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远去的背影

路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凝望远去的背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生逢盛世意气高——先父诗文书法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遇 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志伟老先生去世已近三年了。儿孙们为了表达思念之情,将老先生的遗稿及子孙亲友的怀念文章结集成册送我一阅准备付梓。读完文稿抬头凝望西天流云,老先生渐行渐远的身影反倒变得清晰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所知道的老先生是一个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心地坦荡的人。先前听老先生的一些学生说,赵老师讲语文声情并茂,板书漂亮流畅,批改作文十分仔细,教学生唱歌的声音宏亮而富有感染力,和学生相处极少训斥,总是拉前比后做启发。只是很少顾家,平时晚上也经常住在学校里,每天晚上熄灯铃响过后总是要到学生宿舍去,看看学生都按时睡了没有,被子盖好了没有,然后自己才去睡。这样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即便在历经“反右”及“文革”多次冲击批斗也没有改变。后来老先生的四儿子力纲告诉我的两件事让我一直难以忘怀。文革中一中院子里贴着许多批判老人家的大字报,被揪斗“专政”着的老人家看着这些大字报,只为其中很多错别字难过地说了一句话:“把这些娃娃耽搁地重了”。家里的妻儿老小被遣送下乡临行之际,老先生想见见家人安顿一下,当时的红卫兵根本理都没理他。许多年过去了,老人家却从来没有记恨过任何人,只是经常念叨“文革耽搁了整整一代学生的学业,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中的老先生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那年我和地区创研室的邓剑秋去老先生家采访原一中校长魏礼的事迹时,由不得为老先生教书一生却没有一间属于个人的房子而叹息。老先生却说:“我有公房住,儿子们有的也住公房,有的租房住,没有一个住在敞地里的,已经不错了。再说让孩子吃点苦也有好处。” “让孩子吃点苦也有好处。”可以说是老先生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有一次老先生问我孩子的学习情况,我说都不怎么好。他说“你的脾气很温和,是不是对孩子太娇惯了?自古将相出寒门啊。”当时我虽然点头称是,心里却想自己家贫,孩子够可怜的了,还谈什么娇惯呢。后来再谈到教育孩子的事情时老人家对我说:“有两门课是课本上没有的。一是让孩子吃点苦,学会自己克服困难;二是榜样的作用,表率作用起得不好而要孩子做好,孩子不会服你,教师家长都一样”。接着他笑着问我:“你有这个体会没有?”我依然点头称是,这次却是心悦诚服的。老先生的话语朴实无华而意味深长,足见他对教育的思考洞明而练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阅读这本文集,有三篇文章印象极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赵壹及“刺世疾邪赋”》,虽是一篇短文,但老先生的情操、学养、才识已然可见。尤其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赵壹的钦敬之情,足见老先生胸中的浩然之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室人轶事》。老先生笔下的文字近乎是对亡妻的检讨,读来催人泪下。文章记载了老夫人孤苦的身世,尊嫂似媳妇的美德,生养了十二个孩子的经历和独当家计的艰辛。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力纲要去读初中,老先生却出于无奈想让他去做小工。可是老夫人坚决不同意,硬是自己扛着艰难让孩子读完了高中。老夫人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她病危时我和我女人去医院看望,当时老夫人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硬叫陪他的五儿子力宁拔掉正在输液的针头。力宁无奈,推说去叫护士便悄悄藏在了床下。老夫人又央求我拔掉针头,力宁在床下向我摆手示意,我说护士马上就来,我去看看。出了门我女人叹道:“太不忍了,儿孙再孝顺,有啥办法哩。”第二天一早老夫人就去世了。那年她只有六十六岁,但在我记忆中已经是一位沧桑老人了。怎么能不老呢!为了让老先生安心工作,为了让生下的孩子多存活一个,为了让五个存活的孩子多念一天书,她把苦、累、屈、痛一齐咽进肚里,以超人的毅力负重前行,像春蚕,丝尽而眠;像油灯,油尽而熄。草木有情也会为之含悲,何况人非草木。老先生在文中深情地写着:“她的一生既平凡而又不易,值得我和后代儿孙刻骨铭心,永远学习,没齿不忘。”何谓父母?何谓父母的榜样?老夫人和老先生交相辉映的生平让我完全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显妣张孺人赵慈君老孺人传略》。从传略中我才知道,这是一个经历过生死劫难的家族。民国十九年马匪屠城后,老先生的父母伯父皆遭刀伤,姐姐被马匪劫走,父亲伯父相继去世,痛苦中的母亲也欲服毒辞世,却因志贤、志伟两个幼子无托弃死求生。遂跪行当步求人安殡了双亲,尔后独负家计,终因劳累过度加之思念女儿成疾,于五十五岁辞世。临终病危语塞,双目含泪凝视志贤、志伟,转视长子志善,以手示托要老大厚待两弟。志善立誓守恩践行,绵绵岁月中抚育两弟成长、成家、立业。阅读此文,忠孝节义恩德皆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老先生的身影鲜活于眼前,赵氏家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流淌在心中。力毅等五个儿子在《父亲三周年祭文》里有这样几句话:“崇父精神为楷模,……当以忠贞正直为立身之本;以礼义廉耻为立世之基;以学识广博为处事之能,以诚实守信为作人之资。”殊非虚妄之言。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认识人不只是认识人的外表和身体,而是要认识人的灵魂。而认识人的灵魂,不在于认识灵魂的其他方面,而在于认识灵魂的理性部分。翻阅这部书稿,透过岁月的风尘,我似乎看到了这个家族中人的“理性”部分。绵延不绝的道德传承,积淀深远的人文精神,春晖朝露般滋润着一代代人。赵老先生无疑便是这个家族中继往开来的领路人之一,他的精神引领着赵氏三房后代儿孙前行的脚步,也引领着他一生培养过的无数学子。无数学子们没有理由不走向兴旺,赵氏家族没有理由不走向兴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父亲诗文书法选集后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前的今天,父亲永远地睡去了。那么安祥,就像进入了梦乡一样。那一天我们默默地送走了父亲,让父亲的魂灵安然升上天堂。三年后的今天,为了纪念敬爱的父亲,为了让父亲崇高的精神在赵氏家族薪火相传,为了让父亲美好的品德在子子孙孙的心灵里根深叶茂,我们特意整理编印了这本《生逢盛世意气高——父亲诗文书法选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一生,勤奋好学,勇于进取,艰苦奋斗,淡泊名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有口皆碑。父亲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成长付出了毕生心血。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我们成长的明灯,也是教育儿女成人的典范。父亲的正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父亲的奋发图强激励我们前行,我们一直以父亲为自豪,我们永远爱戴我们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一生在教书育人的间隙里笔耕不辍,诗文书法作品原本很多。然而,由于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对父亲的冲击与折磨,由于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给家庭带来的颠沛与“清洗”,同时也由于父亲从来都把自己的作品看的很平常,很少有意识地去收集整理,凡此种种,无不给我们搜集整理父亲的遗稿增加了难度,最终给这本文集留下了残缺的遗憾。尽管如此,收录在这本文集里有限的文字依然真实地记录着父亲的喜怒哀乐,鲜明地闪耀着父亲人格的光芒。文集的书名语出父亲诗作《八十咏怀》,主体内容分为“以史为鉴”、“教学感言”、“亲情文字”、“足印心迹”、“即景抒怀”、 “挥毫之乐”六个部分,分别收录了一些父亲撰写的地方史料、教学体会、纪念已逝亲人的文字、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诗歌、对联以及毛笔书法作品。“附录”则收录了子孙后代和亲友们的纪念诗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亲朋好友对父亲和我们全家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年逾古稀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思孝先生亲自为本书撰文记述了他与家父的深情厚谊,原县政协副主席杨遇春先生特意为本书作了序言,在此一并表示特别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文集编印过程中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领导、前辈和亲朋好友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敬爱的父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力毅 赵力学 赵力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力纲 赵力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人,本名赵力纲,甘肃陇南礼县人。工作生活之余间或看书写字,其看书与小朋友看画册无异,写字与小朋友写日记相同。迄今著有《路人文存》一套五册,含随笔集《生命在路上》、《心里的太阳》,诗集《河水缓缓流着》、《走在月光里》,金融文集《哨兵足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