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屈全绳 撰文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作者序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落潮再看腿长短</b></p><p class="ql-block"><i>作家,相对于读者而言的称谓。过去余以为,兜里有各级作协会员证的人才是作家;现在余以为,发表过文学作品的人,不管是纸质还是网络,只要价值取向不扭曲,又有一定数量的读者,都可以称之为作家(光明日报2024年11月9日报道: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的注册者已有两千多万人,其中活跃作家接近百万)。尽管有的军旅作家转业或离退休前并不很光鲜,有的甚至脚步蹒跚。但他们坚持筑梦前行,追寻诗和远方。有的后来甚至跨入国家一级作家行列;多数虽没有“入级”,但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他们以其著作证明,转业或退休不是船到码头车到站,而是人生旅程上的角色转换。这些人虽然多数不再是文学或新闻写作的从业者,但仍然沉浸于文学,是社会文化的推动者和反思者。他们通过力所能及的文字,探索人性、社会和历史,证明自己努力的价值,依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我结识的离退休军旅作家列传之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郭怀亮——西北军旅新闻官</b></p> <p class="ql-block"><i>1986年,原兰州军区宣传部部长屈全绳(右)和宣传部宣传处处长郭怀亮(左)合影。</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上篇 从起步到“井喷”</b></p> <p class="ql-block">横槊秉笔,策马骑驼,踏破戈壁,穿越火线,从采写第一条新闻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兰州军区宣传(新闻)处长、人民军队报社副社长,郭怀亮把26个春秋的心血,凝聚成百多万字的1100多篇稿件,在中央和省级报刊发表。其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刊发500多篇,年均30余篇,头条要闻约占三分之一。兰州军区部队建设的重要内容,赵怡忠、王国卿、李润虎等重大典型的宣传,莫不打着郭怀亮的印记。其新闻作品专集《明驼志·大西北军旅风采录》《一个军事记者笔下的西北军旅》,则是郭怀亮西北军旅新闻官桂冠上的两颗明珠。</p><p class="ql-block">因为贡献,郭怀亮荣立三等功;被中央广播电台数次评为年度先进个人;多篇作品入选全国全军好新闻;他执掌的兰州军区记者站被中央广播电台评为先进记者站。</p><p class="ql-block">转任陕西省华商报领导层工作以后,郭怀亮不改初衷,以总编辑助理身份继续在新闻阵地上摸爬滚打,助力华商报在中国新闻战线名噪一时。</p> <p class="ql-block"><i>郭怀亮任原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处处长时留影。</i></p> <p class="ql-block">西北军旅,乃戍守陕甘宁青新之兵甲。1985年百万裁军之前,西北军旅分为兰州、乌鲁木齐两大军区;百万裁军之后合并为统辖西北五省区军旅的兰州军区。地之袤、域之阔冠盖全军。</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交恶日甚,苏军百万大兵压境,中苏剑拔弩张。我军先后由韩先楚、皮定钧和杨勇、吴克华分别统帅的兰州、乌鲁木齐军区兵力雄厚,鼎盛期达50万之众。</p><p class="ql-block">1969年初,中苏战争一触即发。苏军随时可能对我实施突然袭击。</p><p class="ql-block">正读高中的郭怀亮中断学业,报国热血澎拜,毅然走进19军55师164团的士兵行列,开始了长达38年的军旅生涯,其心不可谓不赤,其志不可谓不烈。</p> <p class="ql-block">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未来的西北军旅新闻官郭怀亮,在战争阴云笼罩的西北军旅孕育成长。</p><p class="ql-block">郭怀亮祖籍河南偃师县郭家岭村,1950年12月生于陕西三原县。其父1956年到淳化县医院中药房上班后,举家自三原迁徙淳化。1969年2月,郭怀亮在淳化披挂戎装,奔赴河西走廊,开始了他38年的戎马生涯。</p><p class="ql-block">据此考证,郭怀亮是河南籍的陕西人或陕西籍的河南人皆无不可。其祖籍偃师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强劲,是河南省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其出生地三原县是省级文化历史名城。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县,至今已有1570多年历史,素有“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美誉。民国时期境内经济文化发达,革命思潮活跃;靖国军三原树帜,武字区星火燎原,终成渭北民主革命发祥地。民国元老于右任乃三原宏儒,名垂海峡两岸。新中国成立后三原县赓续血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郭怀亮有幸生长在关中平原,又在河西走廊舞文弄墨。血脉贯通豫陕,文化传承秦陇,实属天意而非人望。地域文化的熏陶,连队生活的浸淫,为喜欢写作的郭怀亮铺开了一张任其纵横涂抹的白纸。</p> <p class="ql-block">初生牛犊不畏虎。70年代肇始,当各级新闻人为其作品能被报章采用而朝思暮想之际,1971年3月11日的人民军队报,刊登了一条164团在青海湖畔农场生产的新闻——《备战备荒为人民打好春耕第一仗》。作者竟然是入伍不到两年的机枪二连战士郭怀亮,一套军装还没穿破的射手。</p><p class="ql-block">余有新闻工作实践,深知报刋如靶子,写稿如打靶,出手的稿件能否为报刋采用,全看你能不能瞄准靶心。《易经》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但实际情况并非你瞄准靶心就能命中10环。有时候你的稿子明摆着可以上头版头条,却连二版头条也上不了;有时候你的稿子明摆着可以见报,结果还是“脱靶”。这固然有新闻的指向性突发性时效性因素的影响,但不能排除熟人熟门熟路的干扰。郭怀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西北军旅未来新闻官的身份锁定的。此乃命运之安排而非个人之选择。</p> <p class="ql-block"><i>1978年8月,郭怀亮(右)调到兰州军区宣传部宣传处任新闻干事,幸遇新闻事业贵人、恩师,人称“老政委”的宣传处副处长(也是兰州军区编制历史中“新闻科”的最后一任副科长)张立(左)。</i></p> <p class="ql-block">机遇是给努力的人准备的,郭怀亮就是这样的人。上小学二年级时他跳过三年级,直接上了四年级,是当年淳化县的唯一跳级生。作为淳化中学高六八级优等生,若没有“内乱”的干扰,郭怀亮也许揣着名牌大学的文凭,在人生的另一条赛道上驰骋。可他最终还是与新闻结缘,而且一干就是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备战备荒为人民打好春耕第一仗》的见报,开挂了郭怀亮的新闻人生。自此以后,他采写新闻风雨无阻,出手稿件连篇见报,各种好评接踵而至。1978年8月,郭怀亮由19军政治部宣传处新闻干事,调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干事。之后凭着对军队建设的高度关注,对广大官兵的深情关爱,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郭怀亮由副营干事、正营干事、副处长而登顶处长,成为西北军旅新闻的执牛耳者。</p><p class="ql-block">1985年1月,郭怀亮任兰州军区宣传部处长,8个月后余任该部部长,直至1990年9月余转任组织部长,余同郭怀亮共事达五年之久。其时,正是郭怀亮新闻报道的“井喷期”。</p><p class="ql-block">而今反思,余作为宣传部长,虽强调新闻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宣传处的业务建设没有真正重视。余对其人员调度一路绿灯,素质优劣由郭怀亮认定,即使有人置疑也不踩刹车,更无暇与郭怀亮促膝深谈。</p><p class="ql-block">那几年部队培养两用人才是主旋律,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潮起云涌。从军委总部到军区主要领导,逢会必讲两用人才。宣传部是军区两用人才工作的主抓部门,部长哪有精力抓新闻报道,诸事全凭郭怀亮决断。</p> <p class="ql-block"><i>郭怀亮著《明驼志》《西北军旅》。</i></p> <p class="ql-block">郭怀亮不负重托,兰州军区的新闻报道虽然不能比肩北京、沈阳、南京军区,但多年佔据全军中上游阵地。有一段时间的典型报道与沈阳军区齐头并进,被中央新闻媒体形容为“狼”(西北狼)“虎”(东北虎)之争。</p><p class="ql-block">中央新闻媒体慧眼识珠,郭怀亮被相继聘为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兰州军区记者站站长。以郭怀亮为站长的中央广播电台兰州军区记者站位居全军前列。</p><p class="ql-block">余以为,在当时的大军区、军兵种宣传处长中,郭怀亮可以同任何人pk,而且绝不会落败。1991年结集出版的45篇文章18万字的《明驼志·大西北军旅风采录》,荟萃了郭怀亮长篇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精华,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的功力。1997年出版的新闻专集《一个军事记者笔下的西北军旅》得到了包括人民军队报社首任社长方唯若,兰州军区司令员刘精松、政委温宗仁的推荐,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以“军旅画卷”为该书题词,溢美其内容壮阔、体裁多样,文字洗练。</p> <p class="ql-block"><i>1997年9月,人民军队报第一任社长方唯若(左)为郭怀亮著《西北军旅》一书作序。方唯若夫人莫耶(右)为延安时期著名诗歌《延安颂》的作者,人民军队报第一任副社长。</i></p> <p class="ql-block">《明驼志》与《西北军旅》两册专集开本不大,装帧设计也谈不上精美,但内容鲜活生动。陈于案头枕边,总能给人以回味和启迪。</p><p class="ql-block">《明驼志》以英华集、演兵集、强本集、新风集、先行集、鱼水集、群星集、风情集为经纬,编织岀大西北壮美、雄浑、艰辛、凝重的风貌;描摹出西北军人爱国、戍边、昂扬、奉献的崇高精神。30多年过去了,捧读该书一些篇章,余依旧眼睛发潮,余不能不为《明驼志》的生命力点赞。《西北军旅》分为连续报道、访问记、通讯、消息、广播新闻、言论等六大部分,83篇作品,还有附在作品后面的17篇点评。诸如,《要不断地突破自己》《写新闻就是写见解》《新闻三昧:求真,求深,求新》《新闻短,功夫不能浅》等等,言简意赅,抽丝剥茧,切中要害,读之获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i>1997年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为《西北军旅》一书题词“军旅画卷”。</i></p> <p class="ql-block">余曾就此书征询一位资深新闻人的看法,此公曰:“文章可读,分类欠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余回复曰:“假如孙文当年不别出新裁,弄出个中山装来,满清服饰可能现在也进不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明驼志》和《西北军旅》可能够不上院校的新闻教材,但说它是部队新闻骨干的土教材实属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下期:《郭怀亮——西北军旅新闻官》(中篇):【高光时刻】)</p> <p class="ql-block"><b>本文作者屈全绳</b></p><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1962年6月参加工作,1962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国防大学基本系毕业。</p><p class="ql-block">曾任兰州军区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疆军区政委,总政宣传部长,成都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中共十五大代表,八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