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9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是在平谷县城关小学,当时平谷县城里只有两所小学,城关小学是一小,还有一所离县城稍远一点儿的是二小。</p><p class="ql-block"> 一小是1978年建校,建校初期没有独立的校址,是和平谷中学共处一个校园,一小就在平中西南角的位置,几排简易的平房就是学校,从南到北分布着低年级到高年级,最北一排是教师的办公室。曾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听上一届的同学说,她们一年级是在用炕席搭建的防震棚里度过的,还曾集体煤气中毒过。一小</span>也没有独立操场,平时上体育课和开运动会就用平中的操场。操场的正北有一个半封闭式的主席台,也许是当时个子小的缘故,我印象里主席台很大很高,后边两侧有两个楼梯似的台阶可以登上去,这里是平中开师生大会、文艺汇演、运动会的地方,我印象里还开过县里的公审大会。</p> <p class="ql-block"> 操场很大,有个400米的环形跑道,操场内是足球场,操场是土地,一到夏季就会长很多的草,能长到半人高,我记得每年秋季开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全校师生按照划分的区域拔草。操场的西侧有单、双杠、健身天梯等运动器材,课间和放学后,同学们都可以去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进入平中校门的两排白杨树,特别粗大,枝繁叶茂,招来许多鸟筑巢,叽叽喳喳的很热闹,秋天的落叶踩上去象厚厚的地毯。还有主席台东侧的那几棵合欢树,初夏开花,花是粉红色的,毛绒绒的,很香。</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教室很简陋,地是红砖铺的,前后黑板是用墨汁刷的,房顶没有顶棚,露着一根一根的椽子,窗户是对开的,没有纱窗,有时上着课会有小鸟误闯进来,制造一场小小的骚乱。教室冬天取暖靠生炉子,由学校给预备柴火和煤球,班主任手把手教同学们生炉子,今天是哪个同学生的火不用看值日表,看谁的指甲缝里有没有煤灰就知道,即便生着了炉子,因为教室里四面露风也不暖和,不少同学的手和脚都生过冻疮。</p><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升入四年级时,一天,班主任向同学们宣布县里已经批了给一小建新校址的消息,新学校是楼房,建在县城的西南边,大家听了都欢呼雀跃,非常高兴。学校领导还号召全体师生勤工俭学,为建新学校捐款“添砖加瓦”,记得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少的几分,多的几角,我们班主任还课余带领少先队员去捡废品卖给县社收购站,把换来的钱捐给学校,虽然这些钱对于建楼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师生们的热情和干劲很高。1985年秋季,我们这届学生小升初时,一小也正式迁入了新校址,与新学校失之交臂,心中多少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如今快40年过去了,当年一小的教学楼仍在使用,只是由于师生增多教室不够用,前几年又在马路对面设立了一个低年级部。平中还是在老地方,但早已旧貌换新颜,那两排标志化的白杨树连同所有老建筑都早已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取代的全部是现代化一流的硬件设施,环境优美,带有塑胶跑道、高空看台的操场再也不会变成“草场”了。</p> <p class="ql-block"> 算起来,平中自1951年建校,如今已有73年的历史,我有幸在她的怀抱里学习生活了6年,虽然是“寄人篱下”,但也收获了很多,因为见证了每年“黑色七月”的高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种子;因为喜欢看白杨树下的手写墙报和宣传橱窗,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和高中师生共处同一个校园,让我从小就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懂礼貌和谦让,这些都是我成长过程中难得也难忘的人生经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