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历史上曾是“万里茶道”上一个重要驿站,去往各国的驼商都会在这里经过。<div> “万里茶道”起源于17世纪,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北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3万多公里,纵贯中蒙俄,是历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商贸通道,与享誉世界的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等,共同构成了历史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div> 呼市莫尼山非遗小镇,就建在这万里茶道上。它始建于2017年,于2018年6月9日落成。小镇与历史悠久的“北魏重镇”武川毗邻,距呼和浩特市(史称归化城)12公里。在呼和浩特市打个网约车,花20多元钱,就可以来到了这里。 在炎炎酷暑走进莫尼山小镇,顿感凉爽、惬意。 蓝天、白云、拉马头琴的老人,满满的蒙古族风情。 路边小亭 沿着山谷修建的小桥、广场。 不知是谁放在小树林里的大茶壶。<div> 不过,既然是非遗小镇,当然要看非遗了。</div> 牛皮画是蒙古族人发明的一种工艺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以草原优质的整张牛皮作为画纸,经过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抛光、定形,半浮雕凹凸压制等几十道工艺,纯手工制作完成,最后在皮上彩绘。其工艺精美古朴、画面细腻、造型逼真。<div> 蒙古族皮艺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它是北方游牧民族千百年来从物质需求到精神追求的漫长时光的沉淀。</div> 色彩艳丽是牛皮画的特点之一。没有经过染色的真皮是淡黄色的,有些略微泛红。在上色的过程中,真皮本身对颜料特殊的融合,使得原本的色彩更加鲜明。 生动逼真是牛皮画的特点之二。经过立体装裱后的画面,图案线条进行了雕刻,产生了特有的浮雕效果,并且画面随内容需要跌宕起浮,与艳丽的色彩相配合,使得造形生动逼真。 质感强烈是牛皮画的特点之三。皮画精选未经分层的上等全牛皮制成,皮质细腻柔软,色调柔和,视觉舒适,质感无与伦比。 高贵典雅是牛皮画的特点之四。立体皮画为室内装饰极品,尽显主人的高贵气质与非凡艺术品位。 爬山调,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一种传统短调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r> 爬山歌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大量晋、冀、陕、豫等地的汉民被召集到内蒙。后因灾荒与战乱使大批山西、陕西等地的汉民迁徙到大青山一带。移民们将各自家乡的民歌带到内蒙,通过长期的交融,最终形成了融合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民歌特点,吸收蒙古族音乐元素形成的爬山调。它以质朴的汉语方言土语和蒙古长调的音乐元素为基础风格,创作过程具有集体性,属于口头传唱,所以它有变易性,流传当地且久唱不衰。 双墙秧歌,是托克托县土生土长并以其诞生地命名的民间舞踏节目。<div> 清朝时,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闻名塞内外闻名的水早码头。位于河口镇东的双墙村,独立承担了每年社火日的节目演出,历经300余年,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墙秧歌。</div><div> 双墙秧歌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表演形式有“过街”演出和“打场子”演出。演出节目大都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并且能够表现、刻画剧中人物的一些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剧目取材于西游记、水浒传、白蛇传、杨家将等故事,吸取了戏曲中演艺术。</div> 地方戏二人台,是融民歌舞蹈、曲艺、器乐、戏曲、小品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二人台的风格流派,有“西路”与“东路”之分。西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区;东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乌兰察布盟等地区。二人台的演唱形式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注重唱、念、做,要求表演者有较好的嗓音条件;带鞭戏则注重舞蹈表演;对唱由二人交唱,无(或很少)念白与做科。另有牌子曲的演奏,俗称“耍牌子”,同是二人台表演的组成部分。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民间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 仿真微型,是把创作的物品原型全部按一定比例缩小,外形不变、材料不变。它更适合把玩、收藏、摆放、展示。仿真微型工艺品的制作,要经过选材、材料处理、量尺裁锯、组装、打磨、上漆等工序。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就是这样经匠人之手完成了。 仿真微型工艺品可大可小,可繁可简,取材方便,作品造型生动通真,富有感染力。 莜麦又称燕麦,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逐渐被人们发现并开始食用,美味可口,营养耐饿。<div> 莜面的制作技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现保留的有:窝窝、鱼鱼、刨折子、山药鱼子、山药糕、圪团、饺饺、山药条条、煮鱼子、丸丸、块垒等。莜面的制作必须经过“三熟”,即加工成面前要将麦粒炒熟、和面前要用开水烫熟,上笼后要用旺火蒸熟。所有这些莜面食品在蒸熟后配上各种凉汤或热汤便可食用,其风味独特、回味无穷。</div> 在马头琴展馆中,各种各样的马头琴让人眼花缭乱。这把马头琴是我见过的最华丽的一把。 小镇中有一个被称为“红色记忆”的大院,大门两侧的“革命青年志在四方”、“扎根农村扎根边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走进大院,瞬间把人带进了新中国诞生初期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那个有毛泽东的时代。 这样的摆设,在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有。伟大领袖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指路明灯。跟着毛泽东,中华民族走出了苦难、走向了光明。 静静地矗立在这里的建筑和建筑上当年的宣传画、标语,他仍然令人怦然心动,情绪激昂。 为人民服务是那个年代最响亮的口号,然而也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一切决策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党员、干部坚持为人民服务,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各行各业的人坚持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div> 当年所使用的大解放汽车、东方红拖拉机,今天看来,非常亲切。</div> 在那个时代,毛主席语录被整理成书,几乎每个人张口就能背出几条。毛主席语录被记载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毛泽东思想,是人民行动的指南。 当年的宣传画。 当年的农村供销社。 反映那个年代工作、生活的陶瓷塑像,被收集起来,供人们观赏、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 延山谷而下,看到了古朴的鼓楼。它是古代放置巨鼓的建筑,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br>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封置鼓楼》原文记载:“齐李崇为兖州刺史,州劫盗,崇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槌鼓乱击,诸村如闻者,槌鼓一通,次闻者,复挝以为节,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伏其险要,无不擒获。诸村置鼓楼,自此始也。” 莫尼山非遗小镇,以它古朴的外表,深厚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