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金华的八咏楼已经屹立在此一千四百多年。宋代大词人李清照晚年流落到这里,站在八咏楼上,倚窗面对缓缓流淌的义乌江、武义江“双溪”,国难家愁涌上心头,哀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p> <p class="ql-block">如今,双溪夹流的燕尾洲上建起了一座宏伟的大剧院:中国婺剧院。</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剧院象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夜晚灯光闪烁,更令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剧院内各种配置和演出效果都是全国最先进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可能外地人无法理解:婺剧不过是一个地方剧种,怎么要建造一座这样巨大的剧院,并且冠以“中国”的大名?</p> <p class="ql-block">婺剧并不是一般的地方戏。曾经有人说: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在金华。</p><p class="ql-block">自从南宋时期的南戏正式成为戏剧之后,戏曲的多种声腔都在金华地区留存下来,四百多年来一共有六大声腔,相当于有六个剧种包容在一起,成了戏曲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最早的是“高腔”,旋律粗旷,台上一人唱,后台有众人帮腔。</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折子戏《米栏敲窗》就是高腔留存的剧目。</p> <p class="ql-block">明代昆曲盛行,会不会哼几句昆曲甚至是身份的象征。因为金华距离苏州较远,婺剧中的昆曲同苏昆略有不同,被称为“草昆”。</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徽商崛起。地处钱塘江中游的金华、兰溪、衢州、龙游成为徽州商人聚居地和货物转运中心。当时的娱乐方式主要是戏曲,因而大量徽戏戏班涌入金华地区,并在这里扎下了根。后来乾隆皇帝六十岁生日时,扬州盐商的四大徽班进京,逐渐融入汉剧和北方的戏剧元素产生了京剧。而在徽戏的原生地却失传了。所以,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京剧的根在金华,京剧寻根应到金华去寻。</p> <p class="ql-block">徽戏的西皮、二簧与京剧相似,适宜表演历史宫廷剧和帝王将相。</p> <p class="ql-block">这时金华府下属的浦江县产生了本土戏曲:乱弹,由于旋律优美,富有生活气息,迅速在各地流行,成为金华戏中的主要声腔。</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苏州滩簧传入兰溪。兰溪有人用本地方言唱滩簧,于是形成了“兰溪滩簧”,现在经常演出的《牡丹对课》、《僧尼会》、《断桥》就是用兰溪滩簧演唱的。</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一种声腔叫“时调”,由历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小调组成,类似于其他地方的釆茶戏。</p> <p class="ql-block">婺剧大锣大鼓,演出非常热闹,六大声腔共有三千多种曲牌,音乐丰富多彩,适合在农村广场演出,几百年来在浙江西南部、江西东北部广大地区盛演不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