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2024年2月6日(下篇)

chxiyan

<p class="ql-block">“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汇聚两位中国艺术大师200件(组)代表性作品,以全新的策展和恢弘的气魄,为观众奉献一场两大画坛巨匠的史诗级艺术对话。</p><p class="ql-block">同是描绘自然景象,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各成体系、大相径庭。“中国式风景”的展览主题,之所以用“风景”而非“山水”字眼,是为表明在中西交融过程中中国艺术借鉴西方成果的史实,同时亦包含自然风景(风光)、社会风景(风情)和精神风景(风骨)等意味,涵盖林风眠、吴冠中多元的创作题材;而以“中国式”作为展览立场鲜明的定语,则为强调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对具体艺术实践的价值定位和文化判断。</p><p class="ql-block">展览划分五大板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题演绎区、林风眠展区</span>、吴冠中展区、流风余韵区和生平文献区,是对两位艺术大师毕生创作、经历与影响的一次全面梳理,亦是一次深刻致敬。上篇主要介绍了主题演绎区和林风眠展区内容,(详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hpuemd"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2024年2月6日(上篇)</a>)。本篇(下篇)主要介绍吴冠中展区和流风余韵区内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吴冠中个人展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吴冠中 (1919-2010)</b></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有争议、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各种发展和矛盾的艺术家”(水天中),“中西融合”思想的坚定实践者,在绘画、 写作、艺术评论、教育、市场等领域均有重要贡献。 在国画现代化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中,吴冠中创造了水墨艺术的新范式和中国油画的新图景。国际著名艺评家梅利柯恩《开辟通往中国新航道的画家》一文评价他:“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且能打开通往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道,这是一项不平凡的工作,也许为此才促使东方文物部的负责人罕见地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规例。”</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是进取的狂者,是逢考必中的学霸,是名山大川的代言人,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是奋斗不止的艺术战土。他是“画界鲁迅”,鲁迅开了白话文的新境界,他则开了白话文式国画(现代型水墨)的新篇章,虽不像文言文(传统型水墨)那么笔墨精炼,但同样富于东方韵味和阅读美感。他特立独行语出惊人,“笔墨等于零”等言论打破沉闷,开启了中国美术界对形式等艺术本体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持久论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学习探索期 (1936-1974)</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包括学习期和探索期两个阶段。1936-1950年间是杭州国立艺专的学习和留法。由林风眠主持的学院以中西结合的教学为主导,中西绘画不分科,吴冠中没有直接受教于林风眠,但林风眠的艺术观念与教学理念直接主导了艺专的教育方向,林风眠从审美观出发探索中西艺术的结合也为他日后的独立探索提供了最早的启示。1947 年留法,进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参观各大博物馆和画廊、画展,多方学习,认识到”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并最终选择回国效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51-1974年间是初探油画民族化时期。探索主题由人物转向大自然,题材以风景画为主。探索在油画中融入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以中西融合为切入点,强化线条,摸索了移花接木、移山倒海的方式去活用写生素材,创作了多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作品。1973 年沿长江一路写生,为成熟期的创作准备了大量素材。在这一时期,吴冠中曾以水彩画家著称,水彩是帮助他日后沟通油彩和水墨的重要桥染,让他成熟期的油画更轻盈写意流畅,而水墨画则有更浓郁的色彩感和构成感。</span></p> <p class="ql-block">北国春晓 ,作者:吴冠中,创作:1964年 ,类别: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很喜欢画鳞次栉比的城市房屋或者参差错落的稠密山村,美就美在这些鳞次栉比和参差错落。他饱游饫看,搜尽奇峰,去粗取精,充分表达对象的特色和自己的创作意图。见景抒情又不局限于如实照搬,苍茫大气的北国早春,欣欣向荣的山川草木,寄寓了他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高粱与棉花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2年 ,类别: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高粱在吴冠中的庄稼系列中具有典型性。高粱挺拔健壮,粗粗的高粱杆用油画笔横画,高粱叶平涂后用油画笔杆划出硬硬的细线,画家视线沿着硕壮的高粱头往下延伸,透过近距离的仰视的角度,看到这些高粱杆延伸至地平线,高粱与士地,人与自然被联系起来。竖的高粱杆和横的地平线,形成具有纪念碑式的构架意味。</p> <p class="ql-block">瓜藤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2年 ,类别: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70年代吴冠中在农村劳动,包围他的是庄稼地,或棉花或高粱,当清一色的庄稼长高,便各自显出了身段之美。庄稼的青春之美不逊于花卉,远胜于花卉。他用油画画过青高粱、红高粱、棉花、玉米、冬瓜、苗圃……在不断写生中,观察着它们的形态变化,如人生的缩影,从生长、成熟到衰老,仓促又短暂。</p> <p class="ql-block">玉米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4年 ,类别: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青高粱、红高梁、黄玉米、绿丝瓜………吴冠中的一系列农村油画是在粪筐中诞生的,因当时是借了老乡的粪筐代替了油画架,因之同学们戏称他为粪筐画家。玉米抽穗的时候,红色的穗像花,果实却严严包在层层青皮里……秋风吹过田间的庄稼群像,艺术的火焰在画家心中熊熊燃烧。</p> <p class="ql-block">山间春色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4年 类别: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山间的春色,好像养在深闺里的少女,清新秀丽,却无人看到。这是北京郊外的景色。画面以山作为背景,湖泊为中景,树木为前景,层次丰富,色彩清新明快,一派春意盎然的气息。抽芽的树木,点点泛绿,在深色背景下格外显眼。如烟的绿色让观者感受到如春风拂面,身临其境地体会春天的气息。如画家自己所说:“70年代中,北京城中人心乱。郊外山间,春色无人看。石山怀中树蓬松,正吐新叶,不识纵横捭阖,忘却南北西东。”</p> <p class="ql-block">硕果,作者:吴冠中,创作:1973年 ,类别: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桑园 ,作者:吴冠中,创作:1963年 ,类别: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油画风景写生极为精彩,他以形式结构美为出发点的江南水墨写生,画面相当优美灵动。他喜欢桑园,喜欢春天那密密交错着的树枝线条,其问新芽点点,组成了丰富而含蓄的色调。运河两岸是密密的桑园,桑树刚吐嫩芽,枝条交错组成了疏密有致的画面,还有远处穿着鲜红明绿的姑娘们的身影,衬着江南春季阴天特有的银灰天空,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富春江上打鱼船 ,作者:吴冠中,创作:1963年 ,类别: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以写实手法刻画渔船,以富春江边的寻常小景展现了江南渔民的生活场景:船只停靠在江边,船上架起的竹竿晾晒着渔网和衣服的一点跳跃的红,告诉人们这里也是渔民的家。背景中的江面平远辽阔,远处的山脉若隐若现,营造出安静祥和的视觉氛围。画家很好地处理了写实与写意的关系,画中细细的平行痕线用好像中国书法飞白那样干硬画笔拖出的笔触,很有质感,这是画家在融贯中西的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p> <p class="ql-block">水田(一)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3年 ,类别: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梯田种水稻,田里灌满水,一片明亮,四川人谓之镜子田。“天光云影共徘徊”,吴冠中半辈子都在调色板上追求这种银交的水色天光。选水田要靠季节、地形,还要阴天,避免阳光干扰,还要排除噪音。山坡上下回旋,阡陌蜿蜒曲折,墨线在寰宇间浮游,田埂上偶有小树,瘦瘦的树衬着水光分外坚硬而俏巧,其落入水中的倒影又那样清晰,画家在轻描淡写间便绘出了水田之宁静与淡泊。油画乎?水墨乎?或者兼而有之。画家自己较满意的油画水田仅寥寥数幅,大都作于上世纪70年代,均来之不易,已是绝响。</p> <p class="ql-block">女藏民 ,作者:吴冠中,创作:1961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油画诞生于西方,中国人学油画必然有鹦鹉学舌的阶段,但掌握绘画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感受,便更能让国人接受,看懂。20世纪50年代吴冠中开始的油画民族化尝试是画家忠实于自己亲切感受的结果,此两件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西藏女乡长 ,作者:吴冠中,创作:1961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油画诞生于西方,中国人学油画必然有鹦鹉学舌的阶段,但掌握绘画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感受,便更能让国人接受,看懂。20世纪50年代吴冠中开始的油画民族化尝试是画家忠实于自己亲切感受的结果,此两件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评弹艺人(男),作者:吴冠中,创作:1962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此作为吴冠中到苏州百花评弹团写生的作品,另外还作了一位女评弹艺人的素描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虽没有精细刻画,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吴依软语的小调。</p> <p class="ql-block">评弹艺人(女) ,作者:吴冠中,创作:1962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此作为吴冠中到苏州百花评弹团写生的作品,另外还作了一位男评弹艺人的素描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虽没有精细刻画,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吴依软语的小调。</p> <p class="ql-block">可雨九岁 ,作者:吴冠中,创作:1956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此作为吴冠中刻画儿子可雨的素描作品。当时吴冠中的长子吴可雨九岁,一脸稚嫩,安静专注得低头看着手中的东西。画面寥寥几笔,将一位可爱的男孩描绘得如此生动,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p> <p class="ql-block">人体 ,作者:吴冠中,创作:1951年 ,类别:素描</p> <p class="ql-block">巴黎郊外乡村 ,作者:吴冠中,创作:1950年 ,类别:水彩</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乡村恬静淡雅,铅笔淡彩,薄透清新,巴黎郊外的乡村景象跃然纸上。吴冠中20世纪50年代回国,受国内影响画了一批写实风格的作品。但从他这件回国前所作的作品中,就能感受到画家对绘画形式的敏感以及独特的视觉表现才能。这件作品体现了块面的风格以及点、线、面之间关系的处理,并且在这种大块面的风格处理之中,突显出了一种柔美和富有韵味的节奏,这种节奏是以块面的轮廓边际线构成,形成的一种连贯画面的视觉线。</p> <p class="ql-block">旅途 ,作者:吴冠中,创作:1950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这也许是现存的吴冠中最早的作品之一,应该是他少年留学欧洲时候所画。年轻的画家在船舱里邂逅了静穆如石的修女,于是他拿出画笔"急忙捕其黑,其孤寂。出家人看似宁静,跨越地球,心中积有几多波涛,黑色吸收了无穷的人间苦难。”这幅单色色彩写生稿,也就应运而生了。</p> <p class="ql-block">春笋,作者:吴冠中,创作:1962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这是他1962年回到故乡后所作。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宜兴,对于竹笋是再熟悉不过,鲜嫩的竹笋放满了整整一篮,篮中插了一杆秤,看来是准备到集市上售卖的。</p> <p class="ql-block">山羊 ,作者:吴冠中,创作:1954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虎与山羊形象逼真,神态生动,画家用笔果断迅速,线条松动随意显示高超的造型能力。</p> <p class="ql-block">虎(二),作者:吴冠中,创作:1955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虎与山羊形象逼真,神态生动,画家用笔果断迅速,线条松动随意显示高超的造型能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成熟期 (1975-1999)</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并进的时期。发扬油画、水墨之长并避其短,用油画工具表达心底对故土山河的情感——洋人和古人皆未表达过的情感。提出"笔墨等于零”,认为笔墨只是奴才,应绝对服务于艺术家创作情感的表达。强调“形式美”的自律性,指出“缺乏形式感的画家,一如没有武器的战士”,反对“题材决定论”,批汗狭隘的写实叙事性艺术。同时主张"风筝不断线”,在抽象美和形式美的探索中注意保持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和易解读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油画创作风格逐渐从西方的写实向东方的写意和诗境转变,笔触和色彩越趋简化、概括,有着水墨的书写性特征。同时将粘稠的油画无法传达的情感借空灵的水墨材料加以表现,水墨画出现西方现代绘画构成、抽象的造型特征。自认为“到80年代水墨成了我创作的主要手段,数量和质量颇有压倒油画之趋势……四十余年的油画功力倒做了水墨画的垫脚石。”并发现越往高处走,东西方艺术的本质越显得一致,油彩或墨彩工具之异不是区分中西艺术的关键。希望以油画、水墨作为剪刀的两面锋刃,裁出时代的新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青岛红楼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5年 ,类别: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喜新厌旧”的吴冠中在70年代爱上了塞尚,塞尚的作品坚实严谨,用色厚重,大多经过艺术家的反复推敲,沉着而具有“金石味”,他不采用明暗形成的立体感和大气中远近的虛实感,而依靠大小块面的组合和线的疏密来构成画面的空间和深远感的创作手法对吴冠中深有启发,于是他“绘青岛风光,绿树红楼。洋味多;近朱不赤,绿树入墨,成自家彩色。”</p> <p class="ql-block">狮子林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3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在1983年,吴冠中作巨幅彩墨画 《狮子林》,这是他以东方之韵吞并西方形色的早期代表作。此作是他当时绘画中面貌最新、影响最大、最具现代精神的水墨画作品,画面流动的点线曲折盘旋、横来竖去,吴冠中游目无所不至,清心洁韵无所不包,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像五彩斑斓的宝石一样,随墨点镶嵌在波涛汹涌的银色韵律中;具象、抽象、幻象,石头、树木、亭宇、回廊、小桥、池水、游鱼,一切都融入混沌的势象律动中,呈现一派东方绘画的风骨和神韵。</p> <p class="ql-block">阿尔泰山村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用西方的形式构成理论来改造传统的水墨画,他必然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笔墨表现体系,这与艺术大师塞尚为追求自己的艺术目标而不用古典油画技法是一样的。此作品中,吴冠中采用灵动而放松的露锋线条来表现对象,虽然保留了一定的书法用笔的韵味,却远离了“书画同源”系统。为了达到审美效果,他“不择手段”,线条间以苔点,在画纸上缠绕,游动,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春秋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寥寥数笔,就是万物春秋。“春如线”是吴冠中在线条运用方面的娴熟之作。疏密有致的线条之间间以色点,便有了春的气息。黄色、绿色的色点与大面积灰色墨块的运用,把江南初春景色自然贴切地表现出来。画中灵动游走的墨线及彩线后影影幢幢的墨块似可分别视为中国艺术传统与西方艺术传统的表象化象征,前者如春雨江南般湿润而生动,而后者则如后现代主义绘画般高度抽象而凝练,而充满其间的色点则似乎隐喻着吴冠中本人在两种艺术体系和传统中所坚持的艺术自觉和实践。</p> <p class="ql-block">苏州有园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0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喜欢苏州,多次带学生去苏州写生,他最爱苏州园林。曲径通幽的小路边,一丛绿竹,几块太湖石,太平常了,但这是画家心中令人神往的画面,那是竹的幽灵,它脱了去躯壳,是半抽象的美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长江山城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8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吴冠中与重庆有着一段不解的缘分,1941年,22岁的吴冠中随着国立艺专辗转至重庆青木关。五年后,他在此地重庆参加公费留学的考试,最终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留法的机会。在后来的人生中,吴冠中多次来到重庆写生考察,创作了一大批描绘重庆风貌的作品。这件素描作品真实反映了重庆的风貌,依势而建的房屋鳞次栉比,密密麻麻排列,线条流畅,画面生动写实,层次丰富。</p> <p class="ql-block">水乡周庄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5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吴冠中到周庄时,周庄还如同孤岛,环村皆水,不通汽车,冷冷清清,桥前桥后,傍岸闲卧舟楫。他住的地方是当地唯一一家旅店,木头楼梯,登楼一望,黑瓦白山墙,流水绕人家,杨柳垂阴,鹅鸭相逐,处处入画。画家曾留言:黄山集中国山水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这幅周庄塑造老周庄之本色,综合表现其破旧而永恒之古镇风貌。然而今日周庄己非昔日周庄,四周高楼林立,须保留周庄老街以招徕游客,但己似高楼中之一盆景。吴冠中先生画过不少周庄景物,从窄巷到老墙,从水巷到古宅,这幅老周庄,令人怀旧。</p> <p class="ql-block">入孔林,作者:吴冠中,创作:1980年 ,类别:素描</p> <p class="ql-block">云南行 (10件)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8年 ,类别:速写</p><p class="ql-block">这组速写是吴冠中于1978年赴云南写生的记录,题材广泛,以点线面为基本表现语言,营构出云南的风物人情,没有经过修饰。在他的笔下,云南边陲的山水人物、风土乡情,得到了生动、鲜活和逼真的再现,直接反映了艺术家真正的精神形态,也在不断探索中表达了作者心境和情感的变化。《云南行》无疑是吴冠中艺术思想得到解放、焕发蓬勃生机的重要作品。</p> <p class="ql-block">青岛雪松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6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1976年,吴冠中到山东写生,《青岛雪松》 就是那时的写生作品。画面以线条生动表现相互依偎的树枝,运用粗笔、细笔、长线、短线等表现雪松林,形象生动,层次丰富,体现画家对线条的探索,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p> <p class="ql-block">京郊法城口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4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这是1974年吴冠中在京郊法城口所作的写生。法城口山势挺拔陡峭,山下有一条公路延伸至远方。作者以细腻的线条表现山石的各种形态和正侧两面,疏密有致,长短结合。作品充分展现吴冠中高超的写实技法,以及线条的艺术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山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在这件作品中,山坡的暗面被转换成深色的墨块,天空与一部分坡面用不同层次的灰墨渲染而画面大的架构则是用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山脊,加上点苔的效果,画面产生了极富韵味的旋律。用墨用水上,吴冠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方法,有时突出淡墨透明或重墨厚实的美感韵味,有时突出湿墨润泽或干墨焦渴的美感韵味,但这一切完全取決于画面的表现需要,法无定法。</p> <p class="ql-block">武夷山村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8年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长城(一)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取北国“万里雪原中银蛇狂舞”的感受和联想,以黑白线条的游动集结,强调山舞银蛇之动势。画面虽不似真实长城的地貌,却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古人用苦难与血汗所建造的万里长城的壮美之景色,它气贯天地之势,如苍龙游海,动静于深远的黑白波涛中。吴冠中用诗人以少胜多的浪漫语言和由韵主宰形色的本能,把长城单纯化、意象化,景物感情化、感情景物化,从中抒发了吴冠中心中悲壮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他高远的艺术理想与精神。</p> <p class="ql-block">崂山松石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7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吴冠中去崂山写生,崂山“石丛长松,松抱石丛”的自然风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画过多幅崂山,有油画有素描,有些作品流落异乡。这件80年代重画的作品,减弱了从前作品中体、面与局部的坑坑洼洼,一味突出石与松的线之联姻,凭量感美的递变呈现多变而统一的高山阔野,那是画家心目中的崂山,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他“并觉反刍得有滋有昧,但不知崂山道士会不会有异议。”</p> <p class="ql-block">瀑布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5年 ,类別:速写</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探寻过各种各样的瀑布,他认为“雁荡山大龙湫的瀑布落差大,可惜水量不大;黄果树瀑布数我过第一大瀑布了,单在公路上就可以一路了然,失去魅力;九寨沟瀑布多,且多变化,比较容易入画。”其中“诺日朗瀑布悬崖直泄,一道道白练并列排开,垂直而下,端庄大方,寓静于动。”这是他1985年在诺日朗瀑布的写生,后由此孕育而成一幅近三米的水墨巨作。</p> <p class="ql-block">滨海渔村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6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暮色昏黄,天际绯红,海波荡漾着红的、紫的、乌蓝的色块,船的墨黑厚重的身影压迫着这些色块,在画家眼中,这就是一幅不需要雕琢的天然油画。</p> <p class="ql-block">小院春暖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6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北国早春,尚未吐芽,依然一片单调的灰色。吴冠中与几个朋友骑车下乡写生。路过一个村庄,在众人迷茫的目光中,他已经展开画架,画眼前微呈青意的树苗和背后淡淡浅蓝的远山。原来这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审美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苗圃白鸡,作者:吴冠中,创作:1976年 ,类别:油画</p> <p class="ql-block">梳妆(人体) ,作者:吴冠中 ,创作:1990年 ,类別: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前半辈子的艺术历程,主要是在裸体画中学习、钻研、探索。西方造型艺术的精髓,其形式法则的归纳,可以说都源于裸体。很可惜,这些裸体作品包括照片,统统毀于浩劫中。为了弥补此遗憾,在七十高龄时,久不画人体的吴冠中在研究生的陪同下,利用暑假重温裸体写生,他们每晨8点开始工作,从不懈怠。在夕照中创新,于旧情中怀念,画家在油画与水墨中轮转,重温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吴冠中人体题材的作品数量稀少,此两件作品以干净的色彩延伸了想象,圆硕的体量感、可爱的天然美打破审美的藩篱跃然出现在画面中,愉悦的情绪一下便传递至眼前。</p> <p class="ql-block">豆蔻年华(人体),作者:吴冠中,创作:1991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前半辈子的艺术历程,主要是在裸体画中学习、钻研、探索。西方造型艺术的精髓,其形式法则的归纳,可以说都源于裸体。很可惜,这些裸体作品包括照片,统统毀于浩劫中。为了弥补此遗憾,在七十高龄时,久不画人体的吴冠中在研究生的陪同下,利用暑假重温裸体写生,他们每晨8点开始工作,从不懈怠。在夕照中创新,于旧情中怀念,画家在油画与水墨中轮转,重温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吴冠中人体题材的作品数量稀少,此两件作品以干净的色彩延伸了想象,圆硕的体量感、可爱的天然美打破审美的藩篱跃然出现在画面中,愉悦的情绪一下便传递至眼前。</p> <p class="ql-block">楚国兄妹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0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楚国在哪里?在屈原投水的汨罗上。吴冠中到荆州,寻找楚国父老,从博物馆到集市。“我捕捉了三个楚人生龙活虎的风貌,与他们交谈,在黄沙漠漠楚国的疆士上,夕阳西下。他们太真实了,我的感受紧紧依偎其神态。画成,命名楚国兄妹。"所谓“楚国风韵墓中人,惊见太阳,不是家乡”,如果三位古代的楚国人物来到今天的楚地,一定会感到万分的惊讶,无法辨认出家乡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鸽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9年 ,类别:油画</p> <p class="ql-block">白桦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1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这是阿勒泰的白桦林,洁白的身躯修长而苗条,枝条柔软地下垂,有人因此比之为少女。白桦树干上缀满尖俏的眼睛,像少女的秋波,于是,人便被包围在秋波的海洋里了,隐约听到清脆的嗤笑声。有的树干老了,雪白的皮肤裂开长长的浓斑,像挥毫在宣纸上的焦墨,淋漓尽致。黑白交错的优美图案中,间以枣红色的饰带,非常入画。画家说,“我作完画,依依不舍。”</p> <p class="ql-block">汉柏(二),作者:吴冠中,创作:1992年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碾子 ,作者:吴冠中,创作:1980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北方的村头、巷尾,随处可见到这样的碾子。这是京郊十渡的一个小山村里的碾子,依傍着一户人家的山墙。宽大粗厚的碾盘外形呈弧状,与房顶之人字形抱合。碾子是圆的,窗是方的,碾子与小窗,碾盘与山墙,大与小,方与圆,相依相伴,充满温情。</p> <p class="ql-block">绿苗圃(芋头苗)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7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画过蓬松而稠密树苗之圃,这幅苗圃画的是育于水中的芋头苗,嫩芽初吐,一片青绿,如同小朋友一般,稚嫩可爱,处处显示生命的辉煌。画家静下来,蹲下去,低视角仰视这稚嫩的枝枝叶叶,却发现原来其间有千变万化,有左右逢源,于是丹青妙笔下青绿色彩如波浪翻转,别具意蕴。</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乡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6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这一貌似俯瞰的作品中,很多形象是吴冠中从城里各处写生得来,有绍兴中学的树丛,有西廊的老桥,也有东湖的细柳与小船。其间他也曾反复数次,另起炉灶,最终成功地散逸的水乡风貌浓缩入画境!无论是这幅《鲁迅故乡》还是《长江三峡》,虽是油画但又极具水墨韵味。</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一)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3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曾经说:“我住了几十年大杂院里的四合院,决不敢恭维这种封闭式的构建,落后的传统。今挥毫,俯视这魔窟似的四合院,黑白块面之结构甚美,气氛沉郁具神秘感,可赞美为古迹、遗址、文物,若作为住宅,我说声告别”。显然画家对住四合院的体验并不好。虽然四合院的居住条件较差,但是作为创作对象,吴冠中体会到了黑白块面的形式美感。因此就有了这件以抽象形式表现块面结枸的 《四合院》。黑色的块面表现屋顶和围起来的宅子,中间方形的天井留白,形成黑白强烈的对比。黑色块面中有白,白色中又有黑,黑白相间,彼此交融。这方方正正的大块面表现了四合院的总体面貌,粗犷的笔墨为画面增添了沧桑和沉郁。院中的小母鸡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红色鸡冠十分突出,为四合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作品简练朴素,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一)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9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曾经说:“我住了几十年大杂院里的四合院,决不敢恭维这种封闭式的构建,落后的传统。今挥毫,俯视这魔窟似的四合院,黑白块面之结构甚美,气氛沉郁具神秘感,可赞美为古迹、遗址、文物,若作为住宅,我说声告别”。显然画家对住四合院的体验并不好。虽然四合院的居住条件较差,但是作为创作对象,吴冠中体会到了黑白块面的形式美感。因此就有了这件以抽象形式表现块面结枸的 《四合院》。黑色的块面表现屋顶和围起来的宅子,中间方形的天井留白,形成黑白强烈的对比。黑色块面中有白,白色中又有黑,黑白相间,彼此交融。这方方正正的大块面表现了四合院的总体面貌,粗犷的笔墨为画面增添了沧桑和沉郁。院中的小母鸡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红色鸡冠十分突出,为四合院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作品简练朴素,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松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5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松》也是充分展示线条表现力的作品,在白底上以遒劲有力的黑色线条,刻画出松树的劲健和苍硕。前景处的松树墨色较浓,树干上有缤纷的色点点染,表现出绚丽的光影效果。其余以略淡的水墨描绘,松林因此获得层次感。松枝相互穿插交织,疏密有致,盘错曲折又紧密关联,每一个转折间散发无穷的力量。一丛丛绿色的松针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犹如乐谱中的休止符,配合着旋律奏出和谐而完美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荷花(一)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0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滋养,道家的“无”,变成了他画里的“于无声处”;儒家的“仁”,变成了他画幅上的“美好”;佛家中的“空”,变成了他笔下的漫漫留白——传统绘画中的空白部分亦系整体构成中的组成因素,所谓计白当黑——这使得吴冠中的画非常赏心悦目,可以观,有形象构图的线条美、建筑美;可以听,有旋律的流动性,音乐的飘逸美;可以读或品,画中意境漫溢着唐诗宋词的诗意美。</p> <p class="ql-block">灯下人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9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灯下人》画的是吴冠中妻子,朱碧琴。不少人对那张风雨飘摇的黄山绝顶,吴冠中在画画,他的妻子站在身后默默地为他举着伞的照片印象颇深。朱碧琴自1946年与昊冠中结婚后,陪画家度过了人生大半时间。吴冠中曾说:“妻子成全我一生的梦想,平凡,善良,美。”吴冠中画妻子的像虽不多,但张张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妻子的温柔和坚强。画这张画时,他的妻已患了阿尔兹海默症,不记得他是谁。他与她说起往事,她只是淡然,仿佛世间一切都已经与她无关。他在《他与她》中写他与妻子的往事,读来总如泣血一般,其实爱情不在花前月下,而是在风雨同舟时、柴米油盐间!</p> <p class="ql-block">张家界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2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这是吴冠中在时隔二十年后重画的一幅张家界。70年代末的张家界,画家婉谢一切应酬,独自撞进了大庸县的张家界林场,他于荒山深处与伐木工人们一起挤工棚,烤火取暖,无距离的感受张家界之美,回去后吴冠中画出了两米多宽的 《马鬃岭》引起关注。二十年后的张家界誉满遐迩,吴冠中激情犹在,重画《张家界》,虽仍保存具象形态,但他自己觉得这幅丈二《张家界》风格已经不同于二十年前那件朴实无华的《马鬃岭》了。</p> <p class="ql-block">异化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2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赞成书画艺术中西交流,提出“油画民族化,水墨现代化。”的主张。这一主张是以西方美术、现代主义形式尝试和中国画写意精神相融合,试图促进中国画的现代主义发展,此两件作品正是画家“水墨现代化”的实践。作品描绘的不是具象的事物,而是以抽象的形式展现了艺术空间。画面中粗犷的线条随意挥酒,浓墨之问彼此交叠,形成不同的层次。这种非具象的图像是形式的异化,更是形象的拓展与延续。晚年的吴冠中拋开具象的束缚,以抽象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潜心研究形式美和抽象美,进入随心所欲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飘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2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赞成书画艺术中西交流,提出“油画民族化,水墨现代化。”的主张。这一主张是以西方美术、现代主义形式尝试和中国画写意精神相融合,试图促进中国画的现代主义发展,此两件作品正是画家“水墨现代化”的实践。作品描绘的不是具象的事物,而是以抽象的形式展现了艺术空间。画面中粗犷的线条随意挥酒,浓墨之问彼此交叠,形成不同的层次。这种非具象的图像是形式的异化,更是形象的拓展与延续。晚年的吴冠中拋开具象的束缚,以抽象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潜心研究形式美和抽象美,进入随心所欲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荒漠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4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面对无形的荒漠,吴冠中用自己的处理方式,以黑色的点、块面与黄沙的结合,表现出虛无、空旷的场景。他说:“大象无形,空漠中潜藏着人间万象,悲欢离合,或缘于夕阳无限好的感悟。”在无形中,画家感悟到了大千世界的万象,联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无形的荒漠打开了画家的视野和心灵的感悟,激励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开拓。</p> <p class="ql-block">点线迎春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6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绽放的烟花照亮了老树的枯枝,惊鸿一瞥,深深的印刻在画家的脑海中?卷曲缠绕的枝条和老干、星星点点的绚烂烟花,带来了这一树的繁华,点与线共同构成了浓浓的春意。“春在哪里?显现在枝叶的点、线上,画家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点、线迎春。”</p> <p class="ql-block">春雪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6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在《春雪》中,吴冠中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画境:早春时节,乍暖还寒。静谧的山区迎来一场小雪,皑皑白雪覆盖着高耸而连绵起伏的峰峦,空中云气氤氲,浑茫空蒙。山脚下村舍旁的树梢显出几抹浅淡的绿色,预示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p> <p class="ql-block">夕照华山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7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夕照华山》 构图独特,将华山的胜景虚化为背景而着重描绘华山上枝条缠绕的老树,点染的绿叶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气息,扭曲转折的线条更烘托出生命的力量,充分展现了线条的表现力。吴冠中以点、线、面形式的构成探索艺术形式的魅力,“流动的线,断断续续的点、出没无常的形、跳跃与跌落的色彩……当她们相互拥抱在同一空间,映入了同一画面,似纷乱的雪掠过人间春色,予人苍茫、迷惑之感。”</p> <p class="ql-block">夜渔港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3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渔港沉睡在蓝黑色的夜幕里,点点灯光从渔船上泛出,为夜渔港添加了几抹亮色。吴冠中说:“船是写意的,泼墨<b>挟</b>色点,点泼于运动之中。细细描写船群,则要待风暴的宁静时刻”。深蓝色的海面在月光和灯光下如镜子般,反射出亮光与影子。画面宁静、安详,意境优美、浪漫。</p> <p class="ql-block">英国乡村民居 (一)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2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描绘了英国乡村的一座民居,造型简洁古朴,大面积平涂的屋顶凝重沉稳,而极细又富有弹性的线条表达了一种敏感而又生动的趣味。花坛内的小树,开得星星点点,具有生活气息。英国的乡村民居与中国的四合院,虽然远隔万里,但美的形韵并不遥远。</p> <p class="ql-block">浮游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5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抽象的形式描绘了美妙的浮游世界。用浅淡的水墨表现水面,黑色、红色和绿色的灵动线条彼此穿插,交织相叠,穿插间还有点的配合和呼应,生动表现了水面上浮游的生物,以抽象的形式描绘出自由逍遥的意境,犹如音乐中的狂想曲。吴冠中长期致力于以点、线、面形式探索艺术形式的抽象美,此 《浮游》 就是充分展示线条表现力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野花闲草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3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抽象的形式描绘了野外闲花野草。整幅画面以水墨渲染作为背景,墨色层次变化丰富,意境幽深。画幅上还以白色及其他色点点染,自然随意,在深色背景下显得格外明快,并且与底色中的淡墨形成呼应。吴冠中以泼墨加点染的方式,营造出一种自由随意的视觉效果,表达闲花野草的旺盛生命力。吴冠中认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将附着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就是将构成其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吴冠中正是将隐藏物象中的美的因素揭示出来,虽然它脱离了物象,形成抽象的形式,但是它更能体现生动的气韵。此作就是如此。从表面看丝毫没有花花草草的身影,但是经过吴冠中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将自然中的野趣和闲情表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色色空空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3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常以点、线、面形式描绘对象,关注形式的表现力,探索抽象美的艺术世界,此作营造繁花似锦的意象。画面以深色为背景,以紫色、绿色、黄色的色点满构图点染,疏密有致,虛实相生,营造出一幅绚丽缤纷的画面。以“点”的形式感,以奇幻喧闹的色彩画面隐喻空虛的物质世界。</p> <p class="ql-block">渔港(三)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7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渔港》来源于浙江石塘,画家想表现风浪袭击时渔船进港的紧张和活跃气氛,于是赶着风暴欲来的坏天气爬上山头,先用素描作速写,返京后再凭记忆中的感受用墨彩完成。“动”与“密”是画面表现的目标。表现这目标依凭两个主要手法:船之黑块分布与浪之灰线缠绕。船上尖尖的桅杆之垂直细线彼此相呼应,也许仿效弹奏琴弦时之松紧:墨点似乎都属穿梭的小舢板,其轻重与散泼也许仿效了锣鼓的击打。是闹剧,作者恣意怂恿其闹,但竭力控制闹中的秩序。船是写意的,泼墨挟色点,点泼于运动之中。细细描画船群,则要待风暴的宁静时刻。</p> <p class="ql-block">照壁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7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是 《双燕》的姐妹篇,吴冠中喜欢江南,“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湖泊池塘,水乡水乡……”黑白灰是江南的主调,也是他作品银灰主调的基石,是艺术道路的起步。他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照壁》和 《双燕》都是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墙上姻亲(一)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9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画过多幅油彩和墨彩的墙上秋色,当然母体不再只是留园的了。但最感棘手的总是那墙之局限,它的体形反过来约束了藤之伸展,而墙外的天空又或多或少占去了画面的空间,割据了部分藤之领域。他将天空压缩到最小限度,则又不能显示山墙之体态与本质。经过多次较满意的、不满意的、彻底失败的经验,这回用巨幅不再局限于墙之体态身段,拆掉了墙之界限,画幅就是墙,满眼都是墙,藤于是在无形的墙上伸展、奔驰、跌跌撞撞.…似乎也失去了指挥,春芽、秋叶纷纷喷发,泼散,似音乐的节拍,共奏点、线之曲。</p> <p class="ql-block">龙须岛 ,作者:吴冠中,创作:1976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龙须岛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头附近,成山头又名“天尽头”,此地很多村庄建于清代乾隆时期,房屋建筑以防风、防潮、保暖为主,建筑材料多以当地的石头和海草为主。吴冠中很喜欢这里,多次来写生。画面中以山作为背景,形态多变的线条生动表现出山体形势。山下的海滨停靠着大大小小的渔船,水波荡漾,自然生动。吴冠中以线条和点的运用表现写生对象,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充分展现点和线的形式美。吴冠中创作过多幅表现龙须岛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忆故乡,作者:吴冠中,创作:1996年 ,类别:布面油画</p> <p class="ql-block">春归何处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9年,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七九、八九,隔岸观柳”。早春时节,垂柳半吐新芽,须隔岸远看,才能感觉到那刚刚蒙上的薄薄一层绿意,新柳如烟。我国古代画家画了不少烟柳堤岸的景色,写下了“任东风梳弄年年”的诗情,其间自有不少表现了柳丝多姿的佳作。但吴冠中显然不满足于那近乎剪的笔墨线条,想捕捉住那通过半透明的新柳所透露出的深远含蓄而又充实丰富的形象世界,那色彩变化极其微妙,似有似无,可望不可攀。画家数十年来不断尝试着用油画表现披纱垂柳既发挥了油画色彩的潜力,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墙上秋色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7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墙上秋色》与《情结》是姐妹篇,之后吴冠中又创作了一件类似的作品 《逍遥游》。从1980年画家在留园的速写本到1992年的情结,再到1997年的墙上秋色再到1998年的逍遥游,他走了整整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老重庆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7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吴冠中在重庆住了5年,蜀中风物人惰于他非常熟悉,故多次入蜀写生。“每入蜀,情思脉脉,年光倒流。”山城重庆气势雄伟,鳞次栉比的独特风貌更是举世无双。从造型艺术角度看,其重叠、错落、黑白相间、垂线的统一与横线的连绵构成无比丰富的艺术语言。岁月营造的人家密集,彩点散泼,山径穿凿,如迷宫,兀立在滔滔大江之上。江中舟帆穿梭,樯桅林立,纷繁世事,从水上到陆上,再到山巅.……画家用丈二巨幅挥写那曾赋予他青春的老重庆,山城旧貌矗立眼前,蔚成壮观。</p> <p class="ql-block">沧桑之变(镜片) ,作者:吴冠中,创作:1998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沧海变桑田,是漫长的过程,见沧海者未识桑田,桑田里人则难于想象此地本处沧海中。沧海与桑田都是人世具象,而其转化中的过程却近乎抽象了。吴冠中画过许多桑田,也面过许多沧海,现成的桑田与沧海,写其貌,传其神,总不失为大地景色,生活情调。此图画家更想表现的是时时出现在脑海里的时空之变,通过眼见的形式启示未见的变幻莫测,苦经营,令时空交汇到其画面上,又不失本色。扬奔了观念的桎梏,任性奔驰,但又处处照顾,呼应回合,于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晚期 (2000-2010)</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艺术创作进入更为自由的境界。无问东西古今、抽象具象或油画水墨之差异,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一切创作手段都让位于当下情感的自由抒发,以往的同类题材在此时出现了变奏。此外,该时期出现了形式抽象、色彩强烈主观的作品,具有浓厚的隐喻和象征意味,表现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风筝之线似断非断,但依然和人类情感保持连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世界各地写生创作,无论处于何时何地,故士还是异国,大漠或是水乡,吴冠中总能以点线色的交响演奏出动人的曲直韵律,实景实物退隐,造型原则和形式美感居于首位,他画出了自己内心的风景,也画出了所有人的故乡。美国著名中国艺术史学者、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班宗华如此评价”无论吴冠中画的源头在何处,他在我心中占据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部分。他所创造出的意象即是我经验的一部分,了解他的画微妙地改变了我对其他艺术的看法。〞艺术家真挚的个性化表达里包含着普遍的人性和情思,所以能引起共鸣。</span></p> <p class="ql-block">风筝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2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风筝》的画面构图独特,以一棵树的顶端作为前景,树叶茂盛,线条繁密而流畅,富有活力。天空中飘着几只风筝,朝着一个方向飞扬,身后都系着风筝线。表现树叶的短线条和风筝的长线条之间产生对比,彼此呼应,营造出生动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龙潭湖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4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龙潭湖公园位于北京崇文区的左安门,它的东面和南面为护城河,园内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吴冠中经常到龙潭湖写生,创作了一大批素描作品。此件描绘的是龙潭湖公园内的树木,着重表现主干上的各种斑斑驳驳,只简略交代枝干和树叶。作者以各种线条充分表现了树干上的丰富变化,分别以竖线、横线和点表现三棵不同的树木。在写生中,昊冠中关注艺术形式感,通过写生表现各种形式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石与草,作者:吴冠中,创作:2004年 ,类别:素描</p> <p class="ql-block">长江山城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3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这是长江山城重庆的风貌。画面以形态各异、浓淡不同的色块表现江边鳞次栉比的民居,绵延交错的色块形成错综交织的视觉感受,表达出“参差错落"的色彩之美。油彩浓重,奠定了整幅画面沉稳、凝重的调子,油彩的浓稠质感为画面增添了一种湿润的感觉,更形象刻画出云雾弥漫、水气氤氲的山城重庆。左边的长江蜿蜒而过,与岸边民居形成对比,丰富了画面层次。</p> <p class="ql-block">窗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0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古旧的木板墙,色棕黑。中央一个小小的窗,窗里乌黑,像一个黑洞。洞口有小块红色与绿色,是孩子的衣帽?还是妈妈的服饰?或者是盆花?住在阴暗陋室的主人还有闲境浇灌盆花?谁是主人?他忙于长街觅食,夜宿暗室:他是遗老,穷愁潦倒,种花自慰自嘲?板墙木屋架空在河滨。屋下更黑,在画家眼里铺成一大块黑色的面,既深邃,又显眼。深棕色的块,乌黑的块。结成凄怆的壁垒。壁垒镶嵌在浅灰色的石头构架中,形成现代绘画的平面分割美。窗里的人向往阳光灿烂的窗外世界,却不意他的窗也居然点缀艺术的聚焦。</p> <p class="ql-block">桃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3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笔下的草木植物从来不是什么名贵的物种。他描绘荷塘,描绘山川,描绘农家小院,体现万物平等、共同生存的平民思想。他把常人认为最为平凡最普通的物象,悉数纳入笔下,化平凡为神奇。《桃》看似没有主次,没有构图,却被他画得生意盎然。画面没有一定之规,随心境而变化,表现了一种天然去雕饰的纯粹之美,充满新意的意外之美,他像儿童一样,以新奇的目光注视着自然与生活,发现常人所忽视的美。</p> <p class="ql-block">荷塘春秋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2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画过稚嫩的苗圃,也画过风雨中残荷,他在荷塘中见证了生命之始与终的全部过程,那是人世沧桑的浓缩,有轻盈与滞重,也有欢乐与悲壮,各具其美。因此他选青春与迟暮之美于同一画面中,名日《荷塘春秋》。它展现的不仅是荷的生命历程,而是人的生命历程,是无奈,是挣扎,是傲视,是绚烂!</p> <p class="ql-block">新柳残荷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3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不同季节的残荷与新柳被吴冠中“移花接木”于同一画面中:画中的荷花己经调谢,只剩下荷茎残留于池塘中。岸边的柳树抽出新芽,丝丝垂下,随风摆动。吴冠中晚年多以点、线、面高度概括对象,吴冠中根据此写生创作了同名油画《残荷新柳》,突出表现线条的艺术表现力,在曲折婉转间,尽显形式之美。</p> <p class="ql-block">残荷新柳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3年 ,类別:油画</p><p class="ql-block">荷花开毕,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的笔飞墨舞。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组合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画家所画已非荷塘里的春秋,而着意在春与秋。树梢一天比一天光秃,谁也不关注飞尽了的叶的去向,西风一天比一天凛冽。但明年将转化为温柔的春风,那时候,像慈母,它又忙于孕育满眼青绿的稚嫩的叶。</p> <p class="ql-block">依附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1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依附,或者说是攀附。藤无脊椎,自己站不直,幸而臂长,手指尖尖,善于抓住一切可攀到的有力靠山。她们攀上山墙,爬上太湖石,遇石洞便钻进钻出。于是她们长成枝叶缠绵,姿态绰约的诱人风韵。吴冠中有意虚写太湖石之实体,突出了依附者的音容笑貌,便于观众欣赏其体态之美,或感喟其生涯之哀。</p> <p class="ql-block">纠葛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0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从不屈从传统水墨早已固化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趣味,它大胆改革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图式,强调直接从自然寻找每一幅画面的具体结构图式,它认为在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水墨画的题材和构图要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鉴赏力,以及提高具体运用他们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葫芦水榭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1年,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这是在安徽宏村的写生,吴冠中以某户民居院落的一角作为写生对象,生动再现了徽州人家浓郁的生活气息。院子里的架子上爬满了藤叶,大大小小的葫芦挂在藤架上。水榭上,主人正悠闲地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园内摆放着盆景、假石,透露出主人的爱好和生活情趣。整幅画面十分生动,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充分展现作者对写生的用心和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安徽宏村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1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这是吴冠中在安徽宏村的写生作品。作者站在高地,纵观宏村的全景,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跃入眼帘。墙头鳞次栉比,层层叠疊,起起伏伏,白墙黑瓦化为块面,墙顶化为线条,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吴冠中创作了许多徽派建筑题材的作品,风采各异,此作主要表现线条与块面的形式感。</p> <p class="ql-block">世纪新雪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1年 ,类别:纸本水彩</p><p class="ql-block">瑞雪兆丰年,人们欢迎雪,是由于雪可以带来五谷丰登的好日子。大雪纷飞,大地新装,素白银亮,到处都呈现一片单纯。白色世界里突出乌黑,是老树的枝干,是风雪赶路人,是房屋的阴暗面……就像一只洁白的宣纸上跌落了稀疏的墨点。树干的细纸,瘦长的,尖尖的细枝任意伸展,衬着明亮的雪,像针尖刻出的版画,锋利而清晰。纷乱缠绵的影之线条,有虚有实,层次错综,是迷人的水墨风韵。画面表现的是实景,更是心象。画家把现代艺术的某些观念与中国写意绘画的笔法结合在一起 进行创作,点、线、面相互交织,形式感鲜明又富有东方审美意趣。</p> <p class="ql-block">太湖岸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0年 ,类别:素描</p><p class="ql-block">昊冠中的故乡是太湖之滨的宜兴。这件 《太湖岸》是吴冠中较为典型的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彩墨画作品,画面充满诗意,画面通过点、线、面、色彩、黑白元素的运用,并且通过聚散、疏密、强弱、虛实以及变化来丰富画面的装饰美感,表现了东方艺术特有的意境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形式美、现代美。</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为了表达整体的视觉形象,表达空间、气氛及微妙的色采感受,吴冠中的有些作品需有一定的距离去看,《紫禁城》就是这种“鬼打架”式的油画。远看有意思,近看这乱糟糟的笔触中似乎真的只是鬼打架而已。但行家看画,则偏要近看,如同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一样,油画里也讲究笔触,讲究意蕴,近看才能看清楚其独特的笔触之美。</p> <p class="ql-block">故宫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源自唐代诗人张祜的《宫词》。吴冠中与诗人一样,以举重若轻,驾驭繁如简的笔墨,将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遭遇浓缩在小小的画面中,观之感其命运之悲惨,叹其身世之同情。</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亚故里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5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驱车出伦敦城,往西北方向疾驰150多公里,就到了人们慕名神往的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故里一一斯特拉弗城。这是一座典型的英国小城镇,四周芳草如茵,风景如画。民居的横竖线条与斜线组成线条的织体,形成了黑白分明的节奏感,与他所画的江南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画的形象其实已经高度概括,抽离了具像元素,或者说,他描绘的都不是具体的房子,而是房屋的结构框架,这种结构框架又不是建筑师的设计图,而是画家对形式美的赞叹。画面充满音乐的节奏感。</p> <p class="ql-block">乌江老街,作者:吴冠中,创作:2005年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大宅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1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吴冠中喜欢老房子,天南地北每到一处,总要探寻大树和大宅。在他的意识中,故国者,不仅有乔木,更有大宅,有巨匠运用乔木构建之大宅也。能建成大宅,必有巨匠,从体形构建到门窗雕饰,处处匠心独运,自成艺术殿堂。因此他画过不少故宅,尤其江南黑瓦白墙的故宅画得最多,有时候还忍不住在画上题记所感“谁建大宅荫子孙,门庭几番易主人。谁家大宅院,飞尽堂前燕。”</p> <p class="ql-block">双喜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0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天将寒,人家晒出了棉被棉絮,米白色的棉絮上展开偌大一个红双喜,又罩以红、绿交错的细线,这是乡里人的制作,寓美于生活,也是美术创作,清新而欢乐。前来写生的年轻人对此视而不见,却入了老画家的法眼,于是“下里巴人便成了“阳春白雪”。</p> <p class="ql-block">白发之花,作者:吴冠中,创作:2003年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迎春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3年 ,类别:油画</p><p class="ql-block">这是吴冠中的晚年作品,他淡化了具体的“物”而更依从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感受来表现自然,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是画家“得意忘形”的“有我之境”。即对自然物像做出高度概括的艺术处理,通过点、线、面的手段加以变形、扩张、省略、组合,虽未脱离现实,但和现实又不大一样。这是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来的经过艺术家主管观改造过的自然,是与艺术家息息相通的内心世界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紅绿层楼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6年 ,类別: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像和逼真,表皮的像一目了然。苏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正是这个意思。但是美呢?艺术如何美?形式如何美?吴冠中晚年的这件作品告诉我们,像不一定就美,绘画之美,体现在形和色的组织结构中,如果只从内容题材等方面去分析,对美的欣赏还是隔靴搔痒。</p> <p class="ql-block">海港晨曦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朝霞中的海港被罩上了一层暖色调,热烈的鲜黄、深邃的海蓝、生机盎然的嫩绿、以及如梦似幻的玫瑰红,在画布上跳跃、交汇,唤醒了港口的每一寸生命力,多姿多彩的希望之舟,在新日初升的光芒中航向梦想。海港宛如一位穿花裙的少女,她以她那无尽的朝气与活力,诠释着生命的诗篇。色块的排布虽显随性,实则反映了吴冠中对形式美的精妙掌控。</p> <p class="ql-block">雨花江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多短小的竖线和斑斓的色点密密匝匝,从天而降,江面被砸出了一圈圈的涟漪,虽没有表现皮相的逼真,却以标志性的抽象笔法在方寸之问营造出铺天盖地的大雨。画家不拘泥于现实的再现,而是更深层次地传递出雨的情境与律动,使人仿佛听到哗啦啦的雨声。</p> <p class="ql-block">霜叶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5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这是树叶转红的秋天美景,画面中一枝干横斜下来,树枝上面的叶子开始由黄转红,一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境。吴冠中以浓墨刻画枝干,突出主体,将背景虛化,以略淡的线条错综复杂地表现整片树林,再以小色点与主体遥相呼应,阳光下的霜叶灿烂明快,秋意浓浓。</p> <p class="ql-block">彩无级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作品以丰富的色点构成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画面以黑色作为背景,以紫、绿和黄色点洒满整个画面,如五彩纸片从天而降,缤纷夺目。吴冠中在晚年探索抽象艺术,主要以点、线、面的基本形式探索抽象艺术的表达,此作则是追求“点”构成的艺术效果。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色点颇具动感,层次丰富,充满诗意,尽显色彩的魅力,给人无限的想象。晚年的昊冠中以抽象绘画为主,探索形式美,寻求中国画现代化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晚钟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点、面构成了一幅抽象的艺术世界。画面中的黑白色块相互交织奠定了基础,紫色、黄色、红色和蓝色的色点与色块以活跃的形态随意点缀。这些看似随意的色点与色块,浓缩了吴冠中对形式的概括与感悟。所有的具象都已化作抽象的元素,展现出一种律动和气韵。吴冠中以点、线、面的基本形式探索抽象的表达,此作主要追求“面”构成的艺术效果。从具象到抽象,吴冠中以自己的实践不停地探索,到晚年他以极为简练、概括的形式表达最本质的艺术情感,追求中国画现代化之路。</p> <p class="ql-block">天马行空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5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晚年的吴冠中年事已高,身体越来越弱,很难再户外写生作画,因此大部分时候是根据回忆或者借助以往的速写进行再创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老黄牛一样不断反刍以往的实物,然后不断地咀嚼出新味来。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今年身体略好,又思又<span style="font-size:18px;">刍</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刍</span>之草,沧桑味苦,却更贴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某处眉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p> <p class="ql-block">脂粉世家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5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点、线、面和色彩构成一个绚丽浪漫的视觉世界。画面以墨色为主体,更突出中问的粉色。在浓墨中又以浅色线条勾勒,形成似氤氲缭绕般的效果,增加了画面的梦幻感。泛泛的墨点和彩点如点睛之笔,使画面更加生动,色彩层次更加丰富。吴冠中认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通过线条、笔墨等构成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尊重了绘画的形式美学规律,才能体现出“美”。他正是通过反复的实验和实践,探索形式美学的规律,寻觅抽象中的美。</p> <p class="ql-block">看电视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5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作品以抽象的形式表现了电视中的缤纷世界。线条、色彩随意洒脱,凭情感自由挥洒。吴冠中在《关于抽象美》一文中说过:“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到了晚年,吴冠中完全投身于抽象艺术的探索中,在不断的实践和实验中,以最基本的点、线、面构成抽象形式,但是非常具象的世界。吴冠中的抽象画,有时候很难界定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因为他已经超脱于绘画媒介之上,以艺术共通的元素展现艺术的美。</p> <p class="ql-block">土地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5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相对手70年代的作品而言,晚年吴冠中的作品更加强调意境的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有时候过于强调唯美的做法,此外,追求表达对人生生领悟的作品更多了起来,艺术表达上则达到更高更纯粹的境界。越来越不受写生的制约,主观性更强,画面效果更单纯。</p> <p class="ql-block">丹青春秋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晚年的吴冠中完全投身于抽象艺术的探索中,在不断的实践和实验中,以最基本的点、线、面构成抽象形式,但是非常具象的世界。吴冠中的抽象画,你很难界定是中国画还是油画,因为他已经超脱于绘画媒介之上,以艺术共通的元素展现艺术的美。</p> <p class="ql-block">芒刺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6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汉字之源,或象形或会意,书法造型有立意,形式与意境。无可争辩,书法与抽象艺术结缘已久。书法构架就是造型构架,一个字表达了一幅画的美感因素,一幅字的全貌体现了一幅画的总体效果。久在汉字间徘徊,体会其构架与韵律感,用今人认识的简体字营造其大美,力求人能共赏。不写李杜佳句,只写自己的画心与文思,并探索文字内涵与字体样式之间的构成美,如画家自己所说:“老来种块自留地,汉字春秋。”</p> <p class="ql-block">满地爬虫 ,作者:吴冠中,创作:2008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汉字之源,或象形或会意,书法造型有立意,形式与意境。无可争辩,书法与抽象艺术结缘已久。书法构架就是造型构架,一个字表达了一幅画的美感因素,一幅字的全貌体现了一幅画的总体效果。久在汉字间徘徊,体会其构架与韵律感,用今人认识的简体字营造其大美,力求人能共赏。不写李杜佳句,只写自己的画心与文思,并探索文字内涵与字体样式之间的构成美,如画家自己所说:“老来种块自留地,汉字春秋。”</p> <p class="ql-block">江南岸,作者:吴冠中,创作:2008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汉字之源,或象形或会意,书法造型有立意,形式与意境。无可争辩,书法与抽象艺术结缘已久。书法构架就是造型构架,一个字表达了一幅画的美感因素,一幅字的全貌体现了一幅画的总体效果。久在汉字间徘徊,体会其构架与韵律感,用今人认识的简体字营造其大美,力求人能共赏。不写李杜佳句,只写自己的画心与文思,并探索文字内涵与字体样式之间的构成美,如画家自己所说:“老来种块自留地,汉字春秋。”</p> <p class="ql-block">牛年,作者:吴冠中,创作:2008年 ,类别: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汉字之源,或象形或会意,书法造型有立意,形式与意境。无可争辩,书法与抽象艺术结缘已久。书法构架就是造型构架,一个字表达了一幅画的美感因素,一幅字的全貌体现了一幅画的总体效果。久在汉字间徘徊,体会其构架与韵律感,用今人认识的简体字营造其大美,力求人能共赏。不写李杜佳句,只写自己的画心与文思,并探索文字内涵与字体样式之间的构成美,如画家自己所说:“老来种块自留地,汉字春秋。”</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春天,作者:吴冠中,创作:2010年 ,类别: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人生的最后一件作品《最后的春天》,是一件整个展览中唯一平铺展示的作品。2010年4月吴冠中住进医院,两个月之后溘然长逝。这幅充盈着跳跃的节奏律动与迸发的生命活力画作,静静地立在画架上,再没能等来它最后的签名。作为其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最后的春天》在由吴冠中的家属向清华大学捐赠时,被家属特意叮嘱不做任何托裱,以保持其既有的笔触与状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九十自序</b></p><p class="ql-block">他走了,留下了脚印;</p><p class="ql-block">他走了,没有留下脚印。</p><p class="ql-block">我是一只羊,蹦跳于田野,踩野花,吃嫩草,扑打蝴蝶,很快活。见麻雀和乌鸦飞入空中,真羡慕,恨自己飞不起来。远处来一群羊,规规矩矩挤着走,原来有一个拿着鞭子的牧羊人在指挥,我才知我是一只野羊,怕被捉,逃奔山谷。潺潺的流水吸引我,任性喝水,忘了被追捕的危险。羊群也被赶来喝水,我迅速爬上高处岩石中躲藏,羊群个个肥胖,都上不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韩滉的五牛图中有我的像,就是那头北方的黄牛。我一生都在北方黄土地上翻耕黄土。不意,主人将我卖到了南方。天天在水田操作,我吃不消,一天天瘦下去,主人便宰了我,一同被宰的,还有那些肥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昭陵六骏躯体上有箭,那箭都是对面飞来,射中前胸或腹部,没有背后射来的,说明战马直冲敌军而无逃跑之迹,如何培养出这般勇猛之马,谅来必须由其任性,尊视其倔强,尽情发挥个性,个性是力量之源。而號国夫人游春的坐骑,完全是另类牲口了。</p><p class="ql-block">艺术是野生的,艺术家的要害在个性,拒绝豢养,自生自灭,饿死首阳而不失风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吴冠中于2008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载上海美术馆《吴冠中:我负丹青》</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生平文献区</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艺术年表</p><p class="ql-block">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的师承</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的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与法国</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的论著与展览</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与上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流风余韵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通过展出赵无极、朱德群、吴大羽、关良等与林风眠、吴冠中密切关联的师友、同窗等艺术家的作品,以及相关艺术思想、与两位艺术家的交集、交往和交情等文献资料,不仅揭示了两位大师的艺术影响力,更突显了他们的思想辐射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为林风眠和吴冠中的同辈人,这些艺术家的艺术之路与两位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受到林风眠、吴冠中中西绘画融合理念的影响,同时也在这个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作品展示了他们在不同艺术领域内的探索和创新,也体现了他们与林风眠、吴冠中在艺术上的共鸣和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赵无极(1921-2013)</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学生,吴冠中同学</p><p class="ql-block">少年赵无极曾因嫌国画临摹课太过枯燥便在课堂中跳窗逃跑,甚至在国画期末考试画山水时草草几笔抹了一个大大的墨团,题上“赵无极画石”扬长而去,惹得老师潘天寿向林风眠校长告状。而林风眠在批评之余,更是看中了赵无极的才华,认为他的构图和色彩都有过人之处,是难得的可造之材。自此,赵无极对林风眠备受感恩,很快就在国画上有了长足进步。赵无极毕业时,林风眠先聘其留校任教,又勉励其赴法深造,还建议学校为他预留一个教授的位置。赵无极曾动情地回忆道:“林风眠鼓励我对传统的质疑,当我要以不同的方式观察和思考时,他宽容我,还保护我不受排挤。”</p> <p class="ql-block">赵无极 ,无题 ,2001 年,版画</p><p class="ql-block">赵无极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这幅作品以橙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呈现出一种光影变幻的效果,富有动感和空间感,恣肆有力的笔触带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是一幅带给人中西合壁审美感受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朱德群(1920-2014)</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学生,吴冠中同学</p><p class="ql-block">1935年,吴冠中与朱德群在军训中结缘,铸就了一段跨越75载的深厚友谊。朱德群的鼓励让吴冠中坚定了转学科的决心,两人于杭州艺专共同怀揣巴黎艺术梦。然而,命运弄人,1955年朱德群远赴巴黎,吴冠中则回归故土,长达30年未曾相见。好在,时光流转,情谊未变。1980年代,两人重逢,友谊重燃。他们彼此扶持,展览互助,艺术品互换。特别是吴冠中1993年在巴黎的首展,得益于朱德群的鼎力相助。朱德群珍藏吴冠中四幅佳作,见证着两人不朽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朱德群 ,无题 ,2001年,版画</p><p class="ql-block">朱德群的绘画艺术兼具东方艺术的温婉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粗犷。作为版画作品,色彩在其笔下仿佛有着油画般浓厚黏滞的特性,但又兼具了水彩的轻盈流动。“黑、白、褐、蓝、红、绿、浓、淡、干、湿”在看似豪迈的挥洒间,精准地运用简约的变换,使其在视觉结构上组成丰富而细微的层次,前景、中景与远景的架构清晰,形成了画面的远近与纵深,因而创造出广阔无垠的空间感。</p> <p class="ql-block">吴大羽(1903-1988)</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同事、挚友</p><p class="ql-block">1922年,19岁的吴大羽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在那里,他幸运地结识了同样在法国求学的林风眠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参与发起中国艺术家在海外的艺术运动团体“霍普斯学会”。因为师法印象派画风,吴大羽被同仁称为“小塞尚”。林风眠对吴大羽的油画才华赞不绝口,曾高度评价他为“非凡的色彩画家,宏伟的创造能力”。</p> <p class="ql-block">吴大羽 ,无题 ,1980s,纸本油棒画</p><p class="ql-block">这两幅画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吴大羽晚年“辉煌十年”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对西方抽象、半抽象艺术风格的不懈探索。作品以色彩和线条为主的纯艺术性表现,充满童趣。画家摒弃了具象的表达方式,大胆使用对比色彩,笔触轻松灵动,呈现出吴大羽晚年自由随性与充满诗意的创作风格。</p> <p class="ql-block">吴大羽 ,无题 ,1980s,纸本油棒画</p><p class="ql-block">这两幅画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是吴大羽晚年“辉煌十年”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对西方抽象、半抽象艺术风格的不懈探索。作品以色彩和线条为主的纯艺术性表现,充满童趣。画家摒弃了具象的表达方式,大胆使用对比色彩,笔触轻松灵动,呈现出吴大羽晚年自由随性与充满诗意的创作风格。</p> <p class="ql-block">沈柔坚(1919-1998)</p><p class="ql-block">林风眠挚友</p><p class="ql-block">在沈柔坚的眼里,林风眠深谙印象派以后的西方现代艺术,在较高的层次中寻找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契合点,着力于表现内在美与抒情的节奏,他从诸多侧面概括了林风眠“不假巧饰”的“中西合璧”绘画艺术的丰富内涵。林风眠看过文章后视沈柔坚为知己。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沈柔坚访问了德国和捷克,迅速丰富了西方美学的理论知识。他通过反复思索和实践,在创作中,形成了将透明色和不透明色结合运用,且通常不交待明暗关系的绘画风格,冷暖变化有薄有厚,使画面明、透又有厚实感。同时,他借用中国传统绘画及民间美术中的艺术表现,以色、线、形组成对比统一而有秩序的节奏和动感,在“中西合璧”的艺术征途上,他有了与林风眠殊途同归的艺术领悟。</p> <p class="ql-block">沈柔坚 ,《碧海浪花(镜片) 》 ,1996 年,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沈柔坚先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他融贯中西之长,以版画之雄浑古朴和西画的多元色彩融汇传统中国画画法,所作山水、花果,章法新颖,笔墨纵恣奔放,于豪率中见精微,于沉郁中见清远,极具个性面目。这件作品以海滨浪花击岸表现对象,融以西画色彩和技法,色泽明快大胆,彩墨回旋有力,点点浪花豪壮劲健,静观则畅达无碍,有如倾听浪花击石的节奏声声。</p> <p class="ql-block">关良(1900-1986)</p><p class="ql-block">林风眠挚友,吴冠中油画老师</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和关良同是广东人,都是1900年出生,彼此因为志趣相同而成为挚友。他们曾在上海毗邻而居,抗战时期又一同迁居重庆,共同举办画展,艺术之路相伴而行。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曾留学西欧、日本,钻研欧洲现代艺术。他们的艺术实践充满民族特色,尤其以中国戏曲为题材的创作,独具一格。在关良的引领下,林风眠深入戏曲世界,两人常共赴天蟾舞台等地观赏京剧、昆曲与越剧,使林风眠深受启发,开始走上了画戏曲人物画的艺术道路。</p> <p class="ql-block">关良 ,《武剧人物图(片)》,1985年,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关良的戏画作品约略可分两类:一是以特定剧目和人物表现为主题的创作;另一类是无标题绘画。就后者而言,包含众多以《武剧人物》、《京剧人物》为名的作品。据艺术家回忆:“这些无标题绘画,主要是从内容上来划分的,并不注重特定的剧情,是借以创造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在关良的武剧人物图中,他常常运用减笔入画的手法,以线勾形,背景则大量留白。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绘画方式,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的主体地位,也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他不拘泥于所绘对象的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使得画面充满了率真稚拙、纯朴自然的艺术韵味。</p> <p class="ql-block">陈佩秋(1923-2020)</p><p class="ql-block">林风眠挚友</p><p class="ql-block">陈佩秋曾在《心友前贤笔亲物象——陈佩秋访谈》中这样评价她的好友林风眠:“林风眠先生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的时候,开始用狼毫笔(大兰竹、中兰竹)画水墨画和水彩画,他画的笔触还是西方水粉水彩画的笔触,它不像中国书法和绘画的笔触多样和有顿挫。也可以说他用西方的用笔方式,打破了中国画传统的用笔方式,或者说代替了中国画的传统用笔方式……林先生近半个世纪,致力于中西绘画的接轨以及培育众多的新兴艺术人才,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 <p class="ql-block">陈佩秋 ,《黄鸟》 ,20世纪 ,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陈佩秋是女性画家中的杰出代表,她擅长花鸟、山水画,尤以重彩花鸟画奠定了自己在画界的历史地位,其作品色墨交融,即有写实的精雕细刻,又不缺中国画写意的情趣,看似中西结合,处处流露出传统笔墨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谢稚柳(1910-1997)</p><p class="ql-block">林风眠挚友</p><p class="ql-block">1961年秋天,中国文联组织内蒙古参观团,林风眠是参观团的成员之一,同行的有谢稚柳等人,历时一个月,行程数千里,他们参观了呼伦贝尔牧区,过摩尔根河,行进在牙克石道上,穿越大兴安岭林海,饱览了扎兰屯和莫力湖的塞外风光,也去凭吊了昭君墓。在整个行程中,林风眠和谢稚柳同住在一个房间,两人在艺术上共同探讨互为影响。谢稚柳这个时期的用色起了变化,是受林风眠的影响,林风眠的艺术中又多了几分传统,是从谢稚柳那里得到的借鉴。</p> <p class="ql-block">谢稚柳 ,《山水册页(单片)》,1982年,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这套山水册页一共有十二开,有的属水墨山水或青绿山水,抑或二者兼具,可谓为传统山水画别开生面者,反映了谢氏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所作的创新。构图受南宋院体山水的影响,多取边角,尤其是上半角之景。全册水墨苍劲,工写结合,虚实相生,放浪而不失工整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1907-1989)</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学生</p><p class="ql-block">1929年,李可染得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招收研究生,便去杭州报考。主考官是林风眠,时任校长兼教授,他发现这个青年人画风雄厚大胆,画法用笔也很特别,个性强烈,气度不凡,便不拘学历,痛快地破格录取了他。李可染后来在1977年所记《自述略历》中写道:“这对我来说,实是一个决定我一生的关键时刻。”李可染说林风眠:“我第一次见到林先生的静物画是一幅《鸡冠花》,漂亮极了!林先生的艺术是非常高超的,他的画充满了诗意,并不像现在有些画让人看不懂,他的画大家都能看得懂,很美。他的画摆在世界绘画里,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的画家之中是毫不逊色的,甚至超过他们。”</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 ,《牛童》, 1984年,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李可染继承齐白石的笔墨精神和通过笔墨传递“无限情趣”的经验。牛与人物关系表现出了更加动人的生活情趣。他喜爱牛,也喜爱孩子,他以自己的心贴近他们。看李可染的“牧童与牛”作品,令人感到作者是和画中人物、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大孩子。他把那些生动的画面摆在眼前,让你看到牧童与牛、牧童伙伴之间是那么自由快乐的厮混在一起共同经历风雨。</p> <p class="ql-block">周昌谷(1929-1985)</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学生</p><p class="ql-block">1948年,从师范毕业在绍兴乡下教了三年小学后,周昌谷与堂弟周昌米一起到杭州报考国立艺专,双双被录取,成为“新征途的起点”。周昌谷以第十八名考入艺专,接受了林风眠等大师的教诲。最开始,周昌谷对西方绘画颇感新鲜,翻阅了许多西洋画册,极为钟情林风眠的绘画。他说:“林先生的画中西合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富有创造性”,“他不是理论家,也不过问政治,他是纯粹的艺术家。”在离杭最后的两年中,林风眠担任周昌谷班级的素描老师。当时周昌谷的素描成绩特别好,他画的石膏头像当当响,彷佛能敲出石膏声来。他的作业曾被林风眠先生作为范例向同学讲解,在同学中赢得了“素描大王”、“石膏大王”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周昌谷 ,《梅》,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周昌谷擅长人物,间写花卉,花卉明艳多姿。为了体现富丽华美而浓郁厚实的绘画风格,他将西方绘画颜料以及绘画工具、技法都加入中国画中,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艳而不俗之美。梅花有坚强、高洁、忠贞之意,周昌谷欣赏梅花不畏严寒的铮铮铁骨,后期多作梅。图中以写意笔法用墨色打底绘梅花老干,顺画面左下向右上延伸嫩色的花朵点缀其上,几只正在努力生长的梅花便跃然纸上。纯墨枝干到梅花的两色对比,轻重、厚薄之间,极尽色彩之变化,营造出一派动人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苏天赐(1922-2006)</p><p class="ql-block">林风眠学生</p><p class="ql-block">苏天赐是林风眠创作中最忠实的一位实践者。20岁时,苏天赐只身前往重庆投考因抗战而迁至此处的国立艺专,遇到了终身敬仰的恩师林风眠。尽管在校期间的师生交往只有短暂的一年,但林风眠的教学方式及理念给了苏天赐极大的鼓舞。1945年10月,国立杭州艺专在西湖原址复学。苏天赐进入林风眠画室学习并于第二年毕业。1946年毕业并任教广东省立艺专,1948年受聘为国立艺专林风眠画室助教,得到了导师更多的教益与启示,对东西方艺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开始探究中西融合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苏天赐 ,《高地之秋》 ,1995年,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作为林风眠的艺术传人,苏天赐一生都在探索如何在油画中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含蓄的意境。《高地之秋》创作于1995年,作品以流畅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渲染了高地秋天的美丽最色。画家注重整体造型的美感,火红的树叶似乎将土地也一并染红,而几处隐没于山野中的民居,更是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赋予了作品中国传统绘画的诗意与神韵。</p> <p class="ql-block">大师的朋友圈也是大师,他们互相影响、互相成就,发展拓展了中国画的边界,而远游海外的游子,更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遵从老师的教诲,将这种发展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中主题演绎区和林风眠展区内容可参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hpuemd"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2024年2月6日(上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