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元明村史——记录乡愁</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序言</span></div> 国盛修志,村旺撰史。记载历史,传承文化,铭记尚德,泽惠后人。<br> 元明村,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名字,宛如一位跨越时空的智者,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杰出人物。这些历史人物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元明村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讲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过往。<br> 元明村正站在历史的风口上,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个村庄的命运正在迎来重大的转机。那些飞檐翘角、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以及布局精巧的新中式民宿,透过围墙的每一个角落、砖木交织的长廊、展示古中医文化的墙体,都散发着浓厚的古韵,将这个曾经的“水患村”装点得宛如一幅幅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的画卷,如今是村庄美丽、产业兴旺、百姓富足、村风和谐。<br> 元明村的原貌已难觅踪迹,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淡去。为了留住这段历史的记忆,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那些知晓过去的老村民,他们的口述被整理成《元明村史》。这本书就像一本陈旧发黄的照片集,记录了元明村一个时代的面貌,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些珍贵的页面,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些过往的岁月。<br> 江河万里有其源,树木参天有其根。寻根问底,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更是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所在。村庄,人类社会的源头,庞大社会体系的基本单元,是人类共同的记忆与归属。当人们远离村庄,他们的根仍深植于村庄之中。村庄如同散落原野的大树,留存村庄的历史,就是挖掘并保存那古老而深远的根系。<br> 元明村,虽非古城,没有文物,但承载着久远的历史。秦砖汉瓦,珍贵无比;唐宋石碑,堪称至宝。即使是普通的村庄,也应让她的血脉代代相传,不应像树叶被风刮走,沙粒被土掩埋,消失得无影无踪。让我们珍视元明村的历史,让她的根系在我们的记忆中生根发芽,绽放光彩。<br> 如果不对元明村曾经发生过的这些事物进行记录,它们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人可能会认为家乡一直以来就是现在这个样子。<br> 古往今来多少事, 尽在历史长河中。</h1> <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村落概况:</span></div> 元气满满,未来光明——元明。<br> 美丽的元明村坐落在勃利县城郊的北部,距离县城仅有8公里,紧邻308省道和依七公路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全村共有1236位村民,其中现常住人口为120户265人,有党员40名,他们积极参与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村两委班子由6位有识之士组成,他们带领村民共同努力,推动元明村的发展。元明村的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达到了10300亩,为村庄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村民的姓氏以李姓为主,他们大都是勤劳朴实的汉族人,共同努力,为村庄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br> 自然环境:<br>元明村三面环山、地势低洼、水患严重,多丘陵漫岗、沙土地较集中连片,沙质腐蚀土壤肥沃,适宜种植中草药。<br> 重大事件:<br>元明村历史悠久,据说在元、明两个朝代就有人居住,元明村由此而来。<br> 解放前,元明村人口稀少、土地荒芜。那时的人们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摧残,过着极其艰难的日子,只能依靠野菜维持生命,百姓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得解放,元明村和全国一样,开始了土地改革,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穷人终于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br> 1947年至1948年期间,土地改革运动的兴起,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村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结构和面貌。元明村也经历了这场运动,村里成立了农村协会,别名“贫民团”,在孙焕发和刘新风两位同志的领导下,农会组织了一系列的土改、斗地主、分田地、定成分等。<br> 在这场运动中,一些地主的粮食财物被分给了广大的贫雇农,贫雇农的地位由此得到了提升。对一些不良分子,如白永志、张永久、刘志远、张海涛、王连科、王连恒、张跃东等人及伪警察进行了镇压。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农民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产,从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br> 1949年到1952年,我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上级派来了贾同志担任支部书记,邵俊风担任街长。他们为元明村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br> 1949年新中国成立,礼炮声刚刚响过,全国上下正沉浸在一派喜悦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然而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支援前线,全村人民齐心协力,积极相应祖国号召,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要确保前方志愿军有足够的粮食。其中张海峰、张长久两位同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加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这场战争,不仅彰显了我国人民的英勇无畏,更展现了我国军民团结一心的力量。张海峰、张长久两位英雄的壮丽事迹在元明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元明村永远的骄傲。<br>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元明村在支部书记隋福全、孙焕发等同志的领导下,积极进行农村集体化改革,实行了互助组,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br> 1954年,根据其它地方的经验,元明村开始实行互助组。当时共有8个互助组,组长分别是苏振江、刘长海、孙宝林、朱长昌、尹德名、周景龙等。互助组的成立,使我村农民在生产中互相帮助,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农村集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底,元明村计划于1955年成立初级社。初级社以五四年互助组的形式为基础,实行了四统一的原则: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分配。这一改革措施,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br> 1955年秋,全村开始计划成立高级社。这是对全村集体化改革的一又次升级,1956年,全村为成立高级社做了一年的准备工作。在这一年里,村民积极参与,为高级社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br> 1957年春天,高级社正式成立。高级社的成立,标志着全村农村集体化改革的胜利完成,也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全村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53年至1957年,全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农村集体化改革,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每一步都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这段历史经验,为今后农村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br> 1958年至1962年,我国实施了第二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在这个背景下,农村地区进入了人民公社阶段,实行了统一领导、统一记账、统一吃饭、按劳分配的原则,村民的整合初步得到了稳定。<br> 1958年,全村共有六个食堂,容纳了218位村民共同用餐。此外,还有六个托儿所,共计32名儿童入托。当时,村的名称为“管理区”。这一时期,农村社会秩序井然,村民们在公共食堂中共同用餐,孩子们在托儿所里接受照顾,生活得到了一定的保障。<br> 1960年至1962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使得村民的生活水平刚刚好转一下又迅速下降。在这困难的时期,生产基本上没有收入,农民们知道国家有难,纷纷把家里打的不多的粮食挑最好的交给国家。而自己的主食则是没有成熟的上来的青玉米,连棒子一起粉碎,每人每天仅分配二两半。为了维持生活,村民们还需依靠瓜果蔬菜和野菜来充饥。尽管生活异常艰苦,但他们仍然积极支援国家建设,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情怀。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村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这段历史,是我们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见证,也是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源泉。<br> 1963年至1965年期间,我国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上级有关部门对粮食征购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得农村生活水平有所回升。在这个背景下,全村于1964年,在亚麻厂东北部至矫家屯之间,积极开荒垦地。这个开荒行动是由全村共同参与完成的,从1964年开始,各队出人出钱出物资,共同来开垦这片土地。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片荒地逐渐变成了沃野良田,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经济收入。<br> 到了1968年,这个开荒队开始变为自负盈亏的单位。这意味着开荒队需要自行承担开荒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型,从集体化向个体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次开荒行动,不仅体现了我国农村在困难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成果。<br> 1966年至1970年,我国正处于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旨在深挖阶级敌人,打击地、富、反、坏、右等不良分子,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br> 在这个时期,元明村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全村共有150多名村民放下手中的农业生产,进城参加了“大联合”的组织行动。他们的目标是将地、富、反、坏、右等阶级敌人批斗游街,让他们写检讨、关禁闭、进行劳动改造,并号召全体村民与他们划清界限。在这场运动中,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县的事件,即王奎武68.11.1事件。这个事件当时就发生在元明村,当时大队的支书陈传厚、副支书房德恩以及包队干部杨百良被关进了监狱。这一事件在我村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也让村民们更加坚定了投身运动的决心。<br> 这场运动对全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使得村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另一方面,通过这场运动,我村成功地清除了部分阶级敌人,纯洁了村民队伍,为村里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br>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既要看到这场运动在全村取得的成果,也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h1> <h1> 1968年末,元明卫生所在城西卫生所分家后,正式成立了。它的地址位于14队住址内。当时,张宝君和韩文恒是大夫。在这一时期,元明大队也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名称变更。1966年,它被改名为“奋斗大队”。随后,在1967年,它又改名为贫下中农文化革命委员会。到了1969年,它被划为镇郊公社,并在此后的时间里继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根据上级的指示,为了提高解决居民吃菜问题,元明村的第六个生产队被划为蔬菜二队,并归蔬菜大队领导。这一变化使得元明村由原来的七个生产队减少为六个小队。<br> 元明卫生所的成立和元明大队的变迁都是在这个时期内的重要事件。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也为元明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r> 1971年至1975年,我国进入了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然而,在这个时期,我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之中,“四人帮”横行,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四人帮”推行极左思想,强调阶级斗争,导致各级领导盲目执行他们的错误路线。他们主张“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将阶级斗争作为工作的核心,忽视了民情和实际需求。这种极端的思想导致了一些荒谬的现象,比如社员出售农副产品、出卖鸡蛋等行为被视为发展资本主义的倾向,需要被割除。这种做法使得农副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br> 由于“四人帮”的错误路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损失。农民们只能依靠集体的粮食,如果地里的粮食产量不足,只能依靠返销粮来维持生活。此外,由于经济困难,农民们还需要依靠贷款来解决生活问题。这种局面给国家经济建设和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境。<br> “四人帮”的错误路线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不应该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发展经济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不能盲目推行极端的思想和路线。<br> 在1976年至1980年,我国进入了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时期,举国上下都在庆祝粉碎“四人帮”,人们终于可以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了。特别是1979年3月,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建设走上了正轨,农村经济政策得到了落实。在这个背景下,农村开始由过去的只种粮食转向多种经营。生产队可以根据地势条件,在完成国家征购粮和三留自给的前提下,拥有适当的种地自主权。这使得生产大队不再只种粮食,而是向多种经营发展。<br> 1987年,元明村在林口县虎山林场境内投资十二万元建立了一处参场。起初,参场需要从各个大队调配物资,但到了1980年,参场开始实行单独核算。 </h1><h1> <b></b>1983年,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参场被承包给了村民王树林管理,承包期为六年。在1983年至1988年的六年时间里,王树林向村里交纳了17200元的积累。在承包前,药材场的总面积为19900平方米,其中人参面积为8100平方米,细参面积为11800平方米。由于精心管理,王树林除了每年向村里缴纳积累外,参场使他成为了发家致富的标兵和万元户。他的成就不仅得到了村里的认可,还多次使受邀参加县劳模和省劳模会。这一切都充分展示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以及农民在自主经营中的创造力和积极性。</h1><h1> 1976年,我国农村实行集体经济制度,当时元明村在街里大队院内成立了一处制造石棉瓦的工厂。然而,由于产品质量不过关,导致工厂无法盈利,最终在1978年宣告倒闭。面对失败,村内并没有气馁。 1979年,又在大队院内东边的房子里成立了另一处轮胎翻新厂,这次投资达到了15万元。然而,由于信息不畅通,产品质量依然不过关,再加上国家新轮胎投放市场,导致旧轮胎翻新的需求大幅减少,这家轮胎翻新厂也最终在1980年宣告倒闭。</h1><h1>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镇政府根据我村的地理实际情况,将元明三队和六队划给了镇安大队管理。这一举措使得我村的管理变得更加不方便,因为人口、土地、牲畜、农具、还有一所砖厂等资源全部归镇安大队所有。至此,我村实际上只剩下了四个生产队。<br> 在1981年至1985年我国实施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3年国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果断地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施,将牲畜、农具分配给农民,土地承包给社员,赋予了农民土地自主权,激发了社员个人的潜能,使得能人在农村有了用武之地。<br> 在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农民除了需要缴纳农业税和征购粮外,村集体提取一定的费用及提留外,剩余的收成全部归农民自行安排。这一政策促使全村实行了科学种田,农副业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了生产的种类,生产出来的品种繁多,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城乡交流,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1986年,每人平均收入达到了500多元,人均口粮达到500多斤,家家户户吃粮有剩余,花钱有存款。<br> 承包责任制实施几年后,全村的四轮拖拉机增加了10多台,有的农民从事运输,有的从事买卖,这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农民对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社员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更好的改善。<br> 在农村文明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1986年,全村修建道路2000多米,使用沙石4000多立方米。1987年,继续维修道路的同时,还发动各户分段挖排水沟600多米长。随着文明村屯的建设,五好家庭也不断增多。打架吵嘴、夫妻不合、婆媳闹意见的情况普遍减少。1984年,全村五好家庭只有10多户,到了1986年已发展到6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0%以上。</h1> <h1> 1986——2010年,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决定》,出现农民外出打工潮。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世纪首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发布,全面取消农业税。伴随着国家对农村的利好政策,这个时期,元明村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升。<br> 元明村和矫家村联合翻建了学校,对孩子们教育环境的全面升级。联合翻建,体现了两个村落的团结合作精神,标志着两个村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然而,由于生源逐渐减少,有些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往县城读书,这也导致了2014年矫家学校的撤销。<br> 尽管学校撤销,但村里的基础设施却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前,村民们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打井水,而且井水水质差,水常常带有异味,让人难以下咽。根据这种情况,村里自主打了4眼水井,村民吃上了清澈的自来水,而且从施工到设计全部由村民自主完成,吃水更是免费。如今,村民们只需轻轻一拧水龙头,就能流出清澈的自来水,既方便又卫生。<br> 原来村里大部分路面都是泥泞不堪,一到雨天更是难以行走。这给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村里决定自发修建水泥路。从选址、测量、采购材料到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村民们的智慧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四条水泥路终于修建完成,村庄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四条水泥路的修建,是村民们团结一心、自力更生的生动体现。<br> 此外村里还新建了280平方米的办公室,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党员、村民开会,终于有了自己的阵地和场所。在村民小组会议上,讨论通过了购置玉米秸秆打包机的决定。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村里,村民吃水不花钱,看有线电视不花钱,合作医疗村里给报销一部分,这些举措使得元明村走在了全县乃至全省的前列,邻村村民都非常羡慕。<br> 元明村这个时期的发展变迁,体现了我国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教育、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地区的生活越来越好,村民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br> 2011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br> 这一阶段,韩停国担任了元明村书记,在他的领导下,村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变化之大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br> 农村烧柴主要依靠玉米秸秆,但随着玉米秸秆粉碎打包的推广,农民烧柴的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村委会积极采取措施,给予家庭烧柴补助,每人发放1000元,全村共发放补助超过1200万元。这一举措让许多村民受益,其中一位有7口人的家庭,老人拿着7000元补助金,感动得热泪盈眶,此外,村里还有40墒机动地,以往这些土地在谁的手上,谁就说了算,甚至随意涨价。为解决这一问题,村里统一收回了机动地,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分配,有效化解了村民之间的矛盾。这一举措不仅公平公正,还提高了村民之间的和谐程度,为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br> 村民史红发饱受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折磨,而董秀清则长期患有气管炎和哮喘。尤其在寒冷的冬季,由于家中房屋保暖性能不佳,她的咳嗽症状更为严重。面对这样的困境,村民们积极向村里提出建议,希望能集体盖楼以改善居住条件。<br> 村委会对这一建议高度重视,他们充分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并多次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进行深入讨论和反复论证。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2012年启动了这一建设项目,并在2013年迎来了收获的时刻,58户村民喜迁新居。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新房每平方米的价格仅为1200元,堪称全县最低。<br> 住进新楼后,村民们又提出了新的需求:想去县城缺乏便捷的交通方式,打车费用每次高达25元。为了满足大家的出行需求,村里拿出17万元资金,雇用了一辆大客车,确保每小时一趟,每天10趟的频率,为村民提供免费乘车服务。此外,村民们还享受到了其他多项福利,如免费的有线电视服务和水费。这些举措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和便利。<br> 2014年6月27日,元明村遭遇了几十年来罕见的大洪水。由于村子地处低洼地带,三面环山,山洪暴发时,房屋瞬间倒塌,田地被毁,损失惨重,甚至造成了村民孙忠义的离世。在这场灾难中,村干部挺身而出,肩负起使命,带领村民们抗击洪水,守护生命,共同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br> 这场洪水无疑给村干部敲响了警钟。为了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立即行动起来,着手改善水利设施。第二年,村内的三趟水沟便得到了彻底的改造。排水渠被加宽加深,河堤也得到了加固,以保障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br> 2015年,随着我国农村脱贫攻坚战的全面展开,我村有幸迎来了由县委办局组成的扶贫工作组。全村有贫困户28户(50人),他们致力于为每一个贫困户配备帮扶责任人,通过与贫困户建立帮扶对子,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因人施策,实施精准扶贫,助力他们走出贫困,实现全面脱贫。<br> 在这期间,县委办局大力投资,为村里修建了一个超过3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这个广场不仅提供了村民健身的好去处,更是大家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县委办局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理解和坚决执行,也体现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坚强决心。<br> 2018年10月23日,村里成立了元明村农机合作社,村民每家每户种的都是玉米,为响应上级号召确保当年秸秆禁止露天焚烧的政策,元明村农机合作社投资198万元,买了3台1804机车带3台打包机, 2台604机车带2台耧耙机,2台320抓包机,当年解决元明村秸秆露天禁烧大问题,实现2018年秋季无一处火点,并且在完成村里秸秆楼爬打包后,将打好的包卖给电厂,同时还在周边村承揽打包楼耙这项工作,当年为合作社创收15万元。 <br> 2019年元明村土地全部流转,这些农用机车又派上用场,给土地承包商打垄旋地,合作社当年创收10万余元,带动元明村30户贫困户每户500元。<br> 2019年3月份元明村和“禾鑫公司”联合成立”元明新邨合作社”,将元明村土地全部流转给“元明新邨合作社”,价格高于当时市场价,租期为9年,租金当年一次付清每垧地9000元,是以股份制合作,元明村占49%,当年投资1480万元,2019年年终村民分的红利共计50余万元。全村7000亩耕地流转到利民药业、海林中草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上了黄芩、五味子、刺五加、甘草、桔梗、藁本、板蓝根等中药材。村民不用离家,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br> 2019年6月份,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元明村与勃利县“昊鑫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合资的形式收购村民水淹房,建成新中式民宿,打造勃利寒地中草药小镇,小镇也称“启峰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总投资1.6亿,其中元明村投资的是宅基地,大约占20%股份,元明村为发展旅游业的各种建设,需大量用人工车工,这时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又可以不出村就可以就业,实现劳动力转移。<br> 2019年8月5日,村里的房屋征收工作再次启动。此次征收工作是通过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来完成的,房宅基地的征收加上村集体共有的土地,总面积达到了66000平方米。此次征收老百姓的房宅基地,总共花费了205万元。现如今,村子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样子。民宿、餐厅、茶室、康养、药浴等一系列之前老百姓闻所未闻的项目,都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br> 2020年2月份疫情严重,合作社这些机车给勃利县各个小区拉秸秆包,为了小区内居民生民安全,封堵小区大门,也做出不小的贡献,同时也给合作社带来收益,2020年4月份又给流转元明村土地的承包商,旋平整地打垄等,当年又收入15万余元。这是农机合作社这一块为村集体创收情况。同时2020年带动所有贫困户(30户),每户500元。<br> 2021年7月,国家吹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明确提出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首要位置。由县委办局组成的精干驻村工作队进入元明村,队长张利带领队员刘涛和栾佳林,他们把驻村变成住村,深入了解村民生活,出计献策,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br> 2021年,元明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示范点、黑龙江省乡村振兴先进村、黑龙江省美丽家园示范村。为了改造房屋、解决水患隐患,村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这次征收过程中,共有68户房屋得到了赔偿,赔偿款超过了1200万元。昔日的茅草房已经不复存在,过去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已被一幢幢崭新的白墙灰砖青瓦的徽式风格的平房、四合院、楼房代替。<br> 现在,元明村一部分村民已住进县里的楼房,一些“故土难离”的村民则就近搬进村里统一新建的楼房,寒冷的冬天,老人们再也不用自己生炉子取暖了。<br> 2023年,村成功引进了470万元的资金,这不仅为家乡带来了新的活力,也见证了农村经济的崛起。新建了十个风格迥异的民宿,打造了一个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以及一个功能齐全的财务室和办公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将一个大舞台嵌入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为村民们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广阔天地。此外,24个商铺小吃一条街的建立,更是让村庄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村集体占有15%的股份, 2024年4月,村集体又投资建设了开心农场。在这里,百合花在山间绽放,采摘园里果实累累,CS枪战基地让人流连忘返,小麦CS、小麦护栏、各种障碍,为村民、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娱乐体验。<br> 2024年5月1日,村庄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个占地8000平方米的水上游乐设施建成,码头也投入使用。增加了水上游泳娱乐设施,并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室,配备了乒乓球、羽毛球、台球、麻将、扑克等棋牌室,以及象棋、围棋、跳棋等。此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群众办实事儿、群众说事儿的地方,还有一个图书馆,让村民们可以在看书、读报、喝茶聊天的同时,学习农业科技知识。<br> 为了鼓励村民们做好人好事,元明村实行了积分制。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人好事,可以获得积分,每个季度都可以用积分兑换日用品,旨在提高村民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br> 如今的元明村,白墙黛瓦倒映在村口碧水中,新中式民宿别具一格,或小桥流水,或绿廊乘凉,民宿内各类设施齐全,民宿间随处可见黄芩中药材,一丛丛一簇簇盛开着紫蓝色花朵,弥散着沁人心脾的药香。小镇餐饮也独具特色,碧绿藁本球、脆炸刺五加、生煎沙参、芝士百合松仁、黄芪灵芝瘦肉汤、林下参黄精炖鸡汤、姬松茸竹荪乌鸡汤、桂皮甘草牛肉汤、人参黄芪粥……丰富多样的药膳让游客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加上地道的东北烧烤,令游客赞不绝口、流连忘返。<br> 村里现在是道路硬化、房屋美化、村庄绿化、水体净化,土泥路变成了风景路,臭水沟改造成亲水公园,补上基础设施短板,曾经脏乱差的村子成了热门打卡地。”</h1> <h5>组织沿革:<br>元明村历届村领导变动情况统计表<br>年度 支部书记 村主任 会计<br>1945-1949 贾支书 孙焕发 石志清<br>1950-1957 周玉祥 孙焕发 石志清<br>1958-1962 陈传厚 周玉祥 王德增 谢德太<br>1963-1966 孙焕发 马福祥 王德增 未家玉 孟祥廷<br>1967-1968 孙焕发 陈传厚 姜福荣 房德恩 贾连友 李凤林<br>1969-1970 陈传厚 白井江宋长生 李凤林<br>1971-1975 陈传厚 房德恩 李凤林 林玉成<br>1976-1982 解选文 季长有 张喜和<br>1983-1986 季长有 林玉成 张喜和<br>1987-2010 林玉成 张广玉 张喜和<br>2011-现在 韩停国 宋玉财<br><br></h5>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 记</div> 当外地游客踏足勃利之地,他们无不怀揣着浓厚的兴趣,纷纷前往元明村打卡拍照。那里,北国的凛冽与南方的温婉交织,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情。漫步于徽派建筑的灰白之间,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潺潺,江南花开绚烂,中草药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br>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东北菜,感受那浓郁的地域特色。再配上二两高粱小烧,对酌斜阳,让人们在微醺中更加沉醉于这美好的时光。<br> 当谈及村上历史,我们不禁感慨,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如同一个个逝去的往日时光。青年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从老人口中零星听来的只言片语。如今,抢救性地搜集和整理这些历史资料,已变得迫在眉睫。不久前,我应韩停国书记之邀,来到这个村子,梳理它的历史。作为一个外村人,我只能从几位过去的老村领导、村民那里,了解到这个村子的一些前世今生。村史的内容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物古迹、文化宗教、社会变迁、人物事件、种族姓氏、民风民俗、民间传说等等。<br>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寻找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探索并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绝非易事。然而,正是这样的努力,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过去,以史为镜,可以启迪后人,也为我们的未来指明了方向。<br> 从这些耄耋老人提供的珍贵信息及几位村中长者的口述中,依时序梳理出了元明村的历史脉络。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认真对待每个人和事,力求准确翔实,唯恐差之毫厘。旨在深入剖析元明村之细胞,发掘并传承其文化遗产,洞悉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记录社会变革的点点滴滴,更好的为元明村旅游开发服务。我们坚信,元明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br> 文字/图片:丁明录</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