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遂川之行,我们游览了草林红色圩场,它位于江西省遂川县城西北方23公里处的草林镇,当年是湘赣边界四大圩场之一。它地处交通要道,东临县城,南通唐江、赣州,西临湖南,北靠井冈山黄坳,是遂川县西北地区土特产和日用品的主要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草林红色圩场是毛泽东同志亲手创建的第一个红色圩场,是红色经济工作之源。当年湘赣边界的经济,因地处边陲,基本上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有些地方还是“杵臼时代”,在“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足万担”的井冈山地区,很难解决军民的吃饭、穿衣和医药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贸易从根据地外大量获得补充。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认为“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其间的条件下,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并多次指示湘赣边界特委财政部和宁冈县委,抽调一些搞经济有经验的负责同志,认真抓好农村工农业生产和与白区城乡的经济交流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各种渠道,组织根据地内外群众开展物资交流,粉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解决食盐、药品和棉花等物资奇缺的问题。毛泽东对搞经济工作的同志明确指示:“井冈山地区不仅出产大米,还有大批木材、竹子、茶油和工业用的桐油等土产,你们要设法将这些东西偷运到赤白交界的地区去和白区的小商贩,以及那里的人民群众换回我们需要的物资。”1928年5月28日,圩场正式开圩,并规定每月农历二、五、八日为逢圩日。圩场建成后,每逢圩日,湘赣边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集,圩场人山人海,商贾如云,自由贸易,物价稳定,成为草林圩场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又一个商品交易和集散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时代的变迁,我们走进这个红色圩场,现在已经是个游览地。浓缩了圩场、休闲、毛泽东诗词体验馆、毛泽东旧居、地方特色宣传等。只是,我们去的时候,大部分门店是关闭着的,游客不多,遇到了一个体验团和一些散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断有人来,就挺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