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烽火连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也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文简意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被称为“中国智慧第一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历代传抄,多有错讹,至今已经很难彻底分辨孰真孰伪。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道德经》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推敲的经典巨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郭店楚简本《老子》(简称郭简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老子,这批竹简的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这些竹简共71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分为甲、乙、丙三组,总字数约为2046字,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这些竹简的内容与传世本中的《道德经》的31个章节相近,其中甲组和丙组有一段内容是重复的。这批竹简的抄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据推测,其抄写来源似乎基于几种不同的版本,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是经过传述和注解的,而非原始经文。这样的发现对于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马王堆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73年,帛书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在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原整理者将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另一种称为乙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最迟在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但并不避刘恒讳,其抄写年代大概在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公元前180年至前202年)。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也多有残缺。乙本总共有5467字,而甲本略少一些。帛书甲、乙本都没有书名,它们被分为上、下两篇。甲本没有篇名,而乙本上篇名为“德”,下篇名为“道”。这样的表述更为正式得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简称北大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学在2009年初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的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老子》古本。总字数超过5300字,使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与前三个古本不同的是,北大本对全文做了分章处理,共77章,与传世本81章不同。同时,竹简的背面题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对应传世版的“德经”,下经对应“道经”。其顺序与帛书本一致,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和传世本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 传世王弼注本《道德经》(简称通行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大部分流传广泛的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经学家、哲学家,也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为《老子》和《易经》撰写注解,这些注解一直流传至今。自隋唐以来,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版本,现今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本,但与最早的明代张之象刻本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讹误。如果能够追溯到王弼古本,恐怕讹误只会更多。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在宋代时,王弼古本就已经很难见到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代的张之象刻本,而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与这些版本相比,古本的文本形态更接近于帛书,没有分章,也没有上、下经之说,书名也仍旧是《老子》。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本与今传世本存在巨大差别,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 传世《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河上公,姓名不详,正史未见载,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曾为汉文帝讲解《老子》。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借河上公之名。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字数略少于通行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如唐代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以及敦煌手抄本,还有一些如《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帛书《老子》作为“最接近《老子》原貌的版本”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帛书本与通行本对比,有影响文义的140处重大不同。这里以帛书《老子》甲、乙为底本,结合河上公和王弼的两个重要古本,列举分析供读者参考。</p> 道德经第十五章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和乙本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的内容。</p> 道德经第十五章的注释 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译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译文</b>】</p> 道德经第十五章的题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题解】</b></p> 道德经第十五章版本差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内容较全(只缺一个字:)。主要比较王弼注本与帛书乙本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句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古之善为士者,微眇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将“道”改为“士”;将“达”改为“通”;将“志”改为“识”;将“荣”改为“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句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氵荘)呵其若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䂊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弼注本去掉一个“曰”字;将“与”改为“豫”,将“呵”改为“兮”,将“水”改为“川”;将“严”改为“俨”;将“凌泽”改为“冰之将释”;将“沌”改为“敦”;将“湷”改为“旷”,将“浊”改为“谷”;将“氵荘”改为“混”;将“浴”改为“浊”。改动的地方较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3句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孰能浊而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弼注本增加两个“孰能”和一个“久”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4句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葆此道O(甲本: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将“葆”改为“保”,增加一个“者”字;增加“夫唯不盈”;将“是以”改为“故能”,将“敝而不成”改为“蔽不新成”。</p> 道德经第十五章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第15章,老子对“善为道者”从7个方面做了细致剖析,并提出了具体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古之善为士者,微眇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士:又做“道”,指的是行为居处符合老子的“道”之原则的人。强:勉强;容:形容,描述。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通广大,深不可测又难以理解。正因为不可捉摸,所以才难以形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䂊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豫:犹豫,谨慎;涉川:渡河;犹:犹豫,慎重。四邻:这里指四方相邻者的攻击。俨:恭敬严肃;客:做客。涣:自在随意之义;释:消融。敦:敦厚,朴实;朴:未经雕琢的木头。旷:空旷,开阔;谷:山谷。混:混同;浊:浑浊。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反复考虑啊,就像害怕四方邻居的攻击;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外做客;自在随意啊,就像冰雪消融时的样子;敦厚朴实啊,就像未经雕琢的木头;开阔豁达啊,就像山谷一样;混同一切啊,就像混浊的河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段:“孰能浊而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徐:慢慢。这段话的意思是,混浊漂浮的物体安静下来,它就会慢慢的澄清;死寂无生气的人或事物运动起来,就会慢慢的焕发生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4段:“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蔽:通“敝”,破旧,衰败。盈:满。这句话的意思是,坚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正是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才能够历久而常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谈三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从“善为道者”到“善为士者”,留下了时代的烙印。帛书甲本和乙本的首句都是“古之善为道者”,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改成了“古之善为士者”。一字之改,留下了时代的烙印。秦汉时期中华大地第1次实现南北统一,流行最广的《道德经》河上公本就产生于这个时期。诸子百家,唯儒独尊,“道”自然而然就变成“士”了。等到三国时期产生的王弼注本,自然而然就延续了“善为士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从“深不可志”到“深不可识”,改变了原有本意。帛书甲本和乙本都是“深不可志”,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都改成了“深不可识”。志:<名>标记( 见《古代汉语词典》845页);识:<动>通“志”,记住;通“帜”,标志,标记(见《古代汉语词典》645页)。我们认为“志”在这里做名词用,由此可见,老子的本意是有“道”之人,深不可测,没有办法进行“标记”。与下句的“强为之容”(难以形容)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从“敝而不成” 到“蔽不新成”,曲解了老子的“无为”原则。帛书甲本(虽然缺字)和帛书乙本的最后一句:“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是以能敝而不成”。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改成“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敝:<形>破败,破旧;衰败,衰弱;疲劳,困乏(见《古代汉语词典》40页)。成:完成,行成,成功(见《古代汉语词典》97页);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本句中指的是“盈”</span>。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懂得“道”的人,不追求圆满;正是因为不追求圆满,所以才能保持现状,安于现状,一直延续下去,这就是真正的“无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观点,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4-11-16于静心斋</p>