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学习中国古典诗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 承 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最初接触中国古诗词是从写字开始的。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写仿(即描红),一般不买书店的印刷仿页,是用我父亲写的仿页。家父写一笔好字。他将他认为需要练习的单个字和著名的古诗句写在仿页上,我们将仿页垫在买来的蒲纸下来描写(描红)。蒲纸价格要便宜,比宣纸的质地要差得多,是一种麻质纸,表面不光滑,比较粗糙。在这种纸上写字,墨的质量和磨墨火候以及润笔都是极为讲究的。如果墨的质量不好,研磨不精道,润笔不合适,写上去墨迹就散了,还会污及下面的仿页。一般情况下,墨、笔和纸是由父亲采买的,但从研墨到写字是受到他的监督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尽管反复读(或抄写)这些古典诗词,然而都是在朦胧状态中重复的。</p><p class="ql-block"> 这辈子让我最先理解了的一首诗不是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而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组诗《新嫁娘三首》其中一首“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在我上小学的年纪里想象的是我的几个已经出嫁的姐姐和哥哥们娶的嫂子们做新娘后表现出的厨艺。然而在新中国最初年代里已经在天津太原参加工作的几个姐姐作为新嫁娘却没有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的机会。多少年后,我没有与她们谈起过我对王建这首诗的理解。然而,她们做出的菜肴是母亲的菜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诗词,短小凝练、含义隽永、韵律优美。一字一词,意在言外,内涵丰富。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p><p class="ql-block">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海是那么浩瀚,我们现在能读到的诗,也许就占唐代原有诗歌十分之一,甚至更少。</p><p class="ql-block">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形式也多样:古体诗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又各分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近体诗则要求比较严格。我们今天读唐诗,感受到它音节和谐、文字洗练和意境优雅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能够跟随唐朝的那些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晓汲清湘、远上寒山、醉卧沙场;欣赏诗人们笔下的二月春风、千里莺啼、夜半钟声、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笠翁独钓;读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來;也可以在李白的《古风-其十九》、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韦庄的《秦妇吟》诗里体悟豪门的奢华和民间的疾苦。</p><p class="ql-block"> 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光辉夺目的瑰宝。词分小令、中调和长调。</p><p class="ql-block"> 宋代产生过许多诗词大家,这与宋代的朝代氛围和环境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词大家中苏轼是非常杰出的一位,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得太精彩了。还有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柳永、王安石、晏几道、陆游、范成大、辛弃疾、吴文英都是词大家,李清照的词也非常好。特别是南唐与宋期间的李煜。他作为一代君王是失败的,是亡国之君;但是作为词人,他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他的作品历经千百年后,依然是中华诗词宝库中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词作发展成为独立抒情艺术,其风格典雅清婉,曲尽情态。他们浅吟低唱,温柔婉转,豪迈有情。大江东去、山川盛迹、田园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皆成题材。</p><p class="ql-block"> 宋词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流传至今,感动千年。</p><p class="ql-block"> 元曲与唐诗宋词有紧密的传承关系。元曲大致分成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杂剧即把歌曲、说白和舞蹈音乐结合起来的形式;散曲是诗歌,包括套数和小令。散曲配乐演唱时,即是歌曲,离开音乐而吟诵时,即为诗歌。</p><p class="ql-block"> 元散曲相对于元杂剧,存在感似乎很弱。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p><p class="ql-block"> 本文讲的是散曲,格律方面,元曲比诗、词更为严谨,每一曲牌的字数、句式、对仗、押韵等都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律。相比较诗词而言,元曲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叠韵、重字、设问、对偶、比喻等都可以使用,而且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有固定的声调要求,尤其是韵脚,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p><p class="ql-block"> 元曲韵律优美,词采斐然,刻露尖新,宜俗宜雅,意境深邃,朗朗上口,特色鲜明。</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特征是值得关注的,那就是元代产生的曲和诗规则虽然更严谨,但语言更接近白话文,是最接地气的文学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从小读书写字,觉得读中国古典诗词是极为有兴趣的事。然而学习填写旧体格律诗词却是不容易的事。不容易,正是因为必须按照格律诗词严密的格式和规则,否则就不成为格律诗词。我觉得学习填写旧体格律诗词要比写一篇文章、一首自由体诗和一篇散文难得多。 </p><p class="ql-block"> 你得掌握旧体诗词的种类、它的格律、它的平仄规则。按平仄格式,就得掌握所用的字(词组)的四声调。</p><p class="ql-block"> 古代汉语中有四声调(平、上、去、入),但与现在的普通话的四声调不尽相同。而且中国广大地区有着不同方言声调。有的方言不仅有四个声调,还多,比如我的故乡汾阳(古西河)是古老的地方,有2600多年的历史,其方言至今保留有六种声调,方言中保留了众多古汉语的字和发声。(可阅读:汾阳方言https://mp.weixin.qq.com/s/chNfJUsh9OCLexA-0z03UA )</p> <p class="ql-block"> 古汉语中的“入声”就是一个短促的声调。现代江浙福建两广和江西的方言中还保留有“入声”;北方的山西内蒙还保留有入声的调子。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或变为上声或去声。普通话里,入声字变为去声字最多,其次是阳平。西南方言的入声一律变为阳平。</p><p class="ql-block"> 入声字确实很独特,很奇特。它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尾声似乎被吃掉了,像爆炒豆子叭叭作响。而普通话尾音较长,如山西话(晋语):公安局、一桌饭、杀割啦、改革开放。语言学界专家曾多次去晋中考察,让一些中小学老师用方言读白居易、王维等人的诗,入声字使这些古诗词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和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从唐代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词和律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p><p class="ql-block">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用韵,叫押韵。诗而无韵,就失去音乐美节奏感。旧体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和词,除了有字数、句数、对仗、平仄的要求外,押韵是必不可少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从《诗经》到后来的诗词、民歌以及北方的戏曲都有韵。一首诗词的韵,一般人都是觉察出的。</p><p class="ql-block"> 古人诗词押韵是依据韵书的,即“官韵”。汉、魏、南北朝时便有“韵书”,但没有流传下来。隋代陆法言编成《切韵》。唐代孙愐据陆法言的《切韵》修编而成《唐韵》。唐时还有处忠和尚的《元和韵谱》等韵书。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奉诏以《切韵》与《唐韵》为基础,编成《广韵》一书。金代山西平水人王文郁编了一部《平水韵略》,俗称“平水韵”,此书后成为封建时代科举应试之用,流行至清代,流传上千年。今天不少写旧体诗词者,仍主张依此韵部。为适应新时代写传统诗词的需要,近年来,中华诗词学会创制了《新声韵》。</p><p class="ql-block"> 练习填写格律诗词,韵脚以及对偶等还是容易掌握的,难的是掌握平仄格式。往往,为了符合严格的平仄规则,你不得不舍弃你想用于诗词里中意的字(词组)。我以为,要在极其严格的格律框架里,用几十个字,甚至更少的字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景致等是件不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 关于韵脚,有时读古代诗人的诗时,觉得有的不押韵,如唐-白居易的《杭州春望》、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唐-李益的《江南曲》、唐-李峤的《风》以及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山行》等。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字的发音与现在普通话的发音不尽相同,有的发音已经变异或者纯属方言。</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研究语言学的,无从知道汉刘邦讲的是何种方言。然而唐李世民武则天郭子仪以及白居易、王维和宋之问定然是讲古并州和古西河一代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山西历史上出过许多大诗人,特别是唐代,如王勃、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温庭筠、宋之问、卢纶,以及写《凉州词》的放荡不羁的诗人王翰,等等。当时这些唐代诗人肯定不会说当今的普通话,用普通话去朗读唐代山西诗人的作品,许多韵味出不来。有时心里不免嘀咕:白居易有的诗不押韵呀!</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些唐代大诗人当时说的都是山西《古并州和古西河》方言。尤其是晋中、太原一带方言中含入声字较多,诗词中许多是用入声字作韵脚的。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读和用太原话读,韵味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认为学文科(特别是学中文的)学生,要了解一些山西方言。</p><p class="ql-block"> 学习外语的人也同样会遇上地方方言与外语的碰撞。如学意大利语,也会遇上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意大利语发音与其地区语音的困扰,如卷舌音、轻音浊音,或双辅音,或N和L分不清等等。</p> <p class="ql-block"> 【温承德笔记】2020-02-11</p> <p class="ql-block"><b> 梅花引·中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承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月朗,照河山。蟾盈桂复三秋半。普天下,共团圆。芙蓉狂舞,高歌灿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夜人间凤箫动,却把凄凉留寒宫。吴刚忧,玉兔愁。俩问嫦娥:孤冷几时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癸卯中秋</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9日</p> <p class="ql-block"><b>一七令·秋(中秋感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承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p><p class="ql-block">气清,云悠。</p><p class="ql-block">风瑟瑟,水幽幽。</p><p class="ql-block">斜阳夕照,台河轻舟。</p><p class="ql-block">暮色撒余辉,明月满空楼。</p><p class="ql-block">欲语幽情谁可,此生似我何求?</p><p class="ql-block">仗剑跋渉走天涯,征帆蹉跎亦风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草于壬寅年中秋</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异格体,平韵。</p> <p class="ql-block"> 台伯河</p> <p class="ql-block"><b>五绝·中秋雨夜乡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温承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园千万里,</p><p class="ql-block"> 异乡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今日复仲秋,</p><p class="ql-block"> 乡思不入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庚子中秋于罗马</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1日</p> <h3>接待旅游团队的罗马景园大酒楼有售以上两书</h3> <h3> 散文随笔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