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续上篇</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古堰画乡</b></h1><p class="ql-block"><br></p><h1> 31日8:30,在酒店大门乘车出发,经过约一个小时到达古堰画乡景区。</h1><h1> <b>古堰画乡</b>,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是一个集生态、历史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景区由古堰和画乡两个区块组成,距离丽水市区约23公里,交通便利。古堰画乡景区的核心区块包括<b>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b>,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氛围浓厚。</h1><h1> <b>古堰画乡</b>景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将生态和人文完美结合,展现了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河川保存完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一个“<b>摄影之乡</b>”的主要创作基地,和中国巴比松油画基地,堪称“<b>秀山丽水</b>”之缩影、山水浙江之典范。古堰画乡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世人。</h1><h1> “<b>古堰</b>”首先表明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有古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树群,形象地表达了该区块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h1><h1> “<b>画乡</b>”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另有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座落于丽水市区23公里的大港头镇,是中国美术学院及其附中的教学实训基地)和丽水九龙巴比松写生创作基地。</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在通向堰头村和通济堰的路上要经过一片竹林中“古贤长廊”,这里有许多历史名人石像,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汤显祖、范成大等,都是为丽水做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h1><h1> <b>刘延玑</b>,曾任浙江括州(今丽水)知府,在康熙三十二(公元1693)和三十九年(公元1700),两次修筑通济堰石堤,慨然捐俸银五十两,石堤竣工之时,受到当地百姓欢欣鼓舞拥戴。</h1> <div><br></div><h1> 途经一片开阔地的“花海”,有锦上添花之貌。</h1> <div><br></div><h1> 远远地朦胧看到了<b>文昌阁</b>,它被景区在小溪岸边两侧喷出的浓雾笼罩着,若隐若现地宛若进入仙境一般。</h1> <div><br></div><h1> 文昌阁前的这座桥是一座立体交叉<b>石涵</b>引水桥,建于北宋政和元年的<b>三洞桥</b>,距今9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水上立交桥。</h1> <div><br></div><h1> 被大片的古樟树围绕着的文昌阁,一旁是有着三个引水孔的三洞桥。<b>文昌阁</b>是座小巧的二层建筑,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是奉祀文昌帝君而立的祖庙。堰头村在明清时期,文风昌盛,鼎盛时期连出了五名进士,获准建文昌阁,寓意昌明儒学文化。</h1> <div><br></div><h1> 堰头村因位于通济堰渠的首部,故名<b>堰头</b>。</h1> <div><br></div><h1> </h1> <div><br></div><h1> <b>王褆</b>,北宋丽水知县,是世界第一座水上立交桥的创始人。他于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与县学助教叶秉心创造了石函引水工程,成功地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通济堰主干渠被山洞来水侵犯而壅塞的难题,沿用至今。</h1> <div><br></div><h1> 走过这不起眼而往往容易被忽略的<b>水上立交桥</b>,穿过<b>文昌阁</b>,左拐就进入<b>堰头村</b>。</h1> <div><br></div><h1> <b>堰头村</b>依山傍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丽水“古堰画乡”的核心区块。</h1> <div><br></div><h1> 堰头村主渠道旁的护岸香樟群,树龄均在1000至1500年间,是华东地区最壮观且树龄最长的的古樟树群,这里依山傍水,灵气十足,拥有树龄一千年以上的古樟达10株。古樟树群,已历数百年寒暑,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绿树浓荫,衬托出通济堰古老静谧自然美之风韵。</h1> <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span><br></div> <div><br></div><h1> 这是一颗树干中间已经空了的古樟树,内里能容纳数人,姿态特别。曾历经雷击火烧,几经死亡,又奇迹生还,可谓枯树逢春。被民间敬奉为“<b>舍利树</b>”。</h1> <div><br></div><h1> “<b>节孝流芳</b>”牌坊建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砖石结构,为四柱三间五楼。通高6.50米,通面宽5.40米,悬山顶,门净空高3.40米,宽2.50米,门额上有“大清嘉庆三年(1798)无射月吉旦为国学生叶成发妻梁氏建”题记。因家主叶成发英年早逝,当时他的妻子梁氏只有二十六岁,他的妻子一生为他恪守贞洁,并挑起了培养子女的重担,其子孙都考取了功名,当朝皇帝为了表彰她的德行,特意为她在此处建立了贞节牌坊,以流芳后世。</h1> <div><br></div><h1> 堰头村村落形态比较完整,至今保留的古民居近20幢,其中多数为清中晚期所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中间是青石板两边是铺满鹅卵石的村道,村中建筑基本保存着清代至民国初年的格局,青砖灰瓦马头墙连绵成片。</h1> <div><br></div><h1> 通济古道,是南宋时期南方各省的人上京城临安(今杭州)的必经之道,古道同时又是村中街道。顺着古道一路走来,在古道边上还有很多特色的店铺、餐馆和客栈。村民在门口摆摊,有烟酒茶、还有当地土特产等,一应俱全。</h1> <div><br></div><h1> 无论是街区巷道还是旧时宅院,都原汁原味呈现出徽派和浙闽赣建筑技艺的传统风貌,</h1> <div><br></div><h1> 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路前方,一亭子里坐落着何澹塑像。</h1> <div><br></div><h1> <b>何澹</b>(1146~1219),字自然,南宋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副宰相),观文殿学士,赠少师。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奏请朝廷调兵3000人,疏浚处州通济堰,将木坝改为石坝。著有《小山集》,收入《永乐大典》。</h1> <div><br></div><h1> 位于堰头村村头的<b>通济堰</b>,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10年的历史,是世界水利史上第一座拱型堰坝,至今仍发挥供水兴利、造福碧湖平原的作用,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史上的一件瑰宝。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h1> <div><br></div><h1> 站在堰坝观景台上可以欣赏到美丽富饶的瓯江水域景观。眺望瓯江上的雨中青山绿水,雾气蒙蒙,白鹭在溢水处觅食,风景如画,随手一拍,也是一幅吸引人的美图。</h1> <div><br></div><h1> 小视频</h1> <div><br></div><h1> 走在石磨与鹅卵石铺就的道路上行走,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h1> <div><br></div><h1>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经过古堰景区的最佳摄影点之一——<b>汀步桥</b>,这是设在水上的一种步石,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h1><h1> 年轻人阔步前行就走过去了,我们年纪大点的担心石蹬湿滑不敢冒然前行,选择了旁边十余米处还有一条宽敞的石板桥通行。</h1> <div><br></div><h1> 奔八的王老师不愧为老文艺爱好者,有范。</h1> <div><br></div><h1> 小视频</h1> <div><br></div><h1> “<b>画乡</b>”与“<b>古堰</b>”隔江相望,古堰”表明了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画乡”承载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h1><h1> 八百里瓯江日夜奔流不息,恰似一支灵动的画笔,画出了迷人的自然风光,画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景致。<b>古堰画乡</b>犹如一首隽永的诗、一幅江南的画、一曲悠扬的歌,让八方来客心生欢喜。</h1> <div><br></div><h1> 我们在“古堰”乘坐游船抵达“画乡”,欣赏着瓯江沿岸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江水清澈,鱼翔浅水,鸥鸟翩翩。八百里瓯江帆影入画在群山之中,江面波光潋滟,让人赏景、入画、养眼、沁心。</h1> <div><br></div><h1> 上岸进入“画乡”,迎面就是这棵有1300年的古樟树。古樟树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绿荫浓郁,像一把撑开的巨伞屹立着,树桩周边围着一圈靠椅,古树下形成一个自然广场。美丽的风光也是美术和摄影爱友者们热衷拍摄、创作的地方。</h1> <div><br></div><h1> <b>巴比松</b>为法国一个风景优美的偏僻小村庄,当时有大批画家前往居住写生,巴比松画派由此产生,成为19世纪著名的风景画派,风格自然写实。</h1><h1> 而在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全国各地的画家陆续来到丽水写生创作,画美丽风景、画百姓寻常生活,这种追求真实、表现生活的绘画创作与法国巴比松画派异曲同工,这正是“画乡”的由来。经过数十年发展,画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写生创作基地之一。</h1><h1> 这里不仅有画家,还有对于光和美高追求,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们用相机定格这里的山水,也让这里成了著名的国际摄影基地。如今,古堰画乡小镇是国际摄影文化节和“中国摄影之乡”的重要主创基地,每年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取景。优质的人文和山水孕育了一大批摄影人才。</h1> <div><br></div><h1> “<b>双荫亭</b>”,建于民国时期,因亭前有两棵大樟树,故称双荫亭。</h1> <div><br></div><h1> <b>双荫亭</b>属双层建筑攒尖顶,亭长6.7米,宽6.3米,占地总面积约50平方米。共18根红漆亭柱,据说寓意18罗汉,又名<b>罗汉亭</b>。全亭风格端庄稳重,凭江而立,在亭中可一饱江中美景。 </h1> <div><br></div><h1> 在“双荫亭”内外都有写生创作的画家及绘画爱好者,在孜孜不倦地习作。</h1> <div><br></div><h1> 因一条瓯江贯穿全境,使其拥有了丰富的水生态资源,另外小镇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保存完好,每年都会有20多万人前来写生,在此基础上还诞生了“丽水巴比松”画派,成为中国“丽水巴比松”画派的发祥地。</h1> <div><br></div><h1> 走进“画乡”的古街十分迷人。街面整洁干净,原汁原味,简单、朴素。不管是古镇清幽街巷、水岸埠头、千年古樟,还是水中渔舟、残垣菜地、农村老屋、乡间野趣,一旦走进画乡,一不小心,就成了画中人。</h1> <div><br></div><h1> 漫步间,毫不声张的美景不时出现。古街沿江而建,江边的房屋似乎挡住了视野,但房屋之间有间隔,走过时回眸一望便是一景。</h1> <div><br></div><h1> 在街中首次看到手艺人在制作玻璃小物件饰品,驻足观赏并用手机定格他制作工艺的瞬间。佩服手艺人在喷火枪火焰上拿捏的玻璃棒精准到位,三下五除二,一会儿的功夫就制作完成玻璃小物件饰品。</h1> <div><br></div><h1> 双手娴熟,操纵自如。</h1> <div><br></div><h1> 滤光面板后面的玻璃彩色小物件,就像模像样的大功告成了。</h1> <div><br></div><h1> 转一圈,又回到大古樟树这里,准备共进午餐。</h1>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和梯田</b></h1><div><b><br></b></div><h1><b> </b>下午约2点,来到云和梯田景区,位于崇头镇,距县城5公里,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总面积51平方公里,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有700多层。</h1><h1> 在地导购票时段,拾级而下到停车场处拍了几张景区外的景观。</h1> <div><br></div><h1> 实时显示游客人数流量</h1> <div><br></div><h1> 因下雨买了件雨衣前往景区,以方便拍摄照相。</h1> <div><br></div><h1> 畲汉两族农人,千年生命接力,用一种筑田岸、铲田坎的古老技术,向大自然求爱,创造云和古老的童话世界。这就是<b>云和梯田</b>——中国最美梯田。</h1> <div><br></div><h1> <b>云和梯田</b>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b>中国最美梯田</b>"。景区内拥有梯田、云海、山村、竹海、溪流、瀑布、雾凇等自然景观,是中国摄影之乡——丽水的主要采风基地,也是云和县首批创建国家4A级景区之一。</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视频</span></p> <div><br></div><h1> 云和梯田是一位四季美人:春穿花衫,水满层畴;夏披绿纱,禾海滚浪;秋着红裳,金穗漫山;冬裹银裘,雪毯素装。</h1> <div><br></div><h1> 乍看似无序的曲线,在眩目的平台狂欢,扭动的身姿没有雷同的,田块的形状没有相似的,草色花色水色天色没有凝固的,景随步移没有不变的。</h1> <div><br></div><h1> 在观景平台有景区专门摄影点为游客拍摄,是有偿服务。</h1><h1> 今天的古堰画乡和云和稻田两个景区全部观赏完毕。自此,三天的游玩景点也全部结束。</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 者</h3><div><br></div><h1> 在回酒店的车上大家都收到短信,因受台风影响,我们明天(11月1日)下午的高铁停运了。大伙出谋划策,最后,带队黄总决定旅游车直接开往丽水火车站,办理改签和退费手续齐头并进。经过两个窗口的一番努力,我们都办理好了改签,票已到手,只是乘车时间、车次、车厢、硬卧和软卧的不同,我有幸获得软卧(比高铁还便宜点)。</h1><h1> 11月1日乘坐T376次车 15:54丽水——武昌03:17(2日),在车上睡一觉就到达武昌了。比原来高铁晚了近8个小时,平安到家就是福。</h1><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篇三集完毕,谢谢阅读收看!</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