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篇塔城记忆1 塔城的红房子 “苏联领事馆”

述今纪实

<p class="ql-block">播读:陈小燕</p> <p class="ql-block">四月,又到了塔城的“山花节”,老朋友金爷夫妇,提议去塔城转转,我很高兴。</p><p class="ql-block">我曾在塔城市,和塔城附近的兵团农场工作过,前后约二十年,塔城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只是近些年很少回去。这次的回乡之旅,勾起我一些沉寂多年的零星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城的红房子“苏联领事馆”</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红房子,是塔城的标志性建筑,很多游客甚至是冲着“红房子”而来,我的老朋友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塔城的“红房子”,指的是两处俄式建筑,一处是“红楼”,既现在的“塔城博物馆”。另一处是现在的“塔城贝拉宾馆”,既早年的“苏联领事馆”。</p><p class="ql-block">“苏联领事馆”的建筑,要更“俄式”一些。除了红墙绿顶外,屋顶上高高的尖塔,和凸出的洋葱形的穹顶,更具俄式风格。</p><p class="ql-block">塔城还有两座“宣礼塔”,也是红装,与“红楼”和“领事馆”着色一致。据说,早先在两塔之间,曾经有过一个清真寺,只是早已被时间的尘埃掩去,而今建成了“双塔公园”。</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我们刻意选择在“贝拉宾馆”的贵宾楼住下,以便欣赏这个具有异国他乡味道的大院。</p><p class="ql-block">贝拉宾馆在“领事馆路”上,而“领事馆路”,就是因为“领事馆”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比较偏寂的小街,宾馆大门口,矗立着一块原石,上面刻着“塔城贝拉宾馆”六个大字。</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四月的清晨,有点凉。</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院子里随意漫步,大院并不大,前面沿街用铁栅栏围着,其他三面,被邻居的后墙取代了围墙。早年,院子里的大树遮天蔽日,而今,只有一棵百年老榆树,孤身孓影形单影孤。平房后面,尚有一片绿地草坪,果树上的花儿,盛开怒放,树下隐藏着几顶雪白的帐篷,样式典雅别致,营造出十分浪漫的情调。</p><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主体建筑是领事馆大楼,右侧是一栋平房,目前是“贝拉餐厅”。餐厅经营俄式大餐,前厅有面包炉,现烤现卖,各式各样的“列巴”摆满餐柜,游客可以打包带走。</p><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吃俄式大餐,俊英老友端出两个热腾腾的大面包,我们就坐在门口的摇椅上,品尝起来。你撕一块我撕一块,又回到小时候的样子。面包的外形和味道,都不再“依旧”,记得当年的“列巴”黑大粗,没有这么白嫩细腻,口感味道都很“粗狂”。</p><p class="ql-block">主楼和餐厅之间,有一个方形水塔,虽然看上去有点笨重,但不失风雅和俄式特征。这三栋建筑,是整座院子里,当年留下的唯一“三遗物”。</p><p class="ql-block">领事馆改成地委办公楼以后,我曾经进去办过事,对大楼的建筑风格印象颇为深刻。</p><p class="ql-block">领事馆的门窗设计非常考究,不仅外面有精美的立体线条装饰,里面设计也非常精美。特别是窗台里面,类似现代的“飘窗”,而且外窄里宽,呈喇叭状,便于采光。台面上铺着厚厚的木板,与厚重的墙体融为一体,显得宽大舒展,女人们可以坐在上面做针线晒太阳,孩子们可以在上面嬉戏玩耍,窗前铺上地毯,构成一个完美的活动空间。</p><p class="ql-block">后墙角顶天立地的壁炉,显得豪华、大气、温暖。</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楼前的小广场上,横着一块巨石,上面简约铭刻着这座红色大楼的历史变更。</p><p class="ql-block">大意为:“1851年,中俄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国根据此条约,单方面取得在塔城、伊宁设立领事,和免税贸易等权益,并于1892年4月,在塔城设立领事馆。</p><p class="ql-block">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国内时局动荡,1920年塔城领事馆关闭。</p><p class="ql-block">1924年中苏建交,1925年,苏联政府在原址开设领事馆,1927年、1932年,分别对使馆进行重修和增建。</p><p class="ql-block">1955年,大批俄罗斯人回国,同年年底,苏联政府把领事馆移交中国政府。经改造后,成为塔城地委办公楼。”</p><p class="ql-block">“贝拉宾馆”的前身是“地区宾馆”;“地区宾馆”的前身是“地委机关”;“地委机关”的前身是“苏联领事馆”;“苏联领事馆的前身是“俄国领事馆”。早先是俄国“单方面”行为,最后是主动“移交”给中国,演变过程清晰且乃人寻味。</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塔城的“红房子”,早先是红砖本色,至于后来为什么又涂成这种深沉的红色,不得而知。猜想可能是受苏联红色革命的影响,因为至今俄罗斯的很多地方,仍有大量这种颜色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这样一处极具特色的建筑,作了宾馆,没有成为塔城的网红“打卡点”,十分遗憾。</p><p class="ql-block">另外“贝拉”这个名字,有点“拉丁”,既没有中国地名特征,似乎也没有那种一听就让人想到“俄罗斯”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国弱任人欺,国强受人敬”。</p><p class="ql-block">站在原“苏联领事馆”的楼前,不免感慨万千,百年来,我们与这位北方邻居的关系,可谓五味杂陈,当年是“八国联军”中的“一军,”掳我财宝割我领土,后来成为我们的“老大哥”,颐指气使居高临下,而今沦为我们的“小弟”,频频示好不时献媚,而这种角色的变换,无非是国力较量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苏俄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塔城贝拉宾缩</p> <p class="ql-block">贝拉宾馆就是原来的苏联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贝拉宾馆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洋葱式穹顶很抢眼</p> <p class="ql-block">石头上记载着领事馆的前生今世</p> <p class="ql-block">被春色笼罩的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夜色下的尖顶屋</p> <p class="ql-block">苹果树下的白房子</p> <p class="ql-block">巍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领事馆院里的水塔</p> <p class="ql-block">平房现为贝拉歺厅</p> <p class="ql-block">贝拉歺厅</p> <p class="ql-block">贝拉歺厅前带顶蓬的四人搖摇椅</p> <p class="ql-block">贝拉歺厅的另一个门</p> <p class="ql-block">面包房</p> <p class="ql-block">别致的造型和颜色</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具有装饰性的排水设施</p> <p class="ql-block">卫生间也很俄式</p> <p class="ql-block">院里上岁数的大树,只有这一棵了。</p> <p class="ql-block">俄式鸽子楼</p> <p class="ql-block">悠闲之地</p> <p class="ql-block">金爷的领导在车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