱散邪气,消除灾难。</b></h1><h1><b style="font-size:22px;">烧塔的形式多样,通常是用木材、竹子、纸张等易燃材料搭建成塔形,然后点燃。塔的形状多为宝塔或寺庙的样式,象征着吉祥与祈愿。这种活动不仅在福建流行,还在其他南方地区如广东和潮汕等地有类似的民俗活动,体现了烧塔习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村里的食肆广告,一看就知道这是港式餐厅的广告用语。</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咖啡店本是西洋物,但既然设在“梧林传统文化村”内,那当然就得入乡随俗了!所以这间个“榕树下咖啡”店的门面,就是百分之一百的闽式风格咖啡厅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座三层的塔楼,外形十分像广东开平一带的碉楼。</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村内的这些房子,其实都没有本地居民居住的,居民都迁到附近的生活区了。这里成了一个纯粹的旅游景点。</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棵榕树的气根,落地后逐渐长成粗壮的树干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完“梧林传统村”之后,小林司机驱车将我们送到了石狮市的永宁古城。石狮市是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永宁古城里的“财神庙”,据称是“东南第一财神庙”。</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十二生肖的石像。</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建于明朝,用来抵御倭寇海匪袭扰的永宁古城的“东瀛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石狮市除了永宁古城这个景点之外,更为有名的应该是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洛伽寺。洛伽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被誉为“海天佛国”,是一座建于唐代的佛教寺庙。寺庙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寺内香火鼎盛。</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网络图片)建在礁石上的“洛伽寺”。</b></p> <h1><b style="font-size:22px;">洛伽寺与陆地相连的两个通道:左侧的是人行桥,右侧是行车的车道。潮水涨上来的时候,会把行车的通道淹没。所以人行桥是一座三孔拱桥,即便潮水涨到最高,行人也能脚不沾水地通行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人行桥前面的石牌坊。</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洛伽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技艺和佛教文化元素。寺内的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建筑各具特色。</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位姑娘无惧墙外翻滚的浪涛!</b></h1> <h1><b>寺院外的礁石上,游客们纷纷与浪涛合照。更有游客在礁石上架起旅行便携的折叠椅,悠然自得地“坐观惊涛拍岸”,好不惬意!</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现在是退潮的时候,所以洛伽寺与陆地是相连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石狮市的黄金海岸景色很不错,不过前来游玩的游客似乎并不多。</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岸上的豪华酒店,似乎并不在营业状态,现在已是十月底,可能已经过了暑假的旅游旺季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游览完“海天佛国”洛伽寺之后,我们就返回30公里之外的泉州市,前往游客必到的打卡景点——蟳埔村。</b></h1><h1><b style="font-size:22px;">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中心市区东南,离市中心约10公里左右,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户籍人口7000人左右。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蟳埔村早在唐宋时已开始开发。明代曾设鹧鸪巡检司,保郡城之安全 ,因盛产红蟳(“蟳”是闽东地区对青蟹的叫法)于泉州地区故称蟳埔。</b></h1><h1><b style="font-size:22px;">蟳埔村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曾是远洋商船的出发地,蟳埔女以头戴鲜花做的“簪花围”而著称,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境内顺济宫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有宁海庙、富美宫等景点。</b></h1><h1><b style="font-size:22px;">2007年,蟳埔村被国务院列为“丰泽区蟳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来泉州的游客,必定会到蟳埔村游览的,所以在村口就设有一所“游客服务驿站”。</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泉州这一带,盛产牡蛎,岸边的居民,利用牡蛎壳来做建筑材料,所以蟳埔村内随处都可以见到用牡蛎壳建造的房子,本地人将这种房子叫做“蚵壳厝”,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蟳埔村内,随处都可以见到的“簪花女”。</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村内最有名气的建筑,当属这座“顺济宫”了。明万历间(1573~1620),蟳埔村的居民在村内建造一小宫,供奉妈祖。后几经扩建,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泉郡水师都司刘志盛驻军村中,在小宫原址重建顺济宫。这座顺济宫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了。</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顺济宫是蟳埔村的“村中心”,人气最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是簪花女的“集中营”了!</b></p>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样的妆扮,是不是簪花新娘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这几位簪花女背后的墙上的垂幅,写着“今世簪花,今世有钱”。</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蟳埔村内,也不全是旧时传统事物的展现,在村里的主要道路,两旁商业化的味道很浓,门牌号就有1400多个,基本上一溜全是商铺。像这间现代化的饮料店“爷爷不泡茶”,是一家几年前在武汉创建的香片茶店,它的英文店名是“NO YEYE NO TEA”,洋味十足!</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