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瓷苑掇英﹣吉林省</p><p class="ql-block">博物院藏精品陶瓷展</p><p class="ql-block">吉林省博物院藏中国古代陶瓷精品展,汇聚了史前陶器、原始瓷器、及宋、元、明、清时期主要名窑的产品。有唐三彩的绚丽多彩、汝瓷的温润如玉、官窑及龙泉青瓷的凝厚深沉</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素以陶瓷之美蜚声世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古代工匠在造型、釉色、装饰、烧造技艺上不断探索与精进,持续地为陶瓷注入生机与活力,制作工艺日超成熟,器型日渐丰富,装饰日益瑰丽。承载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基因的陶瓷器,不仅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更表达出超越功能性的美学精神。科学与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结合,构成了中国陶瓷的根本价值。</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陶瓷是吉林省博物院馆藏大类,既有流传千古的传世品,又有出处明确的考古发掘品。此次遴选140余件套馆藏陶瓷精品,以陶瓷的美丽"外衣"﹣釉色装饰作为区分,通过颜色釉瓷、彩绘瓷、吉林出土陶瓷三个部分,展示中国古代陶瓷在釉色、彩绘装饰方面的辉煌成就以及古代吉林人民在陶瓷艺术上的审美风尚。</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颜色釉瓷</p> <p class="ql-block">青瓷</p><p class="ql-block">釉是覆盖在瓷器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也是瓷之为瓷的必要条件。当釉中含铁量在1%至3%时,经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后,即呈青绿色。由于天然制瓷原料中多含有一定量的铁,因而青釉成为最早出现的颜色釉。青瓷生产如从商代原始青瓷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且历代从未间断,质量不断提高,名窑纷起,名品迭出。</p> <p class="ql-block">1.青釉盘 </p><p class="ql-block">2.青釉双环耳罐</p> <p class="ql-block">青釉盘 </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釉是长石、石英等矿物按一定比例配合,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高温烧制形成的玻璃质薄层</p> <p class="ql-block">青釉龙柄鸡首壶 </p><p class="ql-block">东晋(公元317年﹣420年)</p><p class="ql-block">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因壶肩部塑鸡首形面得名。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鸡首壶到唐代以后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刻花五管瓶 </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龙泉窑创烧于五代,因中心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面得名,它是在越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吸取了瓯窑(窑址在今浙江温州),要窑(窑址在今浙江金华)的传统风格,南宋晚期至元代达到维盛,是我国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p> <p class="ql-block">青釉</p><p class="ql-block">瓷石是一种天然配好的瓷胎原料,即使不配入其他原料,单独用瓷石也能在1200℃左右烧结成瓷。用瓷石配草木灰成釉灰,能在高温下熔融成釉。南方地区广泛分布易得的瓷石资源,因而古代青瓷窑场多分布于南方。</p> <p class="ql-block">钧窑天青釉折沿盘 </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城内。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湖绿釉贴菊花纹洗</p><p class="ql-block">年代:元。高2.5厘米、口径16.5厘米。釉色呈浅湖绿色,柔和淡雅。矮圈足。内底中心贴一朵深红色菊花,图案规整却无板滞之感。红绿相映,显得典雅秀美</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观音像</p><p class="ql-block">年代:元。通高24.2厘米。</p><p class="ql-block">观音为堆塑素烧坐像,头戴花冠,身披璎珞,庄严肃穆,神态安详。像前左右有子作侍奉状,显得虔诚毕敬。右侧置一净瓶。背龛以丛镂空卷云纹成顶罩,当为民间所供奉之遗物。顶罩略有残损</p> <p class="ql-block">黑釉</p><p class="ql-block">东汉晚期,古代瓷匠们认识了青釉的呈色原理后,在釉中增加铁的含量烧成了黑釉瓷。在宋代,为适应斗茶之风的需要,黑釉瓷器的生产达到顶峰。兔毫釉、油滴釉、剪纸贴花、玳瑁釉等一系列成就使黑釉成为铁系色釉中装饰手段最丰富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黑釉"内府"款梅瓶 </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梅瓶是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称"经瓶"、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可知其为酒具;但辽墓壁画中所见用来插花,可见又系陈设品,此梅瓶肩部有刷釉"内府"二字,应是为官府烧制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建窑兔毫盏 </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建窑窑址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刨烧于晚唐,兴于宋代,衰于元末明初,宋代建窑主要烧造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因为黑釉盏最能映衬茶泡沫的白色。依据釉而上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黑釉茶盏的品种有"兔毫盏""鹧鸪斑盏""曜变盏"等</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玳瑁釉盏 </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吉州窑因位于古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得名,始烧于唐末,至南宋达到鼎盛。吉州窑产品以黑釉器釉色变化最为丰富,形成如玳瑁釉、树叶纹、剪纸花纹、描金彩绘、黑釉褐斑等各具特点的釉色。玳瑁釉是在施黑釉时添加一些淡黄釉,经窑火焙烧,不同颜色的釉层在高温下相互浸润,烧成后淡黄釉色在黑釉底色衬托下呈现出玳瑁斑纹,故名。</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剪纸贴花盏 </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年﹣1279年)</p><p class="ql-block">剪纸贴花是宋代吉州窑瓷器装饰工艺之一,是将民间剪纸艺术与瓷器装饰相结合的一种独特技法。制作时,先在坯体上施一层含铁量高的釉,贴上各种图案的剪纸,再施一层含铁量低的釉,揭掉剪纸,入窑经高温烧成,即在色彩斑斓的浅褐色窑变釉地上呈现出酱黑色剪纸纹样。</p> <p class="ql-block">白釉</p><p class="ql-block">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方,南方的制瓷工艺传入北方。北齐(550-577年)前后,中国北方在改善青瓷质量的过程中创烧出白瓷。白瓷施透明釉,白色的视觉效果依靠含铁量低的白色瓷胎或化妆土来映衬。白瓷的产生,革新了瓷器的装饰手法,是瓷绘技术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邢窑白釉盖罐 </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唐代瓷窑均以州命名,邢窑窑址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因唐代属邢州而得名。唐代瓷业生产格局"南青北白"中的"北白"即指邢窑产品,有"类银"、"类雪"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刻划龙纹盘 </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年﹣1234年)</p><p class="ql-block">1985年农安窖藏出土</p><p class="ql-block">定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一带,因古属定州面得名,始烧于唐,终于元。定窑是我国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宋金时期清丽素雅的刻花白瓷与富丽堂皇的印花白瓷,代表了鼎盛时期的典型艺术风格。定窑白瓷不仅品质优良,产量也相当可观,除作为商品供应国内外市场,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贡瓷。</p> <p class="ql-block">卵白釉印花龙纹盘 </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年一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代后期景德镇生产的白瓷新品种,胎体较为厚重,使用模压印花图案进行装饰,釉色如同鹅卵发白且略带青色,较考究的成品往往带有相对的"枢"、"府"二字、"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这种瓷器通常被称作枢府瓷,或者卵白釉瓷。卵白釉瓷根据质量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贡品,最为精致,专门供给宫廷,作为皇家祭器或者日常使用。二是公用瓷,由官府定制,有"枢"、"府"字样的就属于此类,根据定制者不同,也有印其他字的。三是商品瓷,模仿有"枢"、"府"字样的器物,质量较为粗糙,但是价格便宜,大量行销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白釉三足炉 </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德化窑因窑址在福建德化县而得名,德化地区有优质瓷石,铁钛含量低,故烧成瓷器白度高。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达到高峰,尤以烧造白瓷著称,德化白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被欧洲称为"中国白"。</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p><p class="ql-block">青白瓷釉色白中泛青、胎骨晶莹剔透,是五代时期景德镇窑工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细质白瓷。宋代始称"青白瓷",清代以后,"青白瓷"也被称为"影青"。宋代因领土相对狭小,玉缺乏,具有青玉质感的青白瓷受到广泛的欢迎,也是外销瓷的主要品种。景德镇也因青白瓷的成功,获得宋真宗以其年号"景德"赐名。</p> <p class="ql-block">蓝釉</p><p class="ql-block">元代景德镇始烧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蓝釉。明宣德蓝釉瓷、铜红釉瓷和甜白釉瓷并列为上品,被皇室用作祭祀器皿,称"霁蓝",也称"祭蓝"。清代朝廷祭祀所用瓷器的颜色沿袭了明代旧制,祭祀天坛采用霁蓝釉瓷器。清代除传统的霁蓝外,还有天蓝、洒蓝等蓝釉品种。</p> <p class="ql-block">红釉 </p><p class="ql-block">鲜红的高温铜红釉</p><p class="ql-block">成熟,称"霁红"、</p><p class="ql-block">的烧制技术极难掌握,因熙、雍正、乾隆时期盛烧高温康熙时期铜红釉名品。豇豆红廷使用的文玩用具。</p> <p class="ql-block">红釉尊</p><p class="ql-block">请(公元1616年﹣1911年)在文献记载中,军虹有时被写成"祭虹","鸡红",称"军虹"是因烩面红色胜过雨过天晴之美,称"祭虹"者,一种是取自民间流传少女以身群房面烧出鲜红险之说,另一种认为此类器皿上要用于宗庙祭祀,以具备祭杞的功能而得名。"鸡红"则是比喻其颜色鲜红姐鸡血一样</p> <p class="ql-block">黄釉</p><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以铁为着色剂的黄釉出现在汉代的陶器上,高温黄釉瓷器出现在唐代。明永乐朝,创烧出纯正的黄釉,颜色柔和娇嫩,与皇帝袍服上的"明黄"达成了统一。黄釉瓷器也因技术上的提升和革新,由昔日平民百姓的日常用瓷,摇身一变为皇家内廷的至尊祭礼器和专用生活用瓷,成为皇权礼仪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绿釉</p><p class="ql-block">绿釉以铜作着色剂,铅化合物为助熔剂。汉代即有烧制铅绿釉陶器的传统。宋代磁州窑则将低温铅绿釉施在烧成的瓷胎上。在宋代磁州窑的基础上,元代成功烧制了绿釉黑花器,因釉色犹如翠绿孔雀羽毛而得名孔雀绿釉。孔雀绿釉含铅量多呈孔雀绿,少则呈孔雀蓝。</p> <p class="ql-block">多色釉</p><p class="ql-block">多色釉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釉色,在一定温度下交融而成的色釉。唐代之前,只有单色釉和两色釉(黄色和绿色),唐代发明了各种颜色的釉,并运用于陶瓷器上。唐三彩釉面呈现绿、蓝、黄、白、褐、黑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多样的造型和丰富的釉色正是唐三彩的艺术魅力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仿古釉 </p><p class="ql-block">仿古之风始于宋代,源于对古器物的考据,明中叶以后形成风气。仿古釉是后世模仿古代名窑的釉色仿烧,如明清官窑仿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釉色。在仿烧过程中又派生出新的釉色,如仿钧釉中派生出钧红、窑变等品种。仿古釉瓷的仿制方式一是器型和釉色的完全模仿,二是釉色模仿,器型创新。</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仿钧窑双耳瓶年代:清。通高29.8厘米。</p><p class="ql-block">鼓腹,贯耳,圈足。造型仿宋官窑,釉色仿钧窑。造型端庄稳重,釉色青、白、蓝、紫交相辉映,艳丽夺目。乾隆时期(1736-1795年)是我国清代瓷器工艺的鼎盛时期,达到了"制作日巧,无物不备"的地步。仿古器物更是超越前代,此器是仿钧瓷的佳品</p> <p class="ql-block">仿生釉</p><p class="ql-block">仿生釉是古代陶工依据自然界生物或矿物肌理特征而创烧的瓷釉品种。最早的仿生釉瓷器出现于唐代,宋代略有发展,至清代乾隆时期,此类工艺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发明了仿木、仿竹、仿石、仿漆、仿古铜等各类瓷种品种。</p> <p class="ql-block">官窑青釉贯耳瓶</p><p class="ql-block">K(J960-1279K)</p><p class="ql-block">宋代育窑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窑址至今未发现,南宋官窑窑址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名日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南宋官窑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用瓷,器形多仿自周、汉古制,其艺术风格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宋王朝的国家大典仪式、以及所推崇的复古风尚密切相关。端庄古朴的造型与温润典雅、玉质般的釉色结合在一起,是宋代文人追求的淳厚朴实、典雅高贵的美学境界。</p> <p class="ql-block">宋汝窑青釉椭圆水仙盆</p><p class="ql-block">尺寸:高4.2厘米、口<span style="font-size:18px;">23.2厘米x15.5厘米、底22.5厘米x14.7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水仙盆釉色天青,凝厚温润,口沿略显矮浅。釉面上细碎的开片纹,俗称"蟹爪纹",为汝窑特有花盆的四足则是如意云头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彩绘瓷</p><p class="ql-block">诗书画向来被视为"华夏民族最精致的心灵证明",长期以来创作在宣纸和绢帛之上,彩绘瓷却创造性地将它们体现在泥火相熔的艺术之中。唐代长沙窑将唐诗书于执壶,宋金时期磁州窑将小儿垂钓图绘于瓷枕。而从元代开始,以釉里红和青花瓷的成规模生产为标志,中国瓷业从颜色釉瓷正式进入彩绘瓷时代。彩绘瓷至明清而鼎盛,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题材无所不包,工笔、写意的技法纯熟运用,文人画、风俗画等均有呈现。</p><p class="ql-block">彩绘瓷以工艺技术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釉下彩与釉上彩两类。白釉黑花、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为釉下彩主要品类,釉上彩有矾红彩、五彩、粉彩、色地彩、素三彩等,青花五彩与斗彩则是釉上彩与釉下彩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定窑紫釉印花碗</p><p class="ql-block">年代:金。高5厘米、口径17厘米。</p><p class="ql-block">1974年吉林省哲里木盟奈曼旗白音昌出土、</p><p class="ql-block">胎薄而细。芒口,矮圈足。釉色滋润柔和,莹洁可鉴,内壁饰花纹六组,每组内容不同,有牵牛花、牡丹花、荷花、梅花等图案。构图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施紫釉的定窑瓷器,传世极少,因而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p><p class="ql-block">釉下彩是指在素胎上先施彩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工艺。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瓷釉具有透明性,可以使花纹显露出来,从而发明了釉下彩。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烧制出白釉黑花釉下彩瓷,将中国传统诗词、书法和绘画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中国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p> <p class="ql-block">青花</p><p class="ql-block">青花以氧化钴为颜料,在素胎上绘画,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这种技术始见于唐代,元代臻于成熟。自元代开始,以青花瓷为代表,繁密大气、华贵富丽以至通俗直观的艺术风尚开始在中国出现,与宋代儒雅含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和文化传统大相径庭,却又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补充了新鲜的活力。青花瓷最初汲取西域文化因素,为出口伊斯兰世界而生产,渐渐越来越多地承载起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最终以高洁、素雅、美丽平和的独特瓷韵风靡世界</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龙纹高足碗</p><p class="ql-block">年代:元。高11.4厘米、口径13厘米。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纹,呈竹节状。口沿为青花唐草纹。内壁暗花印行龙二条。外壁用青花绘一游龙,并衬以火焰纹。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线条流畅有力,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以钴料和铜料在成型后的胎体上描绘纹饰,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烧成难度极大,故留存较少。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的色彩。红、蓝、白互相衬托辉映,具有永不褪色的明快、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矾红彩</p><p class="ql-block">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白釉器上,用各种彩料绘出图案,再入窑低温烘烤的技术。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系最早出现在白釉瓷器上绘红彩、绿彩、黑彩。明代洪武之后,以青矾中的氧化铁为彩料,在白瓷上描绘纹样的矾红彩瓷,成为官窑瓷器的一个定制。</p> <p class="ql-block">五彩</p><p class="ql-block">五彩瓷大约开始烧造于明洪武年间,是景德镇窑在宋、元时期釉上加彩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以铜、铁、锰等金属盐类为着色剂,红、黄、绿、褐等五种色彩描绘图案,但每件器物根据纹饰设色的要求,并非是五彩皆备,有的只用黄、红、绿三色,有的则用五种以上颜色。五彩瓷釉面色彩呈现玻璃状,有坚硬的质感,所以又称"硬彩"。</p> <p class="ql-block">青花五彩</p><p class="ql-block">宣德时期五彩采用了釉下青花和多种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青花以钴料呈现蓝色,五彩以红、绿彩为主,又辅以黄、紫、褐彩等,釉下蓝色与釉上诸彩相互映衬,大大丰富了彩绘瓷器的色彩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釉里红</p><p class="ql-block">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是用含铜的矿物作为彩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它的烧成对窑室中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明中期以后走向衰落。清康熙时期,皇帝本人非常重视这一名贵品种,在其督促下,景德镇再次烧制成功,并取得了卓越成就。清中期之后此工艺日趋衰退,逐渐被矾红彩代替。</p> <p class="ql-block">斗彩</p><p class="ql-block">始创于明代的斗彩以青花五彩技术为基础,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斗彩先以青料在胎上勾勒全部或大部分纹样的轮廓,施釉后高温烧成,再在釉上按青花轮廓线填以各种彩料,入炉低温烧成。斗彩呈色既比青花富丽,又较五彩柔和,釉下青花与釉上各种色彩争妍,有竞美之趣,故称"斗彩"。</p> <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康熙晚期,景德镇的工匠发明了一种俗称"玻璃白"的化合物,将其适量掺入到五彩彩料中,创造出一种新的釉上彩品种﹣﹣粉彩。有了玻璃白,画师可以随意调配颜色,使图案呈现出浓淡相宜、凹凸有致的变化。这种施彩方法近似于传统纸本绘画的渲染和没骨画法,使彩绘的色调柔和,一改五彩色调鲜丽硬朗的风格,所以粉彩也被称为"软彩"</p> <p class="ql-block">粉彩三羊开泰纹碗</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公元1821年﹣1851年)</p><p class="ql-block">三羊开泰纹取材于《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易·泰>谓:"象曰:天地交,泰。"王弼注: "泰者,特大通之时也。"三阳开泰即意味着否极泰来,阴消阳长、万物复苏,为吉祥之象。瓷器图绘上以三只羊谱音三阳,井衬画山坡、松柏、小树、小草等,画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色地彩</p><p class="ql-block">色地彩是以各种颜色釉为地,烧成后再施彩绘。清《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一"中,记载有清代皇宫内日用黄釉瓷器使用的等级制度,规定里外全黄色为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里白外黄色为皇贵妃使用;黄地绿龙为贵妃、妃使用:蓝地黄龙为嫔使用;绿地紫龙为贵人使用;五彩红龙为常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素三彩</p><p class="ql-block">素三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主要特征是不施红彩。明代素三彩以黄、绿、茄紫三色为主,交错使用,分别作"地",清代素三彩以康熙制品最为名贵,有白地素三彩、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等器。</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吉林出土陶瓷</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陶瓷釉色装饰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元代为界划分为颜色釉瓷阶段和彩绘瓷阶段。而自古陶瓷的外观变化都是各时代市场需求的直接反映,也就是由陶瓷使用者的审美要求来决定。处于东北边疆的古代吉林不同时代出土的陶瓷,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或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瓷业生产流通面貌,或能一览古代吉林人民的审美风尚。</p> <p class="ql-block">辽代陶瓷</p><p class="ql-block">辽代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来自中原的汉族工匠和契丹人共同在辽境创造的辽瓷,呈现出了契丹本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漆胶相融的特质,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其釉色多为白釉、黄釉、绿釉、三彩、茶叶末釉、青釉。吉林出土辽代陶瓷,造型独特,工艺质朴,体现出契丹民族率真自然、粗犷大气的装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扶余出土明代 瓷器</p><p class="ql-block">明朝在东北建立384个卫所,其中80多个在吉林省境内。扶余油田砖厂明代墓地发掘出土的器物以瓷器为最多,有青花瓷、红绿彩瓷等景德镇瓷器,也有造型粗犷、胎质厚重的北方窑系产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明代瓷器在东北的流布。青翠的龙泉青瓷、浓红艳绿、清新质朴的红绿彩瓷和灵动自由、富于生命活力的民窑青花是明代吉林地区瓷器审美的风尚。</p> <p class="ql-block">农安金代窖藏瓷器</p><p class="ql-block">1985年农安金代窖藏,出土文物大部分贮藏在一个陶瓮和四个陶罐里,计有陶瓷器、玉器等150余件。窖藏瓷器有定窑、钧窑和湖田窑产品。其中39件定窑瓷器,器形之大,装饰之精美,烧造工艺之娴熟都是比较罕见的。定窑瓷器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滨海地区的普遍发现,既是这一地区经济开发及其与内地经济往来的结果,也是金代定窑生产恢复与发展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瓷路漫漫,瓷韵绵长。一代代中国工匠集岁月之大成,使这泥与火的工艺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从原始青瓷到明清彩瓷,陶瓷艺术始终记录和反映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融合的风貌。且从古至今,从未断流。</p><p class="ql-block">"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于此规范的中国古代陶瓷,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对世界物质文明的贡献。它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之美,传达着古代中国将实用和审美综合为一的理想,而这一理想至今仍在引导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