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学习理论和训练技能,最终的目的是使用,使用的前提是自己能提取出学习和训练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东西。否则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能够将信息提取出来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信息确实存在长期记忆库里了,二是能顺利地提取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脑的工作记忆是有容量的,要想通过工作记忆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我们需要把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组合后能增加工作记忆的容量,比如原来工作记忆能处理7个单位的信息,现在我们将一些碎片化信息编成七个单位,工作记忆还是处理七个单位,但每个单位里有了更多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工作记忆收到信息后进行编码,即把信息加工成图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事实上人类的大脑能通过各种方式记住很多信息,但提取信息的时候可没有那么容易。我们要想顺利地提取出信息来,就要给大脑更多的线索才能找得又快又准。这就好比去图书馆找书或者知网查询文章,要给予更多的线索,如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在存储时,或者说我们在工作记忆区进行编码时,就要将这些有利于提取的线索给准备好,当然,这些线索也有利于存储过程。提供的线索,要是确实有利于增加存储过程和提取过程的,否则,这些新增加的线索作为新的信息就会增加脑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为了提取信息的方便,我们首先要从信息的存储来分析。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指的是人们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工作记忆需要同时处理的信息量。信息量越大,认知负荷就越大。但工作记忆是有容量的,所呈现的信息如果超过了工作记忆所能选择、组织和整合的范围,就会影响整合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记忆的方便,不计后果的增加记忆线索,否则,很可能出现提取时找到了线索信息,而忘记了主要内容,“买椟还珠”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验者做了如下实验:参与者要记住沙子和女人两个单词,为了将二者联系起来,引入了一个线索词,帽子。创设的情境是一个女人戴着帽子走在沙子上。五轮重复记忆后,参与者最初对沙子和女人的回忆概率是80%,但多天以后,人们对帽子的记忆加深,而还能想起帽子来,但沙子和女人这两个信息的印象就变淡了。这就是对线索的记忆抑制了对目标信息的提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每一项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都会形成认知负荷。认知负荷有多种分类方法,常用的是分外在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在认知负荷,由信息组织方式或呈现方式不当而带来的“有害”的认知负荷,指向学习者呈现了大量无关的信息,使得他必须参与无关认知加工,但工作记忆处理信息的容量有限,学习者把大部分认知容量留给了无关的认知加工,而只剩下一小部分认知容量来对目标信息进行加工,学习的结果也就变得差强人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像上文所讲沙子、帽子和女人的案例,帽子就行成了外在认知负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案例1】在一次乡村公益讲座时,是六年级的小朋友讲注意力如何集中的课,考虑到他们是小朋友,就设计了一个特别漂亮的鸽子飞过的动图来吸引来增加课件的活泼性。一个月后,我回访这个班的孩子,大部分都还记得上次的内容,并且应用到了生活,但是,一个小朋友的回答让我意识到了课件设计存在问题:“老师,您是说那次鸽子飞过的课吗?那几个鸽子飞得很好,前面的内容还行,那一页讲的啥记不清了。”为什么记不清了?孩子的注意力被鸽子吸引,工作记忆被用于处理无关信息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案例2】这段时间,我们成人班一起学习《教育经济学》,教授是新加坡人,说闽南话。教授考虑到了学生的专业背景,特意把课程设计得特别简单,但既然是经济学,少不了一些专业名词。作为有经济专业背景的我,感觉比较容易。但下课后,好多同学就抱怨,听不懂,有的说是听不懂闽南话,有的说还在想着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教授又开始讲另一个名词,我就又复述了一遍教授的话,原来道理很简单,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在这里,发音和专业术语成了是外在认知负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在认知负荷,是指工作记忆对认知任务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元素(如概念、规则的基本成分)的数量及其交互性进行认知加工活动所产生的负荷。内在负荷源于认知任务本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内在认知负荷是学习任务比较简单,处理起来就比较直接。</p><p class="ql-block"> 【案例3】基础会计学科,一般上来就要先讲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会计对象是纳入会计计量范畴的经济事项。如果已经学习过经济事项、会计对象这些概念的学生,会计要素就是个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内在认知负荷就少;如果没学过呢,这个学习任务就比较复杂,内在认知负荷就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我每次讲这部分内容,就适当考虑一下前面内容学习不扎实的同学,将经济事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在进行辨析,并用图示表示,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关认知负荷,帮助理解、记忆学习材料而引入的“额外而有益”的认知负荷,能够降低总体负荷。引入的这些额外信息,一般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有利于将更多工作记忆处理与内在认知负荷相关的信息,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提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教学实践中,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和处理内在认知负荷,靠的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硬功夫;巧妙利用相关认知负荷,达到助力记和忆的能力,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是可以模仿、学习的软功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财务管理是一门有大量计算公式的学科,我在执教中级财务管理时,为了让学生在记住并在考试中灵活运用这些公式,想尽了各种办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是尽量理解概念。理解是记忆的基本功,一旦理解了其实好多公式是不用死记硬背的。比如普通年金终值公式和即付年金终值公式的差别,就是一年的利息。即付年金终值=普通年金终值×(1+i)。</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二是类比,故事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案例4】米勒——奥尔模型中,回归线R=特别难记,我根据已故中华会计网校金牌讲师陈华亭老师编写的故事让学生记住了。三(3)代人住在一个房子()里, 四(4)位老人用爱(i)托(—)起了一个小家庭,这个小家庭有三(3)口人,一个小孩子( baby)一对夫妻()。下图是学生当年做的学习记录。</p> <p class="ql-block">(深切怀念陈华亭老师,这个公式的记忆法他是原创!)</p><p class="ql-block"> 三是演示法(直观法)</p><p class="ql-block"> 【案例5】用画图和漫画、动图、视频等演示,利用记忆的双通道原理,增强记和忆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财务管理分析中,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权益乘数几个指标总是有学生记混,后来,我们实现可视化记忆,效果也是不错。如图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资产=负债+股东权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产权比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资产负债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权益乘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彩色横线代表分数线。从图看来,分子分母一目了然,非常直观,输入时甚至可以不通过大脑思考就能记住,这就是利用“双通道”原理进行信息输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采取体验式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案例6】财务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越高。但是学生总是根据直观的生活经验来套用财务管理中的理念,直观的生活经验是感性的,事实上,理性的推理才更接近真理。在讲授利息率时,关于借款时间越长,利息率越高,还是越低的问题,这些平均参加工作十年的学生竟然有一半以上认为是期限越长利息率越低,他们是类比于买东西时,买的东西越多,可以给予的折扣就越多,价格就越便宜。为此,我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来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假如吴老师需要借钱30000元,期限1年,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高10%,你们愿意借给我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愿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期限2年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愿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50年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大家忽然沉默了,当时我38岁,50年后88岁,不一定还活着,万一去世,这钱怎么还,风险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要是增加二倍的利息率呢?并且写好遗嘱,用我的遗产首先偿还你的债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好多学生表示,愿意试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说,这就是借款时间越长,利息率越高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种具身体验,增强了记忆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五是案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案例法是教师授课时最常用的方法,为了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公式的使用,举案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案例实际上是在向学生列示知识使用的环境,所以新知识的使用至少要举不少于三个不同情况的案例。否则,就会出现只在案例列举的情况下会使用,换种情况就不会使用的情况,也就是说,较少的案例很难形成知识的迁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笑话:古代有个人,整天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的葡萄架下练武,多年后,感觉自己武功有成,开始闯荡江湖,没想到更出门不久,就被人打得落花流水。这个人不服气,就对人家说:“在这里不行,我打不过你,咱去我家葡萄架下面去比比。”由于练习的环境单一,这个武人只在一个环境里功夫超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句话是用来批判有些人不会进行知识的迁移,但又何尝不是案例单一,影响了知识的迁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以上五种学习技巧,其实是在营造便于存储信息的情境,并且能为以后信息的提取提供更多的线索。比如考试产权比率三个指标时,学生只是在打草纸上简单地画了图4的框架,就可以做题了。知识情境化之所以易于提取,是在于知识跟原来的生活经验有了联接,或者说已经被同化为原有知识体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六是知识结构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碎片化的知识是零散的,就好像散落的珍珠,难记(输入),更难回忆(提取),但是,如果被串起来,在可以被提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比如中国孩子学英语单词,身体的各部位也得十几个单词吧,但是,如果每次复习,都按照身体部位复习一遍,比如头发、头、眼、耳、鼻、舌、连、身、胳膊、手、腿、脚,甚至与之相关的衣服等,这些单词就容易提取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知识要想系统结构化,必须找到这根“线”。人们常常做思维导图、知识树来梳理知识,就是在做结构化存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财务管理中的货币时间价值有近十个公式,我就用一张图表来帮助记忆。十个公式的概念、公式、公式之间的关系、应用环境都写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著名脑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先生在《精准学习》一书中认为,在人类的大脑中,存在无数种心理模型,学习就是根据外部反馈调整脑心理模型的参数。财管管理中的货币时间价值其实就是一种模型,这些模型换换形式和参数,就变形为我们学习中所用的各种公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总之,信息输入的效果必须用提取的效果来评价,我们在讲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或者说信息存储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其实都是为了以后提取后使用。了解认知原理,为提取信息预留各种线索。要减少外部认知负荷的干扰,减少无关认知加工。也要尽力把碎片化的东西进行整合,让工作记忆去关注内在认知负荷,利用情境化、结构化等各种辅助技巧来当做提取信息的线索,以便在需要时能便捷地提取和调用信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但是,信息存在长时记忆库里,如果长时间不用,即使在输入时留了很多线索以及曾经被熟练调用,也有可能还会出现提取障碍,比如今天我在写【案例5】时,依稀记得有房子、有爱、有孩子、有夫妻、有三口之家这些线索,但怎么也不能正确地全部回忆出公式来,把这些线索发到八年前学习这们课的学生群里,大家也是回忆不出来,直到有学生找到了当年的教材上做的记录,才解决了问题。即使不能正确会议,这些线索依然是有意义的,这为我寻找这个公式而在群里提问提供了线索。否则,我连提问的线索都无法寻找,更遑论正确提取公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