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祥瑞”

安静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7日,我带着崇敬的心情,冒着小雨来到了上海市松江区“泗径古镇”。专门拜访“马相伯展览馆”。马相伯岀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与丹徒区著名诗人闻捷一样,在全国的教育和诗坛,占一席之地。马相伯不仅是从丹徒走岀来的莘莘学子,而且,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投入教育,以实现他的“教育救国”的梦想,年过百岁,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教育兴邦的“旗手”。我为家乡有这一位“先贤”而骄傲和自豪。中共中央曾电贺马相伯百岁寿诞“国家之光、人类之瑞”。给予他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上海之根"松江的千年古镇泗泾,为通波泾、外波泾、洞泾、张泾"四水会波"之地,亦是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交汇之地。马相伯精神,继承了泗泾江南文化、海派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他捐资与史量才共同筹办泗泾米业私立养正小学(即泗泾小学前身),由此走上了教育救国的道路。"泗水"的文脉,在马相伯身上滋长出滚烫澎湃的爱国之心、务实坚韧的强国之志、灵活刚毅的报国之行!</p> <p class="ql-block">他自称是一条狗,却希望让所有中国人活得像人。他是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1840年出生于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1939年客死越南谅山。临死前,他说:"我是一条狗,只会叫。叫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p> <p class="ql-block">寻找”先贤”足迹,看到了一部沉重的教育史,马相伯的一百年,生于乱世、长于乱世、逝于乱世,如一只丧家之犬,经历了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刻。有的人"死"了,才开始真正地活。马相伯走了,但留下了复旦大学,留下了教育救国、兴国、强国的梦想。马相伯,代表的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苦苦追求,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无限渴望。马相伯身后的第二个一百年,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马相伯的一生,始终把爱国作为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价值坐标,始终和国家、民族同向同行。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将永远熔铸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p> <p class="ql-block">马相伯童年生活波折,求学经历坎坷。3岁时,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直取镇江,马相伯全家只能避难山中,饱尝战火之苦。因世代信奉天主教,他5岁开始学习天主教经典,后学儒家书籍,12岁来到上海,进入天主教耶稣会开设在徐家汇的依那爵公学。</p> <p class="ql-block">在依纳爵公学,通过学习西方知识,马相伯不仅了解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接触了西方社会科学,奠定扎实的中西人文知识基础,这些知识让他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相应的社会生活阅历,更锻炼了思维方法,初步学会如何观察和思考复杂的人生社会问题。</p> <p class="ql-block">马相伯31岁时经通考以"特优"成绩获神学博士学位,并祝圣为司铎(即神甫)。这一时期,他去安徽宁国、江苏徐州等地传教,恰逢那里灾荒,他请求救灾贫民、抚恤百姓,不想教会以违规禁止,他与教会渐有矛盾。1876 年教会调他去南京任数理编撰,他深感在耶稣会不能对国家有贡献,于是毅然离开教会,走上救国救民之路。</p> <p class="ql-block">国士无双,其名马相伯。</p><p class="ql-block">"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马相伯生活在一个"天地不仁"的时代,面对"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和挑战,他称自己是一条"只会叫的狗"。他在百年间负重前行,读书爱国、教育救国、抗日护国……只想让华夏子孙都能够像人一样活着。</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他走的时候,什么也没给自己的后代留下。而"火传也,不知其尽也。"马相伯精神﹣﹣爱国、团结、服务、牺牲,激励一代又一代复旦人、泗泾人、中国人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马相伯把自己炼成了一味中国的解药,时刻警示整个中华民族,勿忘屈辱、不负国家;时刻激励广大青年,把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p><p class="ql-block">"我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马相伯未竟的民族复兴事业,中国共产党扛在了肩上。在建党百年之际,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中华民族也正在马相伯精神的激励下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大学成立志德书院。先生名"志德",取其意,明志且道德高尚。志德书院以绿色为标志性颜色,门匾字体为秦篆,秦篆是中国古代汉字统一的标志。书院楹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以马相伯的生辰日7日的"每月7日书院日"以及"志德学子高中行"、"志德登高"、"志德诗文化节"等是志德书院特色文化品牌。如今,复旦大学继续传承着老校长爱国爱民、志存高远、开放包容、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坚持发扬"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面对历史的潮流,一代代复旦人把握时代脉搏,为复旦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复旦开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