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代艺朮博物馆

金鹰

<p class="ql-block">  洛阳古代艺朮博物馆,原名为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机场路四十五号。占地面积一百三十余亩,建筑面积八千二百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洛阳,自古有“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之说,洛阳北边的邙山及周边地区,历代的古墓葬群,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故洛阳还有“邙山无卧牛之地"的说法。还有人生的最大幸事,莫过于“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在此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的专题性博物馆一一洛阳古墓博物馆,其面积之大,其风格之别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远,类型数量之多,均属世界首位,亦是中国乃至世界在此领域独有的一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 洛阳古墓博物馆,由地面和地下构成。地面建筑由一组汉代建筑和一组北魏建筑组成。建筑之间,广种花草,并有假山水池,是别具一格的公园式博物馆。而地下则有搬迁而来的历代典型墓葬二十五座,将洛阳地区自夏代到宋金三千余年的有代表性的古墓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些墓葬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或古朴典雅,或深邃宏大,或豪华别致,或富丽堂皇,其建筑风格各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的特点和精妙所在。</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的古墓,是从洛阳各地整体搬迁,复原再现的典型墓葬群,它上自西汉,下到宋金。每一座古墓的整体展出,其墓室结构,出土文物的多少,位置,墓石壁画,砖雕艺朮都是原模原样,真实再现。都给我们参观的人提供了不同的视觉,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生死观,丧葬习俗观。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兴衰成败及历史踪迹。</p> <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五个古墓葬群中,共陈列各种文物五百九十七件。诸如两汉,魏晋,北魏的陶俑,当时人们的生活器皿,还有唐代的三彩,西晋,北魏,唐宋的墓志,都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还是研究书法,补充证明历史的珍贵资料。还有那丰富多彩的墓室壁画,其内容多为升仙,打鬼,及流传于当时的神话,历史故事,还有天象图及墓主人当时的生活场景。这些都构成了洛阳古墓博物馆的主要内容和独一无二的精彩特点。</p> <p class="ql-block">复原古墓中的各种文物。</p> <p class="ql-block">地下复原古墓的墓门。</p> <p class="ql-block"> 墓内的华丽结构,精美的砖雕,奇特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  洛阳古墓博物馆是建在北魏宣武帝,景陵的边上,也是博物馆的一部分。景陵封土高二十四米,直径一百一十余米。历经1500多年,封土依然显的高大巍峨,气势壮观。披着苍松翠柏和碧草织就的外衣,好似一座天然的山头。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洛阳古墓博物馆对景陵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地宫置于封土堆之下,坐北朝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五十四点八米。经发掘发现,景陵历史上多次被盗,故大多文物己不知去向。仅出土青瓷盘口龙柄壶,青瓷钵,陶砚,石帐座,石灯等十余件文物。但地宫内的陈设器物说明己超越了北魏陵寝制规定的不设明器,不置素帐和瓷瓦之物的限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墓道出口十余米处出土一尊残高2.9米的无头石翁仲(图片为修补过的),弥补了史书关于北魏帝陵前神道石刻记载的缺漏。景陵的挖掘,对北魏时期的陵寝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景陵的墓室甬道。</p> <p class="ql-block">景陵的主人一一北魏宣武帝元恪。</p> <p class="ql-block">  既然咱们到了景陵,就来简单说说它的主人一一宣武帝元恪。</p><p class="ql-block"> 元恪(公元483年一一515年),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八位皇帝,是孝文帝元宏的次子,出生于山西大同。母亲是文昭皇后高照容,人们传说,是高夫人在睡梦之中,与太阳变化的神龙缠绵交合,孕生了元恪这位“龙种"帝王。延昌四年,公元515年,驾崩于式乾殿,年仅三十三岁,庙号世宗,溢号宣武帝,安葬于洛阳景陵。</p> <p class="ql-block"> 要说元恪,就不能不说他的父亲孝文帝。</p><p class="ql-block"> 孝文帝(公元467年一一499年),原姓拓跋,后改姓为元,名为宏,鲜卑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改革,认为他所在的平城偏居北边,不利于统治全国,气候条件也不适宜做都城,遂决定南迁,并把目标定在中国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都城的洛阳。而北魏的达官贵人,多为鲜卑人,他们世代居住于北方,不愿到南边的洛阳,故迁都阻力,非常之大。</p><p class="ql-block"> 太和十七年( 公元493年),文帝假称出兵伐南齐,亲帅二十万大军及文武官员,从平城向南进发,一个月后到达洛阳。他巡视了汉魏晋故城殿址,察看了洛河桥及太学的汉魏石经。认为这里是理想的京城之地。就在此安营扎寨,建没他的都城。</p><p class="ql-block">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加大了汉化改革的力度,首先从风俗习惯,穿衣说话做起,公元494年十二月下诏:禁止鲜卑人穿胡服,改穿汉服。第二年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话。在具体实行上,考虑到年令的因素,三十岁以上的人暂不强行,以下的必须说汉话,若在朝堂之上,说鲜卑语的,要降职免官。同时还规定,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后一律葬于洛阳,不得北还。还将鲜卑的复姓,改为单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等。还规定鲜卑人要和汉人通婚,他不仅纳汉族女子充入后宫,还替五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室,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p><p class="ql-block"> 孝文帝还改革官制和礼乐律令,一律依照魏晋南朝,遵从汉制,还重视汉文化教育,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八月,他诏令在洛阳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宫廷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些改革,汉文化扩大了其统治基础,缓解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北魏很快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p><p class="ql-block">在推行汉化改革的同时,孝文帝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大业。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年仅33岁的孝文帝由于积劳成疾,病逝于南伐的途中,后被安葬在洛阳北邙的山上,号曰长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元恪的功过:</p><p class="ql-block"> 孝文帝公元490年亲政,495年迁都洛阳,499年驾崩。故他推行改革,建设洛阳,统一中国大业的时间并不长,而这些影响巨大的事业带来的问题和深入进行,则是由他的继承者元恪来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景明(元恪执政后改国号为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元恪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征调民夫五万余人,扩建汉晋以来的洛阳旧城,在城外增建三百二十个新坊。第二年,巍峨壮观的新宫殿落成,元恪在太极前殿宴飨群臣,他自己也兴奋异常,由衷的感念他父皇的英明抉择。</p><p class="ql-block"> 景明年间(公元500年到508年)北魏与南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其疆域即大大的向南扩展,扬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郢州(治信阳,今属河南),荆州(治穰城,今河南邓县),益州(治晋寿,今四川昭化)东西毗连数千里,成为北魏版图的南边重地,北魏国势可为盛极一时,元恪也为此踌躇满志。</p><p class="ql-block"> 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正月初一,元恪拜谒了孝文帝的陵寝,随后宣布亲临朝政,并重申了孝文帝对贪官污吏的处罚制度,即贪污赃物价值超过一匹绢帛就处死刑。此时的他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认识到了官僚的严重贪污腐化必将激起民众反抗的危险性。</p><p class="ql-block"> 宣武帝元恪还非常喜好佛法,经常在宫中召集僧众,辨明义旨,并亲自讲经论道,僧人们将这些活动记录在册,并撰写了《内起居》流传于后世。他还在全国范围内,广建佛寺,在他执政的三年内就建一万三千余座佛寺,还倾全国之力,在洛阳南边的龙门,山西大同的云岗,甘肃的敦煌,河北張家口的下花园依山修建石窟佛龛,凿雕佛像,供人们敬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如此崇信佛教,使得下面官员,百姓都更加笃信佛教。</p><p class="ql-block"> 在元恪执政后期,北魏出现了贪官污吏。他的叔父咸阳王元禧贪昏无能,侵吞了大量的田地和国家的盐铁产业。另一个北海王元详,大搞倒官卖官,聚财无数。元恪念及家族观念,都没严惩,使得整个朝堂社会上行下效,腐败成风。元恪统治末期,外戚高肇(元恪的舅舅)专权,利用外甥的宠幸,逼杀了北海王元详,又将诸亲王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京兆王元愉不服,遂在信都起兵谋反,后被元恪重兵镇压。这个时期,各地的人民起义,此起彼伏,虽被镇压,但大大动摇了北魏的社会根基。</p> <p class="ql-block">河南古代壁画馆。</p> <p class="ql-block">  古墓丹青精粹展位于洛阳古墓博物馆北部,河南古代壁画馆内,它的建筑是一座仿汉代阁楼式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高二十四米,其建筑面积二千三百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古墓丹青壁画展以实物为主,按时间顺序,展示河南省(主要是洛阳地区)出土的墓葬壁画五十三组,九十余幅,还有彩绘雕砖等实物。其时间顺序跨越西汉,新莽,东汉,北魏,唐,五代及宋,金等八个朝代(时期),十五座壁画墓。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人物色彩艳丽,花鸟形象生动。真实的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及精神世界,为人们研究历史,探密古人的劳动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丰富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神兽,伏羲女娲壁画图。</p> <p class="ql-block">西汉打鬼图</p> <p class="ql-block">西汉卜千秋壁画墓。</p> <p class="ql-block">神兽,伏義女娲图。</p> <p class="ql-block"> 这三张图片是今年国庆节网友参观古墓博物馆时拍的,题为《陶俑手中无剑,影子却握剑》,在网上引起热议。从右下方我们看到的陶俑确实没有握剑,可照在墓壁的影子上真真切切握着长剑。令人不解。许多网友称这是“古人的巧思"此话题还登上了多个网络平台的热搜榜。</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不是啥稀罕事,这个地方是在古墓博物馆唐宋展区李嗣本夫妇的墓中。是一个武士俑,而其俑前有一个射灯,其后方和一侧为墓壁,在灯光照射下,武士俑的影子被投射到墓壁上,不仅体型被放大了好几倍,原本空无一物的手中,多出了一把硕大的长剑影子。呈现出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p><p class="ql-block">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武士俑手中的长剑,实际是佣的衣袖的投影,只是在光照角度,投影位置,还有墙面夹角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看起来像一把剑而己。而不是什么“古人的巧思”。</p> <p class="ql-block">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中,真正体现“古人的巧思”的看点还真有不少。比如该馆的西汉画像空心砖墓就是由三十二块空心砖搭建而成,这种建筑材料在西汉时期的洛阳地区极为流行,这种砖不仅隔音防潮,还有重量轻,节省原料的特点。就在今天,空心砖作为一种建材,在建筑领城还广泛应用,而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中国古人就发明并使用了这种建材。而西汉画像空心砖墓就是最好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 洛阳古墓博物馆“古人的巧思”还有一点,就是西晋裴祗墓的前堂,是下方上圆的穹窿顶结构,使用小型砖垒砌,由此产生了很好的声音聚拢效果。当人们站在墓室对角说话时,而听到的声音明显增大,类似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这一现象是在墓室复原后,偶然发现的,却给到此参观之人带来了乐趣,古墓博物馆在此处还专门设立了互动体验区。</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说的是,该墓的主人是西晋掌管农田水利,仓储粮食的最高长官,墓中还葬有其母亲,夫人,女儿。从墓中的墓志铭得知,这一家老少三代四口人是在“晋惠帝司马衷元康三年七月四日”同时死亡,于当年十月十一日同时下葬。当时正值西晋“八王之乱”,主要战埸就在洛阳,裴祗一家可能就在这场战乱中被诛杀,故同时死亡,同时埋葬。应该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侧面反映。</p> <p class="ql-block">洛阳古代艺朮博物馆的鸟瞰图。</p> <p class="ql-block"> 洛阳古代艺朮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夏季上午九点到下午十七点,冬季上午九点到下午十六点。周一闭馆,为博物馆休息日。有兴趣的朋友可到洛阳一饱眼福,感受历史古韵,增进历史知识,洛阳伸开双臂,欢迎来自四方的佳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