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篇(17)

钧乐汇

清朝简介 <p class="ql-block">清期(1636-1912)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p><p class="ql-block">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大清。</p><p class="ql-block">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p><p class="ql-block">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九月顺治帝由沈阳进京,在太和门举行登极大典,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清廷统治后,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20年间逐步掌控全国。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p><p class="ql-block"><b>八旗制度:</b>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结合在一起,“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p> 平定三藩之乱 <p class="ql-block">清朝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康熙皇帝平定了由吴三桂等三名明朝降将引发的三藩之乱(1673年-1681年)。</p><p class="ql-block">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统称“三藩”。他们各拥重兵,分镇于云南、广东、福建,逐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1673年,清廷下令撤藩。蓄谋已久、势力最大的吴三桂于11月发动叛乱,先后夺取贵州、湖南、四川。耿精忠和陕西提督王辅臣、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相继举兵响应,战乱逐渐扩大,对清廷形成严重威胁。</p><p class="ql-block">吴三桂叛乱之初,清军处处设防,屡战失利。康熙帝面对危局,排除朝廷内部的议和主张,乘吴三桂主力在湖南与清军隔长江相持之际,紧急调整部署,派重兵坚守长江沿线要地和江西重镇南昌、赣州等地,以浙、赣为东线,以陕、甘为西线,分而制之。同时,重用汉将张勇、赵良栋等,鼓励汉兵立功,并针对叛军内部矛盾,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竭力分化、瓦解叛军。</p><p class="ql-block">在西线,清廷针对王辅臣动摇不定,一面遣军分路进讨,收复兰州、秦州等地,一面反复致书规劝,促其反正。十五年春,抚远大将军图海挥军击退吴三桂自汉中北攻陕、甘之师,将王辅臣围困于平凉。六月,王被迫归降,清廷诏复其官,并授予靖寇将军。此举,动摇了其他叛将,使西线叛军相继瓦解,从而打破了吴三桂与王辅臣合军,东出潼关,夺取中原的企图。</p><p class="ql-block">在东线,耿精忠部攻江西、犯浙江,吴三桂从湖南策应。清定远平寇大将军岳乐、扬威大将军喇布出师江西,收复萍乡、吉安等要地,将吴军主力阻于湖南,不得与耿军会合,奉命大将军杰书挥军收复浙江金华,攻破仙霞关,直逼福州,迫使耿精忠于十月归降。继而,杰书遣师南进,收复潮州。叛军开始瓦解,尚之信不满吴三桂节制,在清廷招抚下,于十六年五月归附。</p><p class="ql-block">吴三桂势孤力单,地盘日蹙,为鼓舞士气,于十七年三月在衡州称帝。八月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往贵阳。安远靖寇大将军察尼趁机以水陆军进取岳州,攻克辰龙关。岳乐率师深入湖南,复长沙,克武冈,占沅州。喇布率师复衡州。同时,清将傅宏烈等部,在广东清军支援下收复桂林。陕、甘清军分路南下,收复汉中、重庆、成都。十九年十月,吴世璠再逃昆明。清军在将军赵良栋、大将军彰泰、赖塔率领下,从蜀、黔、桂三路挺进云南,二十年十月攻破昆明,吴世璠兵败自杀,残部投降。至此,延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被平定。</p><p class="ql-block">此战,康熙帝先翦两翼,再捣腹心,剿抚兼施,逐个击破,削平三藩,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p> 康乾盛世 <p class="ql-block">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统治的时期,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清帝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鼎盛阶段,史称康乾盛世。</p><p class="ql-block">一、康熙</p><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p><p class="ql-block">二、雍正</p><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p><p class="ql-block">三、乾隆</p><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p> 鸦片战争 <p class="ql-block">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获取暴利。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p><p class="ql-block">1838年底,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烟贩被迫陆续交出鸦片。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span style="font-size:18px;">缴的两万余箱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span>销毁。</p><p class="ql-block">中国禁烟消息传到伦敦,英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道光帝惊慌失措,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p><p class="ql-block">在双方谈判过程中,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接着,英军又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宁波。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力竭牺牲。英军溯江而上,攻占镇江。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清政府与英国人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 第二次鸦片战争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p><p class="ql-block">《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诉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诉被迫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p><p class="ql-block">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p><p class="ql-block"><b>亚罗号事件:</b>“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走私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经过期。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黄埔搜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释放被捕人员,并谎称中国士兵扯落英国国旗,要求向英方赔礼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为避免事态扩大,同意释放被捕人员,但拒绝道歉。</p><p class="ql-block"><b>马神甫事件:</b>“马神甫”即马赖,法国天主教神甫。他从广州非法潜入广西西林县,为非作歹,1856年2月被当地官员逮捕处死。又称“西林教案”。</p> 太平天国运动 <p class="ql-block">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失败的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并和同学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他们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山区贫苦农民中发展会众两千多人。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p><p class="ql-block">1853年,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随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等行为引发事变,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59年冬,洪仁玕制定了《资政新篇》试图振兴太平天国。但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p> 洋务运动 <p class="ql-block">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p><p class="ql-block">从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p><p class="ql-block">从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p><p class="ql-block"><b>建立新式海陆军:</b>从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为加强西北塞防,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与此同时,中国的东南海疆也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在直隶总督李鸿章倡议下,开始大规模进行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p> 甲午中日战争 <p class="ql-block"><b>甲午中日战争:</b>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在1894年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p><p class="ql-block">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占领旅顺后,进行大规模屠杀,杀害两万多中国人。</p><p class="ql-block">战后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p><p class="ql-block"><b>列强瓜分中国狂潮:</b>《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它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这样,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p> 戊戌变法 <p class="ql-block">1898年农历戊戌年,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发布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p><p class="ql-block">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p> 八国联军侵华 <p class="ql-block">1900年春,成千上万习练义和拳并号称义和团的农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span>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不久,义和团运动势如燎原之火迅速壮大,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北部的反帝爱国运动。</p><p class="ql-block">从19世纪开始,随着列强势力向中国扩张,宗教成了他们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外国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随着传教士日益专横跋扈,人民的反抗也愈来愈强烈。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夺中国沿海军港,并深入内地掠夺铁路、矿山权益,企图瓜分中国。清朝官吏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庇护教士、教民,压制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老百姓纷纷加入义和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span>最后,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span></p><p class="ql-block"><b>《辛丑条约》内容:</b>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p> 辛亥革命 <p class="ql-block">1911年农历辛亥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p><p class="ql-block">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p><p class="ql-block"><b>孙中山 (1866-1925) :</b>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 港西医书院。通过行医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894年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p><p class="ql-block"><b>三民主义:</b>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其中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p><p class="ql-block"><b>黄花岗起义:</b>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会后,孙中山赴欧美各国募集起义经费,黄兴到香港设立统筹部,作为起义的领导机关。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他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