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4年11月4日下午,我们一行在阆中用过午餐后,就乘旅游大巴返回成都市,去游逛宽窄巷子,感受人间烟火气息,了解成都历史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少城片区蜀都大道西段。宽窄巷子曾是年羹尧修筑的满城,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开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包含约70座传统四合院院落,占地约32公顷。文化休闲特色街区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宽窄巷子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与宽窄巷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20年7月,宽窄巷子步行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布为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2022年1月10日,宽窄巷子入选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2年1月29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宽窄巷子被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年羹尧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居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发建设传统零售商铺,结合少城老城区的深厚历史底蕴与公馆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吸引了许多中产阶级和创意阶层群体,最终宽窄巷子成为老成都悠闲生活的代表。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投入数亿元。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区,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05年,宽窄街区重建工作启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07年,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移交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历经4年修复后重新开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巷子在城区西部,青羊区辖,东起长顺上街分叉处,西止下同仁路,长391米,宽7.7米。清代,因与邻近街巷比较为宽,习称宽巷子,后更名兴仁胡同,民国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窄巷子沿街店宅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商业街,其院门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漫步其间,人影攒动,酒楼茶肆喧嚷繁华,古宅戏楼古朴典雅。巷子的建筑,整体彰显古朴清旷、幽静素雅之感。小院花木宜人,曲径通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巷子、窄巷子的四合院平面形制规整,中轴线明显对称,房房相连,檐口相对较宽,结构为穿斗式,天井面积较大,为采光演变为院落。据测量,天井与房屋面积比例约为1:3,比北方四合院略小,这些布局充分体现了成都平原民居的固有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窄巷子整体空间风貌较为完整,延续了清代川西民居风格,街道在形制上属于北方胡同街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这种格局形式便于街道居民自发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静、悠闲的生活基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民居内苛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留,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窄巷子的街道空间尺度由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街巷宽度内宽巷子7米左右,窄巷子5米左右,而沿街建筑为1—2层,高度也在5—8米,这样形成的街道断面高宽比约为1: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外部通道来看,成都宽、窄巷子保持了北方胡同的空间形态。但宽、窄巷子的长度仅为200余米,宽度约3-4米,少了些北方胡同的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悠长韵味。何况民居将胡同作为了公共场所,煮饭、洗衣、纳凉、小孩游玩等等都在胡同、院坝进行,街区是民居的感情交汇场,小小的街道则完全成为了公共空间,比较起高大厚重的北方胡同,更具亲和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窄巷子与宽巷子邻近平行街巷,东起长顺下街,西止下同仁路,长390米,宽6米。清代因街巷比较宽巷子而言较窄,习称窄巷子。后名太平胡同,民国时复称窄巷子,沿称至今。窄巷子是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窄巷子里的四合院,一改北方四合院建筑立面肃穆规整的特点,墙面朴素,台基低矮,一般为一步。屋身也较矮小,屋顶坡度平缓,坡度多为四至五分水。铺小青瓦,每开间有二至三片“亮瓦”,房屋上部梁柱间有只用竹篾片编织分隔的,便于通风。屋脊平直变化少,也没有屋檐装饰。柱间围护墙采用了川西平原特有竹编夹泥墙。厢房多设为单层。这可以看出,宽窄巷子住宅既保持了北京四合院的方正严谨,又因势利导予以变通,因而别具风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巷子位于紧邻窄巷子的南部建设控制区内,长375米、宽10米,清初名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而称明德胡同。街中有水井,故称井巷子并沿称至今。1990年10月西城区人民政府在井旁立一石碑,上书“此井乃康熙年间满蒙八旗军驻防成都时饮水而凿,地处原少城明德胡同清军营房前。辛亥革命后因巷中有此井,改名井巷子。”改造后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边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下午18:30分,我们一行在宽窄巷口集中,跟随导游步行去乘坐大巴回宾馆休息,结束当天的行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