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午12点正,我们离开平山湖大峡谷游客中心停车场,驱车前往位于张掖市中心的大佛寺,全程约56公里,用时1小时,于中午1点正到达大佛寺停车场。 大佛寺的停车场就设在大佛寺土塔的东侧南大街路边。 沿南大街北行,经过山西会馆到民主西街,左转向西直行到大佛寺巷,再左转向南100来米,就到了大佛寺的大门口。<div> 图中红色箭头即为我们步行的路线。</div> 位于南大街53号的张掖山西会馆是山西商人在1730年(清雍正八年)把原来的关帝庙改建成的商业会馆,已经将近300年的历史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最后将另行介绍) 大门两侧是金色的“忠”、“义”两字。关公是山西人,也是“忠”、“义”的化身,是商人们最为看重的品质,所以山西商人一般都要供奉关公。 山西会馆的外墙上有许多精致的砖雕。 从南大街左转就到了民主西街,民主西街是一条商业街,街道两侧大都是售卖文房四宝或古玩文物之类的商店。<div> 民主西街的路树非常漂亮,低垂的柳枝给街道增添了一抹绿色。</div> 在民主西街的中段有大佛寺的边门。边门用灰砖砌筑,一大两小、一高两低的半圆弧拱门,再配上斗拱结构的大挑檐,古色古香。 边门一侧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掖大佛寺”的黑色大理石石碑。 过了大佛寺的边门,再往前走100米左右就是大佛寺巷。 路边有“大佛寺”的指引路牌。 大佛寺巷绿树成荫,高大的柳树遮阴避日,十分宁静。 由大佛寺巷南行百来米就到了大佛寺的山门口。 山门上方悬挂着由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大佛寺”匾额。 红漆大门两侧悬挂对联一副:“睡佛非佛睡,只是我未醒”,非常有哲理。<br> 意思是求神拜佛不管用,不是佛未醒,而是你未醒。外在的条件只是因,内在的东西才是本。遇到问题,不能只从外部找原因,更重要的是反省自己。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大佛寺山门前方是一个边长约150米的正方形广场,广场东侧入口处建有一座五开间的石牌坊,上书:“塞上禅林”。 石牌坊背面横额则为:“和谐乐土”。 广场中央是一个边长约40米的正方形水池,水池中央耸立着一朵盛开的红莲花,四周几只仙鹤悠闲地立于水中,一派祥和的景象。 大佛寺广场四周亭台楼阁,绿树婆娑。 大佛寺的入口检票处设在山门的左侧,门票为40元。 这是大佛寺的全景导览图。主要参观的建筑包括中轴线上的木牌坊及两侧的钟楼与鼓楼、大佛殿、佛教艺术厅(万圣殿)、佛教经籍厅(藏经楼)和土塔(弥陀千佛塔)。另有东北角的山西会馆也是值得一看的建筑。 进入大佛寺的山门,迎面便是一座斗拱屋檐的木牌楼。<div> 正中横额书着“佛海无边”四个金色大字,两侧各为“佛国长春”和“普放光明”。</div> 木牌楼的背面正中横额为“佛恩护佑”。两侧各为“发轮常转”和“万善同归”。 木牌楼的两侧为钟楼和鼓楼。 左侧为两层挑檐的钟楼。 右侧为两层挑檐的鼓楼。 鼓楼底下有大佛寺的三维立体示意图。 穿过木牌楼,便是大佛殿前的一个广场。 广场的右侧有香客悬挂祈福条带或吊牌的栏栅。 广场中央设祭台和香炉一对,方便香客到此祭拜。 中央的三层石塔雕制精湛。 大佛殿前左右各有一棵钻天杨树,为三级保护的古树名木。 上七级台阶就到了大佛寺的主殿大佛殿。 大佛殿为大佛寺主体建筑,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四周建有回廊。大佛殿共二层,为重檐歇山顶。 殿内主供释迦牟尼涅槃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光是大佛的一根手指就可以平躺一个人,一只耳朵就可以容纳并排坐10个人,规模相当宏大。 卧佛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div> 这尊卧佛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是一座集建筑、塑像、雕刻、绘画和文物为一体的艺术精品。</div>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名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殿殿门上方悬“无上正觉”横匾,屋檐下则为“功德须弥”横匾。<div> 立柱上挂一副黄底黑字楹联:“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div><div> 楹联哲理深刻,委婉告诫世人,睡佛不过是泥胎塑像,求神拜佛,只会“永问难明”,求神不如靠自己。</div> 大佛殿正门左右两侧各有一幅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砖雕,南侧称为“西方圣境”,北侧称为“祗园演法”。<br> 砖雕为正方形,边长4.5米,均用“刻活”工艺将51块方砖表面磨光精雕细刻拼接而成。两幅砖雕边缘装饰图案相似,上方用青砖雕刻筒瓦覆盖飞椽的屋檐,檐下雕饰三踩斗栱4攒,外层线子砖饰莲花花瓣纹勾边,里层四角雕刻卷草纹间以佛八宝图案作为装饰。中心砖表进行多层次雕刻,贴金描绘的装饰使画中人物错落有致,活灵活现。整幅作品内外呼应,浑然一体,宛如一刀刻成,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右侧的砖雕名为“西方圣境”,两侧对联“宝殿巍峨,无量人天咸敬仰;金身显涣,河沙凡圣共皈依。”横批“登极乐天”,祈愿佛徒死后,往生西方极乐净土。<div> 画面亭台中央雕刻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侍佛弟子,亭台两侧有往生信徒聆听佛法,砖雕上方宝树林立,左雕佛塔,右刻楼阁,香烟飘渺,飞天环绕。砖雕下方画面最具特色,不但展现了西方圣境中的七宝莲池,而且用莲花中端坐的婴儿来突出《观无量寿经》中佛教徒对佛教信仰及修善断恶程度而产生的“九品莲花、三品九级“往生观念。整幅砖雕用生动的画面和传神的意趣,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庄严、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西方净土世界。</div> 左侧的砖雕名为“祗园演法”,两侧对联 “佛日增辉,万善同归登彼岸;法轮常转,十方瞻仰证菩提”,中间横批“入三摩地”。“ 三摩地”译为入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div> 画面中间释迦牟尼佛端坐须弥座之上,座前为左右胁侍文殊、普贤菩萨及帝释天、大梵天两位护法,座后站立侍佛弟子,佛像上方雕有贴金护法神迦楼罗(大鹏金翅鸟),左右为脚踏祥云的无量诸天大众。须弥座下方达官显贵、善男信女躬身下跪、虔诚礼佛,赋予画面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整幅砖雕既有怪石嶙峋、树木葱郁的田园风光;又有祥云缭绕、庄严肃穆的佛国圣境。形象刻画了佛祖释迦牟尼初传法轮时,在摩竭陀国祗园精舍设坛弘法的佛本生故事。</div> 大佛殿中间三开间是木门,木门上都绘画有龙凤图案。 由于年代久远,绘画均已颜色褪去,斑驳难辨。 大佛殿的左右两侧各立着数块已经有很多年头的石碑,来不及一一去考证了。 转过大佛殿,后面就是第二进院落里的五开间歇山顶殿宇。这里原来是大佛寺万圣殿旧址,后迁张掖文庙大成殿至此,现在是佛教艺术展厅。<div> 进到里面,展品相当丰富。这里藏有用泥金书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等佛门瑰宝。明朝皇帝朱祁镇也曾将宫版印刷的大量经卷敕书颁赐给大佛寺,更进一步奠定了大佛寺的地位。</div> 第二进院落的南侧为念经堂。 北侧为游客服务中心。 佛教艺术展厅分为“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法宝敷传”四个单元,全面展示了大佛寺遗存的碑刻、记事牌、佛造像、佛教扉画、卧佛腹内及金塔殿地宫出土的法器密宝等佛教珍品,光灿夺目、美轮美负。 整个展厅以卧佛建造过程模型、河西斗拱模型及张掖大佛寺历史沿革、完整平面推想图、大佛殿壁画等图文内容,从地理、历史、艺术、文化等多方面表现出了这座千年古刹的璀璨恢宏与沧桑往事。 大佛寺的第三进院落为藏经殿。<div> 藏经殿现为佛教经籍陈列厅。整个陈列厅分“张掖金经”、“经柜梵夹”、“御赐北藏”、“坊刻佛经”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颁赐的《北藏》佛经,其中,六百卷泥金手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享有“张掖金经,稀世之珍”之美誉,堪称“镇寺之宝”。</div> 丝路西去,佛法东来。张掖作为佛教文化的必经之地,形成了连接西域与中原的佛教圣地,为佛教的东渐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佛教经籍文物作为大佛寺文物遗藏主要特色之一,藏经之浩瀚,世所罕见,现珍藏有各类佛经和经版8122卷(本、块),其中唐咸亨元年墨书写经1卷、《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官版5301卷、手抄补藏852卷、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558卷、金银书“五大部”佛经126卷、姑苏版五大部佛经132卷、金银书藏文写经140页、墨书藏文经212页、清银粉写经5卷及明清佛经雕版795块,品类齐全,版式多样,被誉为中华佛教的艺术魂宝,佛陀思想的智慧宝库。 第一单元展出的是“张掖金经”的故事:<div> 被人们称之为“佛国天书”的张掖《北藏》,为全国仅存的几部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誉满华夏的稀世之珍《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俗称“张掖金经”,更是海内独有。<div> “张掖金经”以绀青纸为本、金银泥书写的佛经是大佛寺藏经中的精品。主要有明正统六年御马监太监养尚宝监太监王贵集士书写的六百卷《大般若经》,另有明万历年间的《华严<br>经》、《涅槃经》、《金光明经》、《心地观经》和《报思经》等五大部金银经。<br></div></div> 这是用金线描制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降魔曼荼罗扉画(复制品)。 曼荼罗原指修佛法者所筑方形或圆形坛城及道场,或泛指诸佛、菩萨、圣者居住之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在严格仪轨下绘画、制作的各种形式和类别的曼荼罗。内容主要有佛和菩萨画像的大曼荼罗、画佛或菩萨法器、印契的三昧耶曼荼罗、绘诸佛梵字象征图的种子字曼荼罗和绘佛、菩萨各种姿势与动作的羯摩曼荼罗等四大类。 张掖大佛寺所藏曼荼罗相当丰富,以明代金经所附绘画曼荼罗最为著名,属稀世珍品。 这是明代(1368-1644年)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光”字函。 还有明代(1368-1644年)金银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收”字函。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五月,甘州左卫僧纲司督纲如松、署寺督纲藏卜省吉,号召当地信教官弁和群众捐资助造金书五大部佛经一一《华严经》、《涅槃经》、《报恩经》、《金光明经》和《心地观经》,该经仿金银书《大般若经》而造,核定每卷成本用银二两,凡捐资者,署名于卷尾,流芳百世。参与本次活动的人达三百多人,为甘州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化遗产。 五大部金经分别是:《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七和《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四。 这是明代(1368-1644年)金银书《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四。 还有明代(1368-1644年)金银书《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 大佛寺另外还遗存有清代(1636-1912年)墨印的藏文经册页。 以及清代(1636-1912年)藏文经书册页。 第二单元展出的是“经柜焚夹”的故事:<div> 大佛寺共珍藏明代经柜十二个,其中十个大柜贮存“北藏”经的,另外两个小柜为金书“大般若经”专柜。1941年,马步芳部队进驻大佛寺前,国民党张掖县书记张声威与大佛寺妙显和尚商定,将所有经柜封存在藏经殿东排金柱之后,使佛经免遭破坏。</div><div> 后由法号为本觉的姚氏尼姑默默地守护着经卷,始终守口如瓶。直到1975年,人们才在她生前住所里发现一暗门,这些稀世之宝藏便藏在其间,终于得见天日。</div> 第三单元展出的是“御赐北藏”的故事:<div> 《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又名《永乐北藏》,为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敕令在北京开雕之大藏经。正统六年(1441年),《北藏》首部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到达甘州(张掖),至正统十年(1445年),全部《北藏》赐经完毕,举行了承旨仪式。这是描写颁布圣旨,启运《北藏》的“运经图”。</div> <div> 第四单元展出的是“坊刻佛经”的情况:</div><div> 坊刻本佛经即是民间印经坊印刷的佛经。大佛寺坊刻本主要是明代万历年间始苏陈氏经坊刻印的《华严经》等五大部佛经。每版分成五个半页,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五字,折叠成卷。卷首有经变故事图画,内容丰富,经文字体有楷书、行书。多见戳印题记,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div> 这部分从“佛经的形成”、“佛经的传播”再到“佛经的管理”、“佛经的印制”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大佛寺藏有明清两代的佛经雕版795块,其规格不尽相同,内容丰富多样,书法工整,图像线条细密匀称,刀法娴熟。<br> 现存的经版有《法华经》、《金刚经》、《童子经》、《药师经》等。 还有部分佛像、菩萨、童子、护法像和说法图等图案雕版,俱是稀世珍品。 这里还展出了反映明代管理和印制佛经的立体塑像。 藏经殿的后面耸立着一座佛塔,也称为土塔。<div> 土塔始建于明代,原名弥陀千佛塔,塔基之上为三层须弥座,塔身四面开龛,上为十三相轮,顶置铜质宝瓶形塔刹,其造型风格堪与北京妙应寺白塔相媲美。</div> 土塔相传为天竺高僧迦摄摩腾的灵骨安放处,塔分基、身、刹三部分,喇嘛教式风格,通高32. 5米。<div> 张掖原有“金、木、水、土、火”五塔,并称为“甘州五行塔”,现仅存木塔和土塔两座。木塔为明代万寿塔,现在木塔寺内。大佛寺内的这座佛塔为土塔。</div><div> <br></div> 土塔底层内部东南西北各设佛像一座以及大大小小的佛龛无数。 四周是天庭诸神、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等彩绘壁画。 <div> 张掖大佛寺藏经殿外的土塔广场上还耸立着一座汉白玉莲座姚氏尼姑雕像。</div><div> 姚氏尼姑,法号本觉。前任住持圆寂时,认为她诚实善良,将藏经之处密授于她。几十年里,本觉默默守护着经卷,始终守口如瓶。直到1975年,人们才在她生前住所里发现一暗门,这些稀世之宝藏便藏在其间。5年以后,本觉的塑像被安置在原去世之地、现佛寺后面的土塔广场。塑像慈祥宁静,面带微笑,仿佛为完成了一项神圣使命而欣慰和自豪。</div><div> 在姚氏尼姑雕像的莲花基座上镌刻着《姚氏尼姑简介》:<br></div><div> 千年古刹,历经沧桑,寺貌依然。万卷佛经,稀世之宝,旷日弥久,珍藏如初。若言功德之臣,当推僧尼本觉。本觉者,俗姓姚,1901年初生于甘州,1975年初火化圆寂,骨灰葬于马蹄寺,年七十有四。<br> 觉尼自少茹素,十八岁持名念佛,四十五岁受具足戒,严习毗尼,净念相继,日夜不旷。因之恩师道心法师托其赴永昌参禅,嘉其勤勉。四年后,法幢寺方丈谛贤委其代守张掖普门寺,其间,纤毫不犯,以至诚感信上师,年届五十二受命看护甘州大佛寺佛经至命终升西。<br> 姚尼自受命守护佛经,自甘孤苦,雨更雪更,护持不怠,使《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经籍共1621部、636函、5795卷,至今完好无损,其守寺护经之功绩令人颂扬,兹勒石以彰。</div> 下午2点正,我们来到位于大佛寺东北角的山西会馆所在地。 山西会馆的入口处有山西会馆简介及导览图。<div> 张掖山西会馆,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坐西面东。由山门、戏台、看楼、牌坊、钟鼓楼、碑亭、正殿(春秋楼)等<br>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1750平方米。是河西地区清代会馆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甘肃保存不多的清代会馆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会馆布局严谨,周圈布置的建筑围出一个狭窄的院落,以牌坊为中心分为前后院落,前院山门5间,重檐歇山顶,对内兼有戏台的功能。戏台两侧下建有南北对称的配殿各3间,进门通道从戏台楼板之下穿过。戏台两侧有两座二层的看楼南北对峙,上下两层。看楼西侧紧邻钟、鼓楼以及两楼相夹的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牌坊后的南北两面有5间厢房。后院中轴线上有卷棚碑亭、抱厦以及歇山顶春秋楼组成的正殿。</div><div> 山西会馆是清代晋商为促进山西与外地经济、文化交流所建的会馆建筑,建筑本身和装饰及彩绘、壁画所蕴含的美学思想,真实折射了晋商诚、信、忠、义的经商理念,它的建造为繁荣张掖经济、开展商贸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div></div> 我们由会馆的西北角后门进入会馆的西端关帝庙。<div> 关帝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约八米左右,卷棚顶,雕有各种卷草花纹。</div> 关帝庙的主殿悬挂由阎锡山题写的蓝底金字“乃大丈夫”匾额。意喻关羽乃大丈夫也。<div> 练车立柱上为一副楹联:“汉朝忠义无双士;自古英雄第一人”。</div> 主殿内敬奉关羽塑像,因关羽是山西人,更为世代晋商所推崇,其忠义诚信之精神是他们经商的座右铭。因此,国内外所有的山西会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关帝庙为主体建筑,尊奉关羽,逐步形成晋商在关公信仰中的独树一帜。 正对关帝庙的是一狭长的庭院,庭院被一木牌楼一分为二。<div> 木牌楼为三门四柱建筑,柱底部两面均设夹杆石,石面雕有吉祥图样。中间嵌板上,高悬蓝底金字匾额“威震华夏”。</div> 木牌楼两侧分别是钟、鼓楼。 穿过木牌楼便到了一座巧夺天工的二层戏台,其一层两边各书有一个大字“财”和“禄”。<br><div> 穿过戏台底层便是山西会馆的山门了。</div> 戏台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看楼,看楼建筑为单面坡顶,前檐柱间置有木构花栏,廊柱间施雀替。当年看楼使用时,楼上应该设有雅座,为上宾就坐观戏区,楼下及中院应为次宾及大众席。站在中院,面向戏台,仿佛置身当年,楼上楼下商贾云集,高朋满座,在丝弦锣鼓声中,台上台下互动叫好,货郎穿梭其间,晋剧、秦腔、豫剧、昆剧、花腔轮番上演,好不热闹!在无意间,晋商将中原戏种带到了河西走廊,并通过各地的山西会馆,将传统戏剧剧种推广传播到大江南北。 下午2点5分,我们离开山西会馆沿大佛寺内道路返回山门。 途径游客服务中心。 下午2点10分,我们结束大佛寺的游览,出大佛寺山门,沿大佛寺巷南行,到南城巷,再左转沿南城巷东行到南大街路口,再左转北行到大佛寺停车场。 途中经过大佛寺巷10号张掖大佛寺禅院恢复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大门。 因中午时分,大佛寺巷上人烟稀少。 随后左转进入南城巷。 下午2点15分,我们回到了位于南大街的大佛寺停车场,准备启程前往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游览。<div> 请继续观看《返穗途中(第五集 七彩丹霞(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