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及序厅 这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文物“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当然这件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是不可能离开埃及的,在网上和上海博物馆的宣传广告和画册上可以看到它。 2024年11月14日,我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古埃及文明大展》,这个展览的名称是“金字塔之巅”,展览从2024年7月19日,到2025年8月17日,展期近400天。展览开幕已超过100天,仍然是一票难求,展厅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都是人头攒动、挤挤攘攘,我专程从南京赶到上海,提前预约买票进来,观展效果并不理想。 <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一开馆我就进来了,为了与涌入的人流错开,我首先进入“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厅。这个专题展览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埃及文明的大门,让我得以了解图坦卡蒙是谁?他的生活和成长背景怎样?通过少年法老图坦卡蒙,一窥3000多年前古埃及那个辉煌的时代。</p> 展厅的布置充满了神秘感,仿佛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右侧狭长的过道更像是进入帝王陵墓的通道。 <p class="ql-block">在通道内行走映入眼帘的是两边仿古石墙又高又深,前方是一扇通向陵墓的石门,仿佛重现了埃及中部卢克索帝王谷陵墓区的考古现场。</p> <p class="ql-block">只见古老的墙面上投射出两段文字,“卢克索帝王谷,1922年11月的一个傍晚”。这是100多年前,英国考古学家卡特和他的同伴发现图坦卡蒙法老陵墓的情景。他们借着微弱的烛光和手电筒光从墓道的缝隙朝里看,同伴问道“你看见什么了吗?”卡特回答“是的,是些神奇的东西”。这一幕仿佛将时间定格,让人感受到了发现那一刻的激动与震撼。</p> 在展览的序言厅,投影技术展示着各式各样的图案。这些图案是图坦卡蒙陵墓里的壁画,有的描绘了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有的则是神祇的形象,每一幅都栩栩如生,让人穿越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南部卢克索,古称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5000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100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全面地复原了图坦卡蒙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br>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怎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br>“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 <p class="ql-block">在序厅四周的墙上,一幅色彩斑斓的古埃及壁画吸引了我的注意。画面上,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们在黄色的背景下翩翩起舞,周围点缀着象形文字。</p> <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了解古埃及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看着这些生动的画面,我不禁想象着当时的生活场景,心中涌起一股对古埃及文明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环顾四周展示古埃及壁画与雕像,这些光影作品展现了古埃及文明的艺术魅力,每一幅壁画、每一尊雕像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站在这些艺术品面前,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埃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一幅描绘古埃及神话场景的动画让我驻足良久。画面上,人们乘坐着船只穿越河流,河岸两旁是茂密的芦苇丛。这幅画不仅展示了古埃及人对自然界的崇拜,更反映了他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看着这些画面,我不禁感叹古埃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p> 2第一单元 离开序言厅,进入展览第一单元“帝国之神阿蒙”,这一单元有6组(件)文物,其中第41号是重点文物“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 <p class="ql-block">一 帝国之神阿蒙<br>阿蒙及其配偶阿蒙涅特是赫摩波利斯的八位原初之神的一员。从第11王朝起(公元前2055-前1985年),阿蒙就成为了底比斯的地方神。新王国18王朝开始(公元前1550-前1295年),与太阳神拉融合为阿蒙-拉神,被提升到了“国神”的地位。他既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王权之神。随着古埃及帝国的发展,阿蒙神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宇宙之神。</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帝国经济的繁荣,军事集团的崛起,官僚机构的进一步完善,也促使王权不断强化,使之与阿蒙神庙集团的利益产生冲突。</p> 第一个展柜里有4件文物,有装饰品、乐器和祭祀的神圣之物,它们都来自3300多年前的埃及第18王朝。这些精美的物品体现出古埃及人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p class="ql-block">一条花形串珠项链静静地躺在展柜中,这条项链由费昂斯、萤石等材料制成,设计精美,色彩斑斓。</p> 这是象牙做的一对手形响板,响板是古埃及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在宴会、葬礼游行和宗教仪式中使用,形状如人的手臂,腕部佩戴手镯或其他装饰。这种乐器多由女性、尤其是跳舞的女性使用。两块响板通过顶端的小孔被系在一起,使用时相互撞击,发出声音。 王后阿荷太普的黄金手镯,带阿赫摩斯王名与双斯芬克斯。手镯的材质为金、红玉髓、青金石、长石等。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 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虫,它的底部铭文大意是: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赐予他生命活力!伟大的王后泰伊,愿她永生!她的父亲名为尤亚,她的母亲名为图雅。她是强大国王的妻子。他的领土辽阔,南至卡洛伊,北至米坦尼。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图坦卡蒙的爷爷,王后泰伊是图坦卡蒙的奶奶。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一个展示古代陶器的展柜,摆放着3件精美的陶器,其中包括一件蓝色花纹碗、一件红色罐子彩绘瓶和一件双色陶瓶。这些陶器不仅造型各异,而且装饰精美,每一件都是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在展台上,一个细高中间带有束腰的彩绘陶瓶,颜色素雅简洁象征着重生与纯洁。</p> <p class="ql-block">这只名为“迈赫普里的努恩碗”,出土于帝王谷36号墓,属于第18王朝时期。碗内绘制了羚羊、鱼和水纹。羚羊象征美丽、敏捷和多产,鱼象征肥沃和富饶,水纹代表创世神话中的原始混沌之水,是世界最初的模样和生命的开端。在水中升起了原始之丘或莲花,最初的神灵阿图姆从中出现并开始创世。站在这件文物前,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匠心独运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p> 饰有莲瓣纹的带盖彩绘陶瓶,它的表面装饰着鲜艳的莲花和花卉图案,色彩斑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展厅的中间是阿蒙神头像,后面两侧是分别是花岗岩坐像和立像。 阿蒙神头像,石灰岩,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头像的平顶冠及两侧残存的双羽饰表明它来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br> 阿蒙神的两个侧面像。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也会以公羊头人身的形象出现,狮子、巨蛇和埃及雁时常被作为阿蒙的象征物。 这是一尊高大的黑色石质坐像,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这尊坐像雕刻的是塞赫迈特,她是古埃及的狮头女神,象征着力量与保护。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塞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头顶的太阳圆盘和圣蛇徽标则象征其神性和危险性。座椅侧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纸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莲,二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心肺符号。<br> 泰伊王后站像。伊泰王后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妈妈、图坦卡蒙的奶奶。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br> <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在两个雕像中间还有一个展柜,内有两个木箱(匣)。 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材质为木、费昂斯、金、象牙、乌木,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帝王谷46号墓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这是导览手册上标注的41号文物,这只木箱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出土时内部还装有蓝色圆棒(因装饰物丢失而功能不明)和黄金制作的哈托尔女神头像。木箱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带有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很可能由王家工坊制造,是国王夫妇送给王后父母的礼物。 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名字的镶嵌象牙小木匣, 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这件木匣制作于阿蒙荷太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富有、且最有权力的国王之一,他统治的时期常被称为埃及的“黄金时代”。木匣上精心镶嵌了小块象牙作为装饰,象牙在当时是一种象征财富和地位的珍贵材料。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名字出现在木匣上,表明这只匣子可能专门为王室成员定制,用于存放珍贵的珠宝饰品,或是在宫廷典仪中使用。 3第二单元 展览的第二单元是阿玛尔纳的变革,展厅内有7组(件)文物,其中42、43、44、45、46号为导览手册上标注的重点文物。二、阿玛尔纳的变革<br>图坦卡蒙之父,国王埃赫纳吞(阿蒙荷太普四世)在位第五年迁都阿玛尔纳,推行宗教改革,摈弃众神,独尊阿吞。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埃赫纳吞主张只崇拜阿吞,不允许崇拜其他神,甚至神的复数也不能出现。他还废除繁琐的神庙仪式,主张以简洁的方式在露天庭院中与阿吞神直接交流。埃赫纳吞自称为阿吞唯一的儿子,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介。<br> 图坦卡蒙的父亲埃赫纳吞国王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阿玛尔纳风”。埃赫纳吞及其家人、臣民都被表现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的样子,实现了神与人之间在形象上的彻底分离。埃赫纳吞去世后,新宗教随之终结,传统宗教卷土重来。在19世纪考古学家发现阿玛尔纳之前,埃赫纳吞被彻底遗忘了三千多年,他的名字不仅在官方记载中彻底抹除,在民间也完全消失,成为被“加密”的创伤记忆。 展厅内的第42号文物,图雅的卡诺匹克罐,材质雪花石膏(石灰华)、颜料、石膏、金、木乃伊内脏、亚麻布等,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帝王谷46号墓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卡诺匹克罐是制作木乃伊时,把死者的内脏分别装在四个罐子里。到了第十八王朝后期,卡诺匹克罐的四个盖子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分别守护一个器官。这些雕像包括狼首神,代表东方,守护胃;人首,代表南方,守护肝;鹰隼头神,代表西方,守护肠;狒狒首神,代表北方,守护肺。 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倾向于以自然主义的方式描绘自然万物与生活场景,动植物成为重要题材。这件43号文物彩绘地砖来自阿玛尔纳的“南宫”,即埃赫纳吞为其长女梅丽塔吞建造的宫殿。彩绘中的沼泽画面里有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在古埃及,沼泽既象征世界原初的混沌,也因其丰富的物产而成为丰饶和收获的象征。 这三件文物是18王朝权臣尤亚夫妇的随葬品,两件萨布提俑和一个彩绘萨布提匣为尤亚所有。前面的卡诺匹克罐则属于其妻图雅。尤亚拥有“神之父、赫利奥波利斯的塞姆祭司、下埃及的重臣、阿蒙第二祭司”等头衔,其中“神之父”的荣誉头衔一般指国王的岳父,尤亚本人正是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后泰伊的父亲,尽管从未做过埃及国王,尤亚和妻子却被安葬在帝王谷中,这对夫妻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p class="ql-block">在展柜中间的是尤雅的彩绘木质萨布提匣,用来装陪葬物品木乃伊人形棺形状的萨布提佣。左边是尤雅的木质萨布提佣,右边是尤雅的镀金萨布提佣。这些陪葬品造型各异、装饰精美,通过它们仿佛能看到古埃及帝王和贵族奢华生活和丧葬文化的片段。</p> 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和一双凉鞋,它们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尤亚和图雅墓堪称帝王谷中保存最为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墓葬。 <p class="ql-block">贝斯是家庭的保护神,也司掌音乐和舞蹈。在椅背的图案中,侏儒模样的贝斯神站在两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间。塔沃瑞特则通常被刻画成双足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雌河马。塔沃瑞特与贝斯两位神祇具有相似的职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现。椅子的腿被雕刻成狮子脚,这把椅子不仅是一件家具,更是一件艺术品,展示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p> 尤亚和图雅的凉鞋很像现在的人字形布拖鞋。 <p class="ql-block">在展厅的转角处是44号文物,一尊纳芙蒂蒂王后的头像。这尊头像由石英岩雕塑而成,最初被记录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被确认属于纳芙蒂蒂王后。</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是埃赫纳吞的王后,图坦卡蒙的母亲。雕像刻画了她的优雅容貌,细节写实、线条柔美,具有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特点。纳芙蒂蒂是古埃及历史上著名的王后,她的美丽与智慧一直为后人所传颂。</p> 这两件蓝色文物分别是蓝冠和费昂斯砖。 距今3300多年,来自埃及第18王朝的蓝冠,色彩鲜艳、图案生动,展示了古埃及人对大自然界的热爱与赞美。 <p class="ql-block">这块带有纸莎草池塘图案的费昂斯砖,很难想象它是3000多年前的建筑材料。看着上面的画面,不禁感叹古埃及人的艺术天赋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在纳芙蒂蒂旁边的展柜里有3件文物,其中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古埃及的文字和图案。它是第45号文物,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材质结晶石灰岩,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还有一块人头像浮雕石碑,一个画着公主头像的石板。</p> 这块石灰岩板浮雕画面中,埃赫纳吞及其家人正在为阿吞神举行仪式,阿吞神呈现为日轮的形式,其光线末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将神的恩赐传递给国王一家。这些光线带来生命、欢乐与繁盛,照耀着人间的每个角落。阿玛尔纳时期,阿吞被升格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着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与神之间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员能参与仪式并与阿吞神互动。阿吞神庙在建筑形式方面也与传统神庙不同,它没有屋顶,完全敞开在苍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神庙的任一角落。<br> 纳芙蒂蒂浮雕,材质石灰岩,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br> 这块石灰岩板正面是纳芙蒂蒂的头像浮雕,背面是一名呈跪姿的贵族女性形象,可能是某位王后或公主。阿玛尔纳初期,由于宗教改革下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雕刻家都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技艺。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中发现了大量类似的习作。<br><br> 公主形象草图,材质石灰岩、颜料等,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阿玛尔纳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草图中的小公主梳着儿童特有的侧辫发型,正悠闲地吃着手中的烤鸭。在古埃及,鸭肉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肉类之一。在神庙和墓葬的浮雕中,都出现过烹饪和食用鸭子的画面。 <p class="ql-block">在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区域是第46号文物,一尊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的巨像静静地矗立着,他是图坦卡蒙的父亲。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这尊巨像高大威严,雕刻精细,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阿蒙荷太普四世是古埃及历史上著名的法老,他的改革与创新对古埃及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4、第三单元 展览第三单元“少年法老的回归”,展厅内有4组(件)文物,其中47、48、49、50号为导览手册上标注的重点文物。 <p class="ql-block">三、少年法老的回归</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九岁时继位,十九岁时骤然离世。在位不到十年时间内,少年法老将都城迁回孟菲斯,立下复兴石碑,改革宗教将一神崇拜改为众神崇拜,表明回归传统的决心。18王朝的统治也随着他的离世和“阿玛尔纳改革”的结束落下帷幕。</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时代的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开创性意义。它不仅继承了父辈埃赫纳吞的“阿玛尔纳风格”,还复兴了古埃及传统艺术风格,并在外来影响之下,形成了属于帝国中期的“图坦卡蒙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一直影响着19王朝乃至后来的王室贵族艺术。</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的墙边是第47号文物“图坦卡蒙巨像”,年轻英俊的图坦卡蒙与他的父亲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46号文物)相隔十几米,在上海博物馆展厅内对望。中间的纳夫蒂蒂王后(44号文物)深情的看着这对父子。</p><p class="ql-block">父亲埃赫纳吞法老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图坦卡蒙的这座雕像先后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雕像上先后刻上了他们的名字,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驻足仰望少年法老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 <p class="ql-block">这个黄金花冠饰品上面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塞提二世是第19王朝的第五位国王,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在继承人西普塔夭折后,塔沃瑟瑞特王后效仿三百年前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登基称王并拥有了法老的头衔。这件花冠由一个金圈和16朵玫瑰花饰组成,花瓣上刻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名字,可能是二人所生的一位小公主的随葬品。</p> 门纳特是一种由多排珠子和护身符组成的项链,被视为哈托尔女神的象征物之一。哈托尔女神司掌音乐、舞蹈、恋爱与繁衍,人们在仪式中向女神献上门纳特项链以祈求其庇佑,特别是在生育和分娩方面。门纳特也是一种仪式乐器,在摇动时串珠发出的叮当声被认为可以安抚神灵、取悦女神,并带来她的祝福。这件门纳特项链上的护身符为哈托尔女神的形象,更加强了女神与其之间的联系。 这个展柜里有3件文物 带有埃耶王名的费昂斯砖,材质费昂斯、颜料,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 国王头像习作,材质石灰岩,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阿玛尔纳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此件未完成的浮雕是工匠的 练习之作。浮雕中的国王头戴圆形假发,额前装饰有圣蛇徽标,显示出国王的身份,其面部刻画体现出阿玛尔纳风格人像的典型特征。 串珠项圈,费昂斯,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阿玛尔纳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这件项圈出土于阿玛尔纳的王宫附近,可能属于埃赫纳吞的某位女眷。它由七排制成莲花花瓣形状的费昂斯串珠组成,串珠为明快的红、黄、蓝、绿、紫等颜色,不仅反映了珠宝匠人对自然世界的细心观察,还象征着莲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材质石英岩,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埃及国家博物馆。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这块石碑刻画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画面。凯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阳、创造以及从无到有的显化,也象征着太阳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环。供奉凯普利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统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他获得了神的眷顾,同时也担当起维系宇宙秩序的重任。<br> 拉美西斯二世与二女神像,材质红花岗岩,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069年),埃及国家博物馆。这件雕像原本属于中王国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侧为伊西斯,左侧为哈托尔,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女神们则头戴三分式假发。 雕像背面和王座侧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名字及头衔。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与赫梯帝国达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卡叠什条约。 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期修建了大量纪念建筑,同时也将多位前任国王的纪念物挪为己用,这座雕像于1895年被纳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中。 看完了《图坦卡蒙的时代》专题展,回到上海博物馆一楼中间大厅,休息片刻将继续参观另一个专题展《萨卡纳的秘密》。 以上美篇中的大多数照片是我在现场用手机拍摄,主要文字内容来自上海博物馆公众号,少量图片来自博物馆导览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