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公,姓关名羽,字云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人,出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农历六月廿四,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享年60岁。因19岁时为民除霸,而避难河北涿州,后遇刘备、张飞,三人志向相投,结义起兵,共扶汉室大业。他的一生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备受历代官方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千百年来,经过官方、民间、文学、戏曲等多种途径的渲染,关将军由当年的一位英雄而被推崇为华夏的一位道德神灵。</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州关帝祖庙 简介</b></h1><div> 解州关帝庙景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解州关帝祖庙、常平关帝家庙、常平关帝祖陵”三关文物旅游景区。<div> 我们这次游览了“解州关帝祖庙”景区(现属于运城关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区)。</div><div> 解州关帝庙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解州关帝庙位于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解州东南10公里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它与曲阜孔子家乡的孔庙一文一武,遥遥相对,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文物崇拜的两脉之源。</div><div>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占地14万平方米殿堂楼阁200余间。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div></div>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解州关帝祖庙的历史沿革之一:建立初期</b></div> 有关解州关帝祖庙的创始记载,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庙内碑文和《解州全志》记载,解州关帝祖庙创建于陈、隋(557—618年)时期;二是《中国名胜词典》记载,“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二说时间虽异,但节点相同,都是隋初。<br> 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解州关帝祖庙第一次重建。<br> 宋元祐七年(1092年),知州张杲之重修。<br> 金大定三年(1163年),管军范公重修殿宇,贡士南涛作文记述;金泰和四年(1204年),再次重修。<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元至元三年(1266年),先有靖应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之旨护持解州关庙,并两建道院于关庙之左,称崇宁宫(即今之解州关帝祖庙东宫),从属于主庙。其徒孙张志安在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损坏关庙之后重新修葺,起始于至治三年(1323年),完工于泰定元年(1324年)。</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区大门</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州关帝祖庙的历史沿革之二:</b><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明朝时期</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初,关公仰崇之风继续沿袭,官民对解州关庙的修缮也持续不断。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初定祀典,嘉靖期间(1522年—1566年)官祭升格。<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知州张宁重构正殿。<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正德五年(1510年)七月,知州李文敏主持修庙,正德九年(1514年)十月落成,绘饰萧墙,立义勇、壮缪两座坊牌,铸铁人、铁马、铁狮子各一对,翻新寝宫。<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知州解情捐钱,命儒官张濡、道正杨演澄、乡人姚安等修葺庙宇。<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州孔天叙主持修庙,重修正殿、寝宫、行廊,台砌坊壁。<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解州关帝祖庙在大地震中毁坏严重。<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六月,知州王维宁主持重建工程,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完工。<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隆庆元年(1567年),解州知州吕文南重修乐楼。<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二月,知县张霖苍修葺关帝庙,为关帝庙像粉刷金身,于东宫修老子庙和官厅,建莲亭三楹,在亭东建造道院。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完工。</span></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区大门</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入口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是国民党元老于佑任老先生为南洋一座關帝廟所题,二00五年春集于先生書體,摹刻此聯懸掛於關帝祖廟入口處。</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一部春秋造就了华夏两位圣人,孔子写春秋,关公用自己的言行实践出了春秋大义,这幅对联巧妙的将此喻意囊括其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海內外難以數計的關帝廟對聯中,此聨是一幅意義深刻、最爲值得稱道的對聯。它言簡意賅,高度的涵蓋了關公的道德精髓與精神靈魂,道出了關公文化的精神實質和現實意義。<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州关帝祖庙的历史沿革之三:</b><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清朝时期</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清代,由于皇家崇祀关帝大大超过前朝,解州关帝祖庙不仅延续着明末的盛况,而且作为“武庙之冠”逐渐成为世人朝圣之地。<br> 康熙四年(1665年),陕西巡抚贾汉复重修关帝庙;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五月,康熙帝亲笔书写“义炳乾坤”匾额,悬挂庙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庙会期间,一场大火使解州关帝祖庙焚毁无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临解,发帑金一千两重修,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知州祝增才恢复旧规。 [20]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解州知州祝增筹划、总理庙宇重修。<br> 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拜谒解州关帝祖庙,指画关帝圣像,题写诗章及联额,其诗今存崇宁殿前碑亭。<br> 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州韩桐修葺廊庑、绘制壁画、移建乐楼、增修牌坊、完善结义园;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州守言如泗先改八卦楼为御书楼,又改麟经阁前楼为刀印二楼,厘正匾额,修缮东西大牌坊,改建结义园、功德祠,并在庙西建设“关夫子故里”碑亭。此后,乾隆三十八至四十二年(1773年—1777年)、嘉庆九至十年(1804年—1805年)、 嘉庆十三年(1808年)又有葺补。<br> 嘉庆二十年(1815年)解州一带6.7级地震的发生,关帝庙饱受摧残。<br> 道光四年(1824年)开始筹划修复,因资金不足,只进行了支撑加固。<br> 咸丰九年(1859年),前州牧叶筱珊会同杨铁臣、程立斋等人,筹银1.7万两,命董清海督工,历经十余年,于同治九年(1870年)完成春秋楼、廊房、内外牌坊、大门角门、结义园、功德祠、崇圣祠、部将祠、追风伯祠的修复。<br></h3><h3> 光绪元年(1875年),鼓楼重修;光绪三年(1877年),“义壮乾坤”坊被火烧毁。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年—1909年),解州关帝祖庙连遭火灾,午门、大门、乐楼、东西角门、东西华门、钟楼、庙外西侧木坊、部将祠、追风伯祠、官厅、崇圣祠及百余间廊房皆成灰烬。</h3></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区大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3><b>解州关帝祖庙的历史沿革之四:</b><b style="font-size: 17px;">民国时期</b></h3></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期间,战乱频仍,解州关帝祖庙的维修工程远逊于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令天下立关岳庙,解县知事周庚寿虚于应付,只是把结义园君子亭改为关岳殿了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六年(1917年),新任知事徐嘉清建设官厅,对清末火灾中烧毁建筑的重建因款项问题屡屡停工,自民国八年(1919年)开始,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才完工,且午门是另工重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侵华战火波及解州,关帝庙崇宁殿、圣母殿、嗣圣殿、春秋楼、刀楼、印楼、东西官厅及廊房多有损坏。</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修复了春秋楼和圣母殿。</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补修了西官厅和东西廊房。</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运城解放在即,困守运城的国民党军队为了兴修工事挽回败局,将关帝庙内的娘娘殿和太子殿拆除。</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区大门的背面</b></h3><div><b><br></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州关帝祖庙的历史沿革之五:</b><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7px;">中华人民共和国</b></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重修了崇圣祠大殿、“威震华夏”木坊和部分廊房,彩绘午门壁画,彩画了崇宁殿。<br> 1952年,成立了解州关帝祖庙文物管理所,专门负责庙宇的保护、保养、维修和游客服务工作。<br> 1957年,解州关帝祖庙被公布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1975年始,先后修复194间廊房、雉门卷棚、午门翼角、御书楼卷棚、东西宫门楼和宫墙、后宫院围墙,翻修东西官厅,重修“山海钟灵”等5个牌坊。<br> 1978年,关帝庙文管所正式对外开放。<br> 1986年,收回结义园,重修三义阁、君子亭、结义坊等主体建筑。<br> 1988年,解州关帝祖庙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大修了御书楼、春秋楼,重浚结义园莲池、堆砌假山。<br> 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恢复了御花园,完成东宫基址保护工程。<br> 2010年,利用社会资金修复了“威震华夏”木牌坊。<br> 2013年,整修结义园,推平假山,精缩莲池,新建山门。<br> <b>截止2016年,庙内的全部古建筑都已修葺如故。</b><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州关帝祖庙 导览</b></h1><div> 关帝祖庙为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宫殿式布局,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三大部分有序展开:</div><div> 【一】“结义园”景区</div><div> 南为“结义园”。</div><div> 【二】“正庙”景区</div><div> 北为正庙。</div><div> 正庙又分为前后两院,前为庙堂,后为寝宫,构成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宫殿式格局。</div><div> 【三】“御园”景区</div><div> 我们从南进大门,向北行,相继游览了这三个景区。</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结义园<span style="color: inherit;">”景区</span></b></h1><div><br></div><div> 结义园由结义亭(三义阁)、影壁(包括:探坑、重修结义园碑、三分砥柱石)、君子亭、结义园牌坊等建筑组成。</div><div> 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占地55亩,是仿照当年刘、关、张河北涿州三结义时的桃园意境而建,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是明清时期一处典型的北方园林。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义亭(三义阁)</b></h3><div> 我们前面的这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就是结义亭,也叫三义阁。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四柱三楼三开间,单檐卷棚歇山顶,木结构琉璃瓦顶,四周围廊,台基宽16.44米,高11.88米。<br> 亭内曾存公元1762年本地州守言如泗所刻的一块“结义图”石碑。这块碑,宽2m,高1m,是乾隆年间州守言如泗所刻的结义图。上有言如泗的题诗:“此地钟神武,遗踪想象间,一盟存汉鼎,片石永条山”<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影壁 - 探坑 - 重修结义园碑记</b></h3><div> 走出结义亭,我们所看到的这座影壁,是乾隆年间所留。</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玻璃下就是原地基。保存明万历年间始建结义园地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结义园后,现地基已整体抬高。</span></div><div> 在影壁前的就是重修结义园碑记。此碑主要记载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州守言如泗重修结义园的过程。碑文中指出关公出生地、祖坟位置、庙宇规制、桃园结义考证以及结义亭内撤像立碑的原因</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分砥柱石</b><br></h3><div> 这块影壁,正中镶嵌有“三分砥柱”四个大字。在这四字前方竖立着一块古迹斑斑的石头。相传,这是从天而降的一块陨石,因外形酷似关公,被喻为关帝的化身。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关公的精神已开始传承,是一个国家的砥柱象征。<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800年的古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君子亭</b></h3><div> 原名“莲亭”,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创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围廊,单檐歇山顶。过去为祭拜刘关张之前整理衣冠仪表的场所。</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君子亭</b></h3><div> 神像已不存在,现在挂的是为近年来为关帝庙做过功德的文商、雅士捐献的牌匾。<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君子亭,走向结义园牌坊</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义园”牌坊 背面</b><br></div><div> 我们是从南向北顺序游览,而结义园则是面向北的。故我们是先看到结义园的背面。</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义园”牌坊 背面</b><br></div> 背面书“山雄水阔”。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泗题。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义园”牌坊</b><br></div> 它与祖庙端门南北对峙。这座巨型木制牌坊是结义坊,其结构精巧,气势恢宏,为祖庙最壮观木坊之一。此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正面横匾题“万古纲常”。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泗改额“结义园”。坊后设亭,曰“方亭”,亦曰“门亭”。结义坊上四面画有精美的传统彩绘图案,山水、风景、人物、花鸟应有尽有,还有三国人物故事,象桃园三结义、月下斩貂蝉、古城斩蔡阳等。这些图案全是工笔彩绘,生动细腻,栩栩如生。在牌楼背面,上书“山雄水阔”,就是对结义园这座古代北方园林的精妙概括。 <div> 正面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解州知州言如洒题“结义园”,坊上四周彩绘山水、风景及三国人物故事。</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代瞻仰牌坊</b>(景区的东门处)(网上下载)</div><div> 万代瞻仰牌坊为石制,是解州关帝庙现存最古老的牌坊,建于明崇祯年间,高约7米,四柱三间五楼。<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威震华夏牌坊</b>(景区的西门处)(网上下载)</h3><div> 鼓楼之西,是威震华夏牌坊,与钟楼东的万代瞻仰牌坊成对景。威震华夏牌木坊为明代解州知州张君宁创建,清乾隆二十七年知州言如泗葺补东西大枋(即万代瞻仰和威震华夏二枋),同治八年重修,光绪三年火灾局部受损,民国八年再修,1956年又修,保存至今。据新立之《重修威震华夏木枋碑记》,2011年又落架修葺,缺者补之,堕者起之,腐者易之,纠偏拨正,补配础石,历经十月而落成。<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主庙-前朝”景区</b></h1><div> 解州关帝庙正庙部分是“前朝后寝”式建筑布局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b><br></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端门</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主庙景区的大门。对面是四龙壁琉璃影壁,门前有梐枑。</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门左右这一对大铁狮系明万历年间作品,高大威猛,面目狰狞,更加重了这种威严的气氛。<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龙壁</b></div> 一字形琉璃影壁,因上附四条形态各异的琉璃烧制翔龙而得名。影壁长13.15米,高6.65米,厚1.54米。其上祥禽瑞兽,人物花卉点缀,流光溢彩,光华夺目。<br> 端门前的这座影壁是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烧制的,它的作用从建筑学上讲,有遮避视线和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从文化角度上讲,属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符瑞”范畴,有消灾降福,佑护生灵的内涵。图案的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流光溢彩,华贵典重,在我国大同、北海、北京故宫一般见的龙壁有九龙、七龙、五龙,而我们这里所见的是四龙壁,这里面有特殊的内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端门 - 梐枑</b></h3> 端门位于关帝祖庙最南端,为主庙正南门又称三门、山门。始建年代不祥,重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一座古朴恢宏的砖结构宫门,堪称明代砖构门庑中的佳作。<br> 外观砖雕为仿木建筑,门楣正中镌刻“关帝庙”三个大字,门洞背面上方有“扶汉人物”匾额,标明关羽是匡扶汉室的英雄人物。两次间门洞上层东面横额为“精忠贯日”,西为“大义参天”,巧妙地将关羽立身处世的“忠”、“义”二字,融于联语之中。端门比例协调,造型典雅,雕饰苍劲。<br><div> 门前交叉斜竖着的这三根铁柱,名叫“梐枑”俗称“门档”、“挡众”。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御赐,古时提醒众人,到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显示祖庙的威严。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雉门</b><br></div><div> 主庙景区的第二道门 - 雉门,专供帝王出入。古代帝王宫殿通常有五道门,雉门为其中之一。雉,古时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创建年代不祥,明代有修葺,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重修。 </div><div> 雉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雉门上方的琉璃,为清代山西琉璃艺术佳作。</div><div> 北面为乐楼,与雉门台基、瓦檐同为一体,坐南向北,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一门两用。平时,大门洞开,即可供人上下出入,每逢庙会唱戏时,关闭正中大门,中部就成后台,北部便成为前台。</div><div> 台中有横额“全部春秋”,“春秋”二字引伸为历史的兴衰,上场门头题额为“演古”,下场门头题额为“证今”,真可谓“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雉门 前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雉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雉门 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面为乐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漂亮的琉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乐楼中部的“全部春秋”匾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乐楼向北看去,就是“午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乐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乐楼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3】午门</b></h3><div> 主庙景区的第三道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七架梁,单檐庑殿顶。在清光绪三十三年被焚毁,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重建,是庙内年代最晚的建筑。午门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庑殿顶,七架梁。</div><div>午门在帝王宫殿中是正门,也是南门,它是文武群臣待朝、侍命、献捷、候旨和布诏书的地方。普通庙宇没有午门,这里设午门 - 是体现关羽的帝王身份,同时也说明关帝祖庙地位特殊。</div><div> 进入午门,您可以看到正面墙上的两幅人物壁画,东为周仓,西为廖化,周仓是运城平陆县人,专为关羽扛青龙偃月刀;廖化是蜀国后期的大将,我们常说“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他们二人都是关羽忠实部下,因此用来作关帝庙的门神。东西墙上所绘是道教中的方位神,左为青龙,右白虎,可反映出关庙原来是一座道教管理的一座庙宇。关羽善读《春秋》,本是儒教中人物,被称为“武圣”,与“文圣”孔子相提并论,当他封帝后,佛教称他为“伽蓝菩萨”(护法神),道教奉他为“天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公是受佛、儒、道三教共同推崇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架悬挂的数方楹联、牌匾,多为官员、商贾、信众捐赠</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午門明間中柱上刻的长联</div><div> 上联是:国贼数操,谁曰不然,顾权无以异也。张挞伐,建纲常,天地低昂神鬼泣;</div><div> 下联是:圣乡说鲁,夐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灵,明祀事,山川磅礴庙堂巍。<br></div><div> 上款題『民國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春日』,<br></div><div> 下款署『署理解縣縣長晉城郭象蒙敬題』。<br> 郭象蒙喜書法,以隸見長。此聯可謂其代表作之一。書法收放有度,縱横捭闔,筆法老道,舒展開張,險像環生,極具氣象。 <br> 聯語既骂操,贬孙,颂羽,又盛赞关庙之巍峨。</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4】山海钟灵坊</b></div> 走出午门,看到的是“山海钟灵”牌坊,午门两侧还有“精忠贯日”、“大义参天”两座牌坊,建筑格调及比例与“文经”、“武纬”两门相协调。<div> 牌坊是我国独有的一种纪念性建筑形式,质地一般有木石两种,从所体现的含义看,可分为“贞节坊”、“功德坊”、“忠义坊”。</div><div> 关帝庙牌坊的含义属后两种,景区共七座,建筑工艺各具特色,现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上也建起众多牌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御书楼 </b></h3><div> 走过山海钟灵牌坊,我们看到的这座三檐两层歇山式屋顶的建筑物就是御书楼。它前檐抱厦一间,单檐庑殿顶;后檐抱厦三间,单檐卷棚顶,高17.04米,原名叫八卦楼。据庙碑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初九,康熙皇帝玄烨圣驾西巡,途经解州,亲临祖庙拜谒关帝,看到庙内大火后的凄惨景象,遂拨银两修复关庙,并留下御笔楷书“义炳乾坤”金匾一方。到乾隆二十七年时,乾隆帝为纪念他爷爷康熙帝御书的这块匾额,于是就将“八卦楼”改名为御书楼。现在这块匾悬挂在后面的崇宁殿中,一会我们就可看到。</div><div> 楼南抱厦下,有一匾上书“万代瞻仰”,书家名叫龚浩,柳体骨骼,刚劲有力,一笔不苟,很显书家功夫,很受游人青睐。<br></div> 从楼里向上看,就能看到楼板中留有八角孔,孔中八角形藻井叠架而上,到最顶端为一木结构的八卦图案,因此取名叫“八卦楼”。《易经》中的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在方位上代表八个方向;在自然方面代表天、地、山、泽、水、火、风、雷,表现在动物上代表猪、狗、雉、鸡、龙、马、牛、羊。而太极八卦图为道教标志之一。 在御书楼北边卷棚下的四根木柱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高度相同的方洞,方洞对应的楼基石台上有一石槽,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这也是搭戏台架横木的地方,横木上再铺以平板,就成为一个戏台了。据说以前庙会时就在这里唱大戏,可是它紧邻正殿,唱戏时热闹噪杂,善男信女怕有扰关帝神灵,于是就将戏台移到前面的雉门处。在台基的石柱栏板上,点缀着造型生动的各种圆雕和浮雕,细细品味,妙趣盎然。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诸葛亮评价关羽“<b>绝伦逸群</b>”巨匾</div> 楼北卷棚下悬有一方巨匾,上书诸葛亮对关羽的评语“绝伦逸群”。运笔厚实流畅洒脱,方圆转折灵活,每个字均一笔写成,笔画中飞白自然,虚实互生。作者是清乾隆年间本地州官言如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6】钟亭-碑亭-崇宁殿</b></div> 过了御书楼就是钟亭、碑亭、崇宁殿。<div> 钟亭和碑亭位于关帝祖庙崇宁殿东西两侧。是清代增设的两座亭式建筑。两亭位置相对,规模、形制相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钟亭</b></h3><div> 钟亭在崇宁殿前西隅,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建,平面六角形,重檐六角攒尖顶。亭内的铁钟系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造。</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碑亭</b><br></h3><div> 碑亭位于崇宁殿前东隅,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建,平面六角形,重檐六角攒尖顶。内立和硕果亲王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留诗碑。<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6】崇宁殿</b></h3><div> 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div><div> 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月台御路中间,保留有宋朝时期的“丹墀”,为国内罕见珍品,“丹墀”旁,有一对石制华表,用以上达天旨下表民意。殿前还有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div><div> 殿总高20.32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数量为全国之最。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div><div> 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div><div> 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丹墀、华表</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焚表塔(焚炉)</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崇宁殿前有八角重檐两层亭阁式铁塔(焚表塔即焚炉)两座。焚炉作为寺庙、祠宇中焚化表帛、纸钱及纸糊“三牲”的用具,一般造型简单,有铁、铜、石质之分。祖庙中的两座焚炉均为铁质。从炉身铭文看分别铸造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和十三年(公元1534年),东早西晚。</h3> 两炉的高度、体量、结构、造型、花纹等完全相似。中部铸有莲花座,是佛教装饰物。值得赞叹的是束腰处这高、宽各是23cm的小铁力士,他们铁胄衣甲,大肚鼓腹,头发倒竖,怒目圆睁,跨步蹬足,四肢紧撑,张扬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div> 塔最下边的塞火孔旁有龙生九子之一的“狻猊”面相,传说它好坐,极喜烟火,有它在此,烟火自然不会飞走了。当地风势比较大,所以这两座铁塔就是当时比较先进的防火设施了。<div> 两尊焚表塔整体看来,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鲜明的民间特色。不失为明代铁铸供器中的经典佳作。从焚表塔的规模,我们也可以想像到当时关帝庙的香火的确是很旺的。<br></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铜香案(供桌)、铁鹤</b></div> 殿前宽大的月台是行祭祀大礼的地方。台中的供桌,桌面为青铜所铸,上面那条一指宽的槽缝,传说这是当年五月十三日,关公显圣在此磨青龙偃月刀,正逢下雨,关公试刀锋轻砍一刀而留的痕迹。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此后每年这天几乎都要下雨,民间把农历五月十三日称为“关老爷磨刀日”,这个供桌就叫做磨刀石了。<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石雕蟠龙柱(正面)</b></div><div> 崇宁殿最值得一提的是环绕殿宇四周的26根巨型石柱。柱高3.87m,直径46cm,正面8根柱,上有双龙对翔,遨游飞动在山海波涛和祥云瑞雾之间。其余三面的18根为单龙同样为深浮雕,其上有龙抓小猪、小鱼、小龟等图案,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雕龙粗犷有力,与柱头额枋上的精雕细刻,互相烘托,各具美的神韵,关帝祖庙的石雕蟠龙柱数量在国内宫殿庙宇中堪称独一无二。庙内碑文评价说:“殿阶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伟,甲于天下”。可见并非溢美之词。。</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雕蟠龙柱(侧面)</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雕蟠龙柱(背面)</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勇”巨匾</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殿檐下的这方“神勇”巨匾,是乾隆皇帝钦定</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世人极”匾</b><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书。</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义炳乾坤”匾</b><br></div> 横悬于殿内神龛之前的两柱之间“义炳乾坤”匾,是康熙御笔,帖金龙雕,工艺精湛,极为罕见。<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神龛内的关帝像</b></div> 神龛内,关帝身着龙袍,头戴帝冠,腰系玉带,双手抱“圭”,端坐于神龛中。神龛两侧有一套清代銮驾(金瓜、月斧、朝天、捧日、捧月、画戟、龙头刀、杖、佛手等)木轿、大鼓、巨罄、华盖等一应俱全,彰显出了关公的帝王身份。<div> (关帝像左侧正在维修,故围了起来)<br><div><br></div><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殿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宫南门</b></h3><div> 解州关帝庙祖庙部分是“前朝后寝”式建筑布局,到这里前朝部分就游览完了,下面我们到后宫参观。<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后宫南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后宫</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走进后宫,我们会感到豁然开朗,别有一番洞天。掩映在参天古柏中合谐完美的建筑,华丽伟岸,古朴肃穆,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到人间仙境。前面花池处原为娘娘殿,殿两侧原是关平、关兴太子殿。解放战争时毁于战火。<br></h3><div> 后宫主要建筑有:气肃千秋坊、刀楼、印楼和鳞经阁(春秋楼)。<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7】气肃千秋坊</b></h3><div> 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清同治六年至九年(公元1867年至1870年)重建。坊为四柱三楼庑殿式,瓦顶全部用黄、绿色琉璃构件覆盖。套兽、花卉各具神态,正脊两端雕琉璃凤吻一对,蹲于吞口之上,翘首伏尾,迎面张望,颇具吉祥之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坊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狮、铁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8】刀楼-印楼-春秋楼</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b><br></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印楼</b></h3><div> 印楼位于春秋楼前东侧,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建。面阔进深皆三间,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印楼内置曹操赐予关公的方形“汉寿亭侯印”仿品。<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刀楼</b></h3><div> 与印楼分别位于春秋楼前东西两侧,形制相同。刀楼在西,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面阔进深皆三间,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刀楼内置关羽所用的“青龙偃月刀”仿品。<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刀楼内置关羽所用的“青龙偃月刀”仿品。</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鳞经阁</b></div> 春秋楼位于关帝祖庙中轴线最后端,是关帝的寝宫。该楼又名麟经阁,因关公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又名《麟经》)。其始建年代不祥,复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是关帝庙内最高的建筑,其结构奇巧,藻井华美,雕刻精丽,在我国建筑史上被视为珍品。<br> 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br> 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br> 一楼神龛供奉关公戎装像,二楼神龛供奉关公夜读《春秋》真身像,暖阁内壁板刻《春秋》全文,顶部悬垂三眼“藻井”,环楼四周挑承“悬梁吊柱”,皆为古建艺术珍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楼正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楼神龛供奉关公戎装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层围栏处向下眺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眺“印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眺“刀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层忠贯天人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無年款。唯匾之上沿當心刻有『和碩果親王寶』朱印一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人进去都要穿上鞋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楼神龛供奉关公夜读《春秋》真身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顶部悬垂三眼“藻井”</h3><div> 抬头仰视,映入眼帘的中国古建筑的另一绝——顶部悬垂三眼“藻井”。藻井一般多为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而春秋楼上方的藻井为凸形,中心倒悬垂莲柱一枚,周围昂嘴放射式伸出。整方藻井共出昂嘴二百零四只,昂形一致,尺度相等,分层叠构,其造型好似一朵盛开的菊花,又好似孔雀开屏,堪称→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奇观!<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正中的藻井</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两旁的藻井</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秋樓西壁中堂:彩繪松、獅圖</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秋樓二樓東壁中堂:彩繪松、虎圖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后宫门,进入御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御园景区</b></h1><div> 御园:在关帝祖庙后花园遗址上复建的一座北方风格、皇家气派的古典园林。殿宇嵯峨,廊轩迤逦,山水清明,花木竞奇,景物壮美,内涵怡魂。</div><div> 时间关系,只是草草的浏览了一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御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看圣行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行祠</b></h3> 圣行祠位于御园福寿台西北角。是园内主体建筑,坐北面南,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廊。殿内供奉的关帝铜鎏金神像,是根据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绘关帝画像雕铸而成,在其他关庙中绝无仅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行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行祠</b></h3><div> 关帝站像带刀拱手送财,东侧关平手托“汉寿亭侯印”,西侧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刀”象征着帝王的一种威严。而此处亦称“财神殿”。<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向福寿台</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福寿台 </b></div><div> 福寿台是御园的核心建筑,台宽19.80米,进深19.80米,高2.40米,周围石栏板,栏板正反面阳刻一百个“福”字和一百个“寿”字,即百福百寿,简称“福寿台”,望柱头上圆雕“桃”、“石榴”、“瓜”、“狮子”等象征“福”与“寿”的吉祥物,月台四周设踏跺。</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福寿台</b></div> 台中心再设二步台,上置重约4余吨的大铜鼎。鼎身高2.20米,足高1.80米,总高5.20米,长3.70米,宽2.50米,正背面铸兽面饕餮纹,图案疏朗,纹理简洁。两侧铸书鼎铭、献鼎记及人名。鼎有“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此鼎不仅位于全园的中心地位,而且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凝重,显得卓而不群,威然孤傲,充分体现了御园“富贵威严”的主题内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祈福树</b></h3><div> 此树为板枣树。树龄已逾千年,“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新”,被当地百姓奉为“神树”。所结板枣果实代表了民间“早生贵子”的寓意,也寄托着人们事业高升,日子红火的心愿。与此树结缘,护佑幸福平安,顺心如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幸福平安,顺心如意</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