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水名家张际才先生是一位难得的自学成才的画家,长期工作生活在赣南山区,早年从事美术教育和群众文化工作,80年代初受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黎雄才的指点和影响,开始专攻中国画山水创作;90年代中旅居北京,专事创作,得到了古元、刘勃舒等大家的肯定与教诲,并结识了张仃、贾又福、刘大为、陈大章、阿老等名家,吸取各家各派之长,不断观摩、交流、学习,技法愈加娴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得到了画界的肯定与认同,同时也被很多美术馆、博物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 张际才通过长期观察、探索,善用叉笔散点皴法和线条、渲染去表现南方山林的郁郁葱葱,林海茫茫。他的这种画法繁而不乱,密中见虚,虚中见实,浓淡相宜,层层积墨,使墨韵纯粹而浑厚。其代表作《秋野》是一幅典型南方仲秋时节的风景,作品中融各种技法于其中,让水、墨、色三者水乳相融,通过墨色的渗透、冲撞,水破色,色破墨,使水墨色相互交融,尤其是其对虚处的渲染恰到好处,使画面看似无、实则有,达到独具一格的美之境界。其10米手轴长卷《赣乡情》,完全用纯泼墨和线条完成,铺、陈、渲、染、皴、擦、点、线、面以及局部整体构成,均细微而精致,整幅作品墨气淋漓,峰回路转,传统山水画中那种游动式的时空表现方法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随着手卷的徐徐展开,边展边看,观者与画家同游、互动,同感四季交替、空间交叠,让人留恋忘返,整幅画面充满流动之美和神秘之美。</p> <p class="ql-block"> 为追求画面语言的多样性,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十分大胆,这得益于他早年深厚的水彩和油画功底,他的一系列表现南方风物的春景、秋色图,或点、或染,辅以明亮的红、黄、绿,画面艳丽而不入俗,既有李可染、关山月的遗韵,更有自己的笔墨趣味,极俱观赏性和装饰性,可谓雅俗共赏。如作品《秋山》,连绵莽山,秋色浓郁,山间水影波光,层林尽染,整幅作品基本上是用传统线墨构成,前景大胆点缀以大红,更显秋色之耀眼,读之感到山林间有气韵流动。</p> <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图式与韵味别俱一格,构图多以一种比较平实和自然的画面处理,突出写生中的自然性,由此区别于人们所熟识的传统山水画的构图程式。传统山水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来表现高远、深远、平远,而他喜欢采用焦点透视,将自然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中国画的意象,转化为中国画的笔墨结构和意趣;作品多选取自然生活中的实景,但又不拘泥于一山一石、一技一叶的再现,而是通过意象的再造,通过线条勾勒和多层次的晕染,很好地表现了房舍的错落、溪涧的幽深、树木滕蔓的交错和山川的苍翠,黑白、虚实处理丰富,画面看似一张扑实的素描风景,但细看则会发现,它又与素描造型迥异,它是一幅地道的写意中国画,画面充溢着气韵流动之美。</p> <p class="ql-block"> 他十分善于表现树丛与溪流的景深,“深”处画得很透很远,这种“深远”与传统山水画中的“深远”有明显区别,传统山水画中的景物是平面布置式的,所以古画的“深远”仍然是一种位置远近的关系,张际才却善于借鉴西画技法中的光与影、虚与实、藏与露的关系来处理“深远”,使画面显得真实、厚重、滋润而通透。</p> <p class="ql-block"> 张际才的山水画有一种鲜明的南方意境——湿润而充满勃勃生机,沉著而不失空灵,空灵而不失沉稳,这是一种意境、氛围的空灵,是中国水墨山水特有的想象的空、是岭南山水特有的生机勃郁的灵。这种“写意”,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意”,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生生不息之“意”,是立足于当代审美观的“意”,而不是立足于古人审美情趣的“意”。观赏其山水作品,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既有一种源自生活的和谐、真实之美,也有一种抒情写意之畅快,因为它是对自然、对生活情态的写意,是对美的提炼,是对“可观、可游、可居”的升华,是一种“入世”的审美意境。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外师造化、内得中源”得到了完美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