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宿迁博物馆

韩富隆

<p class="ql-block">  宿迁市博物馆于2014年5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属仿汉式建筑,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800平方米。涵盖玉器、石器、骨器、陶器、铁器、木器、青铜器、金银器、纺织物以及书画等。宿迁市博物馆共设宿迁文明发展史陈列展一个基本展览,定期更新特色展览和交流展览。</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2月出土于宿迁城区凤凰墩墓群,现为宿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编钟一套九件,皆为钮钟,保存较好,整体为合瓦形,形制基本一致,大小依次递减出,编次完整,器形厚重,纹饰精美,时代特征明显,它的出土是宿迁悠久文明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韘形佩</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泗阳大靑墩泗水王陵墓室出土。长8.6cm,宽5.2cm。通体洁纯无暇,两侧透雕连体螭(chi)龙,形体修长,线条流畅。这件美轮美奂的古代玉器,正是盛行于汉代的高等级佩饰,在风格上跳脱了旧有的传统束缚,灌注了新的风貌和审美价值,它质美工精、匠心独具,其庄严奇美的神采,集中反映了汉代浪漫神奇、张扬大气的文化精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汉敛葬玉</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共两套、19件,泗洪县梅花镇出土。两套敛葬玉为一座夫妻合葬墓所出,系男女主人随葬所用。其中男性敛葬玉共8件,包括眼睑2件、鼻塞2件、耳塞2件,口琀、肛塞各1件;女性敛葬玉共11件,包括眼睑2件、耳塞2件,耳珰2件,鼻塞2件,口琀1件,肛塞1件,阴塞1件。眼睑为青玉质,树叶状,两端有穿孔。口琀为白玉质,蝉形,雕刻简单,有明显“汉八刀”之风。各种玉塞则做成棱柱状,长短各一。如此完整的两套敛葬玉在考古发掘中并不多见。 </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碳化稻</p><p class="ql-block"> 发现于泗洪县梅花镇韩井遗址,经碳-14检测,距今约8500年,从中提取出的植硅体具有明显的驯化特征,是目前淮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最早的碳化稻。</p><p class="ql-block">韩井遗址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韩井村,南距泗洪县城约20千米,西距顺山集遗址约4千米,海拔约20米。遗址属顺山集文化时期,面积约5万平方米。韩井遗址发现的古稻田被分割成不同形状的田块。碳化稻的出土,是顺山集文化水稻栽培与利用的直接证据,反映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水稻驯化实践。</p> <p class="ql-block">鎏金错红铜壶战国   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高26.8cm,口径10.9cm,腹径20.2cm,底径12.2cm。通体鎏金,细长颈,圆腹,广圈足微向外撇,口沿部有一圈三角形纹,腹部有两对称铺首衔环。</p><p class="ql-block">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此件鎏金错红铜壶器形完整,通体鎏金,为战国时期鎏金铜器的精品,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顺山集遗址复原场景</p><p class="ql-block"> 顺山集遗址是江苏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它的发现把江苏的文明史至少推进了1500年,填补了淮河下游新石器时期文明的一个缺环。这里出土的驯化稻、陶灶、陶釜等重要文物,更是实证了江苏是自古以来水草丰茂的鱼米之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灶是“中华第一灶”</span></p><p class="ql-block"> 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灶,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8000多年前的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这件陶灶体形厚重,灶门位于前端,封闭性很好,两侧巧妙地设计了内凹式的扳手,如果要去别的地方烹饪,只需握住扳手把陶灶携带到别处。它不仅仅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陶制炉灶,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移动式陶灶。</p> <p class="ql-block">九孔双流壶 </p><p class="ql-block"> 顺山集遗址出土,根据大量出土文物,顺山集先民们在陶釜中烹煮食物,为平凡的每一天注入活力。陶灶上升起袅袅炊烟,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家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尊真武神铜像</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铜像高42cm,由一大四小神像合铸而成,主神为真武大帝,助其降魔的四帅分列左右,前端为龟蛇灵兽。铜像造型精美,人物神态迥异,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真武大帝居中,披发跣足,仗剑睁目,左手食指上示,脚底置龟蛇,神态端正威严。四帅分列左右,成八字排列,有的双拳作揖,有的左手捻须,有的右手持兵,左手抚于胸前,有的宽面大耳,右手持长板。</p><p class="ql-block"> 铜像背部刻有铭文,共有47个字:“寿州下蔡大山东/信士马铠同子马儒等合家共发心/奉请祖师并四帅等金火匠黄柏/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请”。据铭文可知,该铜造像为嘉靖四十一年寿州信士马氏父子所请,器物保存完好,形象生动,组合完整,纪年准确,是明朝道教信仰最鼎盛时期的实物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