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影原创:拥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字编辑:网络+自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取景地点:北京万寿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曾是皇家祝寿的特定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曾是永乐大钟的鸣响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曾是紫禁城外的“小寿宁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见证了清王朝的兴旺与衰落。</span></p> <p class="ql-block">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京西著名的古刹之一。明朝万历皇帝的母亲、曾经垂帘听政的慈圣李太后为即将亲政的万历借佛事树立天子形象而修建的,赐名万寿,并由内阁首辅张居正撰写万寿寺碑文。万寿寺契合了“人生五福”之说,“人生五福”的第一福就是长寿,因此也成为皇家为祝寿庆典的特定场所。</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顺治帝赐万寿寺匾额一块“敕建护国万寿寺”,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下旨重建扩建万寿寺并增建行宫。清乾隆皇帝曾先后三次在此为母祝寿,并大兴土木,扩建此寺。香林衲图为宫中画家所绘(原件藏于故宫),表现的是乾隆二十六年弘历在万寿寺为其母做七旬大寿时的盛况。千余僧人身披袈裟,手持法器,云集于长河南岸,为太后祈福诵经,场面蔚为壮观。京西苏州街一说,就是这么来的。</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的万寿寺大部分时间不对外开放的,只在每年四月初一到十五浴佛节期间才开放和举办庙会。据明清史料记载,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万寿寺内“日供六僧击之”。</p><p class="ql-block"> 天启年间,传言京西白虎方不宜鸣钟,遂卧钟于地。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大钟移置京城西北觉生寺(今大钟寺)。</p> <p class="ql-block"> 1860年,英法联军进京时,万寿寺惨遭焚掠,光绪初年,又毁于火。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为迎接慈禧太后六旬寿典,万寿寺又进行了一次重修,扩建了延寿殿,增建了千佛阁,新建了专门用于梳妆的日照楼,圈进来周边的良田做为寺院专属菜园,将寺庙升格成了行宫,有“小寿宁宫”之称。慈禧太后在往来颐和园途中,常在万寿寺礼佛、休息。</p> <p class="ql-block"> 历经清代三次重修扩建,万寿寺便形成了三路七进的庞大格局。其中,中路为典型寺院,庄严雄伟;西路为帝后行宫,富丽堂皇;东路为方丈院,简朴恬淡。最难得的是,在中路建筑之后,还有一花园,曲栏回廊,御书碑亭,苍松翠柏,简直就是御花园的缩影。万寿寺集明清寺院、慈禧行宫、皇家园林于一体,故而民间把这里称为“小故宫”。</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德两国成为战败国,在华所有军事人员成为战俘,在北京地区的战俘被关在两处战俘营里,其中一处西苑的俘虏收容所于1918年迁到了万寿寺内。</p><p class="ql-block"> 由于北洋政府不敢得罪洋人,德奥战俘们日常生活很是惬意,不仅有酒有肉,还能踢球打网球,完全享受着贵族般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万寿寺也受到了外国摄影师的关注,留下了许多不同于一般风景照的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 1931年,万寿寺曾开办流亡学校,收留东北流亡学生。1937年,万寿寺成为北平市第二烈性毒品戒毒所。1945年至1949年,万寿寺先为国民党陆军某军驻地,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接管。1985年,万寿寺中路被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2018年至2022年,万寿寺开启了新一轮的修缮工程,对中路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对西路行宫建筑进行修缮规划,对东路棚户区进行腾退清理,并开展考古发掘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16日,万寿寺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址重新向公众开放,宛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北京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上,绽放着璀璨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