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篇(18)

钧乐汇

中华民国简介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简称“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被十六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2月13日辞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接任。随后临时政府迁京,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推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全国性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以重庆为陪都。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随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b>武昌起义:</b>1911年,湖北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各省在武昌起义胜利后纷纷响应,到11月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p><p class="ql-block"><b>袁世凯窃国:</b>在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拥护共和,即可把大总统职位让给他”情况下,袁世凯加紧“逼宫”,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3日,袁宣布“共和为最良国体”。孙中山提出辞职。</p> 护国战争 <p class="ql-block">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恢复帝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准备在1916年元旦举行登基大典,改民国纪元为洪宪元年。袁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与反对。</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阀内部也发生分化。在众叛亲离下,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span style="font-size:18px;">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但并未最终推翻北洋军阀统治。</span></p><p class="ql-block"><b>二次革命:</b>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破坏责任内阁制。宋教仁等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以同盟会为基础组成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宋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并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日本。</p><p class="ql-block"><b>军阀割据:</b>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如云南、贵州被滇系军阀唐继尧所占,广东、广西被桂系军阀陆荣廷所占。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p> 新文化运动 <p class="ql-block">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这两面旗帜,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p><p class="ql-block">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礼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p> 五四运动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意、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而帝国主义战胜国毫不理睬。由英、美、法三国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掠夺的权益全部让给日本,中国军阀政府代表竟准备屈辱地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群情激愤,中国人民心中的反帝怒火爆发了。</p><p class="ql-block">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p><p class="ql-block">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面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抗争,日本帝国主义在天津、上海、南京、汉口等地集结军舰,胁迫北洋政府取缔学生的爱国运动。这种挑衅行为进一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怒潮。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p><p class="ql-block">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先后有800多名学生被捕。消息传出,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市风潮随即席卷全国十几个商业中心城市。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p><p class="ql-block">“五四”以后的一年中,新出版的进步刊物达400多种。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周恩来等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认识到工农相结合的必要性,促使他们到工人运动中去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起来斗争。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思想上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p> 从共产党诞生到国共合作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些地方相继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p><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p> 五卅惨案 <p class="ql-block">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捕头爱伏生竟下令开枪向群众射击,当场死学生4人,重伤30人。租界当局更调集军队,宣布戒严,任意枪击,上海的大学校竟遭封闭,这就是“五卅惨案”。</p><p class="ql-block">惨案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涨的序幕。</p> 北伐战争 <p class="ql-block">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以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7月,国民革命军十万人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吴佩孚在这里部署了十万部队。北伐军顺利攻下长沙后,在湖北境内粤汉铁路上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接连遭遇吴佩孚的重兵抵抗。北伐军以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并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北伐军击溃吴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接着,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东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p><p class="ql-block"><b>国民党叛变革命:</b>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p> 八一南昌起义 <p class="ql-block">1927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派遣李立三等同志前往九江,准备组织中共在北伐军中的力量,联合国民革命军第12师师长张发奎重返广州,发动农民暴动,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但是那时张发奎已经实行“清共”政策,使原来的计划落空。中共中央遂决定采取独立的军事行动,集中武装力量,进行南昌暴动,并派中央常委周恩来赴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暴动。</p><p class="ql-block">前敌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书记,谭平山、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任委员。会议决定贺龙任起义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8月1日凌晨2时,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部举行起义,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歼敌1万多人,这样,南昌守敌几乎全部被歼灭,起义部队占领了南昌城。</p><p class="ql-block">8月1日9时,在南昌城召开了有起义领导人和各省市及海外华侨代表共40余人参加的联席会议,选举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25人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谭平山任主席。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由贺龙任代理总指挥、叶挺任代理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后,汪精卫命令张发奎、朱培德向南昌进攻。8月3日至5日,起义部队先后撤离南昌。但是起义没有注意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到9月下旬,起义部队在广州潮汕地区遭强敌围攻,起义宣告失败。保留下来的起义部队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等率领下,转战到湖南南部,另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继续斗争。</p><p class="ql-block">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p> 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 <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时比较顺利,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p><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一万多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贺龙、刘志丹、彭德怀、邓小平、徐向前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p> 红军长征 <p class="ql-block">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b>战略转移:</b>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p><p class="ql-block"><b>遵义会议:</b>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b>爬雪山过草地:</b>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短暂休整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了遍布沼泽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p><p class="ql-block"><b>红军会师陕甘:</b>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p>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p class="ql-block"><b>九一八事变:</b>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并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接着,相继占领东北三省。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日寇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p><p class="ql-block"><b>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b>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1月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p><p class="ql-block"><b>西安事变:</b>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张杨在恳请无望的情况下,1936年12月12日,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p> 七七事变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接着,日军调集大批军队,入侵中国。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p><p class="ql-block"><b>第二次国共合作:</b>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p><p class="ql-block"><b>淞沪会战:</b>1937年8月,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军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先后调集约30万兵力,在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轮番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先后出动 70余万兵力,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p><p class="ql-block"><b>南京大屠杀:</b>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练习刺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p> 抗日战争 <p class="ql-block">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第三次长沙会战,在中国军队的英勇博杀下,日军伤亡惨重,被迫突围北撤。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敌后战场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和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1945年9月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中国单独对日作战计有四年半时间。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对美、英开战,中日之间的战争,始演变为太平洋战争。中国与美、英并肩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投降为止。</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疯狂篡夺革命果实。一方面与中共进行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发动向解放区进攻。国民党在完成了全面挑起内战的准备之后,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以22万人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国民党发动的空前规模的内战全面爆发。</p><p class="ql-block"><b>《论持久战》:</b>1938年,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观点,毛泽东指出: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是,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野蛮的,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的,得道多助。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p> 解放战争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其目的,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p><p class="ql-block">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公开叫嚣,以20万军队,在48小时内消灭中原解放区。用3-6个月的时间,完全消灭所有中共控制的解放区。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p><p class="ql-block">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p><p class="ql-block"><b>三大战役:</b>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等孤城,并武力攻占张家口、天津,威逼北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 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成立,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