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豫晋自驾游之 云冈石窟&应县木塔

okhys.

<p class="ql-block">10月23日,从大同市出发,前往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开凿始于北魏时期,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昙曜北魏著名佛教高僧,历经北魏太武、文成、献文、孝文四朝,深得皇帝知遇和礼敬。他是石窟寺的创始人,带领凉州僧人开凿的五所佛窟,即今云冈石窟的第16至20窟,被谓之“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也是非常有幸,今天来到云冈石窟也是天好游客少,勿需排队。</p> <p class="ql-block">第2窟,俗称“寒泉洞”,因其北壁西端常年有细泉流出。与第1窟石鼓洞是云冈石窟最东端的洞窟,为一组双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皇兴五年至北魏太和十八年(471—494年)。</p> <p class="ql-block">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内置交脚弥勒,俗称“弥勒洞”。</p> <p class="ql-block">主尊为倚坐佛像,高约10米,肉髻高耸,面相圆润,五官端正,眼大耳阔,两眉间白毫鲜明,身姿挺拔,比例协调,通肩式袈裟紧贴身躯,厚实圆润的双手作无畏、与愿印。</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6米,头顶发髻高耸,发丝根根有序;头发成缕,散披两肩;宝冠雕刻精细入微,显示了严谨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艺。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造像。</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群中部的第5窟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为云中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对竖式设计的双子佛阁,既亭亭玉立,又合璧庄重,体现了我们祖先工匠对石窟寺殿宇的精准理解,也是目前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除了具有佛殿功能外,同时还起到遮风挡雨作用,特别是保持了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5、6窟的造像雕刻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5窟(大佛洞)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p> <p class="ql-block">第5窟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是清初重修佛阁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重修云岗大石佛阁碑记》立于第5窟西壁旁,为宣大总督佟养量所撰。</p> <p class="ql-block">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与第8窟为一组双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西壁屋形大龛内七尊立佛,波状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离垢地菩萨洞)</p> <p class="ql-block">第12窟因前室出现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p> <p class="ql-block">洞窟形制为佛殿窟,洞窟设计规整,雕饰华丽。此窟内外的设计体现出皇家宫殿式建筑格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p> <p class="ql-block">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反映出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以及北魏社会乐舞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中国音乐史上弥足珍贵的绝版遗存。</p> <p class="ql-block">第13窟,文殊菩萨洞</p><p class="ql-block">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p> <p class="ql-block">由于主像体型庞大,第13窟菩萨举起右手作无畏手印的圆雕手臂不可悬空,于是云冈匠师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位四臂力士来托举巨臂。这一设计简直妙不可言,在稳妥解决了巨大手臂的支撑问题之余,将弥勒菩萨的伟岸与护法力士的神勇恰如其分地夸张表现,既入情入理,又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p><p class="ql-block">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也是中华佛教诞生最早的弥勒巨像。</p><p class="ql-block">洞窟四壁以千佛雕刻为主,雕像清简劲直,纯真朴质,反映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p> <p class="ql-block">洞窟东西两壁的盝形龛内分别雕刻着大型坐佛像及立佛像,与主尊弥勒菩萨共同构成三世佛组合</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立三佛洞)</p><p class="ql-block">第18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p> <p class="ql-block">东西壁的胁侍佛像对应而立,端庄肃穆,与主尊共同构成了三世佛格局。</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宝生佛洞)</p><p class="ql-block">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尊高16.8米,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由中央主窟和两侧附洞三个洞窟组成,是昙曜五窟中规模最大、洞窟形制最为特殊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19窟的击掌大佛</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白佛爷洞)</p><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p> <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 <p class="ql-block">东立佛高约9.5米,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艺术神韵。</p> <p class="ql-block">第20窟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石窟千年犹自在,人事几度到来归,石窟艺术源于佛教,是佛教的产物,石窟所塑的像,均是以佛教文化为根本衍生的各式各样的故事形象。它静静地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故事。这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心灵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涤。</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石窟前,先去影视厅看了15分钟滚动播放的介绍云冈石窟历史的影片,加深对石窟的印象。观看过程中,不断被震撼到,现在在写美篇的同时,还在查看资料,又一次被震撼。</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云冈石窟,来到了应县,参观著名的中国第一木塔</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即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看是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的九层塔。</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彩塑佛像位于佛宫寺释迦塔第一层,是全塔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塑像,高11米,</p> <p class="ql-block">2016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关于“目前世界上已知范围内的最高的木塔”的认证。吉尼斯世界纪录登载其名后表示:“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这项纪录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智慧的缩影,也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朔州</p><p class="ql-block">朔州古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