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邦翰墨】乱而无聊的碑帖之争

为你开心

&nbsp; &nbsp; &nbsp; &nbsp;碑学和帖学,假大空之学。如果为了叙述的方便,尚可理解。如果为了打压碑学树立帖学的正统,就不可理喻。<br>&nbsp; &nbsp; &nbsp; &nbsp;自从有人总结出碑学帖学,自从有人认可碑学或帖学,书法的书写就分化成派别,直至分崩离析,从此吵闹比钻研重要了,站队比书法重要了,写文字比写字重要了。书法,注定要有这一劫?<br>&nbsp; &nbsp; &nbsp; &nbsp;铜器文字千千万,石刻文字千千万,刻帖千千万,纸本绢本书写千千万,其他万千书写刻字更是千千万,怎么分?分得清吗?大谈碑学帖学的都用狭隘眼界观照书法世界,没有真正读懂中国书法史,更不理解书法创作原理,偏见糊住了眼睛,利益蒙蔽了心智。<br>&nbsp; &nbsp; &nbsp; &nbsp;碑学帖学之争,争得面红耳赤,争得纷乱不堪,争得更加糟糕。书法不是争论出来的,更不是自圆其说自欺欺人的说理编造出来的。没本事研究、创作书法的人,就去攻城掠地、抢占山头、争名逐利?<br>&nbsp; &nbsp; &nbsp; &nbsp;绝大部分人都在附和,还不知道自己附和了个啥。就如对陈寅恪、钱钟书们的盲目崇拜,连他们的著作都看不懂、都不看,崇拜了个啥!<br>&nbsp; &nbsp; &nbsp; &nbsp;如今书法之乱,碑学帖学之争之乱功不可没。<br>&nbsp; &nbsp; &nbsp; &nbsp;字写在石头(或其他物体上,唯独不是纸、绢)上,刻工刻了,拓下来,只是写下的字多了一道中间程序,多了一些观看效果,也多了一些不确定性,这字就变了,就成了另一门学问碑学。那么同样出现在纸、绢上的同样写法的字,怎么就成了帖学?<br>&nbsp; &nbsp; &nbsp; &nbsp;后人总是把那些北魏刻工往更低处贬低,认为没文化。刻工的文化就是刻出好字,甚至写手不行,刻工水平高,使字更精神,这在如今随处可见,那些名家滥字被刻工一刻,反而有立体感了、增加了味道。正是因为刻工的精湛技艺,才使我们今天能看到丰富的中国书法资料,才能滔滔不绝地议论书法。没有那些被人们看不起的刻工,如今连一片假托的《兰亭序》都见不到,还拿什么大谈碑学帖学。不论刻工精与不精,都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被认为刻工不精而留下来的那些拙朴、恣肆的作品,更是给后人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更为珍贵,更为重要。看看唐以后汗牛充栋的貌似刻得精美的墓志碑刻,能学到什么?贬低碑刻的人从不提这些,只是将矛头指向自己不能理解的北魏石刻文字。<br>&nbsp; &nbsp; &nbsp; &nbsp;刻工一定不能遵从书写的原则,谁告诉你的?一些放肆的写法就是跑刀、乱刻,又是谁告诉你的?写在纸、绢上的是帖学,石头上拓下来的就是碑学,那么如今号称帖学的书法家的作品刻到石头上,是帖学还是碑学?把正常写字非要变成江湖杂耍,讲究怎么样蒙人,怎么样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都看不起江湖杂耍,那些夸夸而谈的书法家,那个不是江湖杂耍!头上戴着贵冠而已,反而没有真正江湖杂耍坦荡。<br>&nbsp; &nbsp; &nbsp; &nbsp;太多的人想当然地总结出碑学和帖学的笔法,什么帖学的点画是圆的,碑学的点画是方的,什么帖学的字毛笔顺着走,碑学的字毛笔逆着走,什么帖学重节奏韵律,碑学重结构造型。如果认真临习过古代碑帖,这种理论是荒谬不经的。只要深解毛笔性能,懂得用笔窍门,随意一变,就气质不同、气象万千,只有不解其妙者才固守一种姿势。就拿北魏石刻文字来讲,里面各种样式都有,顺着书写的好像占多数,许多字逆着写根本写不出来。这种随意定性,使后学者先入为主,照搬谬论,戴了紧箍咒,桎梏终生,不得法门,贻害无穷。亦如传统、现代,两个名词,害得多少学习书法的人找不着北,“我是搞传统的”,“我是搞现代的”,就是缺少“我是搞书法的”。<br>&nbsp; &nbsp; &nbsp; &nbsp;那些北魏造像书法,呈现出的书写性、流畅性、节奏性、自然性,远远胜过以后矫揉造作的书写。而且非常多样性,怎么可以用一个概念概括呢?<br>&nbsp; &nbsp; &nbsp; &nbsp;包世臣、康有为们极力赞扬魏碑书法,是为了让书法回归高古、质朴,不是为了树立山头拉帮结派打群架争高低的。<br>&nbsp; &nbsp; &nbsp; &nbsp;有人从书写方式上,有人从外形上,有人从风格上,有人从材质上,有人从美学上,有人从社会背景上,等等,进行分析、论说,说得头头是道,却无不陷入越说越糊涂的尴尬境地,只要是个真正研究书法者,谁还信这些东西,谁不知道书法既简单又复杂的道理。<br>&nbsp; &nbsp; &nbsp; &nbsp;所有流传下来的书法资源中,都包含了方圆、尖齐、古朴与清新、延续与变异等等关系,也包含了和谐、流动、顺畅、对比、夸张、冲突。原因在于书法本来就是中国古人思维模式的创造,天人合一,法天象地,一开始即包含了以后人们逐步总结的所有经验和品格,而且书法的所有创作理念在唐以前就被先人们讲透讲全了,言简意赅,后来者几乎全部是为作文章强说愁。<br>&nbsp; &nbsp; &nbsp; &nbsp;碑就是帖,帖就是碑,只是材质不同,各人性情不一样,书写习惯不一样,风格不一样,而已。<br>&nbsp; &nbsp; &nbsp; &nbsp;世上本没有碑学帖学,喊得时间长了,就有了自己的山头自己的码头,书法也就变成江湖了,以干架为主要营生,从此没人再深入研究功夫了,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出不了大家的根本原因。<br>&nbsp; &nbsp; &nbsp; &nbsp;碑学帖学演变成不相容,其实主要是帖学不相容碑学,整天争论吵架,互相贬损,互相攻击,太无聊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悲哀。也许武侠小说看多了,总要争个你死我活你高我低,却没完全看懂,最高的武术是无门无派、融会贯通的,无招之招,无剑之剑。碑帖之争太像金庸武侠小说中名门正派与魔教的争斗,名门正派打不过魔教,就打着正义的旗号极力污名魔教,其实魔教所行更具正义性,龌龊的是名门正派。<br>&nbsp; &nbsp; &nbsp; &nbsp;写不好字的人在认祖归宗,会写字的人在蒙头创作。在乎来路和出身的,都是在为创作无能寻找借口罢了。<br>&nbsp; &nbsp; &nbsp; &nbsp; 碑帖争霸上演了上百年了,只有那些胸怀宽广潜心修炼者成了大家,如沈曾植、徐生翁、王蘧常、于右任、谢无量等,其他都在𤋮𤋮攘攘的争论中浪得虚名。当代有些成就的书法家无一不是博采众长的,整天想用帖学一统江湖的没有一个具有创造能力,还不足反思吗?<br>&nbsp; &nbsp; &nbsp; &nbsp;只有会不会创作的书法家,没有书法资源的好坏。不是书法资源的丰富搅浑了书法的水,是非此即彼的逻辑把书法家们整懵了。整懵的在继续争吵争夺,没整懵的一声不响地埋头苦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魏翰邦书法作品欣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