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物:戚宝华年龄:70+ 职业:供销社退休职工 地域:杭州市江干区九堡人氏特长:无事自通会制图,精细严谨,有梁思成风范年逾70的戚宝华,给我们寄来了一本厚厚的手绘画册:《九堡周围建国后部分资料想象画册》。老戚是九堡供销社退休职工,做的是五金杂货。</p><p class="ql-block"> 闲暇之中画了这本册子,只印3本,1本特意寄给杭报,还专门注解了一句:质量不过关,只能供参考之用。老戚谦虚了。所有人翻开一看,都会惊呼,画得这么好!老戚画的,全是旧时场景,以及生活器具。</p><p class="ql-block"> 1954年的九堡村屋,分为阳居(人居)、阴居(坟墓),阳居细分为:直头舍、大横舍、普横舍、横厢舍、刀柄舍、披舍、糖包舍、厢披式大房……阴居则有:洞坟、土坟、瓦坟、草舍坟……房屋比例均为1:100。</p> <p class="ql-block"> 村民的灶间,有泥土灶、行灶、缸岗灶、摇篮灶、古式大灶……比例均为1:20。人们烧煮用具则有:无边铁锅、有边铁锅、火锅、烫锅、汤罐、砂罐、铜罐、药罐……比例均为1:10。</p><p class="ql-block"> 搁置脸盆的架子都有很多花样:长脸架、嫁妆脸架、单脸架。水缸则分为三担缸和二担缸。对茶具的讲究更到了一个极致:方嘴铜茶壶、瓷茶壶、紫砂壶、茶馆壶、茶盅、茶缸、茶用闷碗、癞司壶、下地茶罐、卫生茶桶餐具则是玲珑浮凸:墩子碗、义乐碗、三品碗、司工碗、铜瓢、瓷筷筒、腐乳坛、锡酒壶、小钵头……每样器具都工笔勾勒,横经竖纬,颇有建筑大家梁思成描绘建筑图纸的风范。画册里也有人的表情:1966年的婚庆革新,1968年开始的“熟背老三篇”场景,1978年的婚庆变化,全都真实还原。</p> <p class="ql-block"> 可见,即便是物资匮乏的60多年前,杭州人依然有办法把日子过得从从容容、井井有条。老戚真是好心力啊,这些个繁复物件,他居然都分门别类地存在脑子里,如版印一般!他笔端流露出的气息,精密细致、勤劳智慧,一望而知是个地道的杭州人。画画纯属无师自通 画得好,因为他经历讨那个时代他的画如此惟妙惟肖,是专门拜师学过吗?非也,戚宝华此生从未曾与美术沾边。</p><p class="ql-block"> 他15岁开始学造房子,心中有了对规格、尺度的系统概念;17岁,去读了一个师资训练班,之后在永丰小学做过3年老师,教语文数学,年年被评为模范教师。放暑假了,他就去做木工活,长宽比例都有数,自己做东西不用画图,边做边想下去。</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这辈子从来没有星期天,每天都计划好了要干什么。之前禽流感厉害,我就做了鸟笼。但好像也没什么用。看着儿子孙女用英语交流,我挺羡慕,也想学学呢。”画得那么赞,是因为他经历过那个时代,更是因为他活得劲道十足一“这两张床,是哥哥和我的。</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一副竹板床做到后来,还差两只脚,怎么办呢?就去搬来两只酒坛子搁牢,高度刚刚好。半夜翻个身,酒坛子和床板还会咯吱咯吱响。这张床,我一直睡到结婚。”花轿也有讲究呢。“你看这凤冠霞、精细巧的,是新娘子坐的;右边这抬简单大方的,是给新郎官坐的。结婚时,大家都抬租花轿,一般都要租两天,新娘子的,租金8元,新郎官的,租金5元,那时候我一个月工分才20多元啊。</p> <p class="ql-block"> 戚宝华结婚时,因为这抬花轿,闹了好一阵风波。“1964年我19岁。那一年的口号是“破除封建势力',花轿当然也属于要破的四旧之物,我哥哥是村里的大队长,党员干部自然要带头;只是,那合花轿都已经租好,放在我丈母娘家门口了,我哥哥一声令下,坚决不能用!”做弟弟的,只能服从。</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亏待新娘子,戚宝华花了160元,去买一辆当时最时髦的永久牌白行车,终于有头有脸地把妻子迎进了门。说起这个结婚用的自行车,在最开始,是只有新娘子才有资格坐的,其他人,小姐妹,挑嫁妆的青壮年,都只能是步行送新娘。后来,经济好了,小姐妹 -也就是伴娘 都能坐上自行车后座了,只是挑嫁妆的男人,依然是步行。在寻常物件中,再现了城市发展的来路,老戚说,画画的时候“心里有把尺。</p> <p class="ql-block"> 这些旧时器具,有些是他亲自做过、使用过,但大多数只是见过。这位木匠好手的眼力非比寻常,因此,画的时候几乎是手到擒来,闭着眼睛都会画。他的出发点也很单纯:“想着,以后的人都看不到了,就凭记忆画下来。画着画着觉得自己画得还行,就画了很多。”如今,这些器具早已淡出杭州人的生活,但戚宝华画的时候,往事如刻,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他42岁时,女儿要结婚了,想着以后女婿要来,不能失了礼数,索性一个人造了一幢房子,“木工、泥工都是我,制图也是我,这件事在整个九堡都是有名的。”这本手绘画册,是对他年轻岁月的一个真实还原,也展示了乡土中国的一段岁月,更于寻常物件里,再现了城市发展的来路。我们真的要感谢戚宝华,他就像木匠中的达芬奇。如果没有他做这件事,以后的人,就真的会失去这部分岁月的真实记忆。</p> <p class="ql-block">手绘画册</p><p class="ql-block">江干七旬老木匠,</p><p class="ql-block">手绘画册存乡土。</p><p class="ql-block">阳居阴居细分明,</p><p class="ql-block">泥灶汤锅紫沙壶。</p><p class="ql-block">铜瓢钵头脸盆架,</p><p class="ql-block">板床花轿龙头布。</p><p class="ql-block">自造房屋会制图,</p><p class="ql-block">真实还原显来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