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楼街,位于成都城区中心,西靠老皇城顺城大街,南北走向。因旧时此处有一座钟鼓楼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这座钟鼓楼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明末被毁,清代重建,建成后命名为“韵远楼”。</p><p class="ql-block">钟鼓楼主体共有两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层一端架鼓,一端悬钟。</span>晨钟夜鼓,成为成都独特的标志性建筑。人们俗称为“鼓楼”。</p><p class="ql-block">古时城市的钟鼓楼,一般都是城市的中心点。老成都的市区范围原来只在府河和南河之内,所以鼓楼的位置也是当时的成都市的中心。</p><p class="ql-block">鼓楼是老成都的一大景观,在那时是城内胜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成都鼓楼街钟鼓楼。(〔法〕杜满西摄)</p> <p class="ql-block">鼓楼跨街而建,结构为下台上楼。下面为城墙一样的土台,高度二丈有余,四周用城墙砖围砌,中间是像城门一样的拱门,横跨在街中,宽有数米,可供人马南北通行,民间俗称为“鼓楼洞”。</p><p class="ql-block">土台上是钟鼓楼,共有两层。鼓楼建造尊循旧制,为琉璃瓦屋顶,飞檐翘角,古朴凝重的城楼样式。</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在鼓楼洞北面门洞旁有一幅门联:</p><p class="ql-block">“二更三更五更,更更入耳,当归当出报时辰;</p><p class="ql-block">男人女人老人,人人欢心,该睡该醒凭鼓声。”</p><p class="ql-block">但鼓楼于1953年拆除,那时楼上的大鼓已不存,仅剩重3.5吨的铜钟,上有“唐贞观四年造”铸文,被移贮于文殊院,现也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四十年代鼓楼近照,图为土台上的楼阁之一角。</p> <p class="ql-block">以鼓楼为中心,鼓楼以北为鼓楼洞街,再向北为鼓楼北街,依次分为一二三四段;以南的街道称鼓楼南街,直抵提督街。。</p> <p class="ql-block">▼鼓楼街地理位置示意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旧时鼓楼北街多为商铺,有玉器店、皮箱铺、药店、杂货铺、茶馆、餐馆小吃店等,是一条较长的商业大街。</p><p class="ql-block">而鼓楼南街的商铺较为专业,因众多的商家主要售卖旧衣服,故被称作为衣服街(又称为衣铺街)。这种行当在那时被称之为估衣业。</p><p class="ql-block">后来估衣业逐渐移至其东侧的会府市场,此街就慢慢地以经营家具业为多了,以至成为旧时状元街、锣锅巷、鼓楼南街三大家俱专业市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鼓楼南街东侧的会府旧衣市场。</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成都会府市场。(杨显峰摄)</p> <p class="ql-block">▼2001年的成都会府市场。(王晓庄摄)</p> <p class="ql-block">鼓楼以东是大墙西街,因清代时提督衙门(解放后改建为成都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此,衙门的后墙比较高大,老百姓称为大墙,大墙后面的这条街,最初名叫大墙后街,后来大墙后街被分为东西两段,分别命名为大墙东街与大墙西街。</p><p class="ql-block">这条街大多是“车车铺”,即用简单的机械手工制作各种木制品,如桌子的脚腿、陀螺(“牛午”)等。</p><p class="ql-block">鼓楼以西为古中市街。</p><p class="ql-block">古中市街在明代为成都城的中心,故而取名为中市街。原街北侧建有山西会馆,因周围为山西人聚居地,故而在清代此街名为山西馆街。民国时期更名为古中市街。现此处已改建为成都市青少年宫。</p><p class="ql-block">▼建国后在山西会馆处新建的成都市青少年宫。</p> <p class="ql-block">成都市青少年宫始建于一九五七年,四川省首个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基地,宫内开设了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美术、科技、体育、国学等八个门类,五十多个项目,上百个常年培训班。</p><p class="ql-block">成都市青少年宫近70年来,为重点中学、大专院校、专业团体等输送了大批人才。 是青少年成长的乐土,青少年成才的摇篮。</p><p class="ql-block">▼青少年宫内景。学生来到青少年宫教室准备上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楼南街上有成都的第一座清真寺,俗称“鼓楼寺”。</p><p class="ql-block">它位于鼓楼南街115号,始建于明洪武八年,是四川年代最久的清真寺之一,由礼拜殿、邦克楼、经文讲堂、牌坊、浴室及左右厢房等组成。</p><p class="ql-block">但这座宏伟的鼓楼南街清真寺毁于明末,后经清乾隆七年及乾隆五十九年两次重建,1941年再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只遗留下礼拜殿这一幢建筑保存较为完好。1991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鼓楼南街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1939年的清真寺大殿。(梁思成摄)</p> <p class="ql-block">现存的礼拜殿是整个鼓楼南街清真寺的经典之作,是建筑艺术上难得的精品。</p><p class="ql-block">▼鼓楼清真寺礼拜殿。</p> <p class="ql-block">▼礼拜殿内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成都陆续修建了一批官绅人家的公馆,是当时成都民居中的精品建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公馆都被改建或者拆除,而在鼓楼南街142号的一座名为“肇第”的公馆,则被保存了下来。是众多公馆中保存到最后的一座著名公馆。</p><p class="ql-block">肇第是地方军阀石肇武的公馆。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具有鲜明的川西民居特色。</p><p class="ql-block">从前名流的居住豪宅爱称为“第“,石肇武以他的名字之肇,将他的豪宅取名为“肇第”。</p><p class="ql-block">石肇武是刘文辉的干儿子,这“肇第”两个大字是刘文辉于1930年所题。</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楼南街上的肇第公馆。</p> <p class="ql-block">▼1930年四川近代“西康王”刘文辉在肇第公馆牌楼上所题的“肇第”二字牌匾。</p> <p class="ql-block">50年代后,”肇第“一度为成都市刑警大队所用,后来又改为了交通大队的办公场地。</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鼓楼南街及街上的肇第公馆。这老宅已被用作成都市公安局交通大队办公地。(张西南摄于1986年)</p> <p class="ql-block">1996年肇第公馆被列为青羊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设于肇第的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韩国庆摄)</p> <p class="ql-block">2006年,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肇第被拆除。有关部门把肇第的大门迁建于文殊坊片区的白云寺街,大多数建筑材料包括大门上面的匾额仍是过去“肇第”的原物。</p><p class="ql-block">▼现迁建于文殊坊白云寺街的肇第公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肇第公馆原址上新建的成都市交管局。(摄于2019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鼓楼北一街新民食堂的对面,曾有耗子洞老张鸭子店的作坊,而门店没在提督街。</p><p class="ql-block">“耗子洞”烧鸭店最早是在提督街上经营。老提督东街和署袜街交口处有一小巷,其外面是茶馆,里面是酒店,旅馆。巷子深,进口小,故被戏称为“耗子洞”。1928年,张国良跟随父亲在这里摆摊,出售烧鸭子等。</p><p class="ql-block">后摊子迁到街对面“江东浴室门口的过道上,因鸭、鹅味道好,货品新鲜而购者如云。由于原来在“耗子洞”摆过摊子,因此人们就称为“耗子洞张鹎子"’,当时就成为了成都的名小吃。</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提督街上的耗子洞老张鸭子店。</p> <p class="ql-block">耗子洞张鸭子的主打品种樟茶鸭,属于熏鸭,色泽金红,外酥里嫩,是选用秋季上市的肥嫩公鸭,经腌、熏、蒸、炸四道工序制成。因使用樟树叶和花茶叶烧烟熏制而得名樟茶熏鸭。</p><p class="ql-block">老张鸭子店的作坊就位于鼓楼北一街,在六十年代,每到下午张鸭子作坊把加工好的鸭子装在一个大筲箕里,用人力三轮车送到提督街张鸭子门店,冒着热气的樟茶鸭一路飘香,引得路人垂涎。</p><p class="ql-block">▼耗子洞老张鸭子。</p> <p class="ql-block">▼2003年的鼓楼北街。(王晓庄摄)</p> <p class="ql-block">在八十年代年代初,鼓楼南街上的一家私营饭店陈姓女老板,排行第二,人称二姐。经营的凉拌红油兔丁,因在拌料中创造性地加入了豆豉,让料汁紧紧地包裹着兔丁,使兔丁有了绝佳的味道,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改为专营红油兔丁,店名也改为“二姐兔丁”,成为成都的名优小吃。</p><p class="ql-block">▼一环路双林路口的二姐兔丁总店。</p> <p class="ql-block">▼二姐兔丁所拌出的兔子,色泽红亮油润,形态饱满,麻辣适口,香嫩回甜,入口细腻,吊人胃口。</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鼓楼南街。(〔法〕米歇尔•彼得摄于1990年)</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的鼓楼南街(摄于1996年7月)</p> <p class="ql-block">▼提督街上鼓楼南街南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图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