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十分珍爱这支里檀木发簪,并不是说它的黑檀木有多少珍贵,也不说它镶嵌的羊脂、碧绿珠饰有多么贵重,就珠宝而言,我所收藏的数百件中,比这更珍贵也不在少数。我喜欢它的是,这件宝贝所承载着的一段缠缠绵绵的感人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支发簪来至广州一位著名的珠宝商,据他自己的陈述:青年时代,为了追求一位自己心仪的姑娘,他想不出应该拿出一份怎样的信物来表示自已的心意,金银财宝在他们那个阶层已经不足为奇了,于是他想到了亲手制作一支发簪,选用名贵的黑檀木做发簪,配以细润油滑和田羊脂玉雕琢为一个小小的平安扣悬挂其间,再饰以一小颗碧绿的圆珠和一小颗田黄蜜腊的圆珠。整支发簪精美而不落庸俗,精致而不落冗繁,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不知是不是这支发簪,还是男青年的执着,打动了少女的芳心,他们终成眷属。如今,这位珠宝商依据当年的那支发簪模样,制作了这一小批发簪回馈一直支持他的粉丝。这位珠宝商的行为,让我一下子想起《国风·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谦谦君子形象。</p><p class="ql-block"> 美玉是可以赋予一个人的魅力形象的。</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玉石之邦”。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中国最早的玉器发现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至今巳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用玉最早,而且是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早在商周时期,玉器作为祭祀的重要器具,融入到国家宗法礼制及世俗生活等各个方面。玉器的艺术特征是在继承原始社会玉器主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发展,采用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主要表现手法,使玉器表现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艺术风格,也更富于观赏性和装饰性。</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玉石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玉器逐渐成为贵族阶层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权贵们通过佩戴玉器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同时,玉器也超越了仅是文化符号和美学概念,而作为国家的一种神圣的物品,用以祭祀、祈福和驱邪。从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出土的玉器中,可以看过像“玉璧”和“玉龙”,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崇敬和追求:玉璧是吉祥如意之物,常常被用作祭祀或宴会的礼仪用品。而玉龙则是权力的象征。 我的都知道,战国时期的完璧归赵的故事。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名为“和氏璧”的玉璧,并提出以15座城池换这块和好璧。你想想是什么个概念?15座城池换一块美玉,可见这块玉有多么的重要。赵惠文王担心秦国的信用问题,于是派蔺相如前往秦国处理这件事。当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秦王在欣赏玉璧后并不提及交换城池的事情。蔺相如意识到秦王并没打算给城池摸玉璧。为了保护玉璧,蔺相如谎称玉璧有瑕疵,骗回玉璧并威胁秦王说,如果秦王要强取玉璧,他将撞柱自杀。秦王害怕玉璧受损,只好答应蔺相如的要求,同意举行换城仪式。最终,蔺相如成功地将玉璧带回赵国。可见,玉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物化体现,而且关乎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内涵。</p><p class="ql-block"> 唐朝不仅是中国文人最鼎盛的时代,也是中国玉文化最为灿烂的朝代。唐朝等级制度森严,玉作为一种象征,成为了贵族专属之物。据《唐会要·章服品第》载:“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銙。……”可见,玉远比金银珍贵,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有权利佩戴玉石的腰带。玉器是唐代非常崇高的宗庙器物,更是宗庙和身份的象征,唐朝的法律明文规定:“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伟大在于对玉石的应用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内容,而是赋予玉石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这就是中国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整个中华文化的文明史,与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密可分的关联,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p> <p class="ql-block"> 帝王爱宝玉,把它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传说唐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即禄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前两次求婚都被唐太宗拒绝了,第三次求婚,松赞干布派使臣送来了珍贵的千年血玉作为聘礼。这种产于西藏的雪域高原,叫做“贡觉玛之歌”的红色的玉石,形成需要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不仅色彩殷红,十分绚丽,硬度可以达到摩氏6.5~7.5,而且制成饰品,配戴身上,能够吸人体的精气,蕴含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唐太宗十分喜欢,愉快的答应了松赞干布的求婚,并把千年血玉分发给皇室,作为尊贵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风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则是把宝玉当作自己心愿和意志的象征。他完全被貌美如花,而又才艺双全的杨玉环迷倒了。据《旧唐书》载:杨玉环''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情盼承迎,动如上意。"《新唐书》也有相似的记载:说杨玉环"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迎意輒悟。"喜爱音律,对曲乐、舞蹈都很有研究的唐玄宗自然一见倾心,把万千宠爱集一身。据史料记载: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为了博得美人开心,唐玄宗命人挑选最极的蓝田玉雕刻成玉佩,在“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杨玉环,并立下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白居易《长恨歌》)因杨玉环的小名“芙蓉”,人们便以“冰花芙蓉玉”来命名这种宝玉。冰花芙蓉玉内里透露出淡粉色的光芒,通体淡粉,通透温润,内含云状白色花纹;佩戴时其会根据佩戴者的体质不同而变为粉红或紫罗兰色。玉的颜色就像是出水芙蓉,深得杨玉环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与历代君主相比较,清代的乾隆皇帝简直就是一位杰出的宝石鉴赏家。在他没有登大宝之前,就写过一篇《良玉比君子赋》:“焜彼太璞,有韬其精。蕴兹良玉,尔晶尔莹。润林薄兮凝秀,辉冈峦兮挺英。伊美德之莫匹,吾将配君子之洁清。尔乃涅而不缁,素有余也。廉而不刿,坚如初也。珪以为瑞,轶碔砆也。佩以致饰,章衣袽也。庇荫嘉谷,用弘敷也。气比白虹,光发舒也。文质彬彬,德均如也。君子比之,于焉自镜。温润其形,密栗其性。一尘不杂,无疵类之可寻,全体胥莹,有光华之交瑛。夫何大璞之不完,而匿瑕之为病哉!”所以,他认为:“君子无事不离玉,琚瑀佩左珩璜右。岂伊玩物重奇淫,五德咸备堪为友。”(《汉玉屏风歌》)</p> <p class="ql-block"> 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玉被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和文化内涵,甚至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继承性和传统性的完美的“玉文化”内涵,并且逐步形成了统一格调的礼玉文化。人们认为玉的美,永远超越物理美学范畴的内容,而是美德和高尚品质的象征,与中国人传统的忠诚、正直、谦虚、勤劳等美德联系在一起,与人文的品德相提并论。在中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执玉如何璞”的描述,意为执持玉器的人应如同玉石一样纯洁无瑕;并且相信玉石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据《周礼》记载,当时对玉的使用就巳经涵盖了祭祀、庙制、朝聘、盟会、婚丧、宫室、器物、音乐等方面,显示出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时的儒学创始人孔子提倡“君子必佩玉”,认为玉具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这与君子的道德标准相契合,佩玉可以规范君子的言行举止,使其行为更加得体。荀子则认为:“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玉都情有独钟。王公士大夫佩玉风尚在春秋战国已经十分风行,因为玉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品德高尚的标志。人们赋予玉石予“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玉石已有大量的开采。据《太平寰宇记》载:“蓝田山在蓝田县南三十里,一名玉山,一名车覆车山,灞水之源出于此。”蓝溪水中出产一种名贵的玉石,叫着蓝田碧玉。所以玉器的使用也极为普遍了。因此,我们可以读到许多诗人对“玉”精致描写,如唐代大诗仙李白在《客中作》中说:“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人王翰《凉州词》也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李商隐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诗人白居易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诗人王昌龄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这些“玉碗”“夜光杯”都是上等好玉器,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珍贵玉器被文人士大夫们赋予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当然,由于对玉的过度开采,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诗人韦应物说:“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韦应物《咏玉》)韦诗人是通过描写玉石的纯净无暇,反思事物的本真和人世间的虚伪。诗人李贺则是以生动具体的艺术笔触,展现了采玉工人苦难生活和痛苦心情的。他在《老夫采玉歌》中写道:“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p><p class="ql-block"> 竟管如此,但也阻止不了在中华民族中形成的民族爱玉心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博士曾说:中国人“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 当然,玉石的物理作用也是值得人们重视的。因为,玉石中含有锌、镁、铜、硒、铬、锰、钴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常佩戴玉石可使其中的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有助于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起到保健作用。据《神农本草》《本草纲目》记载:玉石可“除中热,解烦闷,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诸多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玉石被分为: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五种主要类型;其药用价值有:滋阴、养胃、止渴生津、清热解、消炎止痛等。他认为:白玉具有滋阴作用,对阴虚内热、心烦失眠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青玉对胃痛、胃酸过多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黄玉则对口渴、口干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碧玉具有清热解的作用,适用于疮、丹等症状;墨玉则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炎等症状。</p><p class="ql-block"> 有人总结出:“玉之美,美在德行与灵性。”这话我十分赞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