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与绍兴酒

闲人

著名文化人杨小洲说,“知堂老人喜作文谈酒,倘使连同打油诗算在内,该有十馀篇这类文字。”北京大学知名教授夏晓虹编了一本《酒人酒事》,其中收录周作人的《谈酒》《谈劝酒》《我的酒友》。对周作人“酒”文章的评价是“真知酒趣,文章佳妙”。钟叔河编《知堂谈吃》,收录《绍兴酒》(原题目是《谈酒》),他引用著名理论家、剧作家柯灵的话来评价此文,“那一种清绝的情趣”。<br> 周作人时时回忆故乡绍兴,更爱写绍兴的酒,写过“过年的酒”、“古代的酒”、“绍兴酒的将来”、“关于《酒诫》”、“说酒”、“吃酒”、“绍兴酒”、“鲁酒薄”等诗文。《丁亥暑中杂诗》中的“鲁酒薄”诗云:“不知鲁酒薄,何以邯郸围。我却喜此语,因缘或相违。越地善酿酒,声名四远驰。一旦遭兵火,此业遽凌夷。糯米无来路,巧妇难为炊。乃知溧阳失,遂使越酒漓。昔时吃老酒,三钱沽一卮。两碗既落肚,陶然忘饥疲。即今出万钱,不足润喉颐。新酿苦味薄,旧贮更无遗。空令酒大户,感叹时运非。何时得畅意。独酌倾大杯。”<br><br><div>这首杂诗“鲁酒薄”中提及三件事:<br><br>一是“越地善酿酒,声名四远驰。”绍兴酿制老酒,主料是糯米。绍兴人做老酒,有三件东西:糯米、鉴湖水和酒曲。周作人并不清楚绍兴酒的制作流程,他说“我的舅父和姑父家里时常做几缸自用的酒,但我终于不知道酒是怎么做法,只觉得所用的大约是糯米,因为儿歌里说:‘老酒糯米做,吃得变nionio’——末一字是本地叫猪的俗语。”周作人有为远房亲戚——“七斤公”善于酿酒,俗称“酒头工”,专管鉴定煮酒的时节。对于绍兴酒制作关键环节,这个“七斤公”有丰富经验,“据他说这实在并不难,只须走到缸边屈着身听,听见里边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像是螃蟹吐沫(儿童称为蟹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就变酸了。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期,别人仍不能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谈酒》)<br><br>二是“昔时吃老酒,三钱沽一卮。”常人每次要喝两大碗。旧时绍兴人买酒不论斤,论“吊”,圆柱形的,有一个柄,即一吊为半市斤,还有一种计量方法更特别,叫“合”,即一“合”为二两,五合相当于一市斤。喝酒用碗盛,一汤碗也相当于半市斤。男女老少都会喝酒,喝两碗为起码,若只能喝一碗,则视为不足道,殊无入酒店喝碗头酒的资格。周作人描述:“正当的喝法是用一种酒碗,浅而大,底有高足,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香槟杯。平常起码总是两碗,合一“串筒”,价值似是六文一碗。串筒略如倒写的凸字,上下部如一与三之比,以洋铁为之,无盖无嘴,可倒而不可筛,据好酒家说酒以倒为正宗,筛出来的不大好吃。”(《谈酒》)</div> 三是“新酿苦味薄,旧贮更无遗。”刚酿出来的酒是有品次的,“便是酒的‘品’是甜最下,苦次之,酸要算顶好,酒有点酸味还不妨其为好酒,至于甜那要算是恶酒了。”周作人说:“沈永和酒厂在民国初年始创善酿酒,是一种‘酒做酒’,很是有名,但是缺点是‘甜’,不为好酒家所欢迎。”“甜酒的好处是好吃,而不能多吃,坏处则是醉了不好受。”(《绍兴酒》)绍兴原本有一种风俗,存放“女儿红”,相传女儿出生时,埋几坛绍兴酒,等女儿出嫁时拿出来款待客人,只是这种风俗已经消失。“有些喝酒的人预备家酿,却有极好的,每年做醇酒若干坛,按次第埋园中,二十年后掘取,即每岁皆得饮二十年陈的老酒了。此种陈酒例不发售,故无处可买,我只有一回在旧日业师家里喝过这样好酒,至今还不曾忘记。”(《谈酒》) 不过,周作人关于绍兴酒的种种论述,都是“道听途说”,他自己这么解释:“说到绍兴酒,我以绍兴人的资格,不免假充内行人,来说几句关于老酒的话。不过这里内行也很有限制,因为我既不能喝,又不会得做,所以实在也只是道听涂说的话而已。”(《绍兴酒》) <h5><div>参考文献:</div>《丁亥暑中杂诗》选自《老虎桥杂诗》<br>《绍兴酒》选自《知堂谈吃》<br>《谈酒》选自《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h5> <h5>图片皆来自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