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面积约0.29平方公里。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即置葭萌县,成为四川境内最早设县建制的地区之一。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改名为昭化县。1950年至1952年,昭化古城为昭化县治城,同年昭化县治迁往宝轮镇后,昭化古城被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保留着古城风貌,是四川省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县城城邑,为不规则四边形,略呈圆形。城门有古城东门(瞻凤门)、北门(拱极门)、西门(临清门),南门临江门闭之不开。城内三横两纵的青石板明清街巷中,较为完整的保存了古道、古关、古庙宇、古店铺、古民居等文物建筑。民房多是南方风格的木架结构庭院,沿街道两边的依旧是店铺、茶馆、酒肆。昭化古城拥有川主庙会、城隍会等传统风俗节日,以及二百多首昭化民歌(《娘送子》《嫁歌》)。</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被史家称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古城处于古蜀道要冲节点部位,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三国重镇”。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座保存完好的三国古城,更是一座中国建制的活化石之城。2008年12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昭化为蜀王弟封地—苴侯国之都邑,名葭萌,又称吐费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即置葭萌县,成为四川境内最早设县建制的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被刘璋推为大司马,戍守葭萌城。自此,葭萌成为刘备兴汉的战略要地,所谓“蜀汉兴、昭化起”,并凭此据点攻占成都,称汉中王,葭萌也因此在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改为汉寿县。</p><p class="ql-block">后晋、隋、唐代曾改称晋寿县,益昌县。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改名为昭化县,寓意“昭示帝德,化育人心”。后来,元、明、清三代一直沿用这个县名。据清《昭化县志》载,宋、元时,昭化筑的是土城,直到明代正德年间才用石块包筑城外部,且四面建城楼。其后,清乾隆年两次修城,最后形成周长482丈,高1.5丈,有三道城门的规模。</p><p class="ql-block">1925年,田颂尧部下罗乃群在昭化古城北门外文昌宫开办兵工厂,时间共7年。</p><p class="ql-block">1950年至1952年,昭化古城为昭化县治城,同年昭化县治迁往宝轮镇后,昭化古城被加以保护。1959年,昭化县并入广元县。截止2023年,昭化古城为广元市昭化镇镇政府驻地。</p> <p class="ql-block">自然地理</p><p class="ql-block">位置境域</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古城景区周围与陕西的汉中、宝鸡,甘肃的陇南,四川的绵阳、南充、达县等市、地相邻,位于陕、甘、川三省结合部,同上述六市、地相距均在200公里左右。</p><p class="ql-block">气候</p><p class="ql-block">古城景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6℃,最高气温40.1℃,最低气温-7.0℃,年均降雨量800毫米左右,无霜期达256天,年均日照1400小时。</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地处四川川东北地区,属盆地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以低山为主,海拔在300米~1200米之间,平均海拔800米。</p><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古城位于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中嘉陵江水在此洄澜。</p> <p class="ql-block">古城风貌</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是四川境内建制最早的县,是剑门蜀道进址群的重要组或部分,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唯——座保存完好的三国古城,更是一座中国建制的活化石之城。</p><p class="ql-block">古城布局</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保留着厚重的古城风貌,结构谨严,是四川省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县城城邑,为不规则四边形,略呈圆形。现有古城东门(瞻凤门),取其有凤来仪之吉。北门(拱极门),取其“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之义。西门(临清门),取其“临江清流”之义。南门临江门,曾遇水漫,后闭之不开。城内的街道,宽度约6-8米,与宽敞的城门洞相匹配。三街五巷均为明代风格,整齐平坦,东、西、北3条长街贯穿南、北、西,5条小巷穿过半边城。古城街道均系青石铺砌,呈两边低、中间高的瓦背形,中间为引路,代表着严格的封建礼仪等级制。民房多是南方风格的木架结构庭院,沿街道两边的依旧是店铺、茶馆、酒肆。</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古城现存的民居建筑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街开店的铺面式民居,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式1至2层木构建筑,开间小而进深较大,具有商业和居住的复合功能。另一类是院落式私家宅第,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其整体风格多仿当时北京官宦府邸,讲究小巧、得体、适度,以三进四合院式木结构穿斗天井为主,大、小天井有用条石整齐嵌接而成的走廊互相贯通,以内部庭院的横向、纵向重重构造和独特的木雕风格见长。</p> <p class="ql-block">相关文化</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在众多的历史文化中,尤以三国文化著称于世,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见证着蜀汉政权的兴衰。历史上有“蜀汉兴于昭化,亡于剑门”之说。</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中多场战争也在此发生:张飞夜战马超,老将黄忠、严颜勇退曹兵,姜维兵败牛头山,蜀国大将军病死昭化并葬于昭化,等等。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的葭萌古蜀道、张飞夜战马超的战神坝、姜维固守的牛头山寨和姜维井。</p><p class="ql-block">民俗</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以其古老的文明孕育着大量的民风民俗文化。拥有川主庙会、城隍会、娘娘会、舞狮、牛牛灯、采莲船、走高脚、吹唢呐、哭嫁等传统节日、传统风俗。此外,还有源于本地且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以及二百多首昭化民歌(《娘送子》《嫁歌》)。</p><p class="ql-block">特产</p><p class="ql-block">三国宴特色菜</p><p class="ql-block">在昭化可以品尝到具有特色的三国宴,其菜名采自三国故事,如“张飞战马超”“姜维兵困牛头山”“舌战群儒”“桃园结义”,食材和烹调方式紧扣菜名。[15]</p><p class="ql-block">特色小吃</p><p class="ql-block">昭化盛产韭黄、胭脂萝卜、紫壳大蒜等。昭化韭黄在唐代为“贡品”,称"贡黄”,其色泽鲜艳、功用独特,温补肝肾,保暖健胃,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色小吃有韭黄肉丝面、姜维牛肉面、昭化蒸凉面、姜维烧烤、太守麻花、鲍三娘核桃饼等。</p> <p class="ql-block">日前,一场名为“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的展览在四川博物院开展。</p><p class="ql-block">作为保存至今的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古蜀道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纽带,可以与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等文化线路相媲美。</p><p class="ql-block">在组成蜀道路网的多条道路中,唯一一条直接通往成都的金牛道,不仅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更是连接川陕两地最重要的通道。</p><p class="ql-block">在这条金牛道上,有两处相距不远的重要关隘:剑门关与葭萌关。其中,葭萌关虽不及剑门关出名,但在三国历史上也是留下了传奇故事的著名古战场。</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中马超与张飞的葭萌关夜战,虽然在历史上并未真实发生,但依然在人们心中流传千古。</p> <p class="ql-block">金牛道全长约600公里:从成都出发,翻越剑门关,再穿过明月峡栈道,抵达昭化,最终到达陕西汉中。成都平原与八百里秦川通过这条古道连接起来,跨越群山,沟通南北。</p><p class="ql-block">葭萌关位于剑门关以北约40公里的嘉陵江与白龙江交汇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只有跨过了此地,才算真正踏上了征服巴蜀大地的途程,故此,古葭萌关有着“全蜀咽喉,川北锁钥”之称。</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是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一座昭化古城,是当地的知名景点。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晚期,此处是古蜀王杜葭萌建立苴国的都城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葭萌”的得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植物名,有的认为是人名,然后才成为地名。</p><p class="ql-block">据杨慎《郡国外夷考》考证:“葭萌,蜀郡名……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古蜀地是中国最早的产茶地之一,至今昭化及其邻近的旺苍、平武、南江等县,仍是四川的主要茶叶产区。</p><p class="ql-block">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园有芳蒻、香茗。”当年周武王在“巴蜀之师”的鼎力相助下,最终取得了伐纣的胜利,建立了周朝。随后,周武王将其宗亲册封为巴王,而巴王则将珍贵的茶叶进贡给周天子。</p><p class="ql-block">不过,“葭萌”作为人名进而成为地名的影响,还是要更大一些。这个名叫葭萌的人,就是蜀王的弟弟。</p><p class="ql-block">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葭萌为苴国都邑别称,是战国时期开明氏蜀国的分封国,蜀王杜尚的王弟杜葭萌,便是苴国第一任领主。</p><p class="ql-block">蜀王杜尚是一位在古蜀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王。周烈王姬喜八年(公元前368年),他趁巴国忙于攻打南方小国之机,果断出兵控制了蜀地北部,不仅拓宽了蜀国疆域,也遏制了东部日益强大的巴国向西扩张之势。</p><p class="ql-block">在这片蜀王新占领的土地上,很大一部分原住民是氐人和羌人,也有部分巴人和秦人。杜尚考虑再三,决定在此建立一个藩属国,便将杜葭萌派到这里,建立了苴国,葭萌则封为汉中侯。</p><p class="ql-block">来到苴国后,杜葭萌积极经营自己的属地,大力发展生产。苴国实力不断提高,领土也有所扩张。至开明十一世,苴国管辖范围北至汉中,西北至青川和甘肃陇南,东北至陕西宁强,西南至剑阁,东南至苍溪。</p><p class="ql-block">强盛后的苴国渐渐不甘心作为蜀国的附庸存在,甚至与蜀国的对手巴国交好,相当于背叛了宗主国。蜀王怒而伐苴,苴转而寻找更强大的“靠山”——秦国。</p><p class="ql-block">这场“求救”的结局就是: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p><p class="ql-block">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和司马错等人率大军,通过金牛古道入蜀,在葭萌关一带与蜀国军队相遇。强大的“虎狼之师”轻松击溃了蜀军,然后乘胜穷追,在武阳(今彭山东北)诛蜀王,在逢乡(今彭县)白鹿山杀了蜀太子及其大臣。</p><p class="ql-block">另一个蜀王子泮见大势已去,带领数万残部辗转南迁,一直流亡到交趾(今越南北部)才找到一块安身之地,建立瓯雒国,延续开明王朝的流亡命运。</p> <p class="ql-block">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势力受到多方威胁,其治下的黄河流域也长期受灾,致使其无暇过多顾及西南地区。刘备因此获得了发展空间。</p><p class="ql-block">公元211年,刘备与刘璋结盟,后者为刘备提供了大量军马粮草和财物,还将益州北部白水关驻军的指挥权划给刘备,期待他征讨张鲁。</p><p class="ql-block">但刘备走到葭萌关就没再往前了。他在当地驻扎下来,“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将其发展为自己的地盘。</p><p class="ql-block">在《三国演义》里,马超是张鲁部下,要去攻打刘备。张飞被诸葛亮一番激将之后,下了军令状,誓要战胜马超。</p><p class="ql-block">“次日天明,关下鼓声大震,马超兵到。玄德在关上看时,门旗影里,马超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玄德叹曰:“人言‘锦马超’,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张飞急吼吼地便要出战,被刘备劝住,让他先“避其锐气。”待到两人终于阵前相见时,张飞挺枪出马,大呼:“认得燕人张翼德么!”</p><p class="ql-block">马超表示:哪儿来的乡巴佬?“吾家屡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张飞气得发疯,大战一百多回合后,他连头盔都不要了,“只裹包巾上马”。两人继续打到晚上,依然不肯罢手。“两军呐喊,点起千百火把,照耀如同白昼。”</p><p class="ql-block">这期间,刘备跑前跑后,两头操心,又担心张飞受伤,又想收服马超这员虎将。罗贯中将情节安排得紧锣密鼓,堪称“刚瞌睡了就送个枕头”——诸葛亮要去劝降,刘备怕不安全,马上就出现了一个李恢,毛遂自荐,去把马超说得心回意转。接着马超甚至进一步去劝降了刘璋,让刘备入主成都。</p><p class="ql-block">在正史记载中,刘备进入成都也确有马超之功,只是没有发生那场和张飞的大战。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马超进入汉中投靠了张鲁。而那一年的张飞,在攻破江州后,则与诸葛亮、赵云兵分三路扫荡西川,两人并未谋面。</p><p class="ql-block">初时张鲁颇为器重马超,还一度打算把女儿嫁给马超,但因张鲁部下忌恨马超的才能,不断向张鲁进谗言,马超只得转投刘备。据《三国志·马超传》记载:“备闻马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p><p class="ql-block">这两位大将应该在成都碰了面——刘备进入成都时,张飞也率兵来到成都助阵,与刘备会合——而那场景应该是喜气洋洋的。</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被正史记载、发生在葭萌关的一场真实血战,是在蜀汉将领霍峻与益州牧刘璋的部将扶禁、向存之间进行的。</p><p class="ql-block">公元212年,刘璋派扶禁和向存率领上万人的一支军队攻打葭萌。葭萌虽是弹丸之城,却有“金汤之固”。两员将领一时打不下来,便围了城,一围就是将近一年。</p><p class="ql-block">霍峻手下仅有几百名士卒,却不仅成功守住了葭萌关,还抓住时机大胆出击,不仅击退了来犯之敌,且斩杀了敌将之一向存。“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三国志·霍峻传》)”。</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长时间围城往往意味着城内饥荒遍地。但正史中不曾提到葭萌关内遭遇过严重饥荒。霍峻是怎么做到的呢?</p><p class="ql-block">广元市昭化区蜀道三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肖永乐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三国时期发生在家乡的这段历史专门做过研究。他说,根据自己综合各类相关历史文献、地方志等资料的估算,霍峻当时就算再坚持上半年也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葭萌关以关为城,是座城关。当年刘备到了葭萌后,就有心将这里发展成他的军事和粮草大本营,一个重要据点。所以你看《三国志》里特别提到:刘备在这里安抚部众,收服民心。”肖永乐说,“同时,囤积粮草和战备物资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p><p class="ql-block">得到了民心,就能让城中民众与军士们齐心合力,死守城池;未雨绸缪,提前囤积粮食物资,也就不会很快发生饥荒。“我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还有在自家屋里存粮的习惯。”肖永乐说,“有的家里还有地窖,总之都会留出存储粮食的空间。”</p><p class="ql-block">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又身处自古便是军事要塞的葭萌城关,生活在此的居民,一定早已深谙如何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意外。“城内有古井,水源有保障,那一年也很幸运地没有发生自然灾害。”肖永乐说,“而且刘备识人有术,霍峻确实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所以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为蜀汉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肖永乐认为:罗贯中选择将《三国演义》中这场脍炙人口的“张飞夜战马超”放到葭萌关的背景下来写,是因为此处确实足够重要,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派手下大将王全斌经金牛道攻打后蜀,不想王全斌一路烧杀劫掠,激起民愤。赵匡胤得知后,为表安抚,便将这里改名为“昭化”,寓意“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但葭萌关的名字没有消失,直到今天依然悬挂在如今的昭化古城门楼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