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好几年前,经过白下区四条巷时,不经意间看见路边有一堵灰砖砌的高墙。墙的上端有墙檐,用弧形小灰瓦筑成。一看便知非寻常巷陌。“古建筑”? 我怀着好奇心,沿着墙垣边走边上下地看着。没行多远,见一紧锁着的大门边的上方,有一块四条巷77号蓝色的门牌,离门牌一米远的墙上嵌有两块石碑,上面赫然刻着“李鸿章祠堂”和“李公祠”字样,分别由南京市文物局和白下区文物局立。我有点惊诧,南京有李鸿章祠堂?生于斯长于斯的我还从未有闻。</p> <p class="ql-block"> 从现场情况来看,这里是不对外开放的。但若不一睹尊颜,我是于心不甘的。缘高墙西行,在紧临长白街的墙上又嵌有一碑,是南京市文物局立,记录着此祠堂是在1901年李鸿章病逝后,由衙门奉旨所建。挨着此碑,面向文昌巷有一扇破旧的大铁门。门未关严,留有一缝,“才通人”。我便像“武陵人”怀着好奇探秘的心情,侧身进入了大院。</p> <p class="ql-block"> 大院内杂乱无章,荒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数间古迹模样的屋宇,破烂不堪。只有宽敞的享殿和高大的照壁,仍可见当年祠堂的规格之高气势之恢宏。但无论是享殿、照壁还是其它一间房一堵墙,无不斑斑驳驳地写满了岁月之沧桑,似乎随时都有坍塌之虞,一派颓败景象。藤蔓爬满了墙垣,藤叶被风吹的沙沙作响,似是在喃喃自语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观看电影《甲午风云》,虽然影片把一场完败的海战,拍的悲壮无比,但看完电影,人们更多的还是痛骂李鸿章这个卖国贼。这骂声从一个世纪前就开始了。其实,甲午海战战端未开,胜负已定。 几年前去山东威海的刘公岛,在参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时,一些细节深深地映在了我的脑海里。有两幅拍摄于甲午海战前的照片,一幅是慈禧挪用本已捉襟见肘的海军军费,修建好颐和园在园内为自己庆六十大寿照片。一幅是日本天皇为侵略中国带头捐款,日本百姓踊跃参加的照片。是国人都难抑喟叹之情。</p> <p class="ql-block"> 在电影《甲午风云》里,有一段匪夷所思的情节。由于炮弹尺寸大于炮管,在激烈的战斗中,焦急的水兵用锉刀锉炮弹。有的炮弹击中敌舰却没有爆炸,因为炮弹里装的不是炸药,而是沙子。这些并非艺术虚构,博物馆里都有答案。由于军费短缺,平时演习都不是实弹演习,而慈禧挪用海军军费的理由,竟然是让海军战舰在颐和园的昆明湖里演习,以如此儿戏般的国防态度,不败焉有此理!还有荒谬的,战端初开,我南洋水师就宣告中立,真乃我华夏奇耻大辱 ! 故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言:李鸿章以一人之勇,抗倭寇倾国之力,虽败犹荣。</p> <p class="ql-block"> 甲午海战,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无疑是李鸿章一生中最大的败笔。赴日签约(马关条约),又使他再受其辱。离开日本时,幽愤于心。言:有生之年绝不再踏上日本国土。可是事情却难随人愿。仅仅一年后,李鸿章出国考察欧美,归国必经日本横滨换船,日本国还准备了高规格的接待。可李鸿章硬是让人在海上将中美两国的船舶停滞,在两船之间放一木板,在人们的搀扶下,70多岁的老人晃晃悠悠地换上了中国船。虽然践行的只是当年一诺,实是国之大辱无法释怀。</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在近代“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无疑是重要的领袖式人物。践行洋务运动,人才资金上都很匮乏,但更困难的是改变人们腐朽落后甚至是极其荒谬的观念。从第一次上折子请设电报,到北京电报局成立,时光已过了14个年头,而离美国人莫尔斯1844年发明有线电报已经过去了40年了。反对者多为朝廷之重臣,他们认为“电报”是“奇技淫巧,变乱风俗,破坏风水”,“电线杆插那么深,岂不把大清的地气都吸走了?”“电线埋在地下,岂不打扰祖宗在地下安息?”“这是大不孝,不孝也就是不忠。”把一个简简单单的事上升到了政治层面道德层面,岂一个愚字了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看李鸿章的折子,看似平平常常,批驳的都是不值一提的荒诞,实则是李鸿章顶住压力,力排众议。他的长期坚持,锲而不舍。他的忍辱负重,不畏谤言,只为兴国安邦。电话、电报、报刊、铁路等等,一份又一份折子,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为修铁路李鸿章上了二十年的折子,朝廷皆以邪物为由,不准。内阁大学士文冶上疏称自己“闻铁路而心惊,睹电杆而泪下”。无奈的李鸿章只能在自己管辖区内,偷偷地建铁路。</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送子女出国留学,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是公费留学,国家还包吃包住及一切费用,当然是太美了的事。可当年李鸿章大力促成的送聪慧孩童公费去欧美留学的30个名额,竟然在我人口大国无法招满。西学被认为是邪门,科举才是正道。怕耽误了孩子的前程。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这首批孩童中的一员。他是在他的出过国有见识的叔叔大力支持下,才得以成行的。未招满的名额,由地方衙门对合格的贫穷家孩子的家庭再给实惠,30个名额才满。洋务运动阻力之大让人唏嘘。看了李鸿章给朝廷的折子,字里行间写满了忧国忧民。</p> <p class="ql-block"> 秋风宝剑孤臣泪,</p><p class="ql-block"> 落日旌旗大将坛。 </p><p class="ql-block"> 海外尘氛犹未已, </p><p class="ql-block"> 诸君莫作等闲看。</p><p class="ql-block">这是李鸿章临终遗诗,30年后,日本国大举侵华。</p><p class="ql-block">李鸿章字少荃。一生中过失也不少。尤其在“海防与塞防”的问题上,短视荒谬。但“天下人唯有庸人无咎无誉”,梁启超如是说。我想,作为“最了解外面世界的人”,李鸿章最大的错就是没有认识到,中国屡受列强欺凌,其根本原因就是落后的封建制度,以及腐败的晚清王朝。抑或是他认识到了,但没有那个胆魄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撼动那块已经风化了的磐石。这是李公的悲哀,他只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能造时势之英雄。</p>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我又路过四条巷,见李公祠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缮。陡然发现,已非几年前所见了。祠内所有的非原有的建筑均被拆除。不仅面积大了许多,而且好几间厢房也呈现了出来。据说,资料上原有的花园、回廊、亭台楼阁等也将恢复。</p><p class="ql-block"> 经过百年风雨的李鸿章祠堂将基本恢复原貌,“不敢破格”而又为民族复兴“劳劳车马未下鞍”的李鸿章,也会被更多的人客观地认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