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峡谷

甬上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3.5.8《宁波日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本文原载2023.5.8《宁波日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又见大峡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丨甬上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起始日。这个“水日”与元旦、春节这些大的节庆相比较,显得有些小众,所以大部分人都没曾留心留意过。我也一样,直到这次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这个关乎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日子,宁波市水库管理中心和《宁波水文化研究会》在今年水日的第二天发起了一次溯源活动。邀请有关退休市领导及文化界、新闻界大咖、知名学者二十余人,前往宁波人日常生活的大水缸——白溪水库探访,旨在了解她的前世,关注她如今是个什么情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美丽的大峡谷,青山绿水依旧在(潘旭东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三次到白溪。</p><p class="ql-block"> 首去白溪,大约是在2005年左右。那是刚来宁波工作不久的一次假日游。</p><p class="ql-block"> 白溪水库位于宁海县白溪干流中游大官山峡谷地段。不过那时的白溪与她源头的那条峡谷被统称为“浙东大峡谷景区”,是浙东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长三角的人们,尤其是阿拉上海人前往浙东地区旅游休闲的网红打卡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在朋友陪同下去过杭州临安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浙西大峡谷”,这里是黄山余脉和钱塘江水系的源流。谷深壁陡、山高水急,溪流清彻,地貌奇特。据说,浙江境内还有我没去过的“浙北大峡谷”和“浙中大峡谷”。如今在宁波遇到了与之遥相呼应的“浙东大峡谷”,就想看看是个什么情况。但此次只是急匆匆地走了一遍,未及细细品味,所以印象不是很深。看到的只是成群结队的游人在栈道上面大呼小喝、摩肩接踵、互相拍照,人群中操沪语的至少有一半或一半以上。</p><p class="ql-block"> 二去白溪,是2010年5月下旬。我与时任宁海武装部何学军政委一道,专程陪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吴铨叙上将去看看的。吴副总长是江苏常熟人,也是我的老首长。那次他携夫人黄阿姨从上海到宁波休假,我陪他在宁波往了几天,抽空与他多年未见的老战友夫妇相聚了一次,并经我提议去了一趟大峡谷。老俩口用行军速度走在峡谷栈道上,兴致勃勃地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间,直到峡谷尚未开发到的尽头,方才意犹未尽地返回。</p><p class="ql-block"> 在乘车浏览宁波市容经过三江口时,他发表对此行感慨说,还是宁波好,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建筑疏密相间,楼也不是太高,还有大片平坦的农田,一派城市田园风光,视野开阔舒展,在城里就能看的到蓝天。不像上海,到处是水泥钢筋林立的高楼大厦,显得很拥挤,人行其中有很强的压抑感。</p><p class="ql-block"> 魔都上海在我们心里就是个传说,十里洋场中听到的都是溢美之词,把繁华的大上海与乡下的小宁波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的评价我感到很新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溯源团队在白溪大坝合影(潘旭东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这次是三访白溪。蒙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沈季民会长和《宁波水文化》主编、原《宁波晚报》副总编何京良先生相邀,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中国水资源生态保护联盟·绿色家园志愿者·宁波乐水行”。 </p><p class="ql-block"> 没有了前两次的人潮汹涌,喧嚣热闹,到了冷冷清清的入口处一时蒙了,居然没认出这是到了白溪。直到看见熟悉的快艇码头才反应过来。</p><p class="ql-block"> 到达目的地后方才知道,国家为保护饮水地,提高人们的饮水质量,指令性要求撤销景区。浙东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从此退出旅游景点名单不复存在,如今只能叫做白溪水库。</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正好倒春寒,淅淅沥沥的小雨快下一周了。幸好到达时老天爷还开眼只阴着脸却没下雨。一干人备足雨具,在水库管理站工作人员引导下,乘天河091号船巡视了总库容为1.684亿立方米的白溪水库,了解了库区水域保洁防护措施。在高124米的大坝上听了供水、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功能的介绍。沿栈道徒步溯溪而上,途经大松溪、黄板滩抵达月亮谷源头。</p><p class="ql-block"> 走在大峡谷栈道上,时不时遇到一些纪念建筑。比如“伏波台”“雅川亭”“阆风轩”等等。前两次只顾看山看水看风景去了,对大峡谷人文方面没太注意。此次心情放松,时间充裕,故有意识地了解了一下她的传说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宁波电视台原台长陈洪勋先生观后赋诗并注解道:“白溪水库的源头为宁海华顶山巅之泉品水。相传仙人王子乔曾云游至此吹笙作凤凰鸣。号雅川的葛洪曾在此采药,今有雅川亭。号阆风先生的诗人舒岳祥,在此峽谷中采风赋诗,现有阆风轩。”</p><p class="ql-block"> 有资料说,浙东大峡谷景区历史文化久远。周灵王太子王乔自河南缑氏山驾鹤东来,成为台岳主神,掌吴越水旱,宁海县因称缑城。东汉未年老子降临授葛玄灵宝经。葛洪隐居松溪洞天炼丹,著《抱扑子》开道学先河。核心景区内也是李太白梦游吟诗的天姥山。</p><p class="ql-block"> 大峡谷的传说和故事也多与佛道有关,被认为是神仙福地。</p><p class="ql-block"> 游步道两侧的崖壁上时不时会看到摩崖石刻。除了被描红的“松溪洞天”石刻外,在显著的位置刻有一幅太极魚图案。明代传灯法师曾赞誉大峡谷景区说:“东涉大海,界水而止,为东南一大结局。其父于南岳,祖于娥山,曾于昆仑,高于雪山。自雪山东南而下,不减四五万里,所有灵粹之气,莫不毕集于此。为神仙之窟宅,罗汉之道场,间生圣贤,养育英哲,岂徒然哉。”</p><p class="ql-block"> 原浙江省委李泽民书记也曾为大峡谷题词说:“天河台岳,山奇水秀,飞龙在天,浙东胜景。”这个题词如今被宁海人刻在栈道旁的一块巨石之上,遂为一景。所有这些都表明,此地确与佛家道家有渊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峡谷中的文化景点(武晋宁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 </b></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一路与前两次进峡谷时形成的固有印象作比对。发现许多情况有变,也有许多没变。</p><p class="ql-block"> 没变的是使命。组织者发的书面资料称,宁波于2020年6月在绍兴的地盘上开通钦寸引水工程前,宁海主城区约60%的原水供应来源于白溪水库。从2006年7月白溪水库建成开始,库区每年向宁波主城区提供1.73亿方优质原水,且多为一类和二类水,向下游提供1300万方用水,灌溉农田2万亩,为国家电网提供调峰电量4380万度,是宁波最大的水库,号称“宁波人的大水缸”。 </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景区时代还是水库时代,白溪都为宁波人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了保障。同行的范伟国先生退休前曾任《人民日报》上海记者站长。在看完白溪后他撰文说道:“以我这个在上海生活十余年的人来评判,宁波的自来水比上海的好喝多啦!”我认同这个评价。每次到上海,当打开水笼头,嗅到出来的水带有一股淡淡的漂白粉味时,要忍不住笑话一下上海人被漂白了。宁波人如今的生活用水全部是从“青山绿水”那里来的山泉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优质用水城市之一。这种待遇,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p><p class="ql-block"> 库区管理体制很健全。设立了湖长责任人制度。大坝上的公示牌显示:市级湖长由宁波市李关定副市长担任。市级联系人、湖库警长分别由市水利局副局长和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长担任。县级湖长和联系人分别由县委书记、县水务集团总经理担任,有名有姓有电话,层级不谓不高。这些,都使白溪为宁波人供应优质用水提供了坚强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没变的是青山绿水。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之上,草木依旧茂盛,郁郁葱葱,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高,新鲜程度堪称天然氧吧,惹得一众人都大口吸气洗肺。时值阳春三月,偶尔还见一树桃花盛开,万绿丛中突显一簇粉红。大自然雕塑而成一些老树的各种造型还在那里。著名的两个老根,“半壁江山”“仰天长啸的鳄鱼”依然夺人眼球。那个“半壁江山”,是有颗老树只有半边,紧贴在石质崖壁上,旁边有“半壁江山”四个题字,寓意有趣。那条鳄鱼也是一颗被折断只剩下一段的老树,顶部被劈开,像极了鳄鱼张开了长长的嘴巴朝天狂啸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大峡谷最具特色的当数遍布河道的奇石。在松溪洞天吊桥旁的河道之中,赫然矗着一方巨石,侧面看看,正是一个头系发带古代少年的头像。一片有古意的巨石,呈现出深山老林、崇山峻岭的形态,人工是绝对雕不出来的。有人假设说,把它整体搬到闹市去,大概值许多钞票。但看看它的份量,周边所处的环境,根本无法挪动分毫,还是放在原地为好,动它不得。</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晚的舞蹈《碇步桥》惊艳了世人。在浙东大峡谷内,我居然发现了一处十米开外的微型碇步桥。短虽短点,意境却在。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石堆在谷内,未及一一辨认。 </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诗词,也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见到依然秀美的景色,只会叹口气,最多说一句没文化的话:漂亮极了。宁波诺丁汉附中资深语文老师桂维诚的一首《春晓曲·白溪溯源》却把我想表达的意境描绘出来了。诗曰:“ 春山滴翠溪声急。雨雾迷蒙淅沥。乘舟一路荡清波,几只鸟儿惊起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泽民题词石刻(武晋宁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 </b></p><p class="ql-block"> 距第二次去峡谷已然相隔十多年,事过境迁,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景区已于前几年被关闭。</p><p class="ql-block"> 琢磨了一个问题:景区为何被关闭?被关闭利多还是弊多?上网看了看,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p><p class="ql-block"> 赞成关闭的人有法律作武器。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家环保部门的规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以及各地出台的《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或《实施细则》。其基本精神是: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和其他可能污染生活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p><p class="ql-block"> 除了必须守法外,决策者们的初衷想必也是好的:为了给老百姓供应更清洁的生活用水。 </p><p class="ql-block"> 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关闭景区,库区水质反而会倒退。这是个什么道理呢?</p><p class="ql-block"> 有网民说,景区建成以前,库区农民为了生活,乱砍滥伐、向溪沟倾倒垃圾,严重影响水质。1999年的一次检测表明,库体为三类水,库尾更差。每逢下大雨,从山上冲下的水都是黄的,原因就是无序砍伐造成水土流失。</p><p class="ql-block"> 景区筹建时与库区农民签订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议。附近6个村的村民可享受70年、每年7%的门票分成。2002年,库区农民共获分成32.5万元,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农民与景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从此不仅不砍树,反而积极护林。每个村都建起专门的垃圾处理场,再也不向溪沟倒垃圾。结论是:旅游改善了水质。</p><p class="ql-block"> 这种水体保护、旅游开发、农民扶贫三赢的模式,获得全球水伙伴组织(GWP)两次高度评价,被称为“白溪模式”,列入全球水资源管理“百佳案例”。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酷似系着绿色发带的古代少年头像(武晋宁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  </b></p><p class="ql-block"> 我看了之后感到,景区关闭后的日常管理难度大了。偌大的水库和水道,集雨面积达到254平方公里,库面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如今留下了为数不多的管理人员,日常保洁、调蓄、维护、管理的难度一定比以前大。每年库体和河道的清理,工作量很巨大,有时山上冲下来的树枝树叶杂草,堆在溪里可达半米之深,打捞清理一次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p><p class="ql-block"> 另外,景区先前造好的旅游设施也因关闭而逐渐趋于废弃。随处可见被废的小码头、栈道、指示牌、观光平台、历史故事碑,甚至垃圾箱。这些东西如同电子产品一样,经常用才不会坏,一旦长期不用,损坏的速度会翻倍。房子也一样,一旦没人住就没了人气,很快就废了。景区基本没施一旦长时期不使用,离彻底报废的时间就指日可待了。不知这算不算浪费。</p><p class="ql-block"> 我特意问了陪同巡视的市水库管理中心副书记袁女士,在景区时代有“造血功能”,每年营业额大约在1000万元上下,日常管理必须的经费还可以贴补贴补。我琢磨着这笔钱如今没了,大概率需政府负担,也不知是好事还是不好,估计只能维持维持了。</p><p class="ql-block"> 一关了之,老百姓也少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好去处。不知是不是得不偿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峡谷内微型碇步桥(武晋宁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b></p><p class="ql-block">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热闹不再。不由联想到,著名的杭州千岛湖景区·新安江水库,丽水千峡湖景区·滩坑水库这两个在浙江数一数二的水库以及其它众多的湖泊是否也有这个宿命?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城里人的大水缸,在还是旅游胜地的时代,曾经为丰富千万百姓的精神生活起到莫大的作用。那个时候为千家万户提供的,也始终是洁静的原水,也从没听说这些水源地被游客们祸祸和污染。况且水这个东西还天生具备有“自净”功能。</p><p class="ql-block"> 这些地方是真正意义上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范,如今只剩下“绿水青山”而不是“金山银山”了。我感觉,政策的本意是好的,“令行禁止”也没错,但不能一刀切、机械地执行政策,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对待,“以库养库”“以水养水”不好吗?只要水质达到、保持和超过国家标准,适度搞点旅游,让老百姓们享受点山水的熏陶,并来点直接的“金山银山”,省下政府管水的钞票用于更重要的地方也未尝不可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END~</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大峡谷景色美不胜收(武晋宁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浙东大峡谷是个神仙福地(武晋宁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正在逐渐老化报废的旅游设施(武晋宁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仰天长啸的鳄鱼(左)和半壁江山(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