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二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尊为“释源”和“祖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公元68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求佛法。三年后,汉使与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共同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汉明帝见之大喜,命于洛阳西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寺院正门的统称,因为古时候很多寺庙都是隐居于山林,因此把这第一道大门就叫山门。山门通常是有三个门洞,被称为解脱门。据说人有三毒,贪、嗔、痴过了这解脱门就正式进入了白马寺。白马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毗卢阁等。其中,大雄殿是白马寺的标志性建筑,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和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造型庄严肃穆,工艺精湛。毗卢阁则是白马寺的最高点,登楼远眺,可以俯瞰整个寺院和周边风光。</p> <p class="ql-block">钟 楼</p><p class="ql-block">钟楼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今的钟楼建于1991年,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建筑。</p><p class="ql-block">这在寺庙中东边是钟楼,早上敲钟。西边是鼓楼,晚上敲鼓,暮鼓,晨钟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古代没有钟表,钟鼓楼就成了报时的工具。敲钟、敲鼓在寺庙里是很有讲究的。早晨,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计一百零八下,寓意,是送走108种烦恼,又象征着一年的轮回,天长地久。这暮鼓是在下午4点到5点之间敲打一小时,是将吉祥如意。播撒给众生。</p><p class="ql-block">钟楼原有的大钟是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高1.65米,重2500斤。据史载: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远闻数里,经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钟可与远在25里外的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故"马寺钟声"被誉为 "洛阳八大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古寺云深险径峰,离离八百动千峰。</p><p class="ql-block">洛阳多少芦生梦,枕上惊回第几春。</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 </p><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顶作九脊歇山式,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塑龙头,两端饰鸱尾。脊 正面 字为"风调雨顺",背面字为"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护国佑民</p> <p class="ql-block">韦陀护法</p> <p class="ql-block">佛龛</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是白马寺的标志性建筑,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和释迦牟尼佛像,佛像造型庄严肃穆,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脊刹</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 </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又称"南海观音"。这里是指观音菩萨在鱼、龟戏游的南海,岩岭秀丽的普陀山,茂密的紫竹林等处修行。</p><p class="ql-block">观音左腿盘在莲花座上,右腿下垂在莲蓬上,背对大佛,故称"倒坐观音"。"问观音何以倒坐,叹世人不肯回头"。</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可示现三十二化身,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便会寻声救度,使众生得解脱。</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 <p class="ql-block">大 雄 殿</p><p class="ql-block">大雄殿为元代重建。</p><p class="ql-block">佛龛内三尊主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正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其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者,是两位护法。左侧是韦驮天将,右侧是韦力天将。这两尊造像,通体匀称,气韵生动,一个温和,一个暴烈,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在国内极为罕见。在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这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p> <p class="ql-block">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在上层龛额正中,雕有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袒胸露腹,项佩璎珞。其两翅向左右张开,两翅下方,各雕一人,一臂侧上伸,一臂曲肘,作跳跃腾空状。在大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雕有三条龙。</p> <p class="ql-block">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侧面</p> <p class="ql-block">伽蓝菩萨</p><p class="ql-block">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造像。左手执戟,右手握拳,站立在通高2.55米的须弥座上,威武无比,护持道场。</p> <p class="ql-block">大寿桃</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很有灵气的大寿桃。它是东汉时期一座佛塔上边的塔尖,距今已经有1900多年了。这寿桃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每天都有游客排队前来摸一摸它。</p> <p class="ql-block">清凉台</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佛学文化的出发点。清凉台原来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儿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两位印度僧人迦叶魔腾和竺法兰来洛阳他们就被安排到清凉台居住,并且翻译佛教的经典。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清凉台上翻译出来的。两位印度僧人在清凉台翻译佛经,也奠定了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易经道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下面大型的方石地基都是东汉时期的墙体,中间是明清重修的,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 </p><p class="ql-block">毗卢阁系明代重建,是寺内最后一重大殿,高耸于清凉台之上。</p><p class="ql-block">毗卢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奉塑像三尊。正中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里的一佛二菩萨,皆为清代的泥塑像。</p><p class="ql-block">在毗卢佛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壁龛,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原料塑造而成的,共计五千零五十六尊。</p> <p class="ql-block">泰国佛殿苑 </p><p class="ql-block">泰国风格佛殿苑,在中泰两国政府及佛教界大力持下,在泰国已故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塔赞大长老关心下,由泰国大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发心敬造。1992年动工,1995年主体工程大佛殿落成。2010年重新进行改建、扩建,2014年全部工程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该苑长宽各108米。</p> <p class="ql-block">缅甸佛塔苑 </p><p class="ql-block">缅甸风格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工程奠基,2014年6月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长108米,宽65米。该苑仿曼德勒皇宫样式。东门为正门。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