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览鹅潭艺术展馆</p> <p class="ql-block">彼得·路德维希教授</p><p class="ql-block">1925年7月9日出于于德国科布伦茨,1996年逝于德国亚琛。</p><p class="ql-block">他拥有多个名誉博士头衔。他在德国美因茨大学学习了艺术史,考古学和哲学。1950年他于该校提交了名为《一代人特有的生活态度表达一毕加索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并以此获得了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51年他与同学艾琳·蒙海姆(1927年6月27日生于亚琛,2010年逝于亚琛)喜结连。1957年路德维希夫妇开始为其共公艺术机构做艺术品征集工作。早在做学出时候,他和艾琳就开始为私人住宅收藏艺术作品。1957年,彼得·路德维希开始担任亚琛博物馆协会的主席,並与科隆和亚琛的公立博物馆展开合作。在公共夷业之外,彼得,路德维希做了大量的捐赠,并创立了多家博物馆和艺术机构。</p><p class="ql-block">从1976年到1996年他离世,路德维希夫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十余家博物馆和艺术机构。</p> <p class="ql-block">轨蛮迹中的拉奥孔</p><p class="ql-block">鲁道夫·豪斯纳(1914一1995)</p><p class="ql-block">奥地利,板面水彩和油彩,</p><p class="ql-block">210X185㎝</p><p class="ql-block">鲁道夫·豪斯纳是20世纪60年代维也纳幻象写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被认为是第一位精神分析画家。《轨迹中的拉奥孔》对古老的特洛伊神话进行了新的阐释,画画中笼罩在绿色光线中的拉奥孔群像是艺术家的一个告诫,提示我们充斥着科学技术的现代生活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九根柱子</p><p class="ql-block">韦雷娜·费尔农夫特(1945一)</p><p class="ql-block">德国,9组,240X300X300cm</p><p class="ql-block">1992</p><p class="ql-block">《九根柱子》作品的灵感源于意大利的古典建筑,这九根圆柱用轻巧的材料制成,与建筑石柱本身的质感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空间中组织,摆放这些圆体,韦费尔农夫特让我们意识到,这一建筑的附属物不仅起到装饰和支撑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也成为了古老文化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苹果</p><p class="ql-block">伊日·科拉尔(1915一2002)</p><p class="ql-block">捷克,塑料与纸拼贴,高:29·5㎝</p><p class="ql-block">1965</p><p class="ql-block">伊日·种拉尔巴文学,绘画,雕塑及其他艺术门类融汇于一身。他喜欢用印着文字的纸张碎片包裹住现成品,是些现成品大多是日常生活中对艺术家具有意义的东西。这些作品既融入了艺术家的主观情绪,又具有独亏的现实性,显得很有诗意。</p> <p class="ql-block">火车艺术ll</p><p class="ql-block">A一0ne(安东尼·克拉克1964-2001)美国</p><p class="ql-block">布面喷漆,213X485·5㎝,1985</p><p class="ql-block">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涂鸦艺术是一种常出现在公共场所的,表达观点和诉求形式。这些除涂鸦艺术起初不受官方认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在艺术博物展出的资格。</p><p class="ql-block">《火车艺术Ⅱ》描绘的可能是20世纪70年代未在纽约的地铁停车场上发生的著名"涂鸦行动"。</p> <p class="ql-block">沙岁上的一对</p><p class="ql-block">拉尔夫·戈因斯(1920-2016)美国</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132X113㎝</p><p class="ql-block">1969</p><p class="ql-block">拉尔夫·戈因斯是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代表之一。他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拍摄各种素材,并把它们改画成油画。他希望作品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同时也希望观众可以通过他的画启发自己对生活感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购者自慎</p><p class="ql-block">南希·史蒂文森·格雷夫斯,美国</p><p class="ql-block">(1940一1995)</p><p class="ql-block">208,3X106·7X55·9㎝</p><p class="ql-block">1994</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格雷夫斯形成了自己的雕塑风格,一用青铜浇铸现成品后,将他们着色并焊接组合起来,借此,艺术家赋予了沉重·坚实的青铜以轻巧感。这种质感的转換给观者常来了新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奥卡海之夏</p><p class="ql-block">伊利娜·亚历山德罗夫娜·斯塔尔仁斯卡娅,(1943一)俄罗斯,</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200X230㎝,1983</p><p class="ql-block">莫斯科附近的奥卡河及河边风景是伊利娜·斯塔尔仁斯卡娅喜爱的绘画主题。《奥卡河之夏》由四幅大小不同的绘画拼成。艺术家没有描绘细节,而是用粗线条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涂抹出模糊色块,将风景,人物和河畔的氛围融合在富有诗意的画面之中。</p> <p class="ql-block">面孔</p><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罗马金,</p><p class="ql-block">(1940一2012)俄罗斯</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100X120㎝,1981</p><p class="ql-block">或许是因为他兼具舞台美术师和电影美术师的身份,米哈伊尔·罗马金在创作中偏爱俯视的视角,这也可以使他的画面容纳更多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作品《面孔》是他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表达了大众媒体的普及,让各时代,各地区的名人都可以同时呈现在观众面前。</p> <p class="ql-block">红板岩圈</p><p class="ql-block">理查德·朗,英国</p><p class="ql-block">红板岩,600㎝(直径)1987</p><p class="ql-block">理查德·朗(生于1945年)英国艺术家,每天行走数英里,并用摄影记录。他将自己行走的经历转译为雕塑和绘画创作,其中一件名为《红板岩图》的作品由774块不头组成,让人联想到宁静的湖泊的小路。他亲近自然,主张极简审美,流露出浓厚的亚洲美学气质。</p> <p class="ql-block">超越一5</p><p class="ql-block">埃米利奥维多瓦(意大利)</p><p class="ql-block">布面两节烯,280·5X28·4㎝</p><p class="ql-block">1985</p><p class="ql-block">作品由达太·罗帕克画廊</p><p class="ql-block">(你敦·巴黎·萨尔茨堡·首尔)提供。</p> <p class="ql-block">新兴82一9一…西线无战争</p><p class="ql-block">埃米利奥·维多瓦(意大利)</p><p class="ql-block">亚克力颜料,粉彩,沙子,画布,</p><p class="ql-block">300X190㎝</p><p class="ql-block">埃米利奥·维多瓦(1919一2006)意大利艺术家,出生于威尼斯。他从丁托列托著名的威尼斯组画中汲取灵感,非常欣赏前辈快速而富有戏剧性的线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与法西斯分子作战,并始终坚信抽象艺术是他的所处时代的革命性艺术。维多瓦的抽象画与成立于1954年的日本先锋派团体"具体派"的抽象画有声气相通之处。</p> <p class="ql-block">树丛之间</p><p class="ql-block">帕特·斯蒂尔(美国)</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243X243x3,2㎝</p><p class="ql-block">2014</p><p class="ql-block">帕特·斯蒂尔(生于1940年)是一位深爱亚洲尤其是中国艺术和美学影响的美国艺术家。关于山水画她说道:我深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不,影响这个词太复杂了。不如说我是受到中囤山水画家的启发:中国山水画家观山则情满于山,待到挥笔运墨,笔下之山,已非自然之山水,而是表现他们心境的画卷。</p><p class="ql-block">她于1988年首次访问中国。</p> <p class="ql-block">《缅甸华人亲系列》</p><p class="ql-block">摄影,2013一2020</p><p class="ql-block">刘博智(美国)摄影尺寸可变,</p><p class="ql-block">这个系列为刘博智前往缅甸创作以《缅甸华人》为题材的系统作品,以地缘为起点,去探索缅甸华人社会中的生活与思想,经济与劳作,家国与原乡之间的情感与張力。</p><p class="ql-block">在每个被他拍摄的对象面前,这些行动的价值用已有摄影理论去解读都显得过于冷静与理性,因为他的拍摄并不只是在创作作品,更是吹摄影的力量去抵抗和解读自己与所有海外华人群体百多年来"为何要离乡""为何要还乡"缠绕终生的追问。</p> <p class="ql-block">智慧</p><p class="ql-block">恩唐·维哈尔索(印度尼西亚)</p><p class="ql-block">综合媒材,尺寸可变,</p><p class="ql-block">恩唐·维哈尔索将美洲与东南亚文化进行杂糅的倾向,在参展作品《智慧》中,则体现为来自两种文化间的并置及同台较量。</p> <p class="ql-block">从线开始N0,780132</p><p class="ql-block">李禹焕(韩国)</p><p class="ql-block">绘画,97,5X131㎝,1978</p><p class="ql-block">三十九条蓝线垂直排列在整个矩形画布上,每个笔划几乎都延伸到画布的整个高度,颜料厚度由厚慢慢度浅。这幅画是按照艺术家李禹焕严谨的,仪式化的方式所构建的。</p> <p class="ql-block">南瓜</p><p class="ql-block">草间弥生(日本)</p><p class="ql-block">版画,90,5x67㎝</p><p class="ql-block">1988</p><p class="ql-block">南瓜是草间弥生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来源于其童年时期去祖父家看到的一片南瓜地。饱满可爱的造型,鲜艳的色彩,图案的易复制性,赋予这一日常果蔬极强的传播能力和辨识度。</p> <p class="ql-block">就像花儿一样_C</p><p class="ql-block">魏青吉(中国)</p><p class="ql-block">中国画,182X97㎝</p><p class="ql-block">2000</p><p class="ql-block">魏青吉的作品是用各种符号和各种手法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它们所表现的是现实体验的某个瞬间,以及某种无法诉诸语言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梦1,</p><p class="ql-block">林奥劼(中国)</p><p class="ql-block">绘画独版,收藏级喷墨打印</p><p class="ql-block">129X129,5㎝</p><p class="ql-block">2019</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工智能的梦。</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初,欧洲许多城市,成为东西方思想和观念的交记汇点。其中一些在这化上相对仓包容的城市,为新表现主义,自由具象,批判现实主义等各种各梓的新具象艺术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环境。这些城市吸引了一群将"构建乌托邦社会"视为己任的艺术家。在这些地方,艺术家们试图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创作参与社会的建构,艺术作品成为了他们介入与重构社会的一种载体,其中蕴含着他们对理想世界的美好想象。</p> <p class="ql-block">身体里面的风景一肾</p><p class="ql-block">冯峰(中国)</p><p class="ql-block">《身体里的风景》是一组与医学有关的系列作品。它是由一系列身体内部的血管图像以及人体血管标本的制造组合构成的,艺术家将医学视为一种哲学。</p> <p class="ql-block">潜水者</p><p class="ql-block">黄一山(中国)</p><p class="ql-block">布面丙烯120X150㎝</p><p class="ql-block">2007</p><p class="ql-block">艺术家描绘了在室内空间的场景,然而不同于文艺复兴之后,绘画中普遍采用的焦点透视视角,黄一山选择了"平行透视"的角度,打造出规整,理性,严谨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灯之二</p><p class="ql-block">韩建宁(中国)</p><p class="ql-block">油画,52X60㎝</p><p class="ql-block">2015</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人物痕迹渐淡化,周围环境则被扩大。当个人融入到一个虚构的场景中,会逐渐弱化个体特征继而转变成对公共性的探讨。作品希望引导人们展开对现有知识结构和普遍价值观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红</p><p class="ql-block">江衡(中国)</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180X110㎝</p><p class="ql-block">2016</p><p class="ql-block">艺术家选取假发这一视觉符号作为创作的对象。假我作为人外表和礼仪身份的象征伴随着不同年代的发展而被贼予特殊的意义,它是日常中一种流行的的时尚饰品。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大的产物。艺术家对假发进行重新书写,把它们重叠或者打散,用手工绘制的方式将其放置到同一个空间里,试图还原假发作为生居活中的饰品与身体符号代码的关系。在充满虚幻性与不确定性的想象画面中,历史与今日相似,时空被静止,一幕幕在重演。</p> <p class="ql-block">春</p><p class="ql-block">周力(中国)</p><p class="ql-block">油画200X300㎝</p><p class="ql-block">2020</p><p class="ql-block">作品春系列既走对于某种特殊的创作时刻的标注,同时也是对于波提切利《春》的一次当代诠释,特别是画面中自由舞动的线条,亦恰恰暗合了的你堡笔下的《春》及其内涵。</p> <p class="ql-block">好果子</p><p class="ql-block">杨国辛(中国)</p><p class="ql-block">油画,148X120㎝</p><p class="ql-block">杨国辛通过对电脑处理后的图像进行手工绘制,以单纯鲜艳的邑色块绘出各种水果。这种鲜明的波普风格反映的是媒体传播中的消费时代,同时人们的思考:消费/过渡消费是否如其鲜艳的外表那样美好呢?</p> <p class="ql-block">晚间节目结束</p><p class="ql-block">伯恩哈德·海西希(1925-2011)</p><p class="ql-block">德国,布面油彩200X331㎝</p><p class="ql-block">1982</p><p class="ql-block">伯恩哈德·海西希长期任莱比锡书籍艺术与平面设计学院院长,他在教学中避开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5强调提高绘画技术。曲此奠定了莱比锡画派的风格。作品《晚间节目结束》讽刺了电视充当所有大众媒介代言人并将迫切的现实问题淡化成枝节小事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德国咖啡馆一闪烁的微光</p><p class="ql-block">约尔格·伊门多夫(1945-2007)</p><p class="ql-block">德国,版画,180X230cm</p><p class="ql-block">1983</p><p class="ql-block">受古图索创作于1976年作品《希腊咖啡馆》的启发,伊门多夫创作了系列版画《德国咖啡馆》。该系列共有10幅作品,展览展出的是其中一幅。在20世纪80年代,东西德之间的矛盾是伊门多夫的创作主题。</p><p class="ql-block">"德国咖啡馆"是艺术家虚构的场景,他的幻想各民族的伟大聚集于此,共同商谈解决两德问题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抽烟斗的男人</p><p class="ql-block">巴勃罗·毕加索(1881一1973)</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布面油彩,130x97cm</p><p class="ql-block">1969</p><p class="ql-block">作品《抽烟斗的男人》作于艺术家逝世前4年,与《帶鸟的步兵》一样,同样是以步兵形象自喻。胡子,卷发,烟斗是毕加索晚年士兵器材的特征。不同作品的步兵形象,反映了艺术家不同的情绪状态。这幅作品,似乎表现士兵刚结束紧张的战斗,正在调整休息。</p> <p class="ql-block">消疼</p><p class="ql-block">格雷戈尔·托尔斯滕·科齐克</p><p class="ql-block">(1948一)德国</p><p class="ql-block">纸面碳笔和粉笔162X102㎝</p><p class="ql-block">1992</p><p class="ql-block">格雷戈尔·托尔斯滕·科齐克说:"我的全部艺术不只限于明暗对照法,许多地方也应归功于线条力量。</p><p class="ql-block">线条有着深刻的内涵,并直接对精神产生作用,科齐克希望他们的作品可以直接触动观众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带鸟的步兵</p><p class="ql-block">巴勃罗·毕加索(1881一1973)</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布面油彩,146x114cm</p><p class="ql-block">1972</p><p class="ql-block">毕加索常以士兵自喻。随着艺术家的老去,他画面中的士兵形象也显得越发疲惫。</p><p class="ql-block">和平鸽是毕加索绘画中最常出现的主题之一,他本人也曾三次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和平鸽。作为反战和暴力的隐喻,白鸽与剑结合起来,让这位老兵看上去像一名和平战士。</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馆共藏有4幅毕加索作品,这些作品均为彼得,路德维希和他的夫人伊蕾娜·路德维希的共同捐赠《帶鸟的步兵》长时间挂在路德维希家中,传说当艾琳·路德维希摘下作品准备送往中国时,也曾流下不舍的泪水。正是路德维希夫妇抱着推动世界文化发展的信念和对中国的友好感情,才无私地将这幅作品送往中国。这幅作品也成为了中德人民友谊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参展日期:2024年11月1日</p><p class="ql-block">美篮制作:2024年11月1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