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 襄渝铁路建设纪实》(铁道兵篇)第五集青山依旧 绿水长流

梁宝平

<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春芝</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背景歌曲:永远的铁兵</p> <p class="ql-block"> 铁道兵 英雄赞歌</p> <p class="ql-block">  [导语:在阅读梁宝平的美篇时,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他的作品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与情感之旅。以下是我对梁宝平美篇的阅读建议、个人感受以及分享。</p><p class="ql-block">阅读建议</p><p class="ql-block">‌静心品读‌:梁宝平的美篇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在阅读时,建议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放慢节奏,细细品味每一句话、每一个意象,让心灵与文字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注重细节‌: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细节的刻画,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情感和主题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时,不妨多留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富有深意的细节描写。</p><p class="ql-block">‌结合背景‌:了解梁宝平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来构建一个更全面的认知框架。</p><p class="ql-block">‌反复咀嚼‌:梁宝平的美篇往往意蕴深远,初次阅读可能无法完全领略其妙。建议多次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感悟和启示。</p><p class="ql-block">个人感受</p><p class="ql-block"> 阅读梁宝平的美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他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穿透表象,直达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自省。</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也被他的文学才华所折服。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理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高超的文学造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惊叹和赞叹。</p><p class="ql-block">分享</p><p class="ql-block"> 我想分享的是梁宝平美篇中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作品让我意识到,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和喧嚣,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敏感而温暖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同时,他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包容不同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 此外,我还想分享的是他在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那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他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现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总之,阅读梁宝平的美篇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他的作品不仅让我领略了文学的魅力,更让我对生活、人性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每一个读过他作品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和启示。(百度智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奋战紫阳段</p><p class="ql-block"> 按照铁道兵党委的部署,承担襄渝铁路中段施工任务的铁道兵也迅速地进入襄渝铁路施工工地。1970年一季度,中央军委调动成昆线撤下来的铁道兵第10师进入陕南旬阳,又将驻扎在福建的铁道兵第11师调到陕南安康。二季度,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2师被调入陕南紫阳。</p><p class="ql-block"> 襄渝铁路陕西段总长264公里,桥隧总长206公里,有186个隧道,250座桥梁,穿越陕西省南部5个县。从湖北省郧县进入陕西,经过陕西安康地区(今安康市)的白河县、旬阳县、安康县(汉滨区)和紫阳县,在陕西汉中地区(今汉中市)的镇巴县境,穿越大巴山主脊,进入四川省万源县。这里山重水复,地形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1970年年初,秦岭深山寒风刺骨,大雪封山,接到命令开赴陕南的铁道兵们走了350公里的山路,抵达安康。当时,从西安进 入陕南只有翻越秦岭的一条公路,这里坡陡弯急,道路狭窄,给数万大军 和大量设备器材通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进入紫阳段,准备大干一 场的战士们一个个都傻了眼!原来,这里根本没有公路,只有一座连一座的大山,当地人甚至连汽车都没有见过,老百姓都是沿着汉江通过船只甚至竹筏和竹排运送物资,条件十分艰苦。汉江便成了铁道兵在山区运输的供给线,汉江水流速度快,竹排舵头稍微掌握不好的话,就会导致船毁人亡。战士们趁着江水枯水季节,抢时间修建了20多座桥,其中紫阳汉江大桥,全长473.4米,共8个孔,梁为2孔64米、3孔80米栓焊梁及3孔 23.8米钢筋混凝土梁;桥墩为圆形空心墩,4号墩高76米,为铁2师管区内的最高墩,也是襄渝线上最高的一座大桥。参加修桥的铁道部大桥局工 人、民兵和铁道兵战士们踏激流,筑围墙,攀上20多层高的钢塔架,灌注 混凝土桥墩。 站在桥墩上,脚下是滔滔江水,当时,有一半的战士出现了呕吐,但大家团结奋战,没有一个人退缩,也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经过300 多个昼夜的紧张劳动,完成了全部七墩二台的艰巨工程。紧接着又投入架设钢梁的战斗,当架桥机伸出长臂,吊着一根根的钢梁伸向江心桥墩时,突然狂风大作,已拼好的钢梁高悬半空,不断摇晃,如不采取紧急措施,梁就有变形甚至断裂的危险。久经考验的老桥工王超柱顶着大风上桥,带领大家用四根缆绳将钢梁稳住。在军民共同努力下,这座大桥终于提前32天横跨在滔滔汉江上。</p><p class="ql-block"> 施工中,最难最危险的是隧道的修建,尤其是隧道进入纵深阶段后,频繁出现塌方,一旦遭遇,就是毁灭性的危害。1971年年底,整个襄渝铁路全线已经完成了80%的工作量,部分路段已经开始铺轨。铁道兵总部和襄渝铁路西南指挥部下发了1972年5月前贯通所有桥隧的死命令。然而,陕西安康境内的西沟梁隧道进出口却塌方不止,严重影响了中央部署和全局安排,负责该段工程的铁道兵51团调集重兵,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法遏制塌方。怎么办?铁道兵总部、铁道兵襄渝铁路建设指挥部的首长连同驻守在工地的师团首长、技术专家等汇聚在西沟梁隧道前,对其进行全面彻底的会诊。资料和山体的态势表明,隧道穿越的西沟梁为早期河床阶地堆积而成,多次崩塌和滑坡,从表层正面掘进必然塌方,按照常规打平行洞也不是办法,从山顶上打竖井,距中心线600米,费工费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山的侧面打斜井,即斜着插入主隧道的位置,这样掘进100多米就可在山体内向两边开掌子面。在铁路建设中,一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走这招险棋,因为它比正面掘进艰难得多,也危险得多,一旦場方,人无逃路,多被活活捂死。果不其然,在大战斜井序幕刚刚拉开两天的时候,一场突降的雨雪,使本来就疏松的山体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排架和200 个沙袋禁不住冲击坍塌了,幸运的是,没有出现人员伤亡。为了赶时 间,在异常寒冷的天气里,大家坚持每天二十四小时轮流倒班,吃住在工 地,但是,当斜井进入20米时,再次出现了塌方,乱石不仅砸倒排架、砸坏通风管、切断了电源,还挡住了出路,把正在施工的人员堵在了里面,许多人只能通过一个通风口维系呼吸。当时,铁道兵51团政治处颜副主 任,立即组织人找来一根钢管,放进这个通风口,既防止再次塌方堵塞这 个呼吸道,也可以通过它给里面的人输送食物和水。此后一个月相安无事,掘进速度也日新月异,然而就在接近主隧道时,又一次塌方了。</p><p class="ql-block"> “打隧道,哪有不塌方的?清理了继续来!”</p><p class="ql-block"> 富有经验的学兵13连继续投人隧道的掘进中,苦战两个多月,终于在1972年4月30日凌晨,将112米长的西沟梁斜井打到了预定的位置,为陕西段隧道的快速掘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1973年10月,襄渝铁路接轨通车,然而在收尾配套工作中,陕南突遭特大暴雨和山石的冲击,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滑坡,如不抓紧整治,新建铁路就有被推入汉江峡谷的危险。为了把滑动的山体和大地牢牢锚固在一起,筑路大军又展开了一场锚山战斗。“锚山”,首先要在滑动的山体上挖几十个十多层高的深井,每个井要装进几十根大钢轨和大量钢筋焊成骨架,在灌注上千方混凝土。战士们不等施工机械运来,就抢挖固桩 的桩井,这些锚固桩,相当于向地球深处插进一根15里长的巨型锚钉。 如今,当人们乘坐列车奔驰在襄渝线上,能看到那山坡上露出的一排排银 灰色的锚固桩和锚定的山头,那就是英雄的铁道兵在中国筑路史上创造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图片:紧急调防</p> <p class="ql-block">  图片:劈山凿路</p> <p class="ql-block">  图片:难忘当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为:作者李春芝</p> <p class="ql-block">  梁宝平小传:男,大专文化,属马,性情中人,从事过三年襄渝铁路建设(旬阳县5847部队3中队学兵11连,驻地为陈家老庄,承担罗家岭隧道掘进,连队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四十二年人民公仆工作。爱好:藏书、阅读、写作、旅游、摄影、中医药研究,太极柔力球健身。个性:随和、随缘、随便。品行: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格言:工作越忙越好,生活越简单越好,精神越丰富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